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第十三章 内 能
热点题型训练
考点1 分子动理论
1.(2022·徐州)如图所示,热熔法连接PPR管时,用热熔器加热粗管端口内层和细管端口外层,然后把细管推进粗管,冷却后两根管子就连接在一起很难被拉开了,这个现象说明(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是运动的
C.分子间存在引力
D.分子间存在斥力
C
2.(安徽中考)封闭在容器内的气体,是由大量的气体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一定时,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大小都相同
B.温度一定时,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气体分子都有
C.温度升高时,每个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都增大
D.温度降低时,所有气体分子的运动方向都相同
B
3.(安徽中考)当晶体被加热时,其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分子间的距离变______,作用力变______,分子间的束缚随之减弱,克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______力,以致有的分子能较自由地“游动”,呈流动性,其宏观表现就是晶体的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4.(黄冈中考改)装修房子所用的部分材料中含有甲醛,甲醛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对人体有害。刚装修完的房子,打开房门就会闻到刺鼻的气味,这是______________运动的结果。为了减少新房子有害气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根据温度越高,________越快,可以采取的措施:(1)在__________季节来临前装修完;(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等。
大
小
引
熔化
分子无规则
扩散
高温(夏)
搁置一段时间
加强通风
考点2 内能及其改变
5.(黔西南州中考)凝胶暖手宝美观小巧、方便安全,深受同学们喜爱。首次使用前,用热水烫几分钟,使里面的凝胶由固态变成液态。当气温降低需要使用时,只需用手掰动几下里面的小铁片就能取暖了。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凝胶的比热容较大,相同质量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较多
B.凝胶由固态变成液态要放出热量
C.固态的凝胶也具有内能
D.暖手时,通过热传递使手的内能增加
B
6.(2022·淮北月考)下列各图所示的实例中,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如图甲所示,从滑梯滑下,臀部发热
B.如图乙所示,锯木头时,锯条发热
C.如图丙所示,对试管加热,试管内水温升高
D.如图丁所示,冬天搓手,手变暖
C
7.(安徽中考)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中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向下压活塞,硝化棉就燃烧起来。这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硝化棉的燃点。
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也会随之升高
考点3 温度、热量和内能
8.(安徽中考)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 ℃的物体也具有内能
B.只要物体放出热量,温度就一定降低
C.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D.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A
考点4 比热容的应用
9.(荆门中考)在生产和生活中,常见到“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的应用情景,以下事例中与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变化小
B.夜间,在秧田里灌水保温
C.发现人中暑时,常在额头上擦冷水降温
D.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液
C
考点5 与比热容相关计算
10.(2023·宿州一模)如果某液体的质量为1 kg,初温为20 ℃,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升高到50 ℃,吸收的热量为1.26×105 J,则某液体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__ J/(kg·℃)。
11.(2022·包河区期末)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之比为2∶3,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所吸收的热量之比为3∶1,则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
4.2×103
4.2×103
9∶2
12.(2022·马鞍山期中)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加热(不计热量损失)。如图所示是A和B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比热容与B的比热容之比为2∶1
B.A的比热容与B的比热容之比为2∶3
C.加热相同时间,B吸收热量比A吸收热量多
D.A和B升高相同的温度,B吸收热量较多
A
13.(滁州期末)某同学在做“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时,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水和煤油加热,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
(1)实验中,记录加热时间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________有关;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升高相同的温度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吸收的热量不同。
(3)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________温度升高的多。
(4)该实验采用了____________法,下列探究过程中也采用了一这方法的是______。
A.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B.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比较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
质量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
煤油
控制变量
A(共19张PPT)
13.3 比热容
第1课时 比热容
知识点1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知识链接】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本领的方法有两种:①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__________________;②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__________________。
加热的时间长短
升高的温度多少
1.如图甲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装置。
