第二、第三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法律与教化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第三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法律与教化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0 17:0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
1.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  )
A.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
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
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
2.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以说明当时(  )
A.通过科举制选拔经世之才
B.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
C.北洋政府统治基础的形成
D.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
3.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  )
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
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
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
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
4.《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主张曾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  )
A.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体现契约与公正
C.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是平民的胜利
5.按照习惯和英国人的观点,今天的国王仍然是“一切权力的源泉”“一切公道与荣誉的源泉”,没有国王和王权,大不列颠王国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据此可知,当今的英国(  )
A.体现出开明专制的特质B.议会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C.国王拥有象征性的权力D.君主拥有政治上的自由
6.当代作家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从“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我们应吸取的最主要教训是(  )
A.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重视民主、法制建设
D.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汉朝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监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朝官仅七品的察院院长,可察尚书省;宋朝御史台的察院,上自宰相,下及郎官违法、失职皆可弹奏。材料表明古代的监察机构(  )
A.地位越来越高,可弹奏宰相
B.是朝廷的耳目,对朝廷负责
C.成为解决相权威胁的主要途径
D.位卑权重,以小制大
8.伏尔泰盛赞中国的科举制度,“人民很难想象有比它更好的政府”“这个政府的成员只有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被录用”。上述材料反映出(  )
A.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B.科举制度是英国文官制度诞生的根源
C.中国的政治制度受到了欧洲的普遍认同
D.当时欧洲的政治体制较落后
9.1883年颁布的《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
A.保证文官工作的公开透明
B.保证文官的政治中立
C.防止文官以权谋私 
D.鼓励文官参与政治
10.美国的启蒙思想家潘恩说:在专制政府中,国王就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就是国王。这表明潘恩主张(  )
A.法治社会   B.司法权
C.自由   D.平等
11.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谚语,“私宅就是在一座城堡,风可进,雨可进,而国王不可进”。这体现了西方法律崇尚(  )
A.私有财产神圣  B.权力制衡原则
C.人人平等思想  D.法律至上原则
12.下表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颁布的部分法律。这对我国政治建设的意义是(  )
第一部刑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刑事诉讼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民事诉讼法 1982年3月8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义务教育法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民法通则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行政诉讼法 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A.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B.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C.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制
二、非选择题
13.(14分)法律作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律延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的不同之处。(8分)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八二宪法”修订内容(节选)
1988年 (增加)“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 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1999年 (修订)“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八二宪法”修订内容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
1.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  )
A.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
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
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
解析: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材料中“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更能体现耳目的作用,B项正确;监察代表皇权,旨在防范其他职位高的官员独断专权,故A项错误;监察官代表皇权监察地方官员,体现了专制,不是皇权下移,C项错误;监察并非仅仅针对地方,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与材料中“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无关,D项错误。
2.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以说明当时(  )
A.通过科举制选拔经世之才
B.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
C.北洋政府统治基础的形成
D.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
解析:据材料“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可知,北洋大学堂的学生接受的是新式教育,授予毕业生以官职,体现了当时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的特点,故选B项;1905年,科举制就已废除,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C项;六部分别办学与“北洋大学堂毕业生……令各部‘尽先补用’”不符,排除D项。
3.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  )
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
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
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
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科举制使得统治乡村的社会精英由原来的看重门第向看重文化转变,乡村的文化结构发生了改变,C项正确;只有少数读书人才能吟诗作诗,并没有全面繁荣,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门阀制度的衰落,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读书人的主动学诗,而不是中央的严格控制,排除D项。故选C。
4.《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主张曾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  )
A.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体现契约与公正
C.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是平民的胜利
解析:材料强调违背契约处以双倍罚金,因此可知《十二铜表法》维护私有财产,体现契约公平公正,故选B项;材料强调维护私有财产,而未涉及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A项;依所学,《十二铜表法》维护贵族的既得利益,未体现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C项;材料强调维护私有财产,而未涉及维护平民利益,排除D项。
