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0 不求甚解 配套教学设计(3)

文档属性

名称 一0 不求甚解 配套教学设计(3)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16 15:55:23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有益”等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水到渠成的确立自己的主张,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
3、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会写一般的小驳论文。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理解本文的反驳方法教学难点:驳论文的反驳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不求甚解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谁能说说文中哪种读书方法你最喜欢?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来论哪种方法好哪种不好,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人习惯来论。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时得留余地,否则,别人有会找出漏洞反驳我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作家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不当说法。
活动2【活动】不求甚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本文是反驳哪种错误观点。2、文中作者拿什么来反驳对方?引导明确: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拿“读书”一事来反驳(过渡)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课文
活动3【活动】不求甚解
三、再读课文,明白作者怎样反驳1、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1)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划线。(2)“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3)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2、小组代表自由回答,老师指点明白: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马克思著作。”“诸葛亮能够不求甚解,所以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另外,还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来佐证。文中的“观其大略”“未晓处且放过”跟“不求甚解”很相似。3、熟读第5、6、7、8段,熟悉文章怎样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4、作者反驳对方的观点后,提出了什么主张?读课文最后一段,划出正面观点的句子。5、回头修改课文一开始对方的话,让它显得合理。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怎么修改对方的论点才显得合适?(对有的问题可以不求甚解:比如读书)小结:课文先不急忙反驳对方,而是从解释“不求甚解”的意思开始,然后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用事实说明“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反驳对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说法的错误。达到反驳的目的。
活动4【活动】不求甚解
四、拓展延伸读课后第三题,明白本文的看法和叶圣陶先生的看法不同。因为他们各代表着儒道两家的读书方法。
活动5【讲授】不求甚解
由此可见:读书方法没有一定之规,主要看自己的习惯和文章内容。本文主要是为了反驳对方而说的一种读书法,不是说凡是书都要用“不求甚解”法来读。
活动6【作业】不求甚解
学习本文的写法,对你身边的说法进行反驳。比如:谦虚使人进步。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