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季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学文化常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春季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学文化常识(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0 18:54:3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春季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学文化常识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此文选自鲁迅的作品《故事新编》。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再塑生命的人》一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英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是盲聋哑人。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七言绝句的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楷书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
B.《两小儿辩日》一文中能证明“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的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C.《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这三首古诗分别与我国传统节日寒食节,七夕节、元宵节有关。
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与“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表达的意思相近。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善”和“慈眉善目”中的“善”意思是一样的。
B.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所以评价人物的角度不能太单一,就像尼尔斯一样,他身上既有调皮的一面,又有体贴父母的一面。
C.《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对太阳有不同看法是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
D.中国人过年的时候喜欢吃鱼,寓意为年年有鱼(余)。
4.即兴发言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关于即兴发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B.语气要自然,态度要大方。
C.提前打腹稿,想好先后顺序。 D.表达有条理,且要面面俱到。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薇》选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离骚》,也称“诗三百”。
B.《竹石》的作者是郑燮,作者借竹子表达了自己傲然独立、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C.《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式的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并且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D.《匆匆》一文中,作者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时间的“匆匆”写得具体可感。
6.综合性学习下面关于制作成长纪念册的不正确做法是(  )
A.要选出最能反映小学生活中有代表性的资料,如有纪念意义的照片、老师和同学寄语等。
B.要想想怎样给收集的资料分类。
C.要用编年体的方式将资料分成“发展足迹、多彩生活、才艺集萃”等部分。
D.通常要有封面、扉页、正文等内容。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详写了“等粥”,略写了“喝粥”,展现了八儿的天真可爱和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B.“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过了二十三,大家就忙得两脚不沾地。”这两个句子都用了夸张的手法。
C.辩论中,对方陈述观点时,要注意倾听,抓住对方漏洞,进行有效反驳。
D.在写作品梗概时,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保留“主干”,去除“枝叶”,不需要再补充过渡性语言。
8.下列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花脸》的作者是冯骥才
B.《荔枝》的作者是肖复兴
C.塞尔玛 拉格洛芙是英国女作家
D.《汤姆 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马克 吐温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是能生火做饭的。
B.《寒食》和《十五夜望月》都是唐诗,其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中的“春城”指昆明市。
C.《迢迢牵牛星》讲述的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汤姆 索亚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著名的儿童形象。
D.“老师领进门”中的这个“门”指的学习国文的大门。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舒庆春,文章以时间为写作顺序,《腊八粥》则是按照等粥、喝粥的顺序写的。
B.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开山鼻祖,在藏戏里,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C.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元宵节要观灯,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七夕节穿针乞巧,重阳节吃花糕,中秋节登高吃月饼。
D.《为人民服务》中“我们这个队伍”指的是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
11.下面诗题、作者及诗句不对应的一项是(  )
A.《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
B.《十五夜望月》﹣杜甫﹣不知秋思落谁家
C..《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
D.《泊船瓜洲》﹣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12.关于如何读“经典名著”,下面是伙伴们的交流,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边读边在页面的空白处随时写下自己的感悟。
B.读到喜欢的段落,可以摘抄在笔记本中,并标注页码。
C.遇到人物关系复杂的,可以画一个人物图谱,以便随时查阅。
D.经典名著读起来太难,没事刷刷短视频那多有趣啊,等长大后理解能力提高了,再去读也不迟。
13.下列哪个事例不能充分说明“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观点? (  )
A.司马迁从小立志编写史书,虽遭酷刑仍坚持不懈,写成《史记》。
B.苏东坡治理西湖时,想方设法“挖泥堆堤”,设立“三潭映月”作为航标。
C.齐白石几十年从没有停止过挥亳作画,成为现代著名书画家。
D.爱迪生迷恋电学,毕生孜孜不倦,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
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星期五”“鲁滨逊”“哈克”都是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物。
B.“孔子不能决胜也”表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C.《竹石》和《马诗》的作者分别是郑燮和李贺。
D.《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忆”统领全文。
15.下列人物和出处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王熙凤——《红楼梦》 B.蔺相如——《西游记》
C.严监生——《儒林外史》 D.武松——《水浒传》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是英国作家丹尼尔 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
B.《匆匆》的作者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朱自清。他的散文名篇还有《春》《背影》《荷塘月色》《野草》等。
C.史铁生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那个星期天》是他的作品。他的代表作有《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等。
D.《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17.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常是福瑞、吉祥的象征,蝙蝠图饰的美好寓意是(  )
