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鸿门宴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句中加划线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 今入关,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B.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 婚姻
C. 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 D. 沛公居 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2.下列对《鸿门宴》课文中加下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旦日 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
B. 至鸿门, 谢曰 谢:道歉
C. 范增数 目项王 目:递眼色
D. 臣死 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且:将要
3.下列各项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B. 《史记》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纪”是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的。
C. 参乘也写作“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D. 再拜是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4.下列加划线词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 姬(jī) 鲰生(zōu) 以 飨士卒(xiǎng) 按剑而 跽( jì)
B. 樊 哙(kuài) 卮酒(zhī) 瞋目视之(chēn) 目 眦尽裂(c )
C. 玉 玦(jué) 参 乘(chèng) 切而 啖之(dàn) 不胜 杯杓(bēi)
D. 刀 俎(zǔ) 彘肩(zhì) 戮力攻秦(lù) 从百余 骑(qí )
5.下列各项中,加线词的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亡去 不义 约为 婚姻 所以遣将守关者将军战河北 臣战 河南
B. 当是时 昨日入城市 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 北面而事之
C. 哙拜 谢,起,立而饮之 从此道至吾军, 不过二十里耳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D. 今者有 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 卻 我为 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 欲诛 有功之人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鲁迅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贾谊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文章以《过秦论》和《论积贮疏》最为著名。
C. 《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句中“河”指黄河。“沛公居山东时”句中“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D. 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列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在最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三叔。
7.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D.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下列加下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9.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下位是“坐东朝西”。传统课文《鸿门宴》涉及宴席座次的描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文中座次描述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项羽、项伯、刘邦、范增、张良 B. 项伯、范增、项羽、刘邦、张良
C. 项伯、项羽、范增、刘邦、张良 D. 项羽、项伯、范增、刘邦、张良
10.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
A. 吾得 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 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B. 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沛公 军霸上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C. 先破秦入咸阳者 王之 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沛公欲 王关中 王:名词使动用法,使……称王
D. 素 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拔剑撞而 破之 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历史学家按照某种叙事秩序对过去的事件进行了编排,使之呈现为当下的样子,“历史叙事不仅是有关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隐喻陈述,因而昭示了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例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鈕魔自尽前的自白,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度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司马迁《史记》中对屈原和李广父子的描写去感受作者写作时倾注的无限同情。以至于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本质上尤其是语言学的”,因为历史学家总得突出一些事件而贬低另外一些事件,描述特征,变更视角,转换叙事策略等。
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有较大的争议。如,有人认为司马迁本人遭受过宫刑,所以他对历史上同样受过冤屈的人如屈原或李广父子等投射了过多的同情,对他们进行了拔高和美化。这里不去辨析上述争议的是非曲直,但至少说明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也就是说,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这个实在是可公度的,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可以说,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用金圣叹的话说,前者是“以文运事”,后者是“因文生事”。
(节选自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材料二:
后现代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怀特说“史皆文也”,连“历史”也瓦解了,历史成了文学,也不是真实的了。说实在话,我并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的漠视和瓦解。历史是客观真实的,对于后现代史学,我们需要问几个问题。
首先,历史学是否承认那个“过去”始终在制约着历史叙述的边界,是否承认那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始终在限制着历史的书写?我们不能把这个隐约的制约力一概抹杀,总不能面对着巨大的殷墟遗迹,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叙述吧。特别是当我们做历史叙述时,过去存在的遗迹、文献、传说、故事等等,始终制约着我们不要胡说八道。所以,我们要质疑后现代历史学,是否承认一个曾经存在的过去,毕竟是在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如果是这样,那么历史就不可能是文学式的“散文”。
其次,是否承认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尽管后现代非常深刻地揭露出叙述和书写的意义,但它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种叙述和书写,只是代表了个人,只是某一个片断、某一个角度,它本来并不应当把这种叙述和书写放大,当做普遍性的东西。你看,后现代历史学在进行自己的叙述时,它也希望别人承认它是“历史”。这就有矛盾了,因为,你在强调历史只是一种叙述和书写的时候,应该承认它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宣称自己已经叙述了历史,甚至叙述了真正正确的历史,也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
再次,接下来要追问后现代历史学的就是,它是否承认自己的历史书写也是一种权力,也是隐含了权力的话语,隐含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书写。而且需要追问,是否承认在某个阶段,权力话语下的叙事,是有意义和必要的。比如安德森,他说国家只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但这个想象共同体一旦存在,它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是否就具有了正当性与必要性?
