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布鲁塞尔的城市历史与文化,感受其风情。2.了解将介绍景点与描述历史、传说等故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2【学情分析】 1.因为是预备年级,所以对于第2个教学重点中“了解将介绍景点与描述历史、传说等故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在这一堂课中仅只是让学生了解在介绍景点时在描述景点外观后还可以叙述与之相关的人或故事,至于如何描述景点的外观、如何叙述与之相关的人或故事,就该放在另外的课中进行。2.了解“将介绍景点与描述历史、传说等故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的作用除了要达成知识和技能上的目标外,还要让学生在了解这种写法的过程中明白作者是利用这种方法来展示布鲁塞尔有哪些特有的风情以及作者对布鲁塞尔的有怎样的情感,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第1个教学目标和重点。(实际上是了解作者为什么写以及为什么这样写。)>3【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布鲁塞尔的城市历史与文化,感受其风情。2.了解将介绍景点与描述历史、传说等故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准备
【设计内容】
(一)布置预习
1.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查字典,初步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3.读课文两遍,思考课后习题;
4.按要求填表:景点景点特点(尽量用段落中的词语概括)与景点相关的故事(概括时要讲清“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语言简洁)布鲁塞尔是个怎样的城市?那里生活着怎样的人?(感受风情)咖啡馆市政厅塑像地毯节
(二)准备课件;准备《<布鲁塞尔大广场>补充知识》,并于上课前一天将其发给学生。
【设计说明】
安排第一个环节的目的之一是从常规上要养成学生预习的习惯,更主要的希望学生能借助预习要求,尤其是其中的填写表格的要求来自主地、较深入地走进文本。因为课文太长(学生齐读一遍要近17分钟),课堂上没有更多的时间读课文,而学生不熟悉课文时获取文本信息就很迟钝,不敏感、反应慢,长文短教难以实施,那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会是浮光掠影。
并且,表格的形式和要求基本上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主要思路及写作方法,是与前面的教学目标以及后面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相呼应的。
安排第二个环节——准备《<布鲁塞尔大广场>补充知识》,是因为课文涉及的知识量大而且学生很生疏,比如不同风格的建筑、马克思及恩格斯、比利时及布鲁塞尔(尤其是它们的历史)、四大景点的与课文相关以及除课文外的信息,等等,所以就有选择地整理了一些相关的知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布鲁塞尔的异域风情有更多的了解、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也可以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结合补充的材料来思考并理解作者在选材上怎样围绕中心而取舍材料(这主要表现在:市政厅内的装饰可写的内容很多,作者为何只挑选名人画像这一方面的;地毯的图案主题多种多样,作者为什么就选中1994年的来举例)。
【附:教后反思】
对学情了解较准确,预习设计的针对性强,且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活动2【导入】一、导入新课
【设计内容】
同学们,大家都很喜欢旅游吧?那我们就放松心情,把学习《布鲁塞尔大广场》这节课当作是一次去布鲁塞尔的旅游吧!虽然,没有机票,不能亲临其境,但是,我们可以凭借图像和语言文字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阻隔,跟着作者一起,来感受布鲁塞尔异域风情的魅力:看看那里环境怎样、气候如何,有哪些名胜古迹,生活着怎样的人,又发生了哪些故事。怎么样?我们一起出发吧!
【设计说明】
因为是游记散文,也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想把整堂课当做是一次旅游,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也是和游览欣赏景点的环节相一致的,这样学生学习较轻松,也较容易入境入情;同时也使整堂课有更好的整体感。
【附:教后反思】
从课堂效果上看,这样安排是对的。
活动3【讲授】二、整体感知
【设计内容】
(一)欣赏图片,创设情境
1.布鲁塞尔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呢?请大家先欣赏视频再欣赏图片(教师简单地旁白:依据课文内容简介图片内容)。Ppt1-12。
2.欣赏了视频和图片,你觉得布鲁塞尔是个怎样的城市?心里对它产生了怎样的感情?ppt13。
3.图片欣赏勾起了我们对这座城市的喜爱、向往之情。走进课文吧,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通过找概括性的词句,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感知布鲁塞尔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设计说明】
第一环节是为了通过欣赏图片、创设情境,使学生从视觉上、直观地初步感知、喜爱布鲁塞尔。
第二环节是为了理清作者的思路,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感受。
【附:实际课堂教学实录(破折号后面的为学生的回答)】
1.布鲁塞尔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呢?请大家先欣赏图片(教师简单地旁白:依据课文内容简介图片内容)。Ppt1-12。
2.欣赏了图片,你觉得布鲁塞尔是个怎样的城市?心里对它产生了怎样的感情?ppt13。
——美丽、热闹,很喜欢它、想去看一看……
3.图片欣赏勾起了我们对这座城市的喜爱、向往之情。走进课文吧,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4.请大家翻到课本97页,快速找到第1段的中心句,看看作者眼中的布鲁塞尔是个怎样的地方?
学生找中心句。
5.教师提醒:中心句一般在哪里找?——段首或段末。第1段的中心句在哪里?——第1句。
请大家用波浪线划出来。
6.找到中心句后,请大家,再从中心句中找出关键的概括性的词语,并用线圈出来。
——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7.请大家把中心句用波浪线画出来,再自由读第1段,感受这两个特点。(齐读时教师转身板书“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8.作者眼中的布鲁塞尔还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呢?请找出第2节的中心句,同样从中心句中找出关键的概括性的词语。
——历史悠久、古迹繁多。
(板书)
(教师一边板书,一边请学生把中心句用波浪线画出来,再自由读第2段,感受这两个特点。)
9.第2段共5句话。第1句是中心句,2、3两句在说它的“历史悠久”,第4句开始说它的“名胜古迹繁多”。请大家把第4句用波浪线画出来,读一读,看看在繁多的名胜古迹中,作者又以谁为例来表现布鲁塞尔悠久的历史和昔日的辉煌呢?生齐读。
——布鲁塞尔大广场。
(在黑板上的“大广场”三字下加着重号)
10.广场四周全是古老的建筑,从第3段到第5段,那作者又详细介绍了哪三座古老的建筑?
——依次是第3段的咖啡馆、第4段的市政厅、第5段的塑像(板书)。
11.写了四周的三座建筑后,作者还介绍了广场中心哪一项盛大的活动?
