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草船借箭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材内容 分 析 《草船借箭》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设计理念 利用赣教云app帮助学生预习生字词,搜集作家罗贯中资料、《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朗读课文。 在学习中利用赣教云app的功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加强,自己有能力独立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样可以很好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所学的知识才能内化为本人的东西,学到的知识才能牢固。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2、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1.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这条文化长河中,有四大名著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你们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中一个有名的故事——草船借箭。 3.教师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4.作品介绍——《三国演义》。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四大名著图片和名著一一匹配,学生得到及时反馈,就有收获感,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 2.自由读课文,说说“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 边读书边做批注。 起因: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设计意图 用应用程序自带的朗读帮助学生正音,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四、课文研读 1.默读起因部分,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公事”“推却”是什么意思? 朝廷之事;公家之事;借理由推托、拒绝。 ②为什么不能推却? 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③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周瑜是个嫉贤妒能、具有险恶用心的人。周瑜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 2.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①十天真的能完成吗? 周瑜既然有心要陷害诸葛亮,可见十天造十万支是有困难的,是完不成任务的。 ②从“只要”“军令状”“甘受重罚”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什么? 诸葛亮有信心可以在三天之内完成任务。 ③思考: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 一方面诸葛亮顾全大局,为了维护蜀、吴联盟和战胜曹操的十万大军,所以不和周瑜计较。 另一方面诸葛亮对于向曹操借箭的计划早就成竹在胸,所以他欣然地立下了周瑜想置他于死地的“军令状”,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设计意图 当大段的文字不方便口述的时候,学生就难以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但是如果整体出现在显示屏上面,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4.为什么周瑜如此费劲心机地要惩罚诸葛亮呢? 在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伐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妒忌刘备手下诸葛亮。相传周瑜曾说:“既生瑜,何生亮。”
设计意图 思考环节问题比较难的时候,可以加上倒计时的功能,学生可以更好把握时间,这样下来就更高效利用课堂时间。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五、课堂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总结新知识,让学生多思考,学有所获。
板书设计 算好天气:第三天有大雾。 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算好鲁肃:忠实守信。 算好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教学反思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