(节选自葛兆光《历史是虚构作品吗?》)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并非是完全隔离的,而是有着诸多的关联之处,但不能过度夸大历史的文学性。
B. 怀特认为,历史学家通过重建历史叙事,昭示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的关系,赋予生活事件以意义。
C. 一些学者不大认同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父子的评价,认为司马迁在叙事时主观色彩太浓烈。
D. 殷墟遗迹的存在,为相关历史叙述提供了客观依据,所以目前学界对殷墟的研究与认识是一致的。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性的强弱程度是区分被叙述的事件在文化形态上究竟是属于文学还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
B. 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历史学家或许存在阐释的差异,这瓦解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C. 后现代历史学在叙述历史时,也会受到意识形态影响,所叙述的历史也是自己视野中的历史。
D. 葛兆光不认同安德森对“国家”的理解,认为“国家”并非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事实存在的。
1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与材料二作者态度立场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评价《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我们可以把它当成历史来看。
B. 列宁指出,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C.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其作品总序中写道:法国社会将写它的历史,我只能当它的书记……这样我也许能写出许多历史家没有想起写的那种历史,即风俗史。
D. 历史学家安克斯密特认为,过去是混沌的一片,本身没有意义,历史学家按照自己的逻辑将支离破碎的历史残片组织起来,构建出叙事实体。
1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15.《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文中论辩艺术尤为精彩,而在《春秋》中对这段历史的描述仅有一句话“晋人、秦人围郑”,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这种叙述差异。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後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馀城,击破杨熊军。 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原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原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日:“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节选自《史记 ·留侯世家》)
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写出序号。沛 A公B乃C令D韩E王F成G留H阳I翟J与K良L俱M南N攻O下P宛Q入R武S关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文中指暂时代理,与成语“久假不归”的“假”意思相同。
B. 具,文中指准备,与《鸿门宴》中“具告沛公”的“具”意思相同。
C. 因,文中指顺着,与《庖丁解牛》中“因其固然”的“因”意思不同。
D. 缟素,文中喻指简朴,与《唐雎不辱使命》中“天下缟素”的“缟素”意思不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良年少时忠勇无畏。当韩国被秦灭亡后,他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 张良足智多谋。攻下秦军时,劝沛公利诱守关将领贾竖,之后又劝沛公趁秦军懈怠,大败秦军。
C. 张良善于辞令。当刘邦进入秦宫想住下尽享珍宝美人时,张良用秦亡的教训,劝说刘邦。
D. 张良颇有智慧。当诸将聚众私语时,劝刘邦提前封赏一个人所共知的最恨之人,来稳定众人情绪。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 2)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20.请根据选段内容说说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古今异义词做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A财物:钱财和物品。古今义一样。故A符合题意。
B婚姻,文中指“儿女亲家”,今义指结婚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故B不合题意。
C非常,文中指“意外的变故”,是名词,今天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故C不合题意。
D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今天指山东省。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意义,一般要联系语境推断,将各个选项的解释代入原文,看是否合理。再者还可通过其在文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
D且:尚且。故D错误。
故选D。
3.【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作家作品、风格流派、历史地位、思想主张等方面。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姓名称谓、官职爵位、服饰建筑、天文历法、风俗礼仪、典章制度等。要全面识记,突出重点,准确理解,认真推断。平时注意系统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B.“本纪”应该是“记历代帝王政绩”。《史记》中“世家”用来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事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故选B。
4.【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音形义,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析词语中汉字的注音。
A正确。
B“眦”应读zì。故B错误。
C“乘”应读shèng。故C错误。
D “骑”应读jì。故D错误。
故选A。
5.【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A婚姻:古义,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今义,结婚的事情或男女双方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河南:古义,黄河以南的地方;今义,河南省。
B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十分,极。北面:古义,面朝北;今义,北方。
C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牛羊之类;今义,指为坚持信仰而死、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关联词。
D没有古今异义。
故选D。
6.【答案】D
【解析】略
7.【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理解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积累课本中的词义,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
A 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河北省。
B 细说,古义:小人谗言。今义:详细地解说、述说。
C 无古今异义词。
D 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副词,很。
故选C。
8.【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虚词考试大纲要求的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解答本类试题时要注意分析虚词在句子中的含义,不能脱离语境,根据句意分析该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日常学习中也要注意积累必考的18个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形成知识体系,做到熟练掌握,正确辨析。
C均为副词,趁机。
A连词,于是,就/副词,才。
B代词,它们,指白璧和玉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动词,谋划,出/句末语气词,呢。
故选C。
9.【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在“室”内举办宴会,座位以西为尊,北次之,南再次之,东最次,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课文《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也就是坐西向东了,为最尊;范增南向坐,就是坐北向南,虽然是项羽的亚父,但也只能次之;刘邦北向坐,也就是坐南向北,毕竟一方诸侯,再次之;张良西向坐,就是坐东向西,最卑微,最下位。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要做好这类型的题,就要多积累,多记忆.
