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1 08:4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欧洲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人们往来变得密切,大量的植物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从新大陆传入欧洲,这些植物带来的利益构成了欧洲发展的基础,使得新的文明被构筑、被建立。该学者强调的是
A.美洲物种传播加速了欧洲发展进程
B.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C.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D.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下图为江苏邳州市出土的汉代捕鱼归来画像石。画面上渔人肩扛双股鱼叉,手臂上驾着鱼鹰。此类画像石能够佐证,汉代( )
A.农耕文明的艰难发展 B.渔业是经济的组成部分
C.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 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产生
3.“渔光一体”创造性地将光伏新能源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真正实现“鱼、电、环保”三丰收的崭新发展模式, 达到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发展。根据材料可知,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
A.彻底解决了能源短缺问题 B.进一步提高了水产品质量
C.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 D.成功解决我国的雾霾问题
4.下图来自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反映了公元前7000—公元前1500年早期农业的传播情况。由此可知,该时期世界早期农业起源和传播的特点有
①物种交流欧洲具有主导性
②中国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③交流范围仅限于大洲内部
④美洲高产作物促使世界人口激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
5.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培植出大麦、小麦等作物,中国培育出水稻、粟等作物。以下能够作为最有力证据的是(  )
A.农耕畜牧业的产生及发展示意图 B.当地发现的粮食作物遗存、化石等
C.西亚、中国发现的岩画、壁画等 D.《全球通史》中相关内容记载
6.下图是18世纪初的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主要推动因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殖民体系形成 D.冷战格局的结束
7.人类社会的食物储备技术在不断创新,从利用地窑和陶器到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这说明了( )
A.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粮食储备技术发展的根本条件
B.食物储备技术伴随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进步
C.人类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D.杂交育种技术的突破推动粮食储备技术更新
8.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A.小麦、水稻、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9.下表是明清时期农作物的有关记载。由此可见,当时农作物的引种和推广( )
记载 出处
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过洋者移人百越,古因此名。初时为果,今湖田沙土遍植 (清)张师古《三农记》
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玉米),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 (嘉庆)《汉中府志》
A.妥善地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 B.彻底改变了人们生活境遇
C.缓解了日益严重的人地矛盾 D.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10.下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可推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A.美洲农作物在中国种植 B.全球食物物种交流
C.欧亚农作物在美洲推广 D.美洲高产物种外传
11.有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这一课时,查找了以下三则文献史料。这可用来研究( )
记载 出处
《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周易》
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 《周书·无逸》
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礼记·哀公问》
A.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社会生活 B.农耕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C.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D.封建政府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12.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下列农作物的原产地在美洲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3.1860—1913年,美国农场总数由200万个增加到640万个,耕地面积由4亿英亩扩大到9亿英亩。小麦、玉米、棉花产量成倍增长并大量出口,使美国农产品大幅占领国际市场。这推动了美国
A.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最终形成 B.南北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
C.西部地区土地政策的重大调整 D.生产领域技术革新的资本积累
14.“19世纪后半期,在美国,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翻耕50英亩土地,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打谷脱粒、自动装袋。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该材料反映了( )
A.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 B.冷链物流产业已经发展起来
C.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广泛应用 D.美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
15.如图为我国某地四个家庭农场2008—2011年面积变化示意图。由此可以推知
A.农业生产合作社出现了新趋向 B.农业生产日趋走向集约化经营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被淘汰 D.多元经营更能解放农村劳动力
16.从2000年开始,我国分别设立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进行垂直管理。这表明我国( )
A.重视自身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B.粮食生产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C.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D.积极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性
17.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原始农业的产生 B.铁犁牛耕的应用
C.生产能力的提高 D.水利工程的修建
18.1492年哥伦布把从美洲带回的可可豆作为礼物献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此后巧克力的饮用方法及制造工艺也相继传入欧洲,后经欧洲人的开发利用,它由饮料又发展成一种代表欧洲饮食文化特色的食品。由此可推断巧克力( )
A.原料在欧洲广泛种植 B.消费对象是社会上层
C.制造的工艺不断提高 D.彻底改变欧洲人饮食
19.在中世纪的英国,肉是奢侈之物。进入15世纪,英国乡村屠户的生意逐渐兴旺起来,村庄永久性啤酒馆相当普遍。这表明( )
A.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食物储备技术进步确保人民身体健康
C.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推动饮食结构变化 D.君主立宪制政体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
20.甘薯约在明朝后期从东南亚传入中国,在全国推广后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台湾沿海“种番薯、花生、甘蔗、豆、麦,近山沃衍宜稻。一年耕有五年之食,内地福、兴、漳、泉四府山多田少,必籍台米接济”。福建由于人多地少,对甘薯非常依赖。据此可推知( )
①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台湾沿海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品种繁多
③甘薯引入直接推动了明代的赋税制度变革
④甘薯引入推动台湾与福建之间的贸易往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
项目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辽金元 明 清(1800年)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2.3 5.72 3.85 6.42 7.2 10.7 10.5
粮食亩产量(市斤) 95 110 120 154 140/343 155/337 155/337
总产量(亿市斤) 205.39 591.4 415.8 889.82 1749.45 2385.88 2340.97
全国人口(万人) 3200 6000 5000 9000 12000 20000 30000
(说明:140/343和155/337中的140、155指北方亩产量,343、337指南方亩产量)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据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并解释明清粮食产量呈现表中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紧密。他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他们采集各种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和绿色植物。各地的人们还都猎杀、食用各种动物,包括野牛、野马和驯鹿等。在沿海地区,鱼是一个丰富的食物来源。
——摘编自【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史料二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赵志远、刘国庆《世界小通史·上古史》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旧石器时代的食物来源是什么?主要食物有哪些?
(2)有学者认为: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结合史料二、论证这一观点。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工业化、技术和食物生产
读图,围绕一个主题,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关联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A
2.B
3.C
4.D
5.B
6.A
7.B
8.A
9.C
10.B
11.B
12.C
13.D
14.D
15.B
16.A
17.A
18.C
19.A
20.C
21.(1)特点: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人均占粮下降;人地矛盾突出。原因:人口快速增长;赋税制度变革;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2)人口快速增长,国内粮食需求大;传统小农生产,生产力低下,无法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要;近代工业化与城市化加快,粮食需求增加;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了粮食种植和生产;西方列强迫使中国开辟通商口岸,攫取关税特权,扩大粮食倾销。
22.(1)来源:采集和渔猎。主要食物: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绿色植物等,野牛、野马、驯鹿和鱼等。
(2)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农业革命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人口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出现了剩余产品和贫富分化,进而产生了阶级和国家。
23.示例:主题:工业化进程提高了世界食物供给量。
阐述:工业革命中技术的进步,带动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技术,进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同时,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工具的变革,大大缩短路程,促进原料、农产品在世界各地的交流,进而提高世界食物供给量。例如,铁路的修建,使更多的肉牛从美国西部草原运输到人口众多的东部地区,丰富人们日常生活。工业化促进食物储存技术的进步,例如冷藏技术,使食物保鲜期更长,进而可以长途运输,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食物交流。例如,带有冷藏集装箱的轮船将羊肉从澳大利亚运往世界各地,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由此可知,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农业现代化,为消除饥饿、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