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说“木叶”》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5 09:3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林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 杜甫《登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乙亥杂诗
思考: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而用“落木”
与“落红”呢
林庚,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 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 学中文系。1933年秋天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 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 诗体的新诗人开始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 版了诗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者简介
林庚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
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 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七七 "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 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 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 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2006年10 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林庚父亲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林志钧,字宰平,沈从文称其在文学、法政、 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金岳霖、张中行、吴小如均为其弟 子。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楚辞、唐诗、文学史 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 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 气象”。与“盛唐气象”紧相连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 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
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 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文字、地理等问题 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 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 辟的创见。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 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6部新诗集及 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
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 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 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 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 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 却很罕见。
——葛晓音
人物评价
写作背景
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万马奔腾、千帆竞发 的辉煌,发展到现在。当代诗坛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 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知名的诗人如: 海子卧轨自杀,食指进了精神病院,顾城杀妻后自杀 … … 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 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 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
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一文,
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预习课文,初步体会
袅袅(niǎo) 灼灼 (zhuó) 寒 砧 (zhēn)
庾信 (yǔ) 招徕 (lái) 言笙(quán) 疏朗(lǎng) 漂 泊 (piāo) 翩 翩 (piān) 迢远(tiáo) 皎皎(jiǎo) 蛊惑人心(gǔ) 心有余悸(jì) 接踵而至(zhǒng)
读雅字音
5 法 归
) 翩
9 绵
1 ) 记
1 相 土 无 n
铜语积累
全文一共几段 找出每一段的关键句
第 1 段: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 2 段: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第 3 段: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 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第 4 段: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 5 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 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 觉它的存在。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第 6 段: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 色性。
第 7 段: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 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根据关键句,理清全文思路
第 1 段: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 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 2 段: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 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第 3 段:从“木叶”发展到“落木”
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
“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
此。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 “木”字。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
题:“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
第2段:提出古诗“树”“叶”“ 本 叶”,后来又发展为用“落木”,而不 用“树叶”的文学现象。
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
进行思索。
根据关键句,理清全文思路
第 4 段: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 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 征。
第 5 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 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 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 会察觉它的存在。 这里又还需要说 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第 6 段:“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 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 的颜色性。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 素(外形)
第5段:提出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分析“木”与“树”的暗示性,解释
“木”暗示“落叶”的原因。
第6段:比较“木叶”与“树叶”“落 叶”“黄叶” “落木”的不同,说明
“本”的二个艺术特征:“木”有微黄、
干燥之感(色泽)
第 7 段: “ 木叶”之与“树叶”, 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 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
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 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第7段:小结——