A.寿比南山 B.福气盈门 C.年年有余 D.辞旧迎新
18.每一本名著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关于整本书阅读,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些名著读起来比较难,不是那么通俗易懂,需要沉下心来去阅读。
B.阅读一本书,需要先大致了解该书的写作背景。
C.阅读名著很费时间,所以一般不需要重读。
D.读完整本书以后,我们可以写出全书的结构,以及作者在书中想要表达的一些想法。
19.六年里,我们品读了许多美文。下面文章与作者(出处)匹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闰土》(鲁迅)《穷人》(列夫 托尔斯泰)
B.《腊八粥》(老舍)《学弈》(《孟子 告子上》)
C.《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泊船瓜洲》(宋 叶绍翁)
D.《那个星期天》(梁晓声)《长歌行》(汉乐府)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的时候,我们既要读进去,也要根据所读内容想开去。
B.小说中的人物直接描写、环境的渲染、故事情节的发展,都可以用来塑造人物形象。
C.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D.点面结合都是用来写大场面的,我们平时习作用不到。
2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的春节》是巴金先生写的,在选材与详略的处理方面,让人印象深刻。
B.《十六年前的回忆》用倒叙的方式,通过反复强调父亲的忌日,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C.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乐观向上、安于现状的鲁滨逊。
D.《竹石》和《石灰吟》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诗,就连所托之“物”与表达的志向也是一样。
22.为了制作研学手册,同学们要对本次研学活动的资料进行整理。关于研学手册的制作步骤,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要选出研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资料,如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B.收集的研学资料,可以直接拿过来使用,不需要筛选、修改。
C.我们可以根据研学主题给资料分类,按照风光、文化、风俗等把内容分成几个部分。
D.手册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如给照片配上简短有趣的文字,或加上合适的小标题。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 笛福,小说讲述了一个情节曲折细节生动的传奇故事。
B.《汤姆 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 吐温的代表作,写一个乖巧听话的男孩顽强面对困难的成长历险记。
C.《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D.《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发现问题、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进而找到真理的。
24.关于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B.“孔子不能决也”表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C.《那个星期天》围绕“盼”,记录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D.“星期五”、鲁滨逊、哈克都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物。
25.关于习俗的说法哪―项是不正确的?(  )
A.春节门上倒贴“福”字,寓意福气到了。
B.中秋吃月饼,寓意甜甜蜜蜜。
C.重阳节登高,寓意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及祝福。
D.过年吃鱼,寓意年年有余。
2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经常阅读课外书,而且要读高品质的课外书。
B.学习中碰到不懂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只有读书、查资料。
C.一边读书一边进行阅读批注,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D.完成作业后要认真检查,看看有什么问题,及时修改。
27.下面几种情况,不需要对书的内容进行梗概式介绍的是(  )
A.妈妈问你在最近读的书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
B.班里每周请一位同学介绍本书。
C.你的好朋友很想知道你最近读的这本书讲了些什么。
D.老师要求写一本书的读后感。
28.文章内容有主次之分,下面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
B.读文章时,分清主次,就能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C.写文章时,要把重点想表达的意思写详细,其它内容写得简略一点。
D.写文章时,只要做到了有主有次,文章条理就会清楚。
29.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交流平台”都有相应的方法总结,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评价人物时角度不能太单一。
B.边读书边思考,用旁批或笔记把心得写下来,会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C.读文章的时候,不用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D.我们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30.下面有关编排成长纪念册的注意事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果想突出自己的特色,彰显自己的个性,可以为自己的成长纪念册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B.在制作成长纪念册时可以提前规划好封面、扉页和正文等几大部分的内容。
C.成长纪念册的正文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呈现的方式可以多样化。
D.成长纪念册必须能够反映出成长的过程,资料越多、越详细越好,最好每个年级和阶段的资料都有。
31.在下列选项中填入对应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四大古都:西安、____、北京、南京。
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____、中秋节。
四大名山:黄山(绝)、华山____、庐山(奇)、泰山(雄)。
四大书法字体:篆书、隶书、楷书、____。
A.洛阳 端午节 险 草书 B.开封 国庆节 高 草书
C.洛阳 重阳节 险 行书 D.开封 腊八 高 行书
3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冰心,原名谢婉莹,她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 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B.为了提高阅读速度,阅读民间故事时,我们可以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还可以带着问题读。
C.“在花园里,每一位公主都有自己的一小块地方,在那里她们可以随意栽种。有的把自己的花坛布置得像一条鲸鱼,有的觉得最好把自己的花坛布置得像一个小人鱼……”出自德国格林兄弟的童话名篇《海的女儿》。
D.文房四宝:笔黑纸砚;雅人四好:琴棋书画;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33.剪纸艺术是传统文化之一,陕西剪纸粗犷朴实,江南剪纸细致工整,真是 (  )
A.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B.独具一格、各行其是。
C.平起平坐、各得其所。 D.平分秋色、各有所长。
3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人或事物专用名词的拼音,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北京”写作“Běijīng”。
B.“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和“拔得头筹”表达的意思相同。
C.古时候用“豆蔻年华”表示13岁左右的女子用“而立之年”表示30岁的男子。
D.策划书一般包含活动名称、活动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分工、活动流程等方面的内容。
35.根据制作成长记录册的方法,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长纪念册一般选取的材料都是最能反映小学生活并具有代表性的。
B.成长纪念册的所有资料不用做任何修改,这样才能显得真实贴切。
C.成长纪念册需要一个贴切的名字和个性化的封面。
D.“编年体”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栏目式”是按照不同栏目分门别类。
36.下列诗句中所描述的传统节日与习俗,有误的一项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放鞭炮)