【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10.【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解析】
C“沛公欲 王关中”的“王”是名词用作动词,称王。故C错误。
ABD正确。
故选C。
11~15.【答案】D、C、B、【参考答案】首先说明了文学和历史的两处相通性之一:叙事性,并以怀特的观点对这两处叙事的相通性做了具体的阐释。接着阐释文学和历史相通性之二:想象性与情感性。最后得出了文学和历史的不同: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参考答案】两者虽然都是编年体史书,但是《春秋》的成书时间早于《左传》,两本书作者不同,各自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所以主观情感不会相同,因此会对描述的着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注重事实,更客观,故只有事件“晋人,秦人围郑”,后者更关注人物;《左传》作为历史散文,文学性更强一些,所以作者在编书时会融入自己的一些想象,使之更具有想象性与情感性,所以更注重论辩艺术,人物形象更生动。
【解析】1. D选项“所以目前学界对殷墟的研究与认识是一致的”错误,原文有“后现代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我们不能把这个隐约的制约力一概抹杀,总不能面对着巨大的殷墟遗迹,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叙述吧”,据此可知学界对殷墟的研究与认识是不一致的。
2.
A选项“决定性因素”错误,整体上说文学还比是历史的文学性要强,但文中“《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鈕麑自尽前的自白”“司马迁《史记》中对屈原和李广父子的描写去感受作者写作时倾注的无限同情”也极具文学性,说是“决定性因素”过于绝对,不够准确。
B选项“这瓦解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错误,原文有“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
D选项“而是事实存在的”错误,结合原文“比如安德森,他说国家只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但这个想象共同体一旦存在,它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是否就具有了正当性与必要性”,可知葛兆光是说“国家”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有时是“事实存在的”,并非一直是想象的。选项曲解文意。
3.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它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历史书写是隐含了权力,隐含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书写。
A选项“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不符合作者“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它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的观点。
B选项“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即是说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表明“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符合材料二观点。
C选项巴尔扎克的话指进行文学创作,以文学作品表现法国社会的种种,是不能称为“历史”的。不符合“历史是真实存在的”观点。
D选项安克斯密特的“本身没有意义”不符合“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它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的观点,“历史学家按照自己的逻辑”不符合“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这个观点。
4.
第一段,“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美国学者海登 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首先说明了文学和历史的相通性之一:叙事性,并以怀特的观点对二者叙事的相通性做了具体的阐释。
第二段,“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接着阐释文学和历史相通性之二:想象性与情感性,并举例进行阐释。
第三段,“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可以说,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得出了文学和历史的不同: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
5.