(1)实验前,应按__________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器材,目的是:①使酒精灯______________;②使温度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实验中使用玻璃棒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应选取初温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________(填“体积”或“质量”)相同的A、B两种液体。
(4)实验中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通过____________(填“液体升高的温度”或“加热时间”)比较。
自下而上
用外焰加热
玻璃泡与待测液体充分接触
秒表
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
相同
质量
加热时间
(5)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在升高相同温度时,________吸收的热量较多;在吸收相同热量时,________升温较高。
(6)在对实验进行反思时,他们认为原方案有较多缺点,因此改进方案并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装置。与原方案相比,该方案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个即可)。
A
B
用同一热源加热,确保相同时间内提供的热量相等或只需要一次加热,实验耗时较短等
知识点2 比热容
【知识链接】比热容: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______表示,其单位用符号表示为_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比热容是反映物质____________的物理量。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________;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比热容________。
质量
升高的温度
c
J/(kg·℃)
焦每千克摄氏度
自身性质
不同
不同
D
3.下列说法中,铁的比热容发生了变化的是( )
A.把铁块放在火上烧红
B.把铁块锻打成铁片
C.把铁块碎成铁屑
D.把铁块熔化成铁水
D
4.质量为200 g的沙子,吸收9.2×103 J热量,温度升高了50 ℃,其比热容为________________J/(kg·℃),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92×103
1 kg沙子温度升高或降低1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0.92×103 J
5.(教材P11实验拓展)取初温相同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c煤油A.水的末温高
B.煤油的末温高
C.水吸收的热量多
D.煤油吸收的热量多
B
6.根据表中的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一些物质的比热容[J/(kg·℃)]
A.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不相同
B.在阳光照射下,干泥土比湿泥土升温慢
C.液体的比热容一定比固体的比热容大
D.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块吸收的热量多
D
水 4.2×103 水银 0.14×103 铝 0.88×103
煤油、冰 2.1×103 酒精 2.4×103 木材 2.4×103
蓖麻油 1.8×103 干泥土 0.84×103 铜 0.39×103
7.(常德中考)如图所示是根据“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实验数据绘制的a、b物质的温度—时间图象,实验中两种物质的质量相同,初温度相同,选用的加热器相同,由图象可知( )
A.加热相同时间,a物质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小
B.加热时间相同,a物质的末温度高,比热容大
C.吸收热量相同,b物质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小
D.吸收热量相同,b物质的末温度低,比热容大
D
8.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中,量取沙子和水时,要保证它们的质量________;用酒精灯分别加热沙子和水,沙子和水的温度升高,______能增加;如果采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方式,得到的图象应是如图甲、乙所示两种图象中的______。
乙
相等
内
9.如图所示是某科技公司在海底的一个数据中心,它运行时要消耗电能,同时产生大量的热被水吸收,这是通过__________方式改变内能;数据中心建在海底可以很好地解决冷却降温的问题,这是利用了水的__________较大,在升高相同温度时水能________更多的热量。
热传递
比热容
吸收
10.如图1所示,用规格相同的加热器给初温均为20 ℃的甲、乙液体加热(m甲<m乙),两种液体每秒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两种液体的温度—加热时间的图象如图2所示。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1所示,此时乙的温度为______℃。
(2)甲液体第30 s的内能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35 s的内能。
(3)小明根据如图2所示中0至30 s图象及题目所给信息得出:甲液体的比热容比乙液体的大。你认为小明的说法是否正确?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58
小于(共14张PPT)
第十三章 内 能
知识回顾
【知识梳理】
1.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________________;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______力和______力。
2.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叫做扩散。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________且分子在不停地________________。
3.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______能与分子______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分子
原子
做无规则运动
引
彼此进入对方
温度
间隙
做无规则运动
动
势
斥
4.改变内能的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__;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两个物体之间存在__________。
5.热量:传递________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________。
6.比热容: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一般________;各种物质在这种性质上的判别用__________来表示。
做功
热传递
温度差
能量
焦耳
不同
比热容
7.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________,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________。
8.吸热公式:__________________;放热公式:__________________。若不考虑热损失,则Q吸=Q放。
有关
无关
Q吸=cm(t-t0)
Q放=cm(t0-t)
【知识比较】