B.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节——吃熟食)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节——赏月)
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登高)
37.下列诗句中,与传统节日不相关的一项是(  )
A.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B.千门万户瞳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8.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锦官城”是重庆的别称。重庆曾经是主持织锦的官员的官署所在地,所以叫“锦官城”
B.《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韩愈
C.《游园不值》中的“不值”是指不值得
D.“水是眼波横”是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39.下面有关传统节日的习俗、诗句,对应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节——剪窗花、贴对联——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B.端午节——吃粽子、挂艾叶——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C.七夕节——赏花灯、乞巧、吃巧果——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D.重阳节——登高、敬老、赏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0.下列关于阅读方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读”指的是目光重新扫视前面读过的文字。遇到不影响内容理解的词语,不要停留太久,不要回读。
B.阅读目的不同,选择的阅读内容不一样,使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
C.我们可以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但不要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D.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41.下列诗句中所提到的节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消明时节雨纷纷
②今夜月明人尽望
③遥知兄弟登高处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
A.①④③② B.④①②③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4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严谨,稳健大方。
B.每个人物都是立体的、多面的,因此我们阅读时,对书里的人物评价的角度不能太单一。
C.课文《那个星期天》的作者是朱自清,他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事物和景物中,真实自然地表达了内心的感受。
D.《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
43.下列诗句中,与传统节日不相关的一项是(  )
A.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夕节的别称有女儿节、七月七、乞巧节。与七夕有关的诗句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B.年糕谐音“年高”,过年吃年糕寓意吉祥如意年年高,表达了在新春之际大家对于新一年的期待以及一份美好的祝愿。
C.C.《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的词牌名是“卜算子”,题目是“送鲍浩然之浙东”。
D.《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梗概部分先后介绍了“流落荒岛”“建房定居”“救‘星期五’”“驯养培植”这几个情节。
45.下列诗与传统节日不一致的是(  )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
B.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 (寒食)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端午)
D.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
46.下列阅读方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
B.交流读书心得时,可以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C.即兴发言时,我们要提前打个腹稿,想清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说什么。
D.赵孟頫是元代书法家,他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草书的笔意。
47.回忆学过的诗句,选出下列诗句中没有包含我国传统节日的一项。(  )
A.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C.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8.下列诗句中,与我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B.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C.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9.乡愁是千古不变的话题,下列诗句中不是表达这一情感的一项是(  )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50.下列内容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藏戏是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历史故事和传说,艺人们的唱腔、舞蹈动作可以随意发挥。
B.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运笔自然。《兰亭集序》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C.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用马鞭彻底解决了马匹无法在舞台上驰骋的尴尬。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三百零五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A项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项表述错误;
B项中关于《论语》的表述是正确的;
C项中海伦凯勒是美国作家,不是英国作家;这项表述错误;
D项中李白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对课文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2.【答案】A
【解析】【分析】A.正确。
B.不正确,《两小儿辩日》一文中能证明“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的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C.不正确,《十五夜望月》与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有关。
D.不正确,“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意思是: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习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意思是: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表达的意思不同。故选:A。
故答案为: A
【点评】考查了文化及文学常识、重要节假日、课文理解、诗歌翻译。诗歌翻译,要做到字字有着落。要把原诗的每个字词完整地翻译出来,不可存在漏译的现象。必须准确无误,简洁精练。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3.【答案】A
【解析】【分析】A.有误。通国之善弈者也: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善:擅长。慈眉善目:慈爱善良的样子。善:善良。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4.【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即兴发言的理解和识记。A、B、C正确;
D.有误,表达有条理,但不要面面俱到。
故答案为: D
【点评】考查了实践作业。所谓实践作业就是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的方式表现出来,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作业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5.【答案】A
【解析】【分析】A:《采薇》选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也称“诗三百”。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要求我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所以我们上课要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6.【答案】C
