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张PPT)
庄子何其人
其文则汪洋辟闺, 仪态万方,晚周诸 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
庄 子(约前369——前286)庄氏,名周,宋国 蒙(今河南商丘)人。和孟子同时而稍后,战国时 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生活贫困,做过漆园吏,但学识渊博。他对
当时统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恶痛绝,对儒家积极 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出世”。宋王 偃昏庸残暴以致亡国的现实对庄子的思想影响很大, 所以他不再出 仕 ( 做 官 )与统治者合作。他性情旷 达,追求绝对的自足自得的主观精神境界。
庄子简介
1.庄子的人生观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
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 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 和逍遥。
选择做官富贵就没有自由,选择自由就要甘于
平凡和贫困,庄子选择了后者。
庄子思想
夫曰:“宁生而曳尾涂(tú) 中。”庄子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
子)说: “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
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 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 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 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大夫
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
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庄子向往自由,超然物外,不为世俗 所羁,视名利为浮云的思想表现出其机敏善辩,超凡脱俗,珍爱生命,珍爱自 由,不为名利所动,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形象。
曳尾涂中
庄子钓于濮(pú) 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
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 而藏
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
天下人:莫不以物易其性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 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绝对精神自由
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
上的一切,其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我们
会发现, 一切都是一样的。什么喜怒哀乐,什么荣
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
没有差别。
朝 三 暮 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这则成语典故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
本质只有一种,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该看到其 本质。
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
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
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见于《庄子齐物论》)。
从整体出发看人的一生,每个人得到的都是差不多的,有的人年 轻时拿多了点,有的人年迈时多拿点,总体上是一样的。
庄子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
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以前庄子做梦变成蝴蝶,完全是一只欣然生动的蝴蝶,十
分快活适意,全然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了。 一会儿醒来,才惊讶 自己原来是庄周。真不了解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 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庄周与蝴蝶一定有分别。这就是所说 的物化,也就是变化同为一体,不分彼此 ,消除物我差别的境 界。
寓意:人生的本质是否虚幻。
庄周梦蝶
3.庄子的辩证法
老子的思想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辩证法。而庄
子也继承了这一点。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 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 化。庄子在《德充符》中列举了很多对矛盾对 立的现象:“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 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 也。”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庄子思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條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 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
也。”“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 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 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像 互
濠梁之辩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君子的友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以利相亲而利
断义绝。
君子之交,源于互相宽怀的理解。在这理解中,互相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不黏人。所以在常人
看来,就像白水一样的淡。 ——《庄子·山木》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 xǔ 慢慢呼气以湿。泉水干涸了,鱼儿困在陆地上 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湿气,以唾沫相互润湿,不如在江湖 里彼此相忘而自 在。与其赞誉唐尧的圣明而非议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 都忘掉而融化混同于“道”。
(二)超脱生死的通达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 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
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 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然察其 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 而之死。是相与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 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箕踞(jījù): 一种不拘礼节的坐姿,状如簸箕; 徒,只,仅仅;
芒芴〔hū〕:恍惚迷离;偃然,安息的样子;巨室:指天地。
噭噭(jiào) 然,哭泣之声。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惠施)前往庄子家吊唁,只见庄 子岔开两腿,像个簸箕似地坐在地上, 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 着歌。
惠子说:“你的妻子和你一起生活,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 死,身死你不哭泣也就算了,竟然敲着瓦缶唱歌,不觉得太过 分了吗!”
庄子说:“不对的,我妻子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 心呢!然而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仅不曾出生而且本 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仅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气 息。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气息,气息变化 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 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她静静地寝卧在 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随之而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达天 命,于是就停止了哭泣。”(《庄子·至乐》)
(三)看透生死——以最自然的状态回到自然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 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 何 以加此!”
