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脉络
历史脉络
公元
2021年
宋元、金辽、明清、中华民国
公元
1000年
隋唐五代
公元
元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前
1000年
周、秦、汉
公元前
2070年
夏、商
公元前
3000年
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三皇五帝
与欧洲人不同的是,在中国人的想象中,他们从最早的时期一脉相承,有着强烈的情感纽带。 —安德鲁 玛尔《BBC世界史》
万邦时代
(新石器时代晚期)
从部落到国家
邦国时代
(夏、商、周)早期国家完善
纷争时代
(春秋、战国)新旧制度转型
帝国时代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
文明起源
多元一体
地域划分
一统初建
血缘部族
专制萌芽
集权巩固
一统强化
华夏族群
形成
其他族群
其他族群
其他
族群
其他
族群
多元一体
华夏族群
扩大
其他族群
其他族群
其他
族群
其他
族群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线索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从考古学视角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溯源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及夏商周时期的制度建设,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的特点;
2.通过体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生生不息、从未间断的民族属性。从而树立起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家国认同。
什么是文明?文明的标准是什么?
摩尔根说:“陶器,畜牧业,种植业,建筑术,冶金术,文字”。
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夏鼐说:“一是国家,二是城市,三是青铜,四是文字。”
雅斯贝尔:“文字、青铜器、城市、宗教礼仪”。
文字
国家
青铜器
城市
种植业
陶器
宗教礼仪
现在国际上通行的判断标准是,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是否具有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礼仪制度等。
核心概念阐释:早期国家
教材在标题中提出了“早期国家”的概念。王和在《中国早期国家史话》中指出,早期国家,是指尚未发展到纯以地域组织为基础而体现为地缘与血缘特征相结合国家形态的初始国家。中国的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西周三代,与秦朝以后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管理体制不同,这一时期的国家治理还呈现出氏族时期的一些时代特点。沈长云在《上古史探研》也指出,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制约,人们仍然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各种“族”的网络中,血缘组织与政治组织的架构相互支撑并往往融为一体;作为成熟国家标志的地域组织并没有建立起来。
一、石器时代: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
二 、铜石并用时代:文明的碰撞——万邦一统
三 、青铜时代:文明的合流——家国一体
目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
生产生活工具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能力发展
打制石器
渔猎采集
群居生活
学会用火
生产生活工具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能力发展
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养蚕缫丝
定居生活,修建村社,逐渐稳定
打磨结合,使用陶器、玉器
制陶、祭坛、神庙、氏族部落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史料实证,思考1:石器时代的彩陶文明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特点:品种多样,技术成熟,古拙大气。
鱼纹彩陶分布图
四瓣纹彩陶分布图
史料实证,思考2:从彩陶纹饰分析新石器时代遗址反应的文化趋势?
由多元走向统一,中原核心地位日益凸显。
考古学家:从“满天星斗”(苏秉琦)到“月明星稀”(许宏)。
时空观念,思考3:旧(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
特点:①聚河而居;
②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材料1:“相隔一千余公里的凌家滩(安徽马鞍山)和牛河梁(辽宁省朝阳市)出土玉器高度相似,共有玉人、龟、箍形器(抽象的龟体)、玉龙、双联璧和鸟猪合体器等,是远距离交流的坚实证据。骨和象牙的箍形器在大汶口文化、庙底沟文化和大溪文化大型墓葬中流行。大口缸是社会上层葬仪和祭礼中的盛储器,盛行于大汶口、崧泽、凌家滩和庙底沟大墓中。钺已经成为表明权力和身份的通用标志。玉、象牙和绿松石等稀有珍贵饰品也广为流传。”
——李新伟《“最初的中国”:考古学证据和推想》
材料2:陶寺遗址(山西)具有从燕山北侧到长江以南广大地域的综合体性质:其典型陶器具有山东、河南、江汉、西北和关中地区龙山时代文化因素;玉琮、玉璧和大型厨刀继承了良渚文化的传统;透雕兽面玉佩受到湖北石家河文化的影响;鳄鱼皮制作的“鼉鼓”来自山东龙山文化;铃和齿轮形器等铜器则受到西北地区的影响。
——李新伟《中华文明的宏大进程孕育多元一体、协和万邦的文明基因》
探究1: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早期文化交流的认识(从背景,表现,影响,启示等方面)。2分钟阅读思考,4分钟小组讨论。
①背景: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
②表现:各地文化交流极为频繁;
③影响:文化在互动交流中不断走向统一;
④启示:文化只有在互动交流中才能不断走向发展繁荣。
文化
认同
一、石器时代: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
二 、铜石并用时代:文明的碰撞——万邦一统
三 、青铜时代:文明的合流——家国一体
目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二 、铜石并用时代:文明的碰撞——万邦一统
生产生活工具
生产方式
能力发展
生产关系
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养蚕缫丝,生产力发展
修建城市、祭坛、宫殿等大型工程
铜石并用,使用黑陶、玉器
私有制、阶级分化、部落联盟、国家产生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帝
舜帝
在关于伟大人物们的传说中,事实和神话传说的混合,证明着带有怪异性虚构的传奇却具有历史事实的基础。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
1、如何看待神话传说?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司马迁《史记 五帝本纪》
(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
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
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
以师兵为营卫。
——《史记·五帝本纪》
VS
2、如何看待三黄五帝时代的万邦一统?(史料实证-文献)
炎黄战蚩尤
尧舜征三苗
山西:陶寺古城
陕西:石峁古城
浙江:良渚古城
湖北:石家河古城
河洛古国,面积117万平方米;
陶寺古国,面积280万平方米;
石峁古国,面积400万平方米;
石家河古国,面积120万平方米;
良渚古国,面积300万平方米。
北京故宫,72万平方米。
河南二里头遗址
3、如何看待三黄五帝时代的万邦一统?(史料实证-考古)
征伐的时代
残酷的时代
碰撞的时代
交融的时代
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1、科学:碳14测年结果在夏朝纪年内;
2、文献:河南西部山西南部是周代文献记载的夏人活动区;
3、考古:大型宫殿遗址等表明二里头达到都邑水平;
4、推论:《史记》有关商朝的记录已被殷墟、甲骨文证实。因此,司马迁对夏的记录可信。
但,尚无文字出土,缺乏自证材料。
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史料实证(考古)
万邦一统
王国
认同
一、石器时代: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
二 、铜石并用时代:文明的碰撞——万邦一统
三 、青铜时代:文明的合流——家国一体
目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三 、青铜时代:文明的合流——家国一体
时间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商朝时期 前1600商汤—前1046商纣 井田制、青铜器——主要是礼器; 中央:相、卿士;地方:方国制度、内外服制——政文影响力扩大; 甲骨文——成熟文字
西周时期 前1046周武王—前771周幽王 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耕作;农作物品种、手工业种类增多;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青铜铭文;民本思想
商
周
思考5:观察地图,商到西周发生了哪些变化?
