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1 08:1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下表为史书中对战国时期相关社会现象的记述。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记述 出处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悬)帜甚高 《韩非子》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A.商贩注重市场经营的技巧
B.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发展
C.商业受抑制的境况被改变
D.经商理念源于社会生活
2.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在颁行禁蓄钱令前,先有安商告示,使商人有所准备。元和七年(812年),政府设立“便换”制度,在解决钱荒问题上考虑到不使商人受损,同时也注意维护债权人的权益。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反映唐朝商人地位有一定的提高
B.说明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彻底缓解了政府钱币不足的问题
D.体现了小农经济已日益走向没落
3.罗马法中,将借贷区分为“昔物犹存”仍以原物还主的使用借贷及“本色已费”以“他物代之”的消费借贷。这说明罗马法强调(  )
A.契约精神
B.保护私有财产
C.人人平等
D.注重程序
4.王棣在其主编的《中外经济成长历程》中指出,交子来源于唐朝的一种汇兑票据——飞钱。交子最初由北宋四川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每年发行一定额度的交子,持交子者可以随时兑现。交子三年一换,期满后持旧交子换新交子,每年向官府交纳一笔费用,流通区域也仅限于四川。这说明(  )
A.唐朝灭亡后飞钱直接发展为交子
B.飞钱是北宋四川地区主要的流通货币
C.交子具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飞钱是政府与私人共同发行的官方货币
5.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规定: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  )
A.古埃及的商业十分发达
B.古埃及私有产品占据主导
C.契约签订在古埃及比较广泛
D.古埃及人一般不会违背契约
6.唐宋有关借贷契约法律对索债方式没有过多限制,甚至默许暴力抢夺方式。而清朝法律规范了追债行为,并对追债过程中采取抢夺手段予以严厉打击,更加注重保护借贷方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这一变化(  )
A.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B.说明清朝抑商政策松动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反映清朝法制已经完善
7.契约是人们进行交易和社会交往的凭证,具有法律效力。在契约中,经常出现“空口无凭,立契存照”的说法。下图是一份唐朝时期的契约,记载了733年的一次马匹买卖,有3位保人作证。这反映出(  )
A.商业契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B.官府和贵族掌握着商业主动权
C.朝贡贸易是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
D.契约成为社会财富的重要象征
8.在古代两河流域,商人预付租用穷人的奴隶或家人一年的租金或工资可以看作是贷给穷人的一年免利息借贷,奴隶或家人给借贷人或债权人每天的劳动算作每天的小额还款。这反映出,在古代两河流域(  )
A.只有商人才能从事放贷业务
B.借贷形式固定,规定相同
C.这类借贷具有社会救济性质
D.商人们创立了早期的银行
9.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渐渐地应运而生。交子的“交”,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
A.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注重其防伪功能
10.西汉时期,社会形成了一个普遍流行的概念:“用贫求富”之道,“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这表明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终止
C.农业发展受限     
D.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11.有学者研究指出,汉代关于骆驼的文物寥寥无几,且形象非常稚拙或粗糙;唐代则出现大量关于骆驼的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骆驼形象的变化表明(  )
A.汉代时骆驼尚未进入中原
B.唐代丝路贸易日趋繁荣
C.唐三彩制作技艺日趋成熟
D.汉唐经济格局变化明显
12.“事实上,人们一旦学会书写并需要支配叮当响的金属货币的时候,他们就用文书、票据、承诺等来代替后者。”下列属于这类“代替”品的是(  )
A.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海贝
B.清代恒隆钱庄发行的庄票
C.唐代怀集百姓所纳的庸调银饼
D.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买马契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与个体农民的成长相并行,许多手工业奴隶也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活动“以粟易械器”“以其械器易粟”的比以前更多。当时各诸侯国统治者所居住的都城,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地,都形成了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在城市里,商品交换有固定的场所,叫“市”。市的四周有“市门”,设官管理。交易时间主要在上午,过午则渐散,至夕而罢。中国历史悠久的名产丝织品,在春秋战国时已先后见于古代波斯、希腊、印度的市场上。这是经西北民族(如匈奴)之手辗转贩运出去的。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二 两宋时期,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区,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集市小镇,多是商贩云集。如北宋开封城内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而且有专业交易场所,“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经营。据统计,北宋时,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与我国进行贸易的国家已有50多个。南宋时,与这些国家的商业交往更频繁。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指出,从宋朝的城市分布图看,南方的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很明显地超过了北方。
——摘编自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两宋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为盛,质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
——陈去病《五石脂》
材料二 当时在某些生产部门出现了不同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型劳资关系。不少徽商恰恰成为新生产关系中的“资方”。徽商崛起后,竭力扭转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明朝初期对商人在服饰、住房、交往、子女参加科举等方面均有一系列限制规定,绝不允许突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等级限制又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首先被徽商冲破。明朝后期,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人们纷纷冲破封建礼法的等级限制,享受他们原来所不能享受的生活。徽商对这股奢侈之风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王世华《明清徽商是长三角兴起的重要力量》