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
也。”“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
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老师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
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 ”庄子终于悠然而去,很有诗意。他不
畏惧死亡,但没有随便活, 一生是那样的可贵。他超越了死亡,忘却生命,精神是那样的愉快。
棺椁,外棺内椁;连璧,并连的美玉;
赍jī,殉葬品;
1.人源于自然,归于自然
2.生者气之聚也,死者气之散也 3.劳我以生,息我以死
4.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思想最与众不同之处——看透生死
纵有千年铁门坎,终须一个土馒头
如何看待生死
1.弃外物,淡名利,精神的自由
2.超脱生死的通达
3.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庄子思想
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
杂篇11篇。
《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
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
《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结构变化多端,
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具有浓厚的浪漫主 义色彩。
了解《庄子》
和线
晦
海 得
《
“庄子文章,寓言十九”
【邯郸学步】
* 原文: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 其故行 矣 ,直匍匐而归耳。 ——《庄子·秋水》
*寓意:全盘否定自己,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不
仅学不到别人的优点,反而会丢掉自己的长处。
【东施效颦】
* 原文: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 亦捧心而颦。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 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 颦之所以美。 ——《庄子·天运》
* 寓意:做事情,如果不考虑自己的条件,盲目地 模仿别人 ,很容易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屠龙之技】
*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
子《庄子·列御寇》
*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
《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
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想象奇妙,构思巧妙, 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 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 的影响。《庄子》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 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据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
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 南 华真经》。
《庄子》
寓言
● 寓 言 是 以 假 托 的 故 事 或 拟 人 的 手 法 说 明 某 个 道 理
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
家著作中都有不少流传下来。
《孟子》 《吕氏春秋》 《庄子》
●
《庄子·养生主》
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
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
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不能任 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 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的斗争的骨节 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
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解题
庖:厨师。文学常识
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养生主: 指养生的主要关键。)题目是后来加的。
解牛之礼
《周礼》中专设有“庖人”一职,“庖人
掌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在先秦时期,牛是非常尊贵的祭品以及礼
品,人们非常看重牛,解牛这一举措也并非 寻常,牛通常用于祭天、祭地、祭宗庙、王 飨xiǎng 等祭祀活动中。
解题
庖丁用的不是普通的杀牛刀,而是祭 祀宗庙场合的礼器刀具——鸾 刀。并且 这种刀的刀环位置是一个铃铛,因此每 一个动作都会发出悦耳的声响。更进一 步,庖丁用礼器来解牛,动作和刀环铃 声都合乎祭祀音乐的节拍,这极有可能 是一次祭祀表演,而非厨师炫技或者梁 惠王的心血来潮。正所谓“诸侯无故不 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 豕”。庖丁解牛的故事可能实际描述的 是一国之君观摩祭祀演练的纪实。
解题
以 “职业+名”的方式。
师 襄 :就是名叫襄的乐师。
弈秋:就是名叫秋的围棋高手。
匠石:就是名叫石的匠人。
师旷:就是名叫旷的乐师。
优孟:就是名叫孟的优伶。 医和:就是名叫和的医生。
古汉语中的一种人物称谓法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
庖 丁 páo 所畸 yǐ 表然xū
瞎然 huō
盖至此hé 批大卻 xì 导大寐kuǎn
技经肯繁qìng
大転 gū 发于硼 xíng 有间 jiàn
誅然 huò
读准字音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畸, 表然向然,奏刀瞎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 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 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部,导大款,因其固然,
技经肯繁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 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硼。彼节者 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硼。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 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誅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所+动词=名词/名词性结构,这里指: ……的地方。
替,给,介词 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 名作动,踩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抵住 拟声词,皮肉筋骨分离的声音 取独
膝之所踏,著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
同“响” 进 合乎
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又 节奏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
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 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任务一 探究“庖丁形象”
1、奇幻的解牛场景
侧面体现庖丁打破了牛的音乐的界 限,将解牛提升到一种音乐性、艺术 性的高度
厨师给文惠君宰牛,他的刀子出人筋骨缝隙如 无人之境,杀牛发出的声音也符合桑林舞曲的 节奏,又合千经首乐曲的乐律。
乖!偶给你按 摩按摩…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 的)技术怎么会达到这种程度呢 ”
文惠君曰:“嘻,善哉!