——鲜花地毯节(板书)。
12.而地毯节和咖啡馆、市政厅、塑像也就是作者要向我们介绍的能展示鲁塞尔悠久历史和昔日辉煌的的四大名胜古迹(四大风景点)。
13.请大家快速找到3—7段概括性的句子。我们把3—7段的概括性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再齐读一遍,感受一下四个景点的概况。
见学生寻找有些犹豫,教师提醒概括性语句一般会在段落的什么地方。学生领悟到一般在段首或在段末,而这几段的概括性语句都在段首。
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概括性语句后,师生齐读这些句子。
14.到这里为止,我们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后反思】
欣赏图片时我借用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简单的旁白来介绍图片中的内容的形式及效果不错,既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又概述了课文内容(因为图片的顺序与课文内容的顺序是一致的),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学生观察事物、描述事物很缺少思路和层次,而游记散文、说明文就有这样的优势。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用通过找概括性的词句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感知布鲁塞尔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但是,正如孙宗良老师所说:“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显性的告知是需要的,而且教师也较容易做到,但教师往往会忽略了隐性的提示。对一些隐性的知识,教师平时在不知不觉中地做着却忘了告知学生。所以细部的处理时要注意这一点,要多关注隐性的提示。”我就是在这方面做得有欠缺:知道用通过找概括性的词句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进而整体感知,甚至也知道让学生用波浪线把这些体现作者思路和层次的概括性语句圈画出来并连着朗读了,可就是没有趁热打铁地引导或提示学生明白这些语句在体现思路和层次上的作用,哪怕就是用简洁的语言直接告诉学生也好,以便让学生在思想上有这方面的认识。
其实在备课时我也想到了这一点,当时就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请大家快速找到2—7段概括性的句子,把它们用波浪线画出来。请圈画出这些语句中表示方位顺序和概括景点特点的词语。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感受一下四个景点位置和主要特点。”一是在犹豫是不是抓的内容太多、太琐碎,二是上课时也有些紧张,也担心后面主要的研读环节的时间不够,所以也就没有讲透。
活动4【讲授】三、仔细研读
【设计内容】
(一)以“小于廉塑像”为例了解各景点的特点,了解将介绍景点与描述历史、传说等故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进一步了解布鲁塞尔的历史、风情与文化,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根据所剩时间,则以“其他三个景点中,你对哪一个景点最感兴趣?为什么?”导入,再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来安排教学环节,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展示相应的ppt。
【设计说明】
上面两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来引导学生具体了解各景点的特点,了解将介绍景点与描述历史、传说等故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进一步了解布鲁塞尔的历史、风情与文化,感受作者的情感。四个景点的欣赏一定要分主次,着重欣赏小于廉塑像。形式上也有所区别,小于廉塑像景点由教师引导欣赏,基本完成教学目标;剩下三个景点由学生依据在小于廉塑像景点中获得的方法自主欣赏。时间上自然也是侧重于小于廉塑像景点上。
【附:实际课堂教学实录(破折号后面为学生回答内容)】(一)
1.好,现在我们跟着作者这位导游来到了布鲁塞尔大广场。指着PPT,作者精选的四个景点各具特点,都很吸引游客,我们就从与我们同学年龄差不多的小于廉这个景点欣赏起吧。
2.我们来看他的图片。指着小于廉PPT。一眼看上去,小于廉的外表状貌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用段落中的词语来形容。
——栩栩如生。
3.作者是如何具体描绘他栩栩如生的状貌?请找出相应的语句,读一读。
——其状其貌,楚楚动人,可笑又可爱。
4.这句是对他的栩栩如生的外表状貌的具体描写吗?
——不是。应该是“他的头发卷曲蓬松,小鼻子向上翘起,光着浑圆的屁股,旁若无人地撒出一道弧形尿流。”生的声音较轻,教师请大家再齐读一遍。
5.这里实际上就是对他的描写,是哪些描写?
——外貌、神态、动作的描写。
6.面对他如此的状貌,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其状其貌,楚楚动人,可笑又可爱。
7.前面是描写,后面是作者的议论抒情。
8.说他可笑是因为他——光着屁股撒尿,说他可爱是因为他——头发卷曲蓬松,小鼻子向上翘起,光着浑圆的屁股,旁若无人地撒出一道弧形尿流。有着充满孩子气的外貌、神态和动作!
9.请全班齐读描写和议论抒情句。我们是不是也和作者有同样的感受啊?
10.平时,小于廉撒的是水。可狂欢节时,他撒的却是什么?
——啤酒。
11.啊,真是稀奇呀!因此也就形成了只有在布鲁塞尔、只有在狂欢节这一天才出现的哪种天下奇观?段落中是怎么说的?
——游人争相抢饮。
抢饮什么?——小于廉撒的啤酒。
12.这是布鲁塞尔特有的风情呀,所以作者才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怎样的感慨?
——独有情趣。
13.啊,要是我们也生活在布鲁塞尔该多好,赶在狂欢节的那一天,我们肯定也去干什么啦?
——去抢饮小于廉撒的啤酒喽!
(呀,我们同学好开心哪,好像已经闻到了啤酒的香味了!)
14.怎么样?布鲁塞尔很特别吧!特别在哪里?请找出段落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独别有情趣。(板书)
15.游客都来抢饮小于廉撒的啤酒,你挤我,我挤你,这种场面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热闹非凡。(教师一边板书一边说:哦,布鲁塞尔不仅别有情趣,还热闹非凡。)
16.不过,第一次看见小于廉塑像时,我心里很奇怪吔:布鲁塞尔市民为什么在大庭广众之下树立这么一个光着屁股撒尿的铜像呢?这不是很不雅观、很不文明吗?
——因为他的故事。
17.什么故事?
——学生读三个传说故事。
18.前两个故事都是在讲小于廉做了什么事?
——撒尿浇灭火星救了全城。
19.啊,从中可见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勇敢、爱国。(板书)
20.那大家知道市民为什么树立他的雕像了吗?
——因为他是布鲁塞尔的英雄。树立他的铜像是为了纪念他。
(也纪念布鲁塞尔过去那段坎坷、不平凡的经历。)
21.因为布鲁塞尔和小于廉的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人们不光为他塑像,还给了他怎样的光荣而崇高的称号?
——布鲁塞尔第一公民。(足见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他也的确是受之无愧。)
22.知道了他的身世故事后,你对小于廉的“可笑又可爱”有了怎样的新的理解?
——师生共同回答:光着屁股撒尿的小于廉是很可笑,但是更可爱。可爱的不只是他的外表,更是他的——勇敢、爱国的精神。
23.小于廉身世传说的故事,让你知道了布鲁塞尔曾经发生过怎样的事情呢?大家可结合《补充知识》上的内容来了解。
——曾经被西班牙、荷兰、法国侵略过。
这说明它有着怎样的经历?
——有过不平凡的经历。
对呀,说明它的经历非常坎坷(板书)。
24.小于廉的名声从此传播开了。他不仅得到了国内人们的喜爱,还得到了谁的喜爱?他们为小于廉做了什么?
——外国宾客们。他们争先赠送衣服给他。(其中就有中国赠送的两套。)
25.可见,他的确很可爱,名声的确很大、流传很广。段落中哪一个词语可以概括这种情形?