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
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
根据关键句,理清全文思路
“木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形象 (1 —3)
诗人们钟爱“木叶”
(发现问题) 古诗中很少用“树叶”
“木叶”与“树叶”的不同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 (4 —6)
第一个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
第二个特征:微黄、有干燥感(颜色性)
说“木叶”
小结“木叶”“树叶”的异同 (7)
概念上:相差无几
艺术想象: 一字千金
(分析问题)
(总结全文)
研读探讨,重点解读
1.第一段列举几个名句说明了什么观点
袅袅兮秋风, 洞庭始波, 木叶下,江波连, 秋风吹木 叶,
洞庭波兮木 叶下 。 木叶微脱。 秋月照浦云歇山。 还似洞庭波。
列举四个名句,说明木叶之美,说明“木叶”是那么
突出地成为诗人喜爱的形象,为下文的分析张本。
— — 陆 厥 《临江王节士歌》
——屈原 《九歌 · 湘夫人》
——王褒 《渡河北》
— — 谢 庄 《 月赋 》
“树” “ 叶 ” “木叶” “落木”
证明有“树”的名句多,有“树叶”的名句少。
探讨多用“木叶”的由来。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 灼灼叶中华。
亭皋木 叶下 ,
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玷催木 叶, 十年征戌忆辽阳。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
去涔阳兮极浦。
2.第二段列举几个名句,证明了什么现象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叶密鸟飞碍,

3.第三段中“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 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 也就由此可见。”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指出诗歌语言和一般语言的不同。诗歌的形
象思维(意象)和一般的概念(指表示事物名称的一般名词)
有很大差别,这是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这句话非常关键,
下文的探幽发微的分析实际上以此为基础。
自主阅读四、五、六段
01 “木”空阔,仿佛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02“木”透着微黄、干燥、疏朗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第四段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南朝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
落木干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北宋黄庭坚《登快阁》
枯桑知天风。 ——汉代诗人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意图:“木”有落叶因素的艺术特征。
第五段
午阴嘉树清圆。 ——北宋周邦彦《满庭芳》
意图: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第六段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三国曹植《美女篇》)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
见宿》)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南朝吴均《青溪小姑歌》
意图:“木”有黄色和干燥的艺术特征。
“树”与“叶”形象十分一致,不排斥,不能带来 秋的肃杀气息。
满树黄色,叶子还长在树上,缺少飘零之感。
“木”能够带来落叶的衰败微黄与死寂干燥之感, 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悲凉气息和衰败飘零之感。
树叶
黄叶 木叶
意象区别
给人的感觉是湿润的,含有水分绿色未 退尽之感。
在于“木”能够展示衰败干燥和微黄沉 暮的姿态,让人联想到疏朗肃杀的清秋
气息。
意象区别
落木
落叶
具有典型的清秋性格;兼有“木”的微 黄与干燥和“叶”的绵密,疏朗与绵密 的交织体。
比“木叶”更空阔,连“叶”所保留下 的一点点绵密生机之意都洗尽了。
意象区别
落木
木叶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
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木”的艺术魅力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体现
诗 歌 语 言 的 暗 示 性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情感)
(落) 木 (叶) 秋风 叶落 脱尽 叶子 枯黄 干燥 空阔 疏朗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树 (叶) 春夏 之交 枝叶 繁茂 绿(叶) 褐绿 (干) 饱含 水分 饱满 绵密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生机活力
结合意象,区别“(落)木 (叶)”与“树 (叶)”,并给出它的暗示意义。
第7段:小结——
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
课文小结:
这篇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 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 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 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歌的意 境的差别,作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 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物)
象与(情)意的组合,即“寓意之象”。不 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与物, 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感。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 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是诗歌的基础。
言在此而意在彼,古称之为“寄托”,即语言的暗示性。在诗歌中多
表现在意象的寓意上。
意象
一.注意意象的积累
二.正确解读意象
①明确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营造氛围、塑造背景或环境、塑造意境
●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
●借景抒情、奠定感情基调
②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
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想恨之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念之情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忧慈情猪
夜 闻归 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脱俗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空洁坚员、
体会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暗示的意义,把它们与各自表
达的情感连接起来。
梧桐
更 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之情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要求: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这首诗是诗人在隐居山间_的场合(环境)下,运用了水的形象,它含
有清澈、明净_的因素(意味),这是它的一个艺术特征,诗人通过它 表达了在山居生活中空灵。平静,浩身自好的心境(思想、感情)。
羁旅思乡诗
I常见意象
月、秋风、秋霜、秋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之感)、杨花、孤雁、沙 鸥、鹧鸪(“行不得也,哥哥”)、杜鹃(“不如归去”)、梧桐(爱 情、凄婉)、蝉 (离别、悲凉、高洁)、望帝杜宇(亡国之悲)
Ⅱ情感
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孤苦、感念柔情、思乡念亲、人生感叹
(年华易逝的苦闷、怀才不遇的激愤)
Ⅲ艺术手法
想象、虚实结合、对面落笔、叠词
思考 . 质疑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 说 ‘ 木 叶 ’ ”,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
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 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 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 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 读者的阅读心理。
◆“木叶”一词为什么要加双引号
从课文的开头看,这里的“木叶”引自
古代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形象,所以这 里的双引号是用以表示直接引用。由此可见, 这篇课文是用以解说古典诗歌中“木叶”这 一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