材料三 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或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能通过科举考试“光宗耀祖”,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在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徽商商业经营的主要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明清商帮是中国近世社会转型的助推器”这一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下表为史书中对战国时期相关社会现象的记述。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记述 出处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悬)帜甚高 《韩非子》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A.商贩注重市场经营的技巧
B.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发展
C.商业受抑制的境况被改变
D.经商理念源于社会生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为酒甚美,县(悬)帜甚高”“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可知战国时期商贩注重经营技巧,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未出现长途贩运,排除B项;题干材料并未提及商业受到抑制的现象,排除C项;题干材料并未提及经商理念,排除D项。
2.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在颁行禁蓄钱令前,先有安商告示,使商人有所准备。元和七年(812年),政府设立“便换”制度,在解决钱荒问题上考虑到不使商人受损,同时也注意维护债权人的权益。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反映唐朝商人地位有一定的提高
B.说明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彻底缓解了政府钱币不足的问题
D.体现了小农经济已日益走向没落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时,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商人的利益,而这与商人地位的提高有一定关系,故选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执行力度有所区别而已,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政府在货币问题上的一些措施,无法得出C项,排除;小农经济在唐朝仍然处于上升发展的态势,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3.罗马法中,将借贷区分为“昔物犹存”仍以原物还主的使用借贷及“本色已费”以“他物代之”的消费借贷。这说明罗马法强调(  )
A.契约精神
B.保护私有财产
C.人人平等
D.注重程序
答案B
解析由罗马法中将借贷区分为使用借贷和消费借贷,可知罗马法强调保护私有财产,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双方的契约及其强制性的内容,A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没有提及人人平等的原则和相关程序,C、D两项错误。
4.王棣在其主编的《中外经济成长历程》中指出,交子来源于唐朝的一种汇兑票据——飞钱。交子最初由北宋四川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每年发行一定额度的交子,持交子者可以随时兑现。交子三年一换,期满后持旧交子换新交子,每年向官府交纳一笔费用,流通区域也仅限于四川。这说明(  )
A.唐朝灭亡后飞钱直接发展为交子
B.飞钱是北宋四川地区主要的流通货币
C.交子具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飞钱是政府与私人共同发行的官方货币
答案C
解析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错误;B项与题干材料“交子来源于唐朝的一种汇兑票据——飞钱”不符,故错误;由题干材料“交子三年一换”“流通区域也仅限于四川”,可以看出交子的使用在当时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故C项正确;飞钱是私营商业者发行的交换媒介,D项错误。
5.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规定: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  )
A.古埃及的商业十分发达
B.古埃及私有产品占据主导
C.契约签订在古埃及比较广泛
D.古埃及人一般不会违背契约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故选C项。
6.唐宋有关借贷契约法律对索债方式没有过多限制,甚至默许暴力抢夺方式。而清朝法律规范了追债行为,并对追债过程中采取抢夺手段予以严厉打击,更加注重保护借贷方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这一变化(  )
A.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B.说明清朝抑商政策松动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反映清朝法制已经完善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从唐宋到清朝借贷契约法律的进步,规范了借贷行为,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中放贷人并不一定是地主阶级,不能体现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了清朝法律加强对借贷行为的规范,无法体现出抑商政策的松动,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7.契约是人们进行交易和社会交往的凭证,具有法律效力。在契约中,经常出现“空口无凭,立契存照”的说法。下图是一份唐朝时期的契约,记载了733年的一次马匹买卖,有3位保人作证。这反映出(  )
A.商业契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B.官府和贵族掌握着商业主动权
C.朝贡贸易是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
D.契约成为社会财富的重要象征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契约是在交易的过程中产生的,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官府和贵族掌握商业主动权以及朝贡贸易,故排除B、C两项;契约与社会财富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8.在古代两河流域,商人预付租用穷人的奴隶或家人一年的租金或工资可以看作是贷给穷人的一年免利息借贷,奴隶或家人给借贷人或债权人每天的劳动算作每天的小额还款。这反映出,在古代两河流域(  )
A.只有商人才能从事放贷业务
B.借贷形式固定,规定相同
C.这类借贷具有社会救济性质
D.商人们创立了早期的银行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描述的是古代两河流域的免息借贷,免息借贷具有社会救济性质,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排除A项;B、D两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9.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渐渐地应运而生。交子的“交”,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
A.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注重其防伪功能