——蜚誉全球。(帮助学生纠正“蜚”的读音。)
26.外国宾客们争先送衣服给他,作为回报,每到不同国家的重要的节日,小于廉就会穿上不同国家的服装以示庆祝或纪念。请大家从文中找出这一方面的一个细节。
——10月1日,小于廉就穿上此装。
27.1994年,布鲁塞尔和北京结为友好城市。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这些都体现在一送一穿上,体现在小于廉的服装上。于是小于廉也自然地成了国家与国际、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一种象征,或者说一种使者,是什么象征、什么使者?
——和平友好的象征,和平友好的使者。
28.那么,小于廉可爱吗?可爱在哪里?
——可爱。可爱在他还是和平友好的使者。(板书)
29.布鲁塞尔可爱吗?可爱又在哪里?
——可爱。可爱在是个和平友好的地方。(板书)
30.这些都是我们从他的服装故事中感受到的。来,我们再来看看他穿上不同国家服装时的样子。指着Ppt。光着屁股的小于廉可笑又可爱,穿上衣服的他又怎样呢?
——可笑又可爱。
31.作者也是这么认为的吗?请大家找到相关语句(段末句),读一读。
——作者跟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大家很不错啊,我们和作者感同身受,有了共鸣。
32.呀,时间过得这么快!我们在这个景点待得太久嘞!为什么?
——因为小于廉这个景点太吸引人了。
33.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小结:吸引我们的不光是它的外观,还有它背后的故事。所以我们以后在描述景点时,也可以学习作者这样,先写——景点的外观(尽量运用描写),再写——与它相关的故事。
34.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既使景点的外观特点生动(板书)具体,又增加了景点的文化内涵、丰富(板书)了文章内容,从而更加吸引读者阅读(板书)。
(哦,我们不光赏了景,还学了一招,收获挺大的!)(二)
1.还有点时间,我们赶紧来欣赏另外三个景点。指着PPT。先欣赏哪一个?(见大多数学生对地毯节较感兴趣)好,我们来欣赏鲜花地毯节。点PPT。
2.现在我们来到了广场上,广场上正在举行鲜花地毯节呢!指着ppt。这时,我们看到广场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找出段落中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读一读。
——看到广场上人如山,花如潮,一派画中仙境。
3.“人如山”是说广场上——人很多,“花如潮”是说——花很多,“一派画中仙境”是说广场上——很美。简直就是美丽如——画。(板书)
4.广场因为有了鲜花地毯变得那么美,请找出段落中具体形容花毯美丽的词语。
——学生依次找到:五颜六色、色彩艳丽、艳丽多姿、五彩缤纷、瑰丽无比、争芳斗艳等词语。
请学生依次圈画并朗读这些词语,感受花毯的美丽。
5.站在鲜花地毯面前,你还闻到什么?
——闻到沁人心脾的醉人花香。(何止是花香满广场,应该是香飘千里了。)
6.再想象一下,你会听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见学生沉默,教师提醒:我们现在就是站在广场上的正在欣赏花毯的众多游客之一,面对热闹非凡、美丽如画的场景,你可能听到身旁的游客们在说些什么,你自己也会说些什么。
——海棠花真美,地毯真美呀!
——人真多,好热闹,盛况空前!
——啊,那独一无二的地毯真令人向往,它的美丽让人心醉!
……
(由花多、人多、景美引到花的艳丽上。)
7.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能否用段落中的语句来表达?
——感受到“广场上人如山,花如潮,一派画中仙境”。
8.请大家齐读这句话,和作者一起感受广场上的盛况与美丽。
9.从《补充知识》上我们知道每一届花毯上编织的图案都各不相同。作者为我们描绘的1994年的花毯的图案是什么?
——第一支踏上比利时国土的比利时军队“比隆旅”的军徽。
10.从这次的花毯图案中,我们能了解到比利时历史上曾经发生了什么事?
——师生一起归纳:二战时,比利时曾被德国侵占,比隆旅和盟军一起解放了自己的国家。所以这块花毯展示了当年比利时军队在二战中的英姿。编织这块地毯表达了人们的自豪之情。
11.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一段中的最后一句,来感受一下地毯的艳丽芳香和布鲁塞尔人们别样的心情。
12.是不是只有在举办地毯节时广场才会这样热闹,平时就冷冷清清呢?请大家朗读第6段,进一步感受布鲁塞尔的风情。
——引导学生感受到不仅地毯节时是这样,平时的大广场也是那么繁华,那么生机勃勃。(板书)(三)
1.好,刚才的两个景点是作者这位导游为我们介绍的,我们从他那里学到了一招能吸引游客的描绘景点的方法,这就是先——描述景点外观特点,再——描述与景点相关的故事。
怎么样,想不想试一试自己来做小导游,仿照作者的方法,为我们这群游客介绍咖啡馆和市政厅这两个景点?
2.看谁自告奋勇按照先介绍外观再叙述故事的顺序来介绍咖啡馆,其他同学来做后援团。点出咖啡馆的ppt。
——从外观上看,咖啡馆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建筑。
3.别具一格表现在哪里?
——大门上方装饰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天鹅。天鹅纯白高雅,华贵大方,具有无限美感。
4.描述它的外观后,作者应该会做什么?
——叙述与景点相关的故事。
5.对呀!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做了什么?
——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迁居到这里,进行革命活动。
6.那些革命活动?
——学生读“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到“在此问世”。
教师补充:也就是创办革命组织、撰写革命著作。
7.这些活动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一个“共产主义幽灵”从此遨游于世界的西方,并很快影响了整个世界。
8.知道这个历史故事后,咖啡馆给你留下的肯定不只是外观上别具一格的印象了,你还会觉得它是一座怎样的建筑?请用段落中的词语概括。
——独有意义。
9.它是革命的圣地(板书),是革命思想的发源地。正因为有了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所以咖啡馆这一原本普通的建筑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正因为咖啡馆这一原本普通的建筑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所以布鲁塞尔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就更加丰富了。(历史积淀了文化,文化造就了城市,也就形成了其独有的风情。)这就好比中国古人讲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再请一位同学做小导游,仿照作者的方法为我们介绍市政厅。点出市政厅的PPT。
——从外观上看市政厅雄姿勃勃。是古代典型的弗兰德哥特式建筑。
11.老师补充一下:“古代典型的弗兰德哥特式建筑”讲的是它的风格,大家应该从补充知识里对这种风格有所了解。请继续讲厅内的情况。
——厅内的装饰美妙绝伦,巧夺天工。
12.厅内装饰又着重介绍了哪一方面的内容?
——名人画像济济一堂。有比利时……不可一世。
13.这些名人画像又让我们知道了比利时或布鲁塞尔哪方面的故事?
——它们曾被西班牙、荷兰、法国侵占过,都有过不平凡的历史。
(这正好也与小于廉的身世传说故事相呼应。)
14.那么,布鲁塞尔人为什么把侵占自己国家的那些君主的画像挂在自己的市政厅里呢?
——为了表现自己的大度。
15.大度?“大度”是什么意思?
