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唐代,谏官本为宰相两府之属官,职在谏阻皇帝。宋代,谏官则由皇帝任命并且宰相不得推荐人选。仁宗时期,谏官的职责更加扩大,对内劝谏王恶,对外则可以论奏官员,并且经常出现谏官论奏宰执的现象。这主要体现了( )
A.官员监察制度不断完备B.谏官地位进一步提高
C.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加强D.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2.1371年,朱元璋建立南北更调之例,即北人南用,南人北用,其后官制渐定,除学官外,不得任官本省,亦不限南北。明代万历年间政府实行“掣签法”,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官员的任职地点。这些政策( )
A.意在避免地方官营私舞弊
B.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C.加速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D.完善了监察谏议制度
3.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并在议会内部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权力分割和制衡,同时还对个人的自由权利表示了相当程度的承认和尊重。这种新体制确立的意义是( )
A.议会与内阁相互制约B.权力逐渐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C.国王权力被完全剥夺D.为国家民主化发展奠定基础
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采用沪军都督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以共进会的十八黄星旗为陆军旗,以孙中山战友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三色旗为海军旗。这说明( )
A.民主团结意识增强B.革命阵营达成协议
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民主平等成为共识
5.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共有副部长以上干部500名,其中非共产党员人士约1/3以上,而在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委员,及一些部委中,非共产党员人士占到1/2或1/2以上。这个高级领导干部的阵容( )
A.反映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特点
B.说明政协是协商国家大政方针的机构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D.体现了政权机构的运行机制
6.有学者认为,“改革”一词源自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的命令,他要求在作战时改华夏传统的宽袖长衣服装为胡人紧凑的短衣长裤;“革命”这个词,本义指变革天命,改朝换代,后泛指重大革新;邓小平说:“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的讲话表明新时期的改革( )
A.体现了对传统改革的继承
B.就是使中国尽快融入全球化
C.核心是革自身旧制度的命
D.赋予了“改革”以全新的蕴意
7.宋朝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刑司、安抚司等,明朝各省同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等。这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 )
A.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B.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C.专业分割,各为其主
D.分割相权,强化专制
8.罗马人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概念,贯穿了罗马历史的始终。所有的执政者都要以罗马人民的名义行使权力,罗马的盟国被称为“罗马人民之友”,政治对手被宣布为“罗马人民公敌”。这说明( )
A.罗马执政者没有掌握实权
B.国家主权名义上属于人民
C.罗马人民拥有最高决策权
D.人民对权力行使实施监督
9.有学者指出,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9世纪前期,以上院贵族为核心的土地贵族始终控制着英国国家政权。从中央到地方,从枢密院、内阁、议会两院到军队,把持权力的主要是各级贵族和他们的子弟。这反映出英国当时 ( )
A.封建色彩异常浓厚
B.近代民主制度尚未建立
C.民主改革需要深化
D.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10.近代某一法律文件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文件的进步性体现在( )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宣告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11.2014年,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由于群众的“积极探索”,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最初突破始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在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
C.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研究表明,在古代希腊有超过 300 个公共的宗教节日。其节日仪式几乎向城邦所有公民开放,神祭仪式结束后,所有参与的公民一起集体共餐。这类节日活动( )
A.克服了民主的狭隘性
B.增进了城邦集体认同
C.保障了公民个人自由
D.促进了城邦间的合作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类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分析美国民主政治和中国民主政治在组织方式上的主要区别,并指出材料中三个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1875年宪法”充分地反映了共和派和保皇派的相互斗争、相互妥协而达到的力量平衡。法国各政治派别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令它随着各种政治势力的变化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1876年3月,在新的众议院中共和派占多数,但参议院还掌握在保皇派手中。1878年1月,共和派趁参议院三分之一议员改选之机,赢得了参议院的多数。后来,共和派格列维当选为总统。至此,参众两院、内阁、总统职位已尽数被共和派掌握,共和派全面胜利的格局已然形成。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 关于临时政府的组织形式问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有很大的不同,即改美国式的总统制为法国式的责任内阁制。孙中山本来是坚决主张总统制而反对内阁制的,他之所以赞同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显然有限制袁世凯专权以保障民主共和而维护民国的目的。在北洋政府的整个统治时期,除了短暂的两次流产的帝制外,名义上一直挂着“民主共和”的招牌,而实际上这个政权是官僚军阀的独裁政权。
——摘编自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共和派全面胜利格局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形式的变化。(8分)
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唐代,谏官本为宰相两府之属官,职在谏阻皇帝。宋代,谏官则由皇帝任命并且宰相不得推荐人选。仁宗时期,谏官的职责更加扩大,对内劝谏王恶,对外则可以论奏官员,并且经常出现谏官论奏宰执的现象。这主要体现了( )