技盖至此乎 ”
哇噻!技术如此高超!
盖通“盍” 何,怎样
古代的 一 些谦辞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有时称自己为鄙人。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职。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
的 取独 不曾 介词,同“于”,比
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 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
用 接触 感官的知觉 精神活动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 知止 而神 欲行。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天道,(已经)超过(一般的) 技术了。最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三年 以 后 ,不曾见到完整的牛了【即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解的东 西】。现在,我用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 而精神在活动。
天道,自然的规律
超过
放下
第二 境界 ( 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 认识到内部结构
懂得规律
第三 境界 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第一 境界也” (三年内)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 仅看见外部结构
不懂规律
任务一 探究“庖丁形象” 2、庖丁的进阶之路
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
今义:自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
宾前
依乎天理,批大部,导大款,因其固然,技经肯繁之未尝,
介词,同“于” 击 同“隙”,空隙 依照 名作状,每月 没有尝试
而况大転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名作状,每年 adj, 众, 一般的
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 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
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不曾拿刀碰到过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 地方,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割断筋肉;一 般的 厨师每月更换一把刀,砍断骨头。
空隙 本来的样子 脉络相连之处
引导,引刀进入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干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研。彼
间隙 形作名,厚度 宽绰的样子 刀刃的运转
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
因此
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硼。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
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
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因此,十
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磨出 磨刀石
状后
虽然,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 然 为 戒 ,视 为 ( 之 ) 止,
省略 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动词,做,分解
行为( 之 )迟,动刀甚微。課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
看,望 因为这个 善:通“缮”,修治。拭擦。
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
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因 为这个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动 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 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 此悠然自得,(然后)把 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 今 :a.达到某种程度;b. 另提一事。
小心翼翼地 提高警惕
省略
即使如此
文惠君曰:“善哉!吾
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懂得,得到 养生之道
妙 啊 , 我 听 了 这 一 番话,从中得到养
生 的 道
理 了 。
事情都是有规律的,错综 复杂的人世也是这样,懂 得做人的道理,顺应世势 的变化, 一切问题都可迎 刃 而 解 。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
番话,懂 得 了养生的道理了。
任务一 探究“解牛之道”
文章是如何表现庖丁解牛技艺之高的
直接:描绘场面 动作、声音的描绘
侧面: 文惠君的称赞:善!技盍至此乎
良庖岁更刀: 割也 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
法割、折、新,意在说
族庖月更刀: 折也 明“有道”和“无道”
的不同,强调“道”之 臣之刀十九年: 刀刃新发于硎 重要。
对 比
描摹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富有节奏, 具有美感。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描绘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
说明其技艺已达到至高境界。
突 出庖丁解 牛技艺的高超和动作 的娴熟。四个动作,突出庖丁的 手脚利索,活画出他的姿态。
任务二赏析庖丁的解牛之美
手“触”
肩“倚” 足“履 ” 膝“跨 ”
(2)声音
(3)节奏
“桑林之舞”
“经首之会”
表然、向 然、瞎然
任务三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首段):
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突出庖丁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
写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
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刀
牛
解牛
“养生之道”:
任务四 体悟养生之道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之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 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刀 十九年若新 人
保全、长生
牛 筋骨交错 社会
关系错综复杂
解牛 依乎天理:按照生理规律 处世
顺应规律
批大部:避开硬骨
避开尖锐矛盾
导大:顺着空隙
选更好走的路
“养生之道”: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 开肯繁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 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这则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 握事物的规律。