——宽容对方,原谅了对方。
16.对方是自己的敌人呢!把他们的画像挂出来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大度吗?
生沉默。
八国联军火烧我们的圆明园,现在国家把圆明园的遗址保留在那里让人们去参观,是为了表示我们对敌人的大度吗?
——是为了记住这段不平凡的历史。
——是为了告诉人们不忘国耻,也表现了布鲁塞尔人民的英勇不屈的精神。
17.啊,这位同学思路开阔,讲得好不好?刚才第一位认为是表现“大度”的同学赞成她补充的观点吗?
学生都在点头。
我们掌声鼓励这位同学。
18.从《补充知识》中我们知道厅内精美的装饰多得很,可作者为什么只挑选名人画像这一方面的来介绍?
——教师引导:作者对四个景点的介绍都是先介绍景点的外观,再侧重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与景点相关的人或事件,这样就呼应了第二段所说的“历史悠久”这一总特点,保持了上下文的一致性。第7段在介绍花毯图案时也是这样。地毯节举办这么多届,花毯的图案多种多样,作者只挑1994年的来描述。
19.大家都说的很好,既体现了个人能力,又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附:教后反思】
这是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学设计要遵循“写意”原则,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给学生留出空白(上海市特级教师陈小英语)。我们的导师孙宗良老师也一直告诫我们,课堂上的逻辑构架要合理,要有预设,要关注切入点。所以在教学设计的初稿中我是以“在作者介绍的四个景点中,你对哪一个景点最感兴趣?为什么?”导入,然后再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来安排教学环节,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展示相应的ppt。
但是在试讲时,发现课文较长,有四个景点,教学设计初稿中曾用“在作者介绍的四个景点中,你对哪一个景点最感兴趣?为什么?”导入看起来挺不错: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又留出了让学生思考、生成的空间,可是效果并不好,特别是时间很紧,只能欣赏一个景点,而且浮光掠影。这样放在平时用两课时来上是可行的,若放在一堂公开课上就很难完成应有的教学目标。尽管我也想把它分成两个课时处理,可总觉得大老远的借班上课不方便。
怎样提高效率,用一个课时完成原有的教学目标?我仔细分析,发现问题的结症在于:
1..因为课文太长(学生齐读一遍要近17分钟),课堂上没有更多的时间读课文,而学生不熟悉课文时获取文本信息就很迟钝,不敏感、反应慢,学习自然缺少兴趣,自然难以进入文本、难以入境入情,那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会是浮光掠影,长文短教难以实施。
2.因为学生对课文不熟悉,且课文中有四个景点,如果用教学设计的初稿中“在作者介绍的四个景点中,你对哪一个景点最感兴趣?为什么?”这个问题导入,给学生的目标多而散,他们的回答自然是无序而随意,对布鲁塞尔的风情及作者的感情也自然不能真切感受到。
比如:四个景点都有可能被第一个学生说到,而作者写得最详细生动的是小于廉和地毯节这两个景点,而这两个景点也是最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部分。如果学生先说到咖啡馆或市政厅,教师自然也得从它们讲起。可这两个景点有效的教学资源就不如后两个(详情见《<布鲁塞尔大广场>文本解读》),如果从它们讲起,有效时间的掌控以及利用率就难以保证。这样也容易出现四个景点全是用一个形式来欣赏以致课堂程序较机械死板的情况。
又比如:假使第一个学生说到的景点是小于廉,当问他为什么对他感兴趣时,学生可能会说是因为他的外表、也可能说是因为他的身世、也可能说是因为他的服装,等等。这时教师就要跟着学生的思维来分析,而这种顺序与段落中作者由外到内的逻辑思维顺序不一致,这样教师的调控难度大,还是不容易把最多的时间留给最有效的部分,课堂效益自然要大打折扣了。(如果是两个课时就要另当别论了。)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就在原来的预习作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填写表格这一项内容(见【教学准备】环节),把熟悉课文的任务放到课前来完成,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准确度,省出课堂的时间。
针对第二个问题,采取的方法是:
第一,是确定四个景点的欣赏一定要分主次,着重欣赏后两个。形式上也有所区别,后两个景点由教师引导欣赏,基本完成教学目标;前两个景点由学生依据在后两个景点中获得的方法自主欣赏。时间上自然也是侧重于后两个景点上。
其次,因为切入口难以把握,不再用“在作者介绍的四个景点中,你对哪一个景点最感兴趣?为什么?”这个问题导入,而是教师用“好,现在我们跟着作者这位导游来到了布鲁塞尔大广场。指着PPT,作者精选的四个景点各具特点,都很吸引游客,我们就从与我们同学年龄差不多的小于廉这个景点欣赏起吧”来直接导入。
其实,学生最感兴趣的景点是小于廉,因为他们觉得小于廉光着屁股撒尿挺好玩,但他们又因为小于廉在光着屁股撒尿而不好意思说起这个景点。而这正是很好的一个教学资源和教学的切入点。
第二,注重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体验、想象,处理好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系。
比如:
用“要是我们也生活在布鲁塞尔该多好,赶在狂欢节的那一天,我们肯定也去干什么啦?”引导学生感受布鲁塞尔的别有情趣,将布鲁塞尔的风情具体化。
因为许多人(包括学生)大多只是觉得小于廉塑像好笑、好玩,却很少进一步想到布鲁塞尔市民为什么在大庭广众之下树立这么一个光着屁股撒尿的小孩铜像。而这一点就是小于廉“可爱”的深层原因,是他“蜚誉全球”、以及得到“第一公民”称号的原因,所以我就用“布鲁塞尔市民为什么在大庭广众之下树立这么一个光着屁股撒尿的小孩铜像?这不是很不雅观、很不文明的吗?”这一问题引出下面的环节,也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欣赏鲜花地毯节时,我设计了“广场上正在举办鲜花地毯节呢!来到广场上,我们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体验、想象,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广场的热闹与繁华,真切感受到布鲁塞尔的热闹与繁华。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找出作者面对景点所发出的的感叹句(议论抒情句),再读一读,使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情感共鸣,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活动5【讲授】四、归纳总结
【设计内容】
(一)作者描述的四个景点时都叙述了与之相关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何相似之处?(作者为什么就挑选了文中的这四个来重点介绍?)——这些故事都与布鲁塞尔的历史相关,都能表现这座城市古老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风情。作者选取的每一座建筑都具有特别的意义,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文化(他们都是其历史、风情的见证人)。
(二)到此为止,我们的布鲁塞尔之游要暂告一个段落了。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来抒发一下游览后的感受,表达我们对布鲁塞尔及其大广场的向往、赞叹之情吧!我们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
(三)对着板书师生共同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从内容上我们通过了解布鲁塞尔大广场而了解了布鲁塞尔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感受到了布鲁塞尔特有的风情(板书“风情”),感受到了作者对它们的热爱和赞叹之情;从写法上,我们了解了将介绍景点与描述历史、传说等故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设计说明】