【解析】【分析】A、B、D说法正确。
C.说法错误。用编年体的方式制作成长纪念册,需要把收集的资料按照年份进行分类,不需要分成“发展足迹、多彩生活、才艺集萃”等部分。
故答案为: C
【点评】考查了实践作业。所谓实践作业就是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的方式表现出来。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作业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7.【答案】D
【解析】【分析】A、B、C正确。D.有误,写梗概时,可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表达。
故答案为: D
【点评】考查了作家及其作品、夸张、辩论讨论、实践作业、文章结构及详略安排。文学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理清文学发展的大体脉络以及与时代发展的内在联系,将识记与提高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结合起来。
8.【答案】C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塞尔玛·拉格洛芙是瑞典女作家。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了作家及其作品。作家及其作品属于文学常识的范畴,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9.【答案】C
【解析】【分析】A.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说法错误。
B.《寒食》和《十五夜望月》都是唐诗,其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中的“春城`指春天的京城。说法错误。
C.《迢迢牵牛星》讲述的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汤姆·索亚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著名的儿童形象。说法正确。
D.“老师领进门"中的这个“门"指的是求知的大门。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了节日风俗、词语解释、文体知识、经典名著、诗歌词句理解。节日风俗即传统节日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考查了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统称。
10.【答案】C
【解析】【分析】考查了课文理解、作家及其作品、节日风俗及写作顺序。课文理解是对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A、B、D正确。
C.有误,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元宵节要观灯,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七夕节穿针乞巧,重阳节吃花糕、登高,中秋节吃月饼。
故答案为:C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11.【答案】B
【解析】【分析】A、C、D对应。
B.不对应。《十五夜望月》作者是王建。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作家及其作品。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及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12.【答案】D
【解析】【分析】A、B、C说法合理。
D.说法不合理。阅读经典名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阅读的过程就是一次与作者交流的过程,刷短视频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学习交流。学习交流时语文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所谓实践作业就是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的方式表现出来。
13.【答案】B
【解析】【分析】B.项中只是介绍苏东坡在杭州时怎么治理西湖,和志向无关,其他A.C.D.三句分别写了爱迪生、齐白石、司马迁立下志向,坚持不懈,并最终做出巨大贡献。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名言警句、课文理解。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流传。
14.【答案】A
【解析】【分析】结合课文和相关古诗的内容,BCD三项中的表述是正确的,符合课文和古诗的原意;
A项中“哈克”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人物,不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物。
故答案为:A
【点评】题目考查对课文和古诗内容背诵和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对课文和古诗的学习掌握进行正确作答,做出正确选择。
15.【答案】B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蔺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经典名著。完成此类题目较简单,结合平时的阅读,在了解读物内容的基础上即可完成。经典名著阅读是一个知识体验的过程,关键在于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16.【答案】B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作家及其作品、文体知识及经典名著。作家及其作品属于文学常识的范畴,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文学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理清文学发展的大体脉络以及与时代发展的内在联系,将识记与提高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结合起来。
17.【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日常学习和积累可知,蝙蝠图饰的美好寓意是福气盈门。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文化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
18.【答案】C
【解析】【分析】A、B、D正确;
C.阅读名著 虽然很费时间,但是也要认真读,而且有必要反复读。
故答案为: C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名著或课外书的阅读方法,平时要注意多诵读经典名著,并讲究读书方法。
19.【答案】A
【解析】【分析】A.正确。
B.有误,《腊八粥》沈从文。
C.有误,《泊船瓜洲》出自宋代王安石。
D.有误,《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的作品。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作者与其作品的对应关系。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重视这一类文学常识的搜集与积累,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20.【答案】D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有误,点面结合可以适用于写各种场面,我们平时写作也经常用到。
故答案为: D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阅读与写作方面的知识,要根据平时的积累来分析作答。平时要多阅读多积累。
21.【答案】B
【解析】【分析】A.不正确,《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
B.正确。
C.不正确,鲁滨逊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
D.不正确,《竹石》与《石灰吟》都是托物言志的诗,所托之物不一样。
故答案为: B
【点评】考查了文学及文化常识、课文理解,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作品等,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22.【答案】B
【解析】【分析】A.正确;
B.有误,收集的研学资料,需要筛选、修改。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完成本题要注意分析所给材料,明确实践的目的,然后组织材料或作出计划。
23.【答案】B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表述,ACD三项中的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述是正确的,符合课文表达的原意;
B项《汤姆 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 索亚历险记是一个聪明爱动又调皮捣蛋的孩子;这项中对课文中人物的理解和表述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课文的结构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24.【答案】D
【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
D错误,哈克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人物, 他是汤姆的好朋友。