1.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与微观的分子运动的比较
机械运动 分子运动
研究对象 宏观物体 ____________
有无规则 有规则可循 ______________
运动情况 ______________ 永不停息地运动
是否可见 肉眼可直接观察到 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
影响因素 力和作用时间 ________
微观分子
无规则可循
静止或运动
温度
2. 内能与机械能的比较
内能 机械能
概念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整个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影响
因素 与物体的________、体积、质量、________、材料有关。一切物体内能不为零 与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高度(或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机械能可能为零
研究
对象 微观世界的大量分子 宏观世界的所有物体
联系 内能和机械能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
状态
质量
速度
可以相互转化
【易错辨别改正】
一、分子动理论
1.墨水滴入水中,我们能看到墨水渐渐散开,这不是分子在运动。(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间隙。(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将糖放入水中,过一段时间整杯水变甜,这是分子运动。(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墨水滴入水中渐渐扩散,看到的是由分子组成的墨水的运动,水分子的运动是肉眼看不到的
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隙小,且分子间存在斥力
√
4.塑料吸盘能“吸”在墙壁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破镜难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塑料吸盘能“吸”在墙壁上,是大气压的作用
“破镜难圆”是因为破镜处的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分子间作用力很微弱
×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不属于分子间有间隙
二、内能
7.一块0 ℃的冰没有内能,它的分子不会运动。(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个物体温度降低了,一定是放出热量。(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因为物体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所以任何物体都有内能
一个物体温度降低了,可能它对外做了功,也可能是由于它对外释放了热量
×
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外界物体对它做功
10.物体的内能增大(或减少),温度一定升高(或降低)。(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物体的内能增大(或减少),温度不一定升高(或降低);比如,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内能增加(或减少),但温度不变
×
由于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三、比热容
12.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较多,比热容一定大。(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由Q吸=cmΔt可知,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温度变化量和物体的比热容有关。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质的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等因素无关
【实验突破】
实验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设计:怎样比较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
方法一:吸收相同热量,比较________多少。
方法二:升高相同温度,比较________多少。
(3)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中应当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________,升高相同温度或吸收相同热量(即加热相同时间),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
升温
吸热
相同
控制变量法
(4)实验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______吸收的热量多,说明水的吸热能力______。
(5)交流讨论:①实验过程中选用相同热源的原因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如何判断物质的吸热能力:_______________,比较温度的变化来判断物体的吸热能力,温度变化快的吸热能力弱;__________________,比较加热时间长短来判断物体的吸热能力,加热时间长的物体吸热能力强。
水
强
方便比较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加热相同时间
升高相同的温度(共18张PPT)
13.3 比热容
第2课时 比热容的应用及热量的计算
知识点1 比热容的应用
【知识链接】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情况下,比热容小的温度变化______,比热容大的温度变化______,所以沿海地带昼夜温差比内陆______;城市昼夜温差比乡村______;海边的昼夜温差比沙漠______。水的比热容大,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吸热或放热______,所以可以用水来冷却__________、用热水袋________;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变化______,所以可以调节城市________。
大
小
小
大
小
多
发动机
取暖
小
气温
1.下列做法中没有利用物质比热容性质的是( )
A.用干净的沙子炒制花生等干果
B.种植花草树木能有效改善气候
C.傍晚,在春播秧田里灌水保温
D.发烧时,用湿毛巾给头部降温
D
2.(马鞍山期末)水的比热容较大,我们利用这一特性为生活、生产服务,或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下列事例中与它的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
A.水暖设备让流动的热水流过散热器取暖
B.汽车发动机用水作为冷却剂
C.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内陆地区小
D.夏天在房间内洒水降温
D
C
A
A
100
2.4×103
8.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煤油的比热容为2.1×103 J/(kg·℃)。在实验室中用完全相同的两个试管分别装上质量相等的煤油和水,用相同的热源对试管均匀加热。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D
9.某同学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相同质量的水和某种液体加热,每隔2 min记录一次数据,如下表所示,则该液体的比热容为( )
A.7.35×103 J/(kg·℃)
B.2.4×103 J/(kg·℃)
C.1.75×103 J/(kg·℃)