这一环节主要是整体梳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进一步达成学习目标。
活动6【作业】五、布置作业
【设计内容】
(一)各国各个城市都有各自具有代表性文化的景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也是如此。如:城隍庙、南京路、外滩等。请以上海的某一景观为材料,查阅相关资料,仿照课文将介绍景点与描述历史传说相结合的写作方式,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描述,能从某个角度、某个点上来展示上海的风情。
(二)文中出现的精炼的词语非常丰富:青睐、遨游、璀璨、瑰丽、风格迥异、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美妙绝伦、巧夺天工、不可一世、淡雅别致、栩栩如生、五彩缤纷、沁人心脾,等等。抄一抄,读一读,从其中至少选取3个运用到上面所要写的短文中。
【设计说明】
第一题是为了复习巩固,以读促写,课堂向课外延伸。
第二题是为了加强词语的理解、积累、运用。
活动7【讲授】六、板书设计
22、布鲁塞尔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咖啡馆
历史悠久、古迹繁多——大广场市政厅
经历坎坷、和平友好 (小于廉) 塑像
美丽繁华、生机勃勃可爱 地毯节
勇敢
爱国
友好
写法:外观+故事 丰富、生动 吸引人
活动8【活动】附:《布鲁塞尔大广场》文本解读
一、关于本文的原生价值
课文的原生价值是指课文选入语文教材或纳入语文教学前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信息价值,如获取知识、交流情感、消遣娱乐等(李海林语)。一般说来,课文的原生价值是课文教学价值的基础并决定课文教学价值的取向。了解课文的原生价值大多从课文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写的是什么、写来做什么用等方面入手。
本文作者卢鸣,新闻工作者,现在主要担任新华社浙江分社摄影室主任记者、《浙江经济报》摄影部主编。本文选自《世界名街》。《世界名街》收罗世界各地的名街,通过详实的文字与精美的图片将世界最美的地方典藏成册,全面展现凝聚各民族智慧文明的人文胜景,让你足不出户游览繁华街巷,使“逛”大街也能成为文化的旅行。因此,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很单纯,应该是以布鲁塞尔大广场为例来介绍、描述布鲁塞尔风情,达到传递信息与情感的目的。从文体上讲,可以是游记散文,也可以是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课文共8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顺序来介绍、描述。第1段先概括后具体地介绍了布鲁塞尔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的特点。第2—7段以布鲁塞尔大广场为例,从大广场四周的建筑(天鹅咖啡馆、布鲁塞尔市政厅、布鲁塞尔第一公民塑像)及大广场的活动情况(大广场鲜花地毯节)来具体表现其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这一主要的特点,展现布鲁塞尔悠久的历史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及多样的风俗人情。最后一段照应1、2段,总结全文,由衷地抒发了作者对布鲁塞尔的向往、赞叹之情。
四个景点介绍的顺序基本上是由四周到中间的空间方位顺序:以广场为基准,依次介绍广场侧面的咖啡馆、与咖啡馆相邻的市政厅、广场附近的于廉塑像、广场中心的鲜花地毯节。
在作者眼中,布鲁塞尔这一城市是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比如本单元后几篇文章中的马来西亚、维也纳、埃及),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因其历史悠久,所以名胜古迹繁多。布鲁塞尔悠久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深深蕴含在一座座古老、优美的建筑之中,作者选取的每一座建筑都具有特别的意义,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文化(他们都是其历史、风情的见证人)在写法上,每段首先抓住特征描写建筑之美,再结合每一座建筑,叙述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或传说,来表现这座城市古老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风情。
【关于天鹅咖啡馆】
其特点是别具一格又独有意义。作者先通过介绍、描述白天鹅来说明它的别具一格,再通过叙述两位导师的事迹来说明其独有意义。
“别具一格”讲的是咖啡馆的外部特征,比较好理解;“独有意义”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在此住过,他们在此进行了重要的活动——重要的共产主义组织在此产生,著名的共产主义著作在此问世,从此共产主义思想传遍并影响了整个世界。也就是说,这座咖啡馆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与传播上产生过特殊的意义——是诞生地(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发源地.、是摇篮)、是见证人,人们除了从外观上对它产生喜爱之情,更多的会因为它的这一特殊的历史、这一特殊的意义而对它产生崇敬、感慨之情(见段末句)。正因为有了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所以咖啡馆这一原本普通的建筑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正因为咖啡馆这一原本普通的建筑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所以布鲁塞尔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就更加丰富了。(历史积淀了文化,文化造就了城市,也就形成了其独有的风情。)
前者是对景点的客观介绍和描写,后者是叙述与该景点相关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这样就赋予了景点历史和文化层面上的含义,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又使读者对该景点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又符合本文的写作目的(符合本文要表达的中心)。许多描写、议论句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学生对这个景点感兴趣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门上的白天鹅。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还要介绍叙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故事。)
【关于布鲁塞尔市政厅】
其特点是外观雄姿勃勃;厅内装饰美妙绝伦,名人画像济济一堂。作者先介绍建筑的外部特征,包括外观气势、位置、风格、修建时间,再介绍描述其内部装饰。介绍内部装饰又以名人画像为例,意在通过描述各种历史名人画像来说明比利时历史的风云变幻(16世纪以来,它先后被西班牙、奥地利、法国与荷兰侵占),展示布鲁塞尔坎坷的经历(不平凡的历史)。
(这一部分的内容学生不易把握,可引导学生抓住由外到内的顺序理清思路;再找出外部和内部各有何特点、各介绍了哪些内容;再引导理解作者为何要介绍这些内容。还可以结合《补充知识》中关于厅内装饰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厅内装饰可写的内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挑选名人画像这一方面的?)