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3、要热爱本职工作。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10 48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
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
无功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
保身,可以 全 牛 ,可 以 养 亲 ,可以尽年。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
无尽的知识,是十分危险的。既然已经知道这样,还要以有限的生命 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就更加危险了。做善事不要做到接近出名的 程度,做恶事不要做到接近受刑罚的程度,沿着善与名、恶与刑之间 的中道处世,并以其为常法,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形体,可以保全自己 的天性,可以保养自己的精神,可以享尽自己的天年。
/ / 二 → ,
材料补充
我们把这个故事用在今天的生活中,如果
我们人人做成这样一个庖丁,让我们的灵魂 上有这样的一把可以永远锋利的刀子,让我 们迷失在大千世界中的生活轨迹变成一头整 牛,让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缝隙,能够准确地 解清它,而不必说去砍骨头,去背负担,大 家不必是每天在唉声叹气中做出一副悲壮的 姿态,让人生陨落很多价值,那么我们获得 的会是人生的效率。(于丹《庄子心得》)
材料补充
“庄子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本意,是要从沉
沦的社会中拯救灵魂,寻求生命的尊严。”(余 中云)
庄子及其时代已与我们渐行渐远,但庄子的思
想魅力依然影响着我们,尤其在当下这样一个急 功近利、物欲横流的高科技时代,我们更需要庄 子来指点我们的人生,随顺自然之理,优游从容, 从而让生命得以诗意地栖居在这人类的大地上。
课堂
总结
理 解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
“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
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牛虽多不
以伤刃,物虽杂不以累心”,以求保身、全生、养亲、
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1.动荡、裂变、异化的时代
①“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战国中期
②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
——《孟子·梁惠王上》
④宋王偃(史称“桀宋”)的统治时期
邦无定交、臣无定主、尔虞我诈、争名逐利
2.百家争鸣之下的士人异状
纵横家:苏秦、张仪为首的“暴力说”
法家:强调“人性本恶”,驾驭统治百姓。 儒家:倡导“仁义”,积极救世,奔走游说
庄子——时代的异数
拓展 :《庖丁解牛》中所体现的庄子的处世观与孔、孟的处世 观相比有何异同 庄子的观点对于当今的社会是否有借鉴意义
庄子认为,人世间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应该像庖丁解牛一样,“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像躲避牛身上可能使刀口 钝折之处一样,躲避那些可能伤害自己的矛盾,顺着“天然”的缝隙,
游刃有余地处世,这样才能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
的 。
这是与孔孟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进取、舍我其谁完全不 同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固然有回避矛盾的一面,但也提醒我们不要强行 、妄为,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启示,不可一味以“消极哲学”看待。虽 然儒、道两家观点截然不同,但并无优劣高下之分,甚至可以说,无 论孔子、孟子还是庄子,最终的目的都是落实到追求人的幸福,只是 实现的路径有所不同。
道家的回应:
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
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 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
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
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
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
个人主义色彩。
儒家的回应:
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
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 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 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 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 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
春秋战国 - - - - 纷乱的时代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未能忘情,而终不下手,
到底是冷眼看穿。
——清胡文英《庄子独见》
悲天悯人的大慈悲
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可以得到哪
些的启示呢
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谈
谈课文中的语句能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精彩成语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
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
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 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繁: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肯 繁 :肯,骨间肉。繁,结
合处。肯繁,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
新研初试: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 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
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庖丁解牛: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 事得心 应 手 ,运用自如。
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 自敛其才。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 就非常得意。
切中肯繁:正 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成语积累
望洋兴叹
出处:《庄子·秋水》
原文:河伯到了海边:“望洋向若而叹”。
释义: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现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 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朝三暮四
出处:《庄子·齐物论》
原文: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释义:原指仅改变形式而不改变内容。后指变化无常。
薪火相传
出处:《庄子·养生主》
原文:“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释义:柴虽燃尽,火种仍留传。喻师父传业于弟子, 一代代地传下去。