故答案为: D
【点评】这道考查了对名著中人物的了解以及名句名篇的了解,根据具体的题目来分析,平时要注意多积累。
25.【答案】B
【解析】【分析】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如春节、端午节等,结合平时的学习与积累完成。A、C、D说法都正确。
B项中秋吃月饼,是寓意家庭团团圆圆。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节日风俗。学生平时要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会的可上网查阅资料。
26.【答案】B
【解析】【分析】A、C、D正确;
B.学习中碰到不懂的问题,解决的办法除了读书、查资料,还可以问老师或同学,上网搜索等,因此这一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学习习惯养成方面的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比如多读课外书,做读书笔记,认真完成作业等,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7.【答案】A
【解析】【分析】A.不需要对书的内容进行梗概式介绍,妈妈问你在最近读的书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只需要书中你最喜欢的人物即可。
B、C、D都需要对书的内容进行梗概式介绍。
故答案为:A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实践作业。通过实践作业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来分析和选择,比如,妈妈问你在最近读的书中最喜欢的人物是谁,只需要回答人物的名字即可。
28.【答案】D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有误,写文章时,只有做到了有主有次,详略得当,文章条理才会清楚。
故答案为:D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实践作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作业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平时我们写作时也要注意文章内容的主次。
29.【答案】C
【解析】【分析】A、B、D正确,赞同。
C.不正确,读文章的时候,要分清文章的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了实践作业。实践作业是把语文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作业可以使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
30.【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编排成长纪念册的注意事项的识记能力。成长纪念册是记录成长的, 成长纪念册必须能够反映出成长的过程,最好每个年级和阶段的资料都有,可选取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资料。并非资料越多、越详细越好, 故该小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D
【点评】考查了实践作业。实践作业是把语文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作业可以使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综合实践是小学语文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培养了学生的组织材料、动手、动脑、语言表达等能力。
31.【答案】A
【解析】【分析】结合日常学习和积累可知,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四大名山:黄山(绝)、华山(险)、庐山(奇)、泰山(雄)。四大书法字体: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了百科知识、节日风俗、书法绘画。这类知识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课外知识拓展,有利于拓展学生联系、发展的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2.【答案】C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在花园里,每一位公主都有自己的一小块地方,在那里她们可以随意栽种。有的把自己的花坛布置得像一条鲸鱼,有的觉得最好把自己的花坛布置得像一个小人鱼……”出自丹麦安徒生的童话名篇《海的女儿》。
故答案为:C
【点评】文学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理清文学发展的大体脉络以及与时代发展的内在联系,将识记与提高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结合起来。
33.【答案】D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平分秋色”意思是: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各有所长”意思是:各有各的长处、优点。“陕西剪纸的风格粗犷朴实,江南剪纸细致工整”说明这两种剪纸的风格各有特点,不分下下,所以可用“平分秋色,各有所长”形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选词填空。选词填空实际上是考查词语的辨析与应用,先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结合所给句子的语境去完成。
34.【答案】A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表述,结合相关知识,BCD三项中表述都是正确的;
A项中“北京”应写作“Běi jīng”,音节之间应该有空格, 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24.题目考查对音节拼写、词语意思等语文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语文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35.【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制作《成长记录册》的方法,作答时要结合相关知识对各项内容进行分析表述;ACD三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B项中对于制作《成长记录册》的资料可以根据制作的需要,对资料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得主题更加突出。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题目考查对制作成长记录册相关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36.【答案】B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表述,ACD三项中对诗句表述的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是正确的;
B项中“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句出自韩翃的《寒食》,描写的是寒食节的习俗,寒食节的习俗是不动烟火,吃生冷食物,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题目考查对诗句及传统节日、习俗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化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37.【答案】C
【解析】【分析】A、B、D与传统节日相关。
C.与传统节日不相关,句意: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故答案为: C
【点评】考查了诗歌的翻译、重要节假日。诗歌翻译,要做到字字有着落。要把原诗的每个字词完整地翻译出来,不可存在漏译的现象。必须准确无误,简洁精练。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38.【答案】D
【解析】【分析】A项中“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这项理解错误;
B项中“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年)唐代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这项理解错误;
C项《游园不值》意思是去花园游赏而主人不在家,“不值”意思是没有遇到;这项理解错误;
D项中对“水是眼波横”理解是正确的,意思是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故答案为: D;
【点评】题目考查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名句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积累,根据题目内容和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准确作答,做出选择。
39.【答案】C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是描写元宵节的诗句。
故答案为: C