A.官员监察制度不断完备B.谏官地位进一步提高
C.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加强D.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解析:题干反映了谏官由唐朝时的宰相属官,“谏阻皇帝”到宋朝时“皇帝任命”“出现谏官论奏宰执”,可知,谏官由宰相劝谏皇帝转变为皇帝限制宰相,故选C项;谏官的变化是谏官制度职能的异化,且谏官制度与监察制度不同,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谏官职责的变化,排除B项;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排除D项。
2.1371年,朱元璋建立南北更调之例,即北人南用,南人北用,其后官制渐定,除学官外,不得任官本省,亦不限南北。明代万历年间政府实行“掣签法”,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官员的任职地点。这些政策( )
A.意在避免地方官营私舞弊
B.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C.加速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D.完善了监察谏议制度
解析:由材料可知,朱元璋有意限制官员的任职区域,开始是北人南用或南人北用,后期变成“掣签法”,旨在限制官员发展地方势力,形成众多的裙带关系进而徇私舞弊破坏吏治,故选A项;材料并未讲到选官方式的调整,讲的是录取后官员任职区域的安排,因此看不出是否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标准,排除B项;社会阶层的流动主要指的是人社会身份发生变化,比如农民入仕,材料并未反映相关内容,排除C项;监察制度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材料限制官员任职区域能够起到加强皇权的作用但是不属于监察谏议制度的范畴,排除D项。
3.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并在议会内部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权力分割和制衡,同时还对个人的自由权利表示了相当程度的承认和尊重。这种新体制确立的意义是( )
A.议会与内阁相互制约B.权力逐渐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C.国王权力被完全剥夺D.为国家民主化发展奠定基础
解析:据材料《权利法案》限制王权,强调议会权力制衡,承认人民主权,体现了民主政治的特点,故选D项;“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并在议会内部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权力分割和制衡”可知新政体强调了议会对王权的制约和议会内部制衡,排除A项;材料强调《权利法案》的民主性,而非国家权力的具体划分,排除B项;据所学《权利法案》重点限制了国王的财政权,国王依旧拥有行政权,排除C项。
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采用沪军都督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以共进会的十八黄星旗为陆军旗,以孙中山战友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三色旗为海军旗。这说明( )
A.民主团结意识增强B.革命阵营达成协议
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民主平等成为共识
解析:国旗采用沪军都督府的五色旗,陆军旗采用共进会的十八黄星旗,海军旗采用陆皓东设计的三色旗,这充分体现了参议院集合了革命阵营内部的各方意见进行决策,体现了革命阵营内部达成协议,故B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决定采用何种类型的国旗、陆军旗、海军旗与民主团结意识无关,A项错误;材料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无关,C项错误;材料仅强调参议院采用的旗帜,与民主平等无关,D项错误。
5.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共有副部长以上干部500名,其中非共产党员人士约1/3以上,而在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委员,及一些部委中,非共产党员人士占到1/2或1/2以上。这个高级领导干部的阵容( )
A.反映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特点
B.说明政协是协商国家大政方针的机构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D.体现了政权机构的运行机制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央人民政府系统中高级领导干部非共产党员占1/3以上,甚至1/2或1/2以上,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故选C项;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材料不能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是中央人民政府系统高级领导干部的组成情况,而不是政协,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中央人民政府系统高级领导干部的组成情况,与政权机构的运行机制无关,排除D项。
6.有学者认为,“改革”一词源自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的命令,他要求在作战时改华夏传统的宽袖长衣服装为胡人紧凑的短衣长裤;“革命”这个词,本义指变革天命,改朝换代,后泛指重大革新;邓小平说:“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的讲话表明新时期的改革( )
A.体现了对传统改革的继承
B.就是使中国尽快融入全球化
C.核心是革自身旧制度的命
D.赋予了“改革”以全新的蕴意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对比传统改革与邓小平所讲改革的不同,邓小平所讲改革是改变不适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旧环节,赋予改革以全新蕴意,故选D项,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排除B项;邓小平倡导的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
7.宋朝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刑司、安抚司等,明朝各省同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等。这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 )
A.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B.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C.专业分割,各为其主
D.分割相权,强化专制
解析:中国古代统治者解决地方威胁、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分割地方权力,通过分权得以集权,题干材料中宋、明、清的地方机构设置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故选A项。
8.罗马人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概念,贯穿了罗马历史的始终。所有的执政者都要以罗马人民的名义行使权力,罗马的盟国被称为“罗马人民之友”,政治对手被宣布为“罗马人民公敌”。这说明( )
A.罗马执政者没有掌握实权
B.国家主权名义上属于人民
C.罗马人民拥有最高决策权
D.人民对权力行使实施监督
解析:题干材料“所有的执政者都要以罗马人民的名义行使权力”说明罗马国家主权名义上属于人民,这里的“人民”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平民,而是包括平民和贵族在内的公民,B项正确。