D.0.56×103 J/(kg·℃)
B
加热时间/min 0 2 4
水的温度/℃ 24 28 32
液体的温度/℃ 24 31 38
10.初温相同、质量也相同的水和铜块,吸收相等的热量后,再将铜块投入水中,则会出现( )
A.铜块放热,水吸热
B.铜块吸热,水放热
C.铜块与水之间不发生热传递
D.水的内能传递到铜块上
A
11.(2022·淮北月考)某同学用完全相同的装置加热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得到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水=4.2×103 J/(kg·℃)] ( )
A.物质A为水
B.0~3 min,物质A吸收的热量比物质B吸收的热量多
C.食用油的比热容为2.8×103 J/(kg·℃)
D.若食用油的质量为50 g,2~3 min内食用油吸收了2 100 J的热量
A
12.利用比热容的知识可以解释一些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温度计采用水银作测温物质灵敏度高
B.夏日的深夜,风一般是从陆地吹向海洋的
C.海边城市往往比内陆城市温差大
D.城市多植树、建造人工湖可调节气温
13.(易错题)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40 ℃、质量为2 kg的水吸收5.46×105 J的热量,水的温度会升高到[c水=4.2×103 J/(kg·℃)]( )
A.105 ℃ B.100 ℃
C.65 ℃ D.60 ℃
C
B
14.甲、乙两个物体的质量都为1 kg,丙物体的质量为2 kg,三个物体的温度都升高1 ℃时,吸收热量的情况如图所示,则甲物体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J/( kg·℃);甲、乙、丙三个物体的比热容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
c甲>c乙>c丙
3×103
15.如图所示,是冷水与热水混合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甲、乙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使内能发生转移,假设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热量损失,那么,由图中所给的信息可知,冷水与热水的质量之比是__________,冷水吸收热量与热水放出的热量之比是__________。
热传递
2∶1
1∶1(共20张PPT)
13.2 内 能
知识点1 内能的概念
【知识链接】①内能:运动的分子具有________,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具有________,内能就是构成物体的________分子,其热运动的________与分子________的总和。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②影响因素: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________;此外,内能的大小还跟物体的质量、体积、________等有关;③内能的单位:__________。
动能
势能
所有
动能
势能
越大
状态
焦耳(J)
1.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静止的物体没有内能
B.温度为-40 ℃的冰块没有内能
C.物体运动越快,分子动能一定越大
D.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D
2.四只相同规格的烧杯中装有水,水量及其温度如图所示。关于四只烧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B.乙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C.丙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D.丁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D
知识点2 物体内能的改变
【知识链接】①改变物体内能方式有__________和________;②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________的多少叫热量,其单位是__________ ;③热传递:发生热传递时,两个物体之间或同一个物体不同部位之间存在__________,高温物体________热量 ,内能________,低温物体________热量 ,内能________;④做功: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________;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________。
热传递
做功
能量
焦耳(J)
温度差
放出
减少
吸收
增加
增加
减少
3.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阳光晒热棉被
B.锯木头时锯条变热
C.用热水袋取暖
D.冷气使房间温度降低
B
4.(淮北月考)在如图所示的情景中,物体的内能减少的是( )
A B C D
A.搓手取暖 B.用火烧水
C.水蒸气将塞子冲出 D.压缩中的空气
C
5.冬天睡觉前打盆热水泡脚,能使脚舒适暖和,这样做可使脚的内能( )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无法判断
6.寒假,小明在漠北参加冬令营活动。随行老师提出,在漠北这样温度低于0 ℃的环境里,若不提供热源加热,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冰熔化。结果小明用两块冰来回摩擦的方法使冰熔化了。下列成语中描述的现象与小明的方法原理相同的是( )
A.炙手可热 B.扬汤止沸
C.滴水成冰 D.钻木取火
B
D
7.如图所示,礼花筒利用钢瓶内的高压空气膨胀,将筒内彩带喷向空中,产生喜庆效果,则高压空气膨胀过程中( )
A.对外做功内能增加
B.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分子热运动加剧
D.向外界传递热量
B
8.(教材P10T4改)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使图钉钉帽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然后用手轻触钉帽,感觉钉帽的温度明显升高了,甚至发烫。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钉的温度升高,内能减小
B.图钉的内能增加,纸板的内能也增加
C.改变图钉内能的方式是热传递
D.图钉内能的大小等于图钉克服摩擦力做功的多少
B
9.(教材P9演示拓展)如图所示,在平底烧瓶内装有少量的水,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观察到许多物理现象,其中分析错误的是( )
A.往瓶内打气时,外界对瓶内气体做功
B.往瓶内打气时,瓶内气体内能减少
C.塞子跳出时,看到瓶内有雾出现,是液化现象
D.塞子跳出时,瓶内气体温度降低
B
10.(2022·蜀山区月考)某同学对冰加热,他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物体在C处分子势能比B处大
B.AB、CD段物质在吸热,BC、DE段物质没有吸热
C.D点时物质的每个分子相比C点时物质的每个分子的运动都加快了
D.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内能不变
C
11.请写出下列“热”的物理含义:
(1)摩擦生热,这里的“热”是指:__________。
(2)物体吸热升温,这里的“热”是指:__________。
(3)今年夏天很热,这里的“热”是指:__________。
内能
热量
温度
12.如图所示,一只瓶子,内装一些铁屑。我们既可以通过振荡,也可以通过加热,使铁屑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从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来看,前者是通过________方法,后者是通过________ 方法来增大铁屑的内能。如果你没有看到内能改变的过程,仅凭铁屑温度的改变,能否确定采用了什么方法改变了铁屑的内能?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功