【关于布鲁塞尔第一公民塑像】
其特点是可笑又可爱,蜚誉全球。对小于廉外貌、神态、动作的描写生动形象,符合他作为孩子的年龄特点,吸引读者;对狂欢节游人争相抢饮小于廉撒的啤酒的描述,生动地展示了布鲁塞尔独有的风情;作者的评价充满喜爱之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对其身世传说的描述,增加了塑像的传奇色彩,使人既感受到了小于廉的勇敢献身的精神和调皮可爱的孩子气,又了解了布鲁塞尔不平凡的历史。由此读者也就了解了他被尊称为“第一公民”的原因,了解了他“可笑又可爱”的深层原因,他能“蜚誉全球”也就理所当然了。
对其服饰趣闻的描述,表现了他不仅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还得到了外国人们的喜爱。其中“每逢10月1日,小于廉就穿上此装”的细节描述,更是表现出小于廉已经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友谊的象征。这些描述进一步表现了他“蜚誉全球”、“可笑又可爱”的特点。
(对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可以作为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部分。)
【关于大广场鲜花地毯节】
其特点是地毯节盛况空前,热闹非凡;地毯五彩缤纷、瑰丽无比,富有意义。作者先描述鲜花地毯节的盛况和地毯的鲜艳美丽及其组成,再以1994年的为例叙述地毯的图案主题(内容),展示了比利时军队在二战中的光荣历程,表现了布鲁塞尔人的自豪之情。
(自1971年举办鲜花地毯节以来,地毯的图案主题多种多样,作者为什么就选中1994年的来举例呢?以此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四个景点的介绍都是先介绍景点的外观,再侧重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与景点相关的人或事件,这样就呼应了第二段所说的“历史悠久”这一总特点,保持了上下文的一致性。)
二、关于本文的教学价值
明确了文本的原生价值后,就要在它的原生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价值的发掘,看看文本有哪些内容可教。本文可教的东西有很多。
(一)了解内容,感受情感:
了解布鲁塞尔及其大广场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对它是一个怎样的情感态度。
(二)学习写作方法:
作为介绍、描述风光景点的游记散文来讲,可以学习如何寻找作者的行文思路及感情脉络、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选材、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其作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情感的体会,等等。
作为介绍事物的说明文来讲,可以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等。
三、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
到底应该把本文作为事物说明文来教,还是把它作为游记散文来教?到底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呢?
(一)文体的确定
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合乎作者写作原文的本意。作者写作原文的本意很单纯:主要是以建筑为例、侧重从历史的角度介绍并描述布鲁塞尔的历史、风情、文化,表达自己的并激起读者的对它的向往、赞叹之情。其写作目的更多的是侧重于信息、情感的(也就是内容的)传递上。从文体上讲,可以是游记散文,也可以是介绍事物的说明文。这给教学内容的选择增加了难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给教学提供了更宽泛的空间)。
2.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基于课程,基于文本在年级、在单元中的位置和作用(孙宗良语)。
本文出自六年级下学期以“域外风情”为主题的第六单元,编者编写本单元意在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使学生能够了解异域的历史、风情与文化,丰富文化素养;通过对重要词句的揣摩,了解文章描绘异国风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在以“生活中的科学”为主题的第五单元中的《中国石拱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统筹方法》是非常经典的说明文,已经(最起码是在本学期中)很好地承载了培养学生学习说明文能力的任务。那么,对处在“异域风情”单元中的本文,编者应该是意在淡化其作为介绍事物特点的说明文的文体,使其在文体上更与本单元的后三篇文章的文体(散文)趋于相同,更侧重强调它的人文性(这似乎更符合作者的原意)。从这个角度来看,把本文处理为散文应该更恰当些。
3.每一个文本都是一种生命的个性,它具有经典性、具有独特的价值。解读文本时既要关注文本的“共性特征”,还要关注文本的“个性特征”,并将它们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孙宗良语)。在《布鲁塞尔大广场》这样一篇充满异域风情、文字中流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的课文中,在仅仅是预备年级的学生面前大讲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说明的语言,一定是大煞风景、了无情趣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应该把本文处理为散文。
(我们是否不要过多地拘泥于它是什么文体?从文学体裁的角度来看,即使是作为说明事物的本文,原本也是可以划入散文体裁的。文中的介绍景点与描述历史传说、风俗人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即在介绍说明中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在说明文中就体现为说明语言的生动性。是否可以把它处理为说明性的游记散文呢?)
4.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种距离可能是语文上的,还可能是生活上、思想上、情感上的(孙宗良语)。本单元的内容原本是放在八年级下学期,凭着八年级学生的综合基础无论是从散文的角度还是从说明文的角度,比较容易达成教学参考上要求的目标,而对预备年级的学生来说就较困难了。
综合上面四个方面的原因,把本文处理为游记散文应该更适切些。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
从散文的角度讲,预备年级的学生对课文总、分、总的结构(作者思路),布鲁塞尔的整体特点,四个景点的外观特征比较容易掌握。
而对课文中不易掌握的有:
1.作者怎样表现景点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先介绍、描述景点的外观,再描述与之相关的历史上的人、事或传说。
2.为什么要这样表现——首先,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介绍、描述景点的外观,可以使其外部特点生动具体、鲜明突出,从而吸引读者阅读(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更好地表达作者自己的并激发读者的喜爱、向往之情(引起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其次,补充描述与景点相关的历史上的人或事、或传说,可以增加景点的文化内涵、丰富文章的内容,从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引起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再次,从每个景点的写作顺序上讲,都是按照先写外在的再写内在的顺序,符合人们观察、思维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
3.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景点来重点介绍——它们背后都有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或事件、或传说,都具有特别的意义,代表一段历史文化,都是布鲁塞尔历史、文化及风情的见证;它们共同来表现布鲁塞尔“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这一主要特点。
4.只知道布鲁塞尔历史悠久,而不知道悠久的历史与这座城市风情、文化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因其历史悠久,所以其经历丰富,与之相关的人与事也就多了。这些人与事丰富了这座城市的内涵,也就形成了它独有的文化和风俗人情,也就使它具有更强大、更吸引人的内在的生命力。(历史积淀了文化,文化造就了城市,也就形成了其独有的风情。)
5.只知道作者在向往、赞美布鲁塞尔,却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以及怎样向往、赞美它——一个景点、一座城市,吸引人的不仅仅是其外观的美丽,更是其内在的由历史、文化、风情而形成的生命力。这种内在的生命力具有无限的魅力。布鲁塞尔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
作者以布鲁塞尔大广场四个景点为例,既通过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点特点来表达自己对它的向往、赞美之情(借景抒情、以事传情——间接抒情),又在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点特点的过程中通过适时的议论评价来表达自己对它的向往、赞美之情(直接抒情)。