周成为新的天下之主
周的疆域扩大
广建诸侯以统治天下
夏商内外服:内服成员的核心是同姓或异姓姻亲(姻亲)
西周分封制: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同姓子弟或功臣(血亲)
血缘关系
血缘关系
血缘关系
血缘关系
政治关系
三 、青铜时代:文明的合流——家国一体
血缘关系
材料1:2017年,河南省淇县杨晋庄发掘西周卫国(殷商旧部)墓葬群,共发掘中小型墓224座,其中10余座墓葬配有腰坑,为商人流行的葬俗。该墓地年代从西周早期延续至中期,以早期为主,流行毁兵葬(周人特有的葬俗),出土兵器以戈、盾为多。铜戈、铜戟遭到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有的被一分为二或三,器身完整的也都被折弯, 皆为周人葬俗。
——温小娟《淇县发现卫国墓葬群》
材料2:“伯括受命,遵循大禹的功业,被分封到南土,在曾地建邦。我是周文王的后裔,穆侯的长子,通过统治曾国,光大‘夏’(华夏)的功业。”
——郭长江《随州嬭加编钟及铭文初步释读》
材料3:“中国”与“夏”两个概念约在西周初同时出现,一个指若干王族前后控制过的天下之“中”的中央王国区,一个指获得此中央王国区控制权的王族身份,两个概念都表明在周人观念中已有某种超越本邦之上的王族共同圈意识。
——颜世安:《华夏族群形成的重要阶段:西周初年的“夏”》
探究2:根据以下材料分析分封制宗法制的影响。2分钟阅读思考,4分钟小组讨论。
①对西周:巩固了统治,扩大文化影响力;
②对华夏民族:促进各民族交融,从而强化了华夏民族认同感、向心力。
制度认同
石峁
陶寺
凌家滩
良渚
三星堆
二里头(夏)
西周
殷墟
(商)
BC3500
BC3000
BC2070
BC1600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源头
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市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在考古学意义上得到广泛承认。
课堂小结
北京人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商朝建立
文明产生
早期国家
距今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神话传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制社会
世袭制
宗法制分封制
井田制
内外服制
课堂小结
中华文明的组成是多样的,既有来自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文明。
中华文明是多元的,不同地域的文明、不同民族的文明,在长期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
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格局最晚在西周就建立起来了。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分支分裂出去,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被打破。
据文献记载,夏朝大约存在了470余年,商朝存在了600余年,西周存在了275年,合计约存在了1300余年。三个朝代的文化传承,有继续,有发展,有创新。三个朝代文化的辉煌成就,为后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其思想道德和政治制度更是被后代许多帝王、政治家和学者奉为圭臬。事实也的确证明,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而商周两代又是三代文明最兴盛的时期。
“西人称文明世界有五:曰中华,曰印度,曰安息,曰埃及,曰墨西哥。然彼四地者,其国亡,其文明与之俱亡……而我中华者,屹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广大,以迄今日。”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变迁之大势》
梁启超(1873—1929)
早期国家的特点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归纳早期国家治理的特点,并对比分析从夏至西周国家治理呈现的趋势及影响
分封制
材料一 大禹治水与夏国家的产生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治理水患需要集中全社会的能力,要调动全社会的
人力、物力、财力来治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集权,然后产生一种管理机构……(二里头)遗址的中心地带是宫殿
所在地,还发现了宫城城墙,这些可以表明社会财富的集中和权力中心的形成。遗址出土了青铜器,有鼎、爵等
礼器和刀、戈等兵器,此外还出土了玉器等象征王权的礼器。——摘自杜勇《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国家结构》
材料二: 商朝的国家治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尚书盘庚》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史记》
材料三: 西周的国家治理
特点:形成权力中心,但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为纽带,实现家国同构。
趋势:国家治理结构逐渐趋于严密,权力呈现集中的趋势;从重神思想到重人观念的转变,民本思想逐渐产生。
影响:推动了大一统国家的出现和发展。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分
封的诸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