【解析】根据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当时纸币是十分注重防伪的,故选D项。
10.西汉时期,社会形成了一个普遍流行的概念:“用贫求富”之道,“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这表明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终止
C.农业发展受限     
D.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解析】西汉时期“用贫求富”之道观念的出现源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
11.有学者研究指出,汉代关于骆驼的文物寥寥无几,且形象非常稚拙或粗糙;唐代则出现大量关于骆驼的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骆驼形象的变化表明(  )
A.汉代时骆驼尚未进入中原
B.唐代丝路贸易日趋繁荣
C.唐三彩制作技艺日趋成熟
D.汉唐经济格局变化明显
【解析】材料“唐代则出现大量关于骆驼的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说明唐代骆驼的运用广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丝路贸易繁荣发展的结果,故选B项。
12.“事实上,人们一旦学会书写并需要支配叮当响的金属货币的时候,他们就用文书、票据、承诺等来代替后者。”下列属于这类“代替”品的是(  )
A.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海贝
B.清代恒隆钱庄发行的庄票
C.唐代怀集百姓所纳的庸调银饼
D.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买马契
【解析】庄票指的是旧时钱庄发行的本票,因采用不记名的方式,故可在市面流通,视同现金,符合材料“他们就用文书、票据、承诺等来代替后者”的说法,故B项正确;天然海贝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就被当作货币用于商品交换,不属于“文书、票据、承诺”,排除A项;“唐代怀集百姓所纳的庸调银饼”属于金属货币,排除C项;“买马契”属于买卖文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与个体农民的成长相并行,许多手工业奴隶也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活动“以粟易械器”“以其械器易粟”的比以前更多。当时各诸侯国统治者所居住的都城,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地,都形成了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在城市里,商品交换有固定的场所,叫“市”。市的四周有“市门”,设官管理。交易时间主要在上午,过午则渐散,至夕而罢。中国历史悠久的名产丝织品,在春秋战国时已先后见于古代波斯、希腊、印度的市场上。这是经西北民族(如匈奴)之手辗转贩运出去的。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二 两宋时期,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区,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集市小镇,多是商贩云集。如北宋开封城内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而且有专业交易场所,“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经营。据统计,北宋时,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与我国进行贸易的国家已有50多个。南宋时,与这些国家的商业交往更频繁。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指出,从宋朝的城市分布图看,南方的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很明显地超过了北方。
——摘编自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两宋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1)特点:农产品与手工业产品的交易增多,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城市,交易地点、时间有限制,政府对市场加强管理,中国产品出现在国外市场。
(2)新变化:城市商业繁荣,商业活动突破地点、时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有所松弛,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比较活跃。
(3)主要因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国家政局的稳定,交通条件的改善,货币的发展。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为盛,质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
——陈去病《五石脂》
材料二 当时在某些生产部门出现了不同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型劳资关系。不少徽商恰恰成为新生产关系中的“资方”。徽商崛起后,竭力扭转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明朝初期对商人在服饰、住房、交往、子女参加科举等方面均有一系列限制规定,绝不允许突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等级限制又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首先被徽商冲破。明朝后期,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人们纷纷冲破封建礼法的等级限制,享受他们原来所不能享受的生活。徽商对这股奢侈之风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王世华《明清徽商是长三角兴起的重要力量》
材料三 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或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能通过科举考试“光宗耀祖”,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在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徽商商业经营的主要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明清商帮是中国近世社会转型的助推器”这一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参考答案(1)特点:经营地域范围广,店铺经营和流动经营相结合;商品种类多,尤以盐、茶、木等大宗商品交易为主。
(2)
等级 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第一 等 既要看到明清商帮对近世社会转型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又要认识到其推动作用有限 明清商帮对近世社会转型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①生产关系的变化(出现新型劳资关系);②社会观念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追求财富);③对社会秩序的冲击(违礼越制);④社会风气的改变(崇尚消费、助学济贫) 明清商帮对近世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有限: ①政治风气败坏(封建专制制度下,官商勾结,腐败盛行);②出现奢靡之风;③大量财富投向非生产领域,如官场消费、科举消费、买田置地、公益消费(建祠堂、助学、济贫等),没有将大量资金用来扩大再生产 两个方面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第二 等 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 论据不够充分 层次较分明,史论能够结合
第三 等 观点片面 论据欠缺,与论点不匹配 要点式列举
第四 等 论点不合理或无论点 没有论据 要点式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