5.按照习惯和英国人的观点,今天的国王仍然是“一切权力的源泉”“一切公道与荣誉的源泉”,没有国王和王权,大不列颠王国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据此可知,当今的英国(  )
A.体现出开明专制的特质B.议会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C.国王拥有象征性的权力D.君主拥有政治上的自由
解析:根据材料“国王仍然是‘一切权力的源泉’‘一切公道与荣誉的源泉’”可知,英国政治生活中国王占有重要地位,当今英国国王拥有象征性的权力,故选C项;开明专制不是当今英国的政治特点,排除A项;B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君主拥有政治上的自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6.当代作家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从“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我们应吸取的最主要教训是(  )
A.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重视民主、法制建设
D.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进行了肆意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因此,“文化大革命”最应该吸取的教训是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故C项正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提出的,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进行了肆意践踏,因此最应该吸取的教训是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而不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B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提出的,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故D项错误。
7.汉朝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监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朝官仅七品的察院院长,可察尚书省;宋朝御史台的察院,上自宰相,下及郎官违法、失职皆可弹奏。材料表明古代的监察机构(  )
A.地位越来越高,可弹奏宰相
B.是朝廷的耳目,对朝廷负责
C.成为解决相权威胁的主要途径
D.位卑权重,以小制大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监察官员的品阶都较低,但他们可以监察品阶较高的官吏,这有利于监察官员听命于皇帝,表明古代的监察机构位卑权重,以小制大,D项正确。
8.伏尔泰盛赞中国的科举制度,“人民很难想象有比它更好的政府”“这个政府的成员只有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被录用”。上述材料反映出(  )
A.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B.科举制度是英国文官制度诞生的根源
C.中国的政治制度受到了欧洲的普遍认同
D.当时欧洲的政治体制较落后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介绍到西方后,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A项正确。
9.1883年颁布的《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
A.保证文官工作的公开透明
B.保证文官的政治中立
C.防止文官以权谋私 
D.鼓励文官参与政治
解析:向政治基金会捐款和提供政治服务一般都带有强烈的政党色彩,违背了文官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的原则,B项正确。向政治基金会捐款不是文官的工作,也不是文官以权谋私的体现,A、C两项错误。《美国文官法》规定不允许公务人员参与两党的政治斗争,D项错误。
10.美国的启蒙思想家潘恩说:在专制政府中,国王就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就是国王。这表明潘恩主张(  )
A.法治社会   B.司法权
C.自由   D.平等
解析 根据材料“自由国家中,法律就是国王”可知,法律高于国王,及法律至上,这体现的是法治社会,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11.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谚语,“私宅就是在一座城堡,风可进,雨可进,而国王不可进”。这体现了西方法律崇尚(  )
A.私有财产神圣  B.权力制衡原则
C.人人平等思想  D.法律至上原则
解析 根据材料“私宅……国王不可进”可知,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12.下表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颁布的部分法律。这对我国政治建设的意义是(  )
第一部刑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刑事诉讼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民事诉讼法 1982年3月8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义务教育法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民法通则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行政诉讼法 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A.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B.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C.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制
解析 材料只是部分法律,不能体现法律体系,故A项错误;B项是经济领域,与“政治建设”不符,排除;材料的一系列法律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法律依据,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国特色,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14分)法律作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律延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的不同之处。(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可知源远流长;据材料“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可知重视“例”的作用;据材料一“礼法立教,出礼入刑”可知吸收儒家思想。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国际等角度进行分析,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可以推动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中华法系的史实可知,影响深远,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第(2)问据材料二欧洲近代法系“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并结合中华法系的史实可知,欧洲近代法律体系注重强调法律至上,中华法系则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据材料二“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和“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可知欧洲近代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中华法系则有一定的连续性;据材料二“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和“礼法立教,出礼入刑”可知欧洲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则,中华法系则突出教化作用。
答案:(1)特点:源远流长;重视“例”的作用;吸收儒家思想。影响: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
(2)不同:欧洲近代法律体系注重强调法律至上,中华法系则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欧洲近代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中华法系则有一定的连续性;欧洲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则,中华法系则突出教化作用。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八二宪法”修订内容(节选)
1988年 (增加)“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 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1999年 (修订)“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八二宪法”修订内容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
解析:第一小问变化,据“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稳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等,可从所有制和经济体制的变化等方面阐述“八二宪法”修订内容所反映的变化。第二小问背景,从国家经济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答案:变化: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法律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