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1 10:1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 题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材内容 分 析 本课位于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处于大一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本课课题重点在于“沟通”与丝绸之路,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之间环环相扣,有内在逻辑关系,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本课属于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一个整合课程,承接了第十二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以及第十三课“东汉的兴衰”中的部分内容,起到非常重要的承接、过渡与整合总结的作用。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而在当代,习总书记提出了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本课的学习也极具现实意义。
设计理念 教学教研: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更深入的教学研究,寻找与课程相关的最新学术研究、实际案例以及多视角的观点。此外,还可以利用教学平台或工具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难点,以便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 2. 课堂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如交互式白板、视频、动画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利用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 3. 学生评价:借助在线评价工具或学习管理系统,教师可以实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另外,还可以利用智能化的测试和评估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快速的评价,为教师提供更准确的教学效果反馈。 4. 有效反馈:通过实时反馈系统,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及时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其学习表现的反馈,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反馈系统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学情分析 鉴于本课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刚接触历史的学习时间不久,历史解读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弱,所以本课的文字史料较少,资料多用图片和视频形式进行呈现。同时,他们已经学习了近三个单元的历史内容,历史学习已入门,汉代的史实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对丝绸之路了解不多,较难理解本课中抽象的丝路意义,所以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提供了生动的情境,并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理解张骞通西域促进丝绸之路开通。(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识读《丝绸之路示意图》《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等,知道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了解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3.识记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学习张骞、班超等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而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的意志品质。(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目标导学一:凿空前行——张骞通西域 1.“西域”地理位置: 西域: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的新疆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通西域的背景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了解张骞通西域的背景。 材料一: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服乌孙、楼兰等小国,“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至匈奴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后汉书》 材料二: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总结: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历史小剧场)张骞与汉武帝。 教师过渡: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汉武帝招募到了心仪的使者——张骞,他带着“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开始踏上了出使西域的旅途。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 学法指导:立足史料实证,掌握张骞通西域的相关史实,知道其成果、意义。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结合视频,了解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完成以下表格。 教师:结合同学们的回答展现过程,总结:途经艰难险阻,遭遇了许多不测,张骞最终还是完成了他的使命。 材料:“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 ——(史学家)翦伯赞 问题:翦伯赞对张骞的评价非常之高,张骞也是实至名归,请你说一说他身上哪些品质最打动你?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张骞通西域为何被称为凿空之旅? 解读: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汉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4.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小组讨论,概括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皇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汉武帝每年派往西域的使者,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每次多达百余人甚至数百人。 ——《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 材料二:没有张骞出使西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张岂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总结: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可以说是一使胜千军,两出惠万年。
设计意图 利用地图明晰地理方位,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学生从史料中解读、发掘历史信息,并对其进行筛查、总结,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及史料实证的能力。 通过情景再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历史解释及史料实证的能力。 学生感受张骞开拓进取、不畏困难、忠于国家的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发掘史料中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探究史料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目标导学二:文明延伸——海陆达四方 师:看图思考,你知道沟通东西方的这条道路为什么被称为“丝绸之路”。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丝织品)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各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将她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概念:“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自主探究】 根据老师发的地形图,分小组交流,绘制丝绸之路经过的路线,推荐一个展示较好的小组利用seewo白板标记笔功能,上台绘画丝绸之路路线,介绍沿途经过的重要地点。 2.海上丝绸之路 教师补充: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展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PPT展示: 路线1:山东沿岸—黄海--朝鲜、日本; 路线2: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再转运到欧洲。 3.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有人说一代帝王秦始皇特别喜欢吃葡萄,你认为是可信的吗? 【穿越时空】 分两组讨论问题,同学们穿越回西汉时期,一组为长安商队,一组为西域商队。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教师补充:所以,刚刚说秦始皇特别喜欢吃葡萄,大家觉得可信吗? 教师总结:这条路上传递的东西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丝绸这两个字承载的不仅是丝绸这个商品的名称,它更像一条展开的丝状纽带,以西域为枢纽将欧洲、亚洲连接了起来。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落实丝绸之路的意义)
设计意图 运用图片展示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创设情境,有助于增强历史代入感。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并介绍沿途重要地点,有利于学生了解丝路路线。 补充海上丝绸之路,拓展学生知识面,加深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驱动力。 通过“穿越时空 ”环节,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 通过“秦始皇吃葡萄”的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教学过渡】:丝绸之路黄沙漫漫、驼铃声声、道路艰辛。你们携带着商品和财物行走在如此漫长的道路上,你们的安全何以保障呢?这离不开政府对西域的管辖。 目标导学三:治理之道——两汉辖西北 1.西域都护的设置 PPT展示: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最高长官) 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 教师:但是到了东汉时期,情况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的呢? 2.班超经营西域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P71,思考东汉时期是如何经营西域的? 背景:①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②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过程: 【教学过渡】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到东汉班超重启丝绸之路,从甘英出使大秦到班勇继承父业,漫漫丝绸之路,总有人在路上……2000年后的今天,中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启“丝绸之路”……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引入西汉政府对西域地区的行政管辖 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及时空观念。 学生自学探究,感受张骞、班超等一代代人在西域的努力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古道新途——识“一带一路” 【传承之旅】——历史与现实的呼应 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2023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10月17—18日在北京召开。 (图片展示)赣州:打造开放通道,融入“一带一路” 材料:我国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的共同体。那么丝绸之路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引入西汉政府对西域地区的行政管辖 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及时空观念。 学生自学探究,感受张骞、班超等一代代人在西域的努力。 通过别样的方式,让学生对当下的一带一路有初步、正面的了解。 通过当今一带一路的介绍,完整丝绸之路从古至今的时间线,培育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凿空前行——张骞通西域 二、文明延伸——海陆达四方 三、治理之道——两汉辖西北 四、古道新途——识“一带一路”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和简单的史料,使学生通过思考、分析问题,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有了不少的提高,反馈的意见也比较好,基本上是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原则,创设情境,提供史料、地图等,以问题式启发学生逐步探究得出结论,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 2.本节课重点,落在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上。通过运用大量图片、路线图、史料,使用任务驱动和情境创设的策略,让学生在陌生、复杂、开放和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对于课程的整体设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授课过程中部分知识点稍显凌乱,需要根据具体学情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