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学习任务
部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下
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单元
《齐恒晋文之事》
保民而王
国之根本在民,只有让人民衣食无忧,才谈得上知礼守义,才会天下归心。
《庖丁解牛》
依乎天理
处世、做事都应该顺乎自然而不可强为。
《烛之武退秦师》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灭亡郑国对你有好处,怎么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来麻烦您,关键是灭亡郑国对你无益
针对问题,确立观点。
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观点必须鲜明正确,文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这就要求在写作之前想清晰,考虑成熟,只有预先“想明白”,下笔才能“说得清”。
揭示本质法:对话题概念进行定义、特征说明、名词诠释、划分举例等。
独立是一种光亮却不耀眼的光辉,是一种圆润但不腻耳的声响,是一种不向周围的人申诉求苦的大气,更是一种不向周围的人阿谀奉承的清高,它是一种风格,一种自然。
沉静,早已不止于静默端坐的不言不语,不是所谓高冷的姿态,不是对繁华不屑一顾的看似超脱,而是看透事物本质努力去追寻巅峰的一种状态,一种持久的状态。
【总结】揭示本质法的语言标志:……,是……,是……,更是…… / ……,不是……,不是……,而是……。
作者在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后,采用比喻的方式把观点阐述出来。这种比喻阐释把物象和哲理巧妙融合在一起,既可以使说理形象生动,又可以增添文章的哲理美和画面美。
比喻阐释法
事例阐释法
作者借助事例从各个角度阐释观点。事实胜于雄辩,运用令人信服的事例从各个角度来阐释论点,让事实说话,既可以使论点的提出有根有据,又可以扩大论证的范围,增强说服力。
阐述观点做到“纲举目张”。“纲”是观点,“目”是阐述观点的若干依据。所谓纲举目张,指议论文在展开论证时,应确立准确、鲜明的中心论点,并能根据论证的角度与重心,将中心论点分解为若干分论点进行论证。
论证展开方法一:多面思考,纲举目张。
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需要与不同观点比较,说明自己观点的不同之处,以及这种不同是出于什么考虑,采纳自己观点的好处或者优势是什么。观点不同源自看问题的角度有异,说明这个角度是否可以更全面地看问题。
论证展开方法二:比较探究,突出优势。
以反显正
古人说,无反则正不显。没有反面事物的映衬,正面事物中蕴含的道理就不那么明白。如果对与正面相反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找准对比着眼点,就会把问题说得透彻,就能更清楚地阐发真理,认清本质。
以破代立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可以从正面直接论证,也可以从反面间接论证。把与自己观点相矛盾的几种可能一一驳倒(即“破”),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即“立”)。但在“破”的同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人向自己的观点靠拢,这样才能首尾连贯,突出中心。
梳理思路,确定结构。
把自己的观点变为文章,要有明确的思路,也就是要对全文进行总体设计。这个总体设计的前提,是认真分析和研究文章中所要阐述的观点和材料,弄清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这个材料与那个材料之间的联系,然后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思路,进而合理安排文章的论证结构。
并列式论证结构: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分论点,论证层次或段落间的关系是平行的,是横向并列式论证结构。一般来说,主体部分一分为三较为适宜。但三个层面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设置,避免从同一层面或角度设置分论点和选择论据。
以“诚实就是财富”为中心论点,从“是什么”角度展开构思——①诚实是做人的根本。②诚实是处事的原则。③诚实是求知的唯一途径。
以“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为中心论点,从“为什么”角度展开构思——①没有规矩,个人不能成才。②没有规矩,集体不能稳定。③没有规矩,国家不能发展。
以“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为中心论点,从“怎么办”角度展开构思——①要具备挑战时代的理想。②要练就过硬的本领技能。③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层进式论证结构:围绕中心论点逐步展开论证,各层次间层层深入、是纵向层进式论证结构。采用这种论证结构,可由小到大、由浅入深设置分论点,但分论点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台阶式”的一层比一层高;也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展开。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这种结构方式时,并非平均使用笔墨,应根据中心表达需要,灵活确定论述侧重点。
正反对照式论证结构:在论证过程中,开篇明确观点后,在本论部分将论证内容构成对比关系,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两方面的论据加以分析阐述,这就是正反对照式论证结构。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这种论证结构,首先要使对照双方有可比性,要有明确的对比点;其次要对对比内容深刻剖析,揭示其本质,使其是非分明;最后正反两面并非一定要平均用墨,要根据观点表达的需要,明确论述重点,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表明事理。
课堂延伸
中国固有之学主要在儒、道二家,儒家圣人是孔子,道家圣人是老子,其余人等不足与相提并论,千古以来莫不如此。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论语》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文武周公”是孔子最为推崇的人物,而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政。
儒家思想的源头在周公。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周公奠定的。周公以“敬德、保民、慎罚、用贤”为起点,建构了一套影响中国三千年政治统治的核心价值观,并且用这套价值观建立了礼教,将伦理秩序变成了政治秩序!
儒家是最会讲故事的,最会造梦的!儒家的三千年发展史沉淀出了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儒家形成了中国的道统,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道德裁判!
儒家思想建立在人性善基础上,一切以“仁”为标准。为人的最高追求是仁义;立业的最高追求是忠恕;处世的最高追求是中庸。
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