【点评】考查节日风俗、诗文词句理解。节日风俗结合平时的学习与积累完成,不会的可上网查阅资料。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如:春节、端午节等,通过课内所学或课后查工具书、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列举一种简单介绍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们要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搜集,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40.【答案】C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我们不仅可以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而且也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故答案为: C
【点评】考查了实践作业。所谓实践作业,就是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的方式表现出来。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作业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41.【答案】B
【解析】【分析】“清明时节雨纷纷”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描写的是清明节,是4月4日或5日;
“今夜月明人尽望”出自出自 唐代 王建 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描写的是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遥知兄弟登高处”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是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出自王安石的《元日》,描写的是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诗文词句理解、节日风俗。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42.【答案】C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课文《那个星期天》的作者是史铁生,他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事物和景物中,真实自然地表达了内心的感受。
故答案为: C
【点评】考查了文学常识、课文的理解、作家及其作品、实践作业、写作手法。课文理解是对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43.【答案】C
【解析】【分析】选项A、B、D诗句对应的传统节日正确,分别与寒食节、重阳节、中秋节有关。
C项,“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与传统节日不相关。
故答案为: C
【点评】考查了重要节假日和诗歌翻译。我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假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中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可促进国家民族认同、凝聚人心。
44.【答案】D
【解析】【分析】A、B、C正确;
D.不正确。《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梗概部分先后介绍了“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驯养培植”“救‘星期五’”这几个情节。
故答案为: D
【点评】考查了节日风俗、文学常识、课文理解。结合平时的阅读与积累完成,不了解的可上网或阅读相关书籍、报刊完成。节日风俗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
45.【答案】C
【解析】【分析】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对应的节日是中秋节。
B.“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对应的节日是寒食节。
C.诗句中传统节日与其习俗的搭配不正确。“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对应的节日是重阳节。
D.“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出自唐代林杰的《乞巧》,诗句的意思是: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诗句描写的是民间过乞巧节的情景。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了节日风俗、诗文词句理解。节日风俗即传统节日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考查了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统称。
46.【答案】D
【解析】【分析】ABC都正确;
D选项,“具有草书的笔意”说法错误,应改为“具有行书的笔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学生平时一定要多积累文学常识,遇到此题型,才能判断选项说法是否正确。
47.【答案】A
【解析】【分析】A项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描写石灰表现坚贞不屈的品格,这项没有描写传统节日;
B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句描述的是中秋节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C项“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句描写的七夕节;
D项“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描写的是重阳节人们登高望远的习俗。
故答案为:A;
【点评】题目考查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名句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积累,根据题目内容和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准确作答,做出选择。
48.【答案】B
【解析】【分析】A项,“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自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诗句描写的是寒食节。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
B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出自宋代诗人朱熹的《春日》,意思是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诗句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与我国传统节日无关。
C项,“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出自《古诗十九首》,意思是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诗句描写的是七夕节。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
D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望月》,意思是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诗句描写的是中秋节。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节日风俗和诗歌翻译。对于诗歌的翻译,要以诗句中的字词的意思为依托,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是理解诗句意思的有效途径。
49.【答案】B
【解析】【分析】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出自《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这首诗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送元二使安西》,这句诗的意思是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这首诗是表达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故B错误。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泊船瓜洲》,这句诗的意思是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出自《宿建德江》,这句诗的意思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B。
【点评】 考查了对古典诗词的翻译,分析时要注意诗词表达的含义,结合已有的知识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
50.【答案】B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赵孟頫是宋末元初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圆转遒丽,被人称为“赵体”,又同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代表作有:《洛神赋》《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课文理解、文学常识、史书典籍。课文理解是对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理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