9.有学者指出,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9世纪前期,以上院贵族为核心的土地贵族始终控制着英国国家政权。从中央到地方,从枢密院、内阁、议会两院到军队,把持权力的主要是各级贵族和他们的子弟。这反映出英国当时 ( )
A.封建色彩异常浓厚
B.近代民主制度尚未建立
C.民主改革需要深化
D.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解析: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9世纪前期,英国上院贵族仍旧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这说明民主改革需要深化,故选C项;题干材料中土地贵族并非封建势力,不能说明英国封建色彩浓厚,排除A项;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排除B项;上院贵族仍旧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不能说明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排除D项。
10.近代某一法律文件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文件的进步性体现在( )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宣告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解析:题干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表明中华民国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A项正确。
11.2014年,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由于群众的“积极探索”,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最初突破始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在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
C.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开始于安徽凤阳小岗村,这种生产责任制得到中央的肯定并在全国普遍实行,A项正确。
12.研究表明,在古代希腊有超过 300 个公共的宗教节日。其节日仪式几乎向城邦所有公民开放,神祭仪式结束后,所有参与的公民一起集体共餐。这类节日活动( )
A.克服了民主的狭隘性
B.增进了城邦集体认同
C.保障了公民个人自由
D.促进了城邦间的合作
解析:由题干材料“节日仪式几乎向城邦所有公民开放,神祭仪式结束后,所有参与的公民一起集体共餐”,可知这类节日活动有利于增进城邦的集体认同感,故B项正确;雅典民主的狭隘性在于民主的范围小,将妇女、外邦人、奴隶排除在外,题干材料中的做法仅是针对公民群体,不能克服民主的狭隘性,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旨在强调公民的集体认同感,与公民个人自由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城邦间的合作,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类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分析美国民主政治和中国民主政治在组织方式上的主要区别,并指出材料中三个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质。
解析: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从直接到间接,从适用对象上可以归纳为从少数人到多数人;第二小问“主要区别”,根据材料中的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三小问“实质”,结合所学知识,从各自的国体出发回答即可。
答案:趋势:由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由特权阶层的民主到人民民主。
区别:美国:议行分离,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立,议员不能兼任行政官员,行政官员也不能参与议员选举。中国:议行合一,人大代表与行政官员可以互相兼任。
实质:雅典:奴隶制民主。美国:资本主义民主。中国:社会主义民主。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1875年宪法”充分地反映了共和派和保皇派的相互斗争、相互妥协而达到的力量平衡。法国各政治派别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令它随着各种政治势力的变化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1876年3月,在新的众议院中共和派占多数,但参议院还掌握在保皇派手中。1878年1月,共和派趁参议院三分之一议员改选之机,赢得了参议院的多数。后来,共和派格列维当选为总统。至此,参众两院、内阁、总统职位已尽数被共和派掌握,共和派全面胜利的格局已然形成。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 关于临时政府的组织形式问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有很大的不同,即改美国式的总统制为法国式的责任内阁制。孙中山本来是坚决主张总统制而反对内阁制的,他之所以赞同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显然有限制袁世凯专权以保障民主共和而维护民国的目的。在北洋政府的整个统治时期,除了短暂的两次流产的帝制外,名义上一直挂着“民主共和”的招牌,而实际上这个政权是官僚军阀的独裁政权。
——摘编自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共和派全面胜利格局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形式的变化。(8分)
解析:第(1)问,1875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共和政体的确立,为共和派胜利提供了保障;19世纪后期,法国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共和派胜利提供了阶级基础;据材料“1878年共和派趁参议院三分之一议员改选之机,赢得了参议院的多数”可知,共和派利用改选的机会在参议院中获得更多席位,体现了共和派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根据所学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支持共和派。第(2)问,据材料“孙中山本来是坚决主张总统制而反对内阁制的,他之所以赞同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显然有限制袁世凯专权以保障民主共和而维护民国的目的”可知,由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以维护民国政权;根据所学可知,袁世凯继位后逐步复辟帝制,实行专制,因此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目的;根据所学可知,北洋政府统治期间,政治上虽然实行总统独裁制,但依然延续了“民主共和”“责任内阁”,在民国时期发挥了一定的政治作用。
答案:(1)原因:1875年宪法的保障;两次工业革命促使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共和派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坚持;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等。
(2)述:由总统制变为责任内阁制。
评:革命派想通过此举限制袁世凯专权以维护民国,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此目的;但后来北洋政府形式上也基本延续了“民主共和”“责任内阁”,在民国时期发挥了一定的政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