热传递
不能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13.(2022·亳州月考)在一长下坡路段上,阳阳开车紧跟在一辆大型载重汽车后面,看见路上总有水印,这是为了防止刹车片过热造成刹车失灵要向刹车片和轮胎喷水来达到降温的目的。刹车片过热是通过________方式增加内能的。用水降温是通过__________方式减少内能的。
做功
热传递
14.如图所示,用活塞式打气筒为自行车轮胎打气的过程中,会发现气筒的上部筒壁只是略有发热,而气筒的下部筒壁,特别是底部附近筒壁的温度较高,甚至烫手。对于筒壁发热现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a.打气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升温的气体通过热传递使筒壁温度升高;
b.打气过程中活塞与筒壁之间不断地摩擦生热使筒壁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这两个使筒壁发热的原因中有一个是主要原因。根据上述筒壁发热现象的描述:
(1)你猜想________(填“a”或“b”)是主要原因。
(2)你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因为摩擦产生的热是传给整个筒壁,气筒的筒壁各部分温度接近。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将热传给筒壁,使气筒下部筒壁温度较高(共18张PPT)
13.1 分子热运动
知识点1 物质的构成
1.关于物质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的直径很小,一般为10-10 cm
B.大雾天,我们看到空气中有许多极小的小水珠,它们就是一个个水分子
C.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D.分子是物体中不能再分割的最小颗粒
C
知识点2 分子热运动
【知识链接】扩散:不同的物质在互相________时彼此进入________的现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间存在________。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________。
接触
对方
做无规则运动
间隙
剧烈
2.下列不是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 B.酒香不怕巷子深
C.日照香炉生紫烟 D.花气袭人知骤暖
3.经过美食街,远远都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是__________现象;臭豆腐经过烧烤后,温度升高,味道更加浓郁,该现象说明了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__________。
C
扩散
剧烈
知识点3 分子间的作用力
【知识链接】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和________。当分子间的距离变小时,作用力表现为________;当分子间的距离变大时,作用力表现为________。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引力
斥力
斥力
引力
4.如图甲所示,草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如图乙所示,封闭在注射器筒内的空气很容易被压缩,该实验说明分子间有________,压缩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压缩,这是因为分子间有________。天然气液化后,其分子间的距离变______,作用力变______。(后两空填“大”或“小”)
引力
间隙
斥力
小
大
5.如图所示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某种病毒的照片。该病毒一般呈球形,直径在60~140 nm之间,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分子也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B.健康人佩戴口罩可防止感染,是因为口罩材料的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C.病毒随飞沫传播是一种分子运动
D.温度越高,构成病毒的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D
6.(教材P2图)如图所示是电子显微镜下的一些金原子。下列有关金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是否处于固态可以从其原子的排列方式上进行推断
B.人们可以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分辨出它们
C.这些金原子是保持静止不动的
D.金原子之间有间隙,说明金原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
A
7.如图所示是小丽看到妈妈制作的丰盛早餐,她利用所学的分子动理论知识对一些现象进行了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做早餐时会产生油烟,说明物质由分子组成
B.做好的早餐冒出香气,说明分子在做热运动
C.面包片很容易被捏扁,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D.油炸花生米没粘一起,说明分子间没有引力
B
8.(易错题)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如图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
A.不变,因为玻璃板重力不变
B.变大,因为玻璃板沾水变重了
C.变小,因为玻璃板受到了浮力作用
D.变大,因为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分子引力
D
9.(教材P6T2改)我们通常吃的咸鸭蛋,其实是用鸭蛋腌制而成的。有的地方是将食盐和黄泥以适当比例混合后加水和成泥,裹在鸭蛋表面,十天或半月后鸭蛋就变咸了。则下列分析正确的( )
A.此方法不能腌制鸡蛋
B.只有蛋壳有裂缝的蛋才变咸
C.此实例说明固体分子间也可以发生扩散
D.用黄泥的目的是将蛋壳腐蚀,使蛋壳变得十分薄
C
10.(2022·阜阳期中)如图所示,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静置几天后,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的界面变模糊了,液面下降了一点。对上述现象的推测合理的是( )
A.现象:液体分层;推测:分子之间没有间隙
B.现象:界面变模糊;推测: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现象:液面下降;推测:液体分子变小
D.现象:清水在上层;推测:水分子较小
B
11.(易错题)如图所示,现代手机使用时,人们喜欢在上面贴上钢化膜。钢化膜利用了分子之间__________可以使其吸附在手机屏幕上;钢化膜的硬度大,碎裂后不能再复原是因为分子之间__________________。(以上两空均填“有引力”“有斥力”或“几乎没有作用力”)
有引力
几乎没有作用力
12.(桐城月考)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装在________(填“上”或“下”)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
避免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13.(2022·淮北月考)将吸盘内的空气排尽,使其紧紧“粘”在玻璃板上,在吸盘下的挂钩上悬挂一定质量的重物;将表面光滑的两铅块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在其下面悬挂一定质量的重物。把它们均放入真空罩内(如图所示),当抽去空气时,重物不会掉落的是( )
A.挂着重物的吸盘
B.挂着重物的铅块
C.二者都会
D.二者都不会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