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张PPT)
一
导入
分析古诗中常见的“杨柳”这一意象包含的情感。
1.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2.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4.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5.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
一
导入
①“柳”常常代表着浓浓的春意,而且年年复年年,总是绿意葱茏,但是人事变迁,沧海桑田,无有定数,所以“柳”又会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盛衰无常的感慨与伤痛。
1.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2.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②因“柳”常种于檐前屋后,故在古诗中又常有着故乡的意味。
古诗中的意象在历代名篇佳句的不断强化的过程中,慢慢积淀、固化,形成一种带有比较明确指向的语言标志。
3.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③因为柳与“留”、“丝”与“思”读音相同或相近,垂柳的依依又让人联想到依依不舍,因此古人以’表达离别之意和思念之情。
9《说“木叶”》
二
课堂任务
任务一: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文中的问句,概括林庚说“木叶”,说了什么内容。
②.“木叶”是什么呢 /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 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段1:由屈原的诗句引出“木叶”这一话题。
段2:点明古诗中常用“木叶”不用“树叶”这一现象。
二
课堂任务
任务一: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文中的问句,概括林庚说“木叶”,说了什么内容。
③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段3:重点在“木”字
④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段4:(开始分析问题)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是“木”的第一个特征
二
课堂任务
任务一: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文中的问句,概括林庚说“木叶”,说了什么内容。
⑤而“树”呢?
段5:解释第一个艺术特征的原因——诗歌语言暗示性
段6: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分析问题阶段问号逐渐变少)
段7:总结全文
⑥而“木叶”呢?
三
梳理结构
①—③发现问题:“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④—⑥分析问题: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⑦得出结论: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文章中的许多问句也呈现了作者发现问题,又借助问题推进思考的过程。
二
课堂任务
任务二:细读文章1-3段发现问题的过程,思考作者是如何发现问题的,画出行文思路。
木叶
树叶
树
叶
落木
对比数量发现矛盾
是因为文字洗练?
猜想和否定猜想
通过“树叶”“落木”的比较、联想、猜想的充分扩散,最终又聚焦到问题在于“木”字。
木
二
课堂任务
任务三:细读文章4-6段分析问题的过程,用数学中学过的韦恩图来表示树、木、叶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树
树叶子多饱满,木多落叶,空阔
叶
褐绿色
碧绿
柔软
繁密
透着黄色
干燥的
疏朗
空阔
四
拓展延伸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明确了“木叶”是一个好词。那么,我们再往反方向想一想:“树叶”为什么是一个艺术价值低下的词语呢?
①“树”本身就暗示着枝繁叶茂,颜色上通常也暗示着绿色,这样“树”“叶”两词连用,就没增加什么信息量,文字不够洗练。
②“树叶”没有明显的季节特色,可能是黄、绿、红各种颜色都有,这就不能使人产生特定的联想,不能成为大家都明白的语言密码。
而这样的语言密码很多时候就是“意象”。意象是有诗性的人之间的暗语,是彼此都懂得的,一读就会产生一种共鸣的愉悦,并且会根据自身的经历,不断改变丰富意象内涵。
四
拓展延伸
任务四:迁移运用,夕阳、残阳、斜阳、白日这些常见词语,在概念上都指“太阳”,可是为什么诗歌语言中却少见“太阳”呢?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①“太阳”是一个笼统的词,就像“树叶”一样,可以是黄色、橙色、血红色,不能使人产生特定的联想。
②“太阳”用一个“日”或者“阳”就可以替代,不同的“阳”有不同的语言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