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导读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PPT、阅读记录卡
教材内容 分 析 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的“整本书阅读”,是对语文课程中单篇阅读、群文阅读的必要补充与提升,是培养学生终身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整本书阅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学生的终身阅读习惯。
设计理念 建议从技术融合创新的思路上表达,描述整节课中期望利用何种技术,在教学教研、课堂应用、学生评价、有效反馈等哪个方面进行创新突破。 1.利用网络收集相关图片,音频等制成PPT 2.利用图片,音频等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在教学中有所收获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阅读过一些故事,并在三年级掌握了预测的阅读方法,大多数孩子都喜欢读神话故事,也从哥哥渠道听说过了解过神话故事。但是对于如何使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来开展阅读学习,特别是阅读笔记的撰写,以及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还有待进步。 走近神话世界,让学生体验中国神话传说的艺术魅力,感受远古时期人类的智慧和勇敢,进而了解中国神话传说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故事。 2.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3.能感受到阅读神话故事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教学重难点 1.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故事。 2.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3.在阅读中想象,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请来了三位朋友,让我们猜猜他们是谁?(听音频) 看图片,猜神话故事,并简单说说故事大意。 本单元我们还学了《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这些神话故事里面塑造了很多英雄形象。神话故事就是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延续至今。
设计意图 设计在该环节里的技术应用的教研与技术融合的目的是否达到。如:“采用展示 石拱桥的图片导课”,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几何图形中观察几何。 激趣导入,利用收集到的音频和图片等回忆和了解神话,带领学生继续探索神话,对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产生兴趣。 利用音频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二)推荐阅读 1.今天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这里面我们可以读到更多的神话故事,还可以认识更多的大英雄。 2.拿到一本书,我们先欣赏封面,从封面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接下来,翻开书浏览目录。说说你读过哪个故事?讲了什么?人物特点。 3.神话具有神奇的想象力。
设计意图 设计在该环节的技术应用是否合理。同样需要考虑到技术应用是否能满足教学、是否能创新教学环节、是否符合学生学情等一些列问题。 利用网络信息网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这一书的信息,满足了教学环节。利用了书本封面和目录图片,让学生更能了解和发现人物的神奇的特点。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三)初步质疑 1.回顾学过的阅读方法:借助拼音识字、查字典或请教他人、圈画好词好句等。 2.教授新的阅读方法:作批注(疑问、启发、感受等)。 3.活学活用,生齐读《炎帝尝百草》。 (1)用做批注的阅读方式,阅读《炎帝尝百草》。边阅读边思考,记录疑问及感受。 (2)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说说这篇神话故事中,你认为神奇的地方。 4. 学生汇报,展示学生的读书笔记。 5. 提倡制作阅读记录卡。
设计意图 如上思考,建议要充分考虑到“恰当的时机使用恰当的技术”的问题。 先学习方法,再根据所出示的案例灵活运用方法,用自己的方法和所学的方法来完成内容。 紧跟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学会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故事;感受神话的神奇想象。 最后在利用展示台展示成果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四)合作交流 1.阅读第二篇《羿射九日》,使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 2.说说这篇神话故事中你认为神奇的地方。
设计意图 根据上活动环节所学的内容和方法,去运用到《弈射九日》中,让学生通过说一说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神话,故事中神奇之处的理解 利用练一练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五)巩固拓展 1.还有一些歇后语、成语也来自神话故事: (1)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2)孙悟空七十二变——神通广大; (3)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4)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5)带领子子孙孙移走了挡在家门前的两座大山——愚公移山。 生齐读。
设计意图 利用希沃白板中的小游戏巩固拓展,这些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让学生们坚定了文化自信 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语文神话故事的教学。
板书设计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认识自然 征服自然 神奇想象
教学反思 反思请多反思教学重难点用技术环境展示是否得到了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技术应用是否符合预期、学生互动是否满足效果、技术应用是否得到创新等问题。 运用了PPT、小游戏和网上收集的图片的方法,做到了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了让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的加深,也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兴趣 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和学生理解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