因此种种,确定教学内容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布鲁塞尔的城市历史与文化,感受其风情;了解将介绍景点与描述历史、传说等故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这些教学内容实际上是在综合考虑作者、文本、课程、学生等方面的因素后,从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以及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这些角度实际上就是教学的三维目标的体现)来确定的。
活动9【活动】附:《布鲁塞尔大广场》教学反思
一、关于上课的背景
这个学期,我们九郊县培训班的活动依然是安排得紧凑、贴近课堂教学实际而富有实效。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的五次大的活动可以分成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各有侧重的主题。
第一个环节里有这样的三次活动:2月26日,我们的班主任孙宗良老师作了主题为《文本阅读的视角——谈语文教师的文本研读》的报告,为我们进行文本解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供参考的思路;3月12日,学员进行了“文本研读与教学设想”的分组交流,这是让我们在理论层面进行文本解读的实践活动;3月16日,在金山区举行了主题为“教师的个性解读与教学实施”的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活动,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展现教师对文本的个性解读的活动。这三次活动共同构成了第一个环节的主题——“如何进行正确的文本解读”。
第二个环节是4月7日在松江区举行了主题为“基于语文学科特性的教学内容的确定”的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活动。这是一次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活动。
第三个环节就是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的主题为“构建人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益”的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活动。这次活动又是在上两个环节的正确解读文本、正确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如何合理设计、合理实施的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活动。
这三个环节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依次完成了从文本解读(课文写了些什么,如何写的,有什么可教的)到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教些什么),再到如何合理设计、合理实施(怎么教)的课堂教学研究与实施的完整过程。无论哪个环节,我们都要紧紧扣住“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课堂效益。(所以,我个人认为,正如上几次的活动主题的确定一样,宋姬老师为我们这次活动确定的主题也是非常适切的。)
这次我上的是预备年级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布鲁塞尔大广场》。单元的主题为“域外风情”。所以,我就从文本解读、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设计思路三个方面反思我的这堂课。
二、教学反思
(一)关于文本解读及教学内容的确定(详情请见《<布鲁塞尔大广场>文本解读》)
对于本课文的文本解读,本人先是详细分析了文本的原生价值,再在它的原生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价值的发掘,找出文本中有哪些可教的内容。
在了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合乎作者写作原文的本意”、“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基于课程,基于文本在年级、在单元中的位置和作用”、“每一个文本都是一种生命的个性,它具有经典性、具有独特的价值。解读文本时既要关注文本的共性特征,还要关注文本的个性特征,并将它们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种距离可能是语文上的,还可能是生活上、思想上、情感上的”四个原则,确定教学内容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布鲁塞尔的城市历史与文化,感受其风情;了解将介绍景点与描述历史、传说等故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感受作者情感。
这些教学内容实际上是在综合考虑作者、文本、课程、学生等方面的因素后,从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以及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这些角度实际上就是教学的三维目标的体现)来确定的。
从上课的情况以及课后评课的反应看,我对这篇课文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准确到位的。
(二)关于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详情还可请见上面教学设计中的设计内容、设计说明及相关环节的教后反思)【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A.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布鲁塞尔的城市历史与文化,感受其风情。
B.了解将介绍景点与描述历史、传说等故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说明:因为是预备年级,所以对于第2个教学重点中“了解将介绍景点与描述历史、传说等故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在这一堂课中仅只是让学生了解在介绍景点时在描述景点外观后还可以叙述与之相关的人或故事,至于如何描述景点的外观、如何叙述与之相关的人或故事,就该放在另外的课中进行。
了解“将介绍景点与描述历史、传说等故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的作用除了要达成知识和技能上的目标外,还要让学生在了解这种写法的过程中明白作者是利用这种方法来展示布鲁塞尔有哪些特有的风情以及作者对布鲁塞尔的有怎样的情感,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第1个教学目标和重点。(实际上是了解作者为什么写以及为什么这样写。)【教学难点】
感受布鲁塞尔的风情及作者的情感。
说明:对布鲁塞尔的风情及作者情感的感受,很容易流于表面,也就是学生往往会处于这样的状态:老师说它是怎样的地方它就是怎样的地方,至于凭什么说它是这样的地方,他们大多不懂得该如何去领会,也不主动或没兴趣去领会。对作者的情感的领会也是如此。(实际上是学生不能了解作者为什么写以及为什么这样写。)这就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难点。
反思:因为有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教学重、难点的定位应该是准确的。教学目标也较好达成了。【教学准备】
A.布置预习: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查字典,初步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读课文两遍,思考课后习题;按要求填表。
说明:安排这一环节的目的之一是从常规上要养成学生预习的习惯,更主要的希望学生能借助预习要求,尤其是其中的填写表格的要求来自主地、较深入地走进文本。因为课文太长(学生齐读一遍要近17分钟),课堂上没有更多的时间读课文,而学生不熟悉课文时获取文本信息就很迟钝,不敏感、反应慢,长文短教难以实施,那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会是浮光掠影。
并且,表格的形式和要求基本上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主要思路及写作方法,是与前面的教学目标以及后面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相呼应的。
B.准备课件;准备《<布鲁塞尔大广场>补充知识》,并于上课前一天将其发给学生。
说明:准备《<布鲁塞尔大广场>补充知识》是因为课文涉及的知识量大而且学生很生疏,比如不同风格的建筑、马克思及恩格斯、比利时及布鲁塞尔(尤其是它们的历史)、四大景点的与课文相关以及除课文外的信息,等等,所以就有选择地整理了一些相关的知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布鲁塞尔的异域风情有更多的了解、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也可以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结合补充的材料来思考并理解作者在选材上怎样围绕中心而取舍材料(这主要表现在:市政厅内的装饰可写的内容很多,作者为何只挑选名人画像这一方面的;地毯的图案主题多种多样,作者为什么就选中1994年的来举例)。
反思:对学情了解较准确,预习设计的针对性强,且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很喜欢旅游吧?那我们就放松心情,把学习《布鲁塞尔大广场》这节课当作是一次去布鲁塞尔的旅游吧!虽然,没有机票,不能亲临其境,但是,我们可以凭借图像和语言文字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阻隔,跟着作者一起,来感受布鲁塞尔异域风情的魅力:看看那里环境怎样、气候如何,有哪些名胜古迹,生活着怎样的人,又发生了哪些故事。怎么样?我们一起出发吧!