结合材料二“是否承认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尽管后现代非常深刻地揭露出叙述和书写的意义,但它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种叙述和书写,只是代表了个人,只是某一个片断、某一个角度”可知,《春秋》和《左传》都是编年体史书,后者是对前者的扩充,而且因为两本书作者所处时代不同,各自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所以主观情感不会相同,前者注重事实,更客观,故只有事件“晋人,秦人围郑”;后者更关注人物,二者描述的着重点有所不同。
结合材料一“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例如《左传》中……”可知,《左传》作为历史散文,文学性更强一些,所以作者在编书时会融入自己的一些想象,使之更具有想象性与情感性,所以更注重论辩艺术,人物形象更生动。
16~20.【答案】【参考答案】JNQ、C、B、【参考答案】(1)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
(2)这些人怕陛下不能全部封到,恐怕又被怀疑到平生的过失而至于遭受诛杀,所以就聚在一起图谋造反了。、【参考答案】①知人善任,封赏功臣时慷慨大方。
②虚心请教,善于纳谏。
③胸襟广阔,任人唯贤。
【解析】1. 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能凭借语感推断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的意思”。
句意:沛公于是让韩王成在阳翟留守,自己和张良一起南下,攻打宛县,向西进入武关。
“沛公”是“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的主语,再者“阳翟”是地名,作“留守”的状语,状语后置,“韩王成留守阳翟”作“令”的宾语,因此“阳翟”之后应断开;
“与良俱南”省略“沛公”,主谓宾完整,之后应断开;
“攻下宛”“入武关”中“攻”和“入”为谓语动词,之前应断开。
即在JNQ处断句。
2. 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内容为“在扩展和整理自己语文积累的过程中,能发现联系,探索规律”“能根据语文课程学到的内容,对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涉及的有关文化现象展开讨论”。
A选项“久假不归”的“假”,借。句意: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意思不同。
B选项“具告沛公”的“具”,通“俱”,全部。给五万人预备吃的东西。/(把项伯的话)全部告诉了沛公。意思不同。
C选项 句意:不如趁着他们懈怠时攻打他们。/顺着它本来的结构。意思相同。
D选项 “天下缟素”的“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指丧服。句意:应该以清廉朴素为本。/天下人都穿上素净的丧服。意义不同。
3. 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内容为“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
B选项“劝沛公利诱守关将领贾竖”错误,“贾竖”是旧时对商人的贱称。
4. 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考查内容为“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语言积累,自觉整理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
(1)“以”,用;“说”,游说,劝说;“善”,赏识。
(2)“此属”,这些人;“尽”全部;“见”,被;“耳”,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5. 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①依据“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可知刘邦知人善任,封赏功臣时慷慨大方。
②“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原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上乃忧曰:‘为之奈何?’……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可知刘邦虚心请教,善于纳谏。
③“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可知刘邦在对待人才上胸襟广阔,任人唯贤。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王之相的缘故。
过了十年,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青年。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在留县。张良打算前去跟随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张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大概是上天授予人间的。”于是便决定追随他,不再去见景驹。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从沛公,攻下韩地十余座城邑,击败了杨熊的军队。沛公于是让韩王成在阳翟留守,自己和张良一起南下,攻打宛县,向西进入武关。沛公想用两万人的兵力攻打秦朝峣关的军队,张良劝告说:“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市侩容易以利相诱。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去,给五万人预备吃的东西,在各个山头上多增挂旗帜,作为疑兵,叫郦食(yì,义)其(jī,机)带着贵重的宝物利诱秦军的将领。”秦军的将领果然背叛秦朝,打算跟沛公联合一起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听从秦将的计划。张良说:“这只是峣关的守将想反叛罢了,恐怕部下的士兵们不听从。士兵不从必定带来危害,不如趁着他们懈怠时攻打他们。”沛公于是率兵攻打秦军,大败敌兵。然后追击败军到蓝田,第二次交战,秦兵终于崩溃。沛公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
沛公进入秦宫,那里的宫室、帐幕、狗马、贵重的宝物、美女数以千计,沛公的意图是想留下住在宫里。樊哈劝谏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听。张良说:“秦朝正因暴虐无道,所以沛公才能够来到这里。替天下铲除凶残的暴政,应该以清廉朴素为本。现在刚刚攻入秦都,就要安享其乐,这正是人们说的‘助桀为虐’。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能够听进樊哙的意见。”沛公这才回军驻在霸上。
汉六年(前201)正月,封赏功臣。张良不曾有战功,高帝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皇上已经封赏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未能进行封赏。皇上在洛阳南宫,从桥上望见一些将领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议论。皇上说:“这些人在说什么?”留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商议反叛呀。”皇上说:“天下已接近安定,为什么还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以平民身份起事,靠着这些人取得了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所亲近宠幸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一生中仇恨的人。如今军官们计算功劳,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一一封赏的,这些人怕陛下不能全部封到,恐怕又被怀疑到平生的过失而至于遭受诛杀,所以就聚在一起图谋造反了。”皇上于是忧心忡忡地说:“这件事该怎么办呢?”留侯说:“皇上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谁最突出?”皇上说:“雍齿与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我原想杀掉他,因为他的功劳多,所以不忍心。”留侯说:“现在赶紧先封赏雍齿来给群臣看,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那么每人对自己能受封就坚信不疑了。”于是皇上便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紧迫地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施行封赏。群臣吃过酒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担忧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