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驿路梨花 课件(共20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驿路梨花 课件(共20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0 17:1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15 驿路梨花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
3、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春怨》
4、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5、悬知寒食朝陵使,   处处开。
——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驿路梨花








略读课文,了解大意
心专一 眼扫视 不指读 不唇读
勿出声 忌回头 记要点 勤勾画
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
2.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3.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3.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比较这两种叙述顺序,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
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建造小茅屋
梨花姑娘
照料小茅屋
梨花的妹妹
照料小茅屋
瑶族老人
打猎借宿
瑶族老人
送来粮食
“我们”
路过住宿
“我们”
修葺小屋







插叙




从全文整体来看
顺叙
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插叙
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
解放军盖茅屋
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
如果从茅屋建造和保持过程来看
倒叙
   课文以"我"和老余的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是插叙,把十几年的事浓缩为一晚一早,使整个文章悬念迭起,平中见奇,层层深入,扣人心弦。如果按照小茅屋修建、维护的先后顺序来叙述,采用顺叙,故事就平铺直叙,情节也就平淡无奇,失去了趣味性和生动性。




 文章的记叙方式十分巧妙,"我"和老余在找寻小屋主人的过程中误会重重,悬念迭起。细读课文,找找看,文中描写了几次误会、设置了几个悬念?
 房子的主人是谁呢?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
课文围绕"小屋的主人是谁",运用了"设悬﹣释悬﹣再出悬”的手法巧制三个悬念、两次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凡是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的人都是小屋的主人。
  角色发生了变化:由路人变为照料者,由被帮助的人变为帮助别人的人。  
雷锋精神的传承




  驿路上的行人得到了照顾,在孤独的旅途中,在漆黑的夜晚,在饥饿的疲惫里,是这间小茅屋给予了他们希望与温暖,这不禁让人想到了一句话:感恩在路上。
  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那么,让我们精读课文,聚焦“梨花”,深入理解文本。
“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何含义?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这里写的自然界的梨花。一是写出了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二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三是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这是写人。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从侧面突出了梨花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把花和人融合在一起,表达作者对小茅屋的“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
  这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一语双关,不仅指自然界美丽洁白的梨花,又以花喻人,以花喻雷锋精神,赞美雷锋精神相互传递,发扬光大。给人以无限美的感受,深化了文章中心。
呼应标题,照应上文,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引用陆游诗句,增添文化韵味;
美的景,美的人,
美的民风,美的精神。
  “梨花”是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知道了“梨花”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着“雷锋精神”。那么,你能在课文中寻找到对“雷锋精神”传承的事例吗?




解放军战士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战士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哈尼族小姑娘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战士和姐姐学习。
瑶族老人送米、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驿路梨花”处处生香,我们看到了在边陲之地的淳朴民风和不计回报的助人为乐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弘扬。
文章以《驿路梨花》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梨花”一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香气四溢;二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朝气蓬勃,淳朴热情;三指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四也指边疆民族优良的民风:淳朴热情,知恩图报;更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
“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在一起。
“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第1、2段写景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了山体高大陡峭、树林茂密、人迹罕至,反映了我们天晚赶路的艰难和找不到住处的焦急,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及我们的惊喜做铺垫。




  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不幸,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那么这个社会便会充满真、善、美。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
感谢您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