探骊得珠
出处:《庄子·列御寇》
原文:“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
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释义:原指抓住机会获得成功,后演变为善于抓住要点。
越俎代疱
出处:《庄子·逍遥游》
原文:“疱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释义:喻超出自己的职责,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
螳臂当车
出处:《庄子·人间世》
原文:“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释义:喻自不量力,招致失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出处:《庄子·山木》
原文:“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
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释义: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屠龙之技
出处:《庄子·列御寇》
原文:“朱平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
释义: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
以强凌弱
出处:《庄子·盗跖》
原文:“自是以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
释义: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
运斤成风
出处:《庄子·徐无鬼》
原文:“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尽垩万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释义: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庄周梦蝶
出处:《庄子·齐物论》
原文:“昔日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释义: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亦真亦幻。
捉襟见肘
出处:《庄子·让王》
原文:“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释义: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庄子》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亦是一本智慧的大书,此仅举寥寥数语,遗漏 之处肯定还有很多。(马康桃辑)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中国人没有真理意识,只有效忠于皇帝的“正气”意识,以及权 力意识,权力可垄断真理。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
---事实上,中国人只对“原天地之美”感兴趣,对人世间之外的理 没有兴趣。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中国人都给平均化、标准化、中庸化了,很少有像庄子这样的独 立特行的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
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圣人不希求名声)
--一中国人的名利思想极重,所以,有人站出来反对名利。
“鹤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鸟 在
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 鼹鼠在河边
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 )
---知足,是儒家、道家共同的思想,也是农业社会的反映。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
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 人居住。他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绰约如处女,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
露。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之外)
---中国社会太黑暗,所以,有同流合污之俗人,也有冰清玉洁之隐
士,唯独没有敢于入世、挑战社会、进行抗争的勇士。
“形(肉体)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避世以至于槁木死灰,如佛教成佛之涅盘,这大概是东方人的悲
观主义吧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
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
---庄子反对为名利而操劳奔波,可是老百姓为了糊口不疲于奔命行
吗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
彼无是非的区别,此也无是非的区别)
---中国人没有多少是非观念、真理意识,诸子百家都是教导人们混
淆是非,不辨善恶,或以恶为善(如儒家以束缚人之恶德为善德,法家 以暴力、诡计为善行)。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天地只有一种元素,万物纷纷也只是一类)
---针对名家白马非马的争论,庄子“齐万物”,认为万物一马。在
这种浑沌主义、相对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当然不可能产生柏拉图之 灵肉二元主义、亚里斯多德之植物分类、物理探索。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
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 观地评判)
---对于六合之外、世俗之外、形而上的东西,中国人没有探索的欲
望,所以,科技离不开眼前的实用,哲学只有世俗主义的思想。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以
有限对付无限,必然陷入困境)
---庄子也主张“不学”,以保真养神,对付知识的无涯。大概对于中国人所探
讨的人际而言,知识也没什么用处,惟有经验足矣。西方人重点探讨的是自然界, 这时才能体现出知识的用处,所以,西方名言称:知识就是力量。
“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栩栩然飞行的蝴蝶。 ……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
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庄周)
-二-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也模糊如梦,飘飘渺渺,混混顿顿,没有严密的思维。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
养亲,可以尽年”(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坏事不要触犯刑律。沿规律窍门而 生存。这样,可以永保身体健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养亲人,可以享尽天年)
二-庄子既反对使用谋略,同时他又是大谋略家,也可以说是市侩,
精于谋生处世。也许,他的沿窍门生存的思想是现实逼出来的。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
用处)也”
---庄子发现了无用之用,就是远离官场、名利,崇高自我,同时也
放弃社会责任,任由暴政横行。
“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经常因循)自然”
---以天为师,因循自然,保身长命,这是典型的中国思想。庄子
也堕入世俗之中。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有强烈的信命思想,因此,以阿Q精
神,认同统治者的专制、腐败与自己的贫困、受虐。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