说明:因为是游记散文,也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想把整堂课当做是一次旅游,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也是和游览欣赏景点的环节相一致的,这样学生学习较轻松,也较容易入境入情;同时也使整堂课有更好的整体感。
反思:从课堂效果上看,这样安排是对的。
B、整体感知
1.欣赏图片、创设情境,使学生从视觉上、直观地初步感知、喜爱布鲁塞尔。
2.通过找概括性的词句,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感知布鲁塞尔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说明:这一环节是为了理清作者的思路,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感受。
反思:欣赏图片时我借用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简单的旁白来介绍图片中的内容的形式及效果不错,既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又概述了课文内容(因为图片的顺序与课文内容的顺序是一致的),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学生观察事物、描述事物很缺少思路和层次,而游记散文、说明文就有这样的优势。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用通过找概括性的词句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感知布鲁塞尔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但是,正如孙宗良老师所说:“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显性的告知是需要的,而且教师也较容易做到,但教师往往会忽略了隐性的提示。对一些隐性的知识,教师平时在不知不觉中地做着却忘了告知学生。所以细部的处理时要注意这一点,要多关注隐性的提示。”我就是在这方面做得有欠缺:知道用通过找概括性的词句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进而整体感知,甚至也知道让学生用波浪线把这些体现作者思路和层次的概括性语句圈画出来并连着朗读了,可就是没有趁热打铁地引导或提示学生明白这些语句在体现思路和层次上的作用,哪怕就是用简洁的语言直接告诉学生也好,以便让学生在思想上有这方面的认识。
其实在备课时我也想到了这一点,当时就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请大家快速找到2—7段概括性的句子,把它们用波浪线画出来。请圈画出这些语句中表示方位顺序和概括景点特点的词语。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感受一下四个景点位置和主要特点。”一是在犹豫是不是抓的内容太多、太琐碎,二是上课时也有些紧张,也担心后面主要的研读环节的时间不够,所以也就没有讲透。
C、仔细研读
以“在作者介绍的四个景点中,你对哪一个景点最感兴趣?为什么?”导入,再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来安排教学环节,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展示相应的ppt。
(这是原来的初稿,实际上具体的教学环节为:采用“好,现在我们跟着作者这位导游来到了布鲁塞尔大广场。指着PPT14。作者精选的四个景点各具特点,都很吸引游客,我们就从与我们同学年龄差不多的小于廉这个景点欣赏起吧”的形式导入,先直接由教师引导欣赏大家最感兴趣的小于廉塑像景点,以此基本完成教学目标;再以“后面三个景点,你对哪一个景点最感兴趣?为什么?”导入,由学生依据在第一个景点中获得的方法自主欣赏。详情见《<布鲁塞尔大广场>课堂实录》。)
说明: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来引导学生具体了解各景点的特点,了解将介绍景点与描述历史、传说等故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进一步了解布鲁塞尔的历史、风情与文化,感受作者的情感。
反思:这是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学设计要遵循“写意”原则,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给学生留出空白(上海市特级教师陈小英语)。我们的导师孙宗良老师也一直告诫我们,课堂上的逻辑构架要合理,要有预设,要关注切入点。所以在教学设计的初稿中我是以“在作者介绍的四个景点中,你对哪一个景点最感兴趣?为什么?”导入,然后再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来安排教学环节,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展示相应的ppt。
但是在试讲时,发现课文较长,有四个景点,教学设计初稿中曾用“在作者介绍的四个景点中,你对哪一个景点最感兴趣?为什么?”导入看起来挺不错: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又留出了让学生思考、生成的空间,可是效果并不好,特别是时间很紧,只能欣赏一个景点,而且浮光掠影。这样放在平时用两课时来上是可行的,若放在一堂公开课上就很难完成应有的教学目标。尽管我也想把它分成两个课时处理,可总觉得大老远的借班上课不方便。
怎样提高效率,用一个课时完成原有的教学目标?我仔细分析,发现问题的结症在于:
1.因为课文太长(学生齐读一遍要近17分钟),课堂上没有更多的时间读课文,而学生不熟悉课文时获取文本信息就很迟钝,不敏感、反应慢,学习自然缺少兴趣,自然难以进入文本、难以入境入情,那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会是浮光掠影,长文短教难以实施。
2.因为学生对课文不熟悉,且课文中有四个景点,如果用教学设计的初稿中“在作者介绍的四个景点中,你对哪一个景点最感兴趣?为什么?”这个问题导入,给学生的目标多而散,他们的回答自然是无序而随意,对布鲁塞尔的风情及作者的感情也自然不能真切感受到。
比如:四个景点都有可能被第一个学生说到,而作者写得最详细生动的是小于廉和地毯节这两个景点,而这两个景点也是最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部分。如果学生先说到咖啡馆或市政厅,教师自然也得从它们讲起。可这两个景点有效的教学资源就不如后两个(详情见《<布鲁塞尔大广场>文本解读》),如果从它们讲起,有效时间的掌控以及利用率就难以保证。这样也容易出现四个景点全是用一个形式来欣赏以致课堂程序较机械死板的情况。
又比如:假使第一个学生说到的景点是小于廉,当问他为什么对他感兴趣时,学生可能会说是因为他的外表、也可能说是因为他的身世、也可能说是因为他的服装,等等。这时教师就要跟着学生的思维来分析,而这种顺序与段落中作者由外到内的逻辑思维顺序不一致,这样教师的调控难度大,还是不容易把最多的时间留给最有效的部分,课堂效益自然要大打折扣了。(如果是两个课时就要另当别论了。)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就在原来的预习作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填写表格这一项内容(见【教学准备】环节),把熟悉课文的任务放到课前来完成,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准确度,省出课堂的时间。
针对第二个问题,采取的方法是:
第一,是确定四个景点的欣赏一定要分主次,着重欣赏后两个。形式上也有所区别,后两个景点由教师引导欣赏,基本完成教学目标;前两个景点由学生依据在后两个景点中获得的方法自主欣赏。时间上自然也是侧重于后两个景点上。
另外,因为切入口难以把握,不再用“在作者介绍的四个景点中,你对哪一个景点最感兴趣?为什么?”这个问题导入,而是教师用“好,现在我们跟着作者这位导游来到了布鲁塞尔大广场。指着PPT,作者精选的四个景点各具特点,都很吸引游客,我们就从与我们同学年龄差不多的小于廉这个景点欣赏起吧”来直接导入。
其实,学生最感兴趣的景点是小于廉,因为他们觉得小于廉光着屁股撒尿挺好玩,但他们又因为小于廉在光着屁股撒尿而不好意思说起这个景点。而这正是很好的一个教学资源和教学的切入点。
第二,注重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体验、想象,处理好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系。
比如:
用“要是我们也生活在布鲁塞尔该多好,赶在狂欢节的那一天,我们肯定也去干什么啦?”引导学生感受布鲁塞尔的别有情趣,将布鲁塞尔的风情具体化。
因为许多人(包括学生)大多只是觉得小于廉塑像好笑、好玩,却很少进一步想到布鲁塞尔市民为什么在大庭广众之下树立这么一个光着屁股撒尿的小孩铜像。而这一点就是小于廉“可爱”的深层原因,是他“蜚誉全球”、以及得到“第一公民”称号的原因,所以我就用“布鲁塞尔市民为什么在大庭广众之下树立这么一个光着屁股撒尿的小孩铜像?这不是很不雅观、很不文明的吗?”这一问题引出下面的环节,也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欣赏鲜花地毯节时,我设计了“广场上正在举办鲜花地毯节呢!来到广场上,我们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体验、想象,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广场的热闹与繁华,真切感受到布鲁塞尔的热闹与繁华。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找出作者面对景点所发出的的感叹句(议论抒情句),再读一读,使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情感共鸣,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D、归纳总结
E、布置作业
总之,在这次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感觉自己按修改后的设计还是明智的,整体效果比原来在自己班级试讲的要好。不足也是很明显的:其一是感到这堂课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还是不多。其二是在许多细节的处理上不够好,其中就包括没有趁热打铁地引导或提示学生明白这些概括性的语句在体现思路和层次上的作用、板书还不够简洁等。
活动10【活动】附:《布鲁塞尔大广场》课堂教学评价表
【《布鲁塞尔大广场》课堂教学评价表照片】
(说明:这是黄荣老师2011年参加上海市九郊县教师培训者研修班期间,在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中学预备(3)班所上的一节市级公开展示课。评价人为上海市初中语文教研员孙宗良老师。 )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9 页 (共 2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