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1 08:4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选择题
1.秦朝五尺道起于四川宜宾,止于云南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宣威等县,唐朝樊绰《蛮书》称之“石门道”。五尺道的修筑表明秦朝(  )
A.加强对云南等地的管理
B.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C.推行三公九卿制
D.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2.元朝大运河的贯通使山东省济宁市迅速发展起来,经济发达,文化兴盛。但至清末,新兴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兴起,对济宁市造成了极大冲击,经济日益衰落。这表明(  )
A.运河开通促进城市兴盛
B.新式交通具有局限性
C.运河沿岸城市落伍
D.交通发展影响城市变迁
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 《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布施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人称为三保太监……踪迹建文。” 《明书》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资。” 《明史》
A.郑和的航海活动造成国库空虚
B.郑和奉皇帝之命远航海外诸国
C.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
4.18世纪,伯明翰位于英国国家运河网络的枢纽,其运河长度加起来比威尼斯的还长,运河被用来运输大宗物资。19世纪中期以后,运河运输衰落。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的交通工具改善了运输条件
B.大量殖民地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
C.英国国内工业品产量逐渐下降
D.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世界各地
5.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打破西方列强对中国江海运输业的垄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轮船招商局成为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据此可知(  )
A.轮船招商局见证了中国民族企业发展历程
B.中国陆路交通运输业发展艰难曲折
C.中国船舶运输业持续稳定发展
D.官僚资本主导推动官营企业的发展
6.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形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
A.解决了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B.推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7.下表反映了1909—1919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据此可以得出(  )
年份 事件
1909年 北京邮政首先使用自行车
1912年 北京至上海的火车邮路开通
1917年 上海邮政开始使用汽车取代马拉邮件
1919年 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
A.邮政事业是民族经济发展的产物
B.近代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
C.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
D.交通工具的进步促进邮政事业的发展
8.下表反映了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据此可知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人物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 ……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9.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坐、稳快价廉”的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
A.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B.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C.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10.共和国时期,罗马已经修筑了通向南方卡普亚的阿庇安大道。帝国建立后,罗马人筑路的步伐并未停止,如德鲁苏战役后,克劳迪亚大道“使得阿尔卑斯山脉可以通行”。1世纪末2世纪初,罗马道路修筑至中东地区等。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对外扩张促进交通发展
B.交通进步保障边境安定
C.道路修建维持帝国繁荣
D.边疆开发加快道路建设
11.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材料说明了(  )
A.郑和主张与他国经商        
B.郑和主张下西洋
C.郑和有海洋主权意识          
D.郑和说服了明仁宗
12.开凿于1817—1825年的横贯纽约州境内的伊利运河,沟通了美国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促进了纽约市的发展。这表明(  )
A.沿海城市的发展必须依靠运河
B.交通改善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
C.工业革命已经在美国广泛开展
D.富尔顿汽船的发明提供了前提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持续达28年之久。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第一次下西洋,27800多人,分乘208艘船。宣德五年(1430年)闰十二月初六日第七次下西洋,27550人,分乘61艘船,于宣德八年(1433年)驰返刘家港。郑和率领的船队在28年中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占城(越南南方)、苏禄(菲律宾苏禄群岛)、满剌加(马来西亚马六甲)、溜山(马尔代夫)、竹步(索马里准博)、麻林(肯尼亚马林迪)等。郑和宝船大型的长44丈4尺(约138米),宽18丈(约56米),排水量约为14000吨,载重量在7000吨以上。郑和下西洋不仅留下了文字记录,而且对航海路线作了详细描述,绘制了《郑和航海图》,对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浅滩都作了可靠记录,是中国最早的航海地图。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仑布(哥伦布)发见(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则哥仑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仑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编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解答梁启超的困惑。
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选择题
1.秦朝五尺道起于四川宜宾,止于云南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宣威等县,唐朝樊绰《蛮书》称之“石门道”。五尺道的修筑表明秦朝(  )
A.加强对云南等地的管理
B.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C.推行三公九卿制
D.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五尺道的修筑有利于秦朝加强对云南等地的管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2.元朝大运河的贯通使山东省济宁市迅速发展起来,经济发达,文化兴盛。但至清末,新兴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兴起,对济宁市造成了极大冲击,经济日益衰落。这表明(  )
A.运河开通促进城市兴盛
B.新式交通具有局限性
C.运河沿岸城市落伍
D.交通发展影响城市变迁
答案D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因元朝大运河的贯通而兴盛起来,又因铁路的兴起而衰落,体现了交通发展对城市变迁的影响,D项正确;A项只体现了题干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新式交通具有局限性,排除B项;铁路的开通影响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并不能说明运河沿岸城市落伍,排除C项。
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 《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布施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人称为三保太监……踪迹建文。” 《明书》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资。” 《明史》
A.郑和的航海活动造成国库空虚
B.郑和奉皇帝之命远航海外诸国
C.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
答案C
解析“郑和的航海活动造成国库空虚”只符合《明史》的记载,故A项错误;《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的记载并不能说明“郑和奉皇帝之命远航海外诸国”,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史籍都能体现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故C项正确;《明书》的记载无法体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故D项错误。
4.18世纪,伯明翰位于英国国家运河网络的枢纽,其运河长度加起来比威尼斯的还长,运河被用来运输大宗物资。19世纪中期以后,运河运输衰落。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的交通工具改善了运输条件
B.大量殖民地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
C.英国国内工业品产量逐渐下降
D.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世界各地
答案A
解析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火车和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使传统的运河运输衰落,故选A项;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5.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打破西方列强对中国江海运输业的垄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轮船招商局成为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据此可知(  )
A.轮船招商局见证了中国民族企业发展历程
B.中国陆路交通运输业发展艰难曲折
C.中国船舶运输业持续稳定发展
D.官僚资本主导推动官营企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呈现的是洋务运动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其见证了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历程,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船舶运输业,而不是陆路交通运输业,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船舶运输业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所以不可能持续稳定发展,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官僚资本的主导作用,故D项错误。
6.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形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
A.解决了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B.推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大运河……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可知大运河促进南北交流与发展,影响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C项符合题意;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为了缓解南北交通运输压力,无法解决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大运河推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性不可能因为大运河的开通而趋同,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7.下表反映了1909—1919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据此可以得出(  )
年份 事件
1909年 北京邮政首先使用自行车
1912年 北京至上海的火车邮路开通
1917年 上海邮政开始使用汽车取代马拉邮件
1919年 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
A.邮政事业是民族经济发展的产物
B.近代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
C.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
D.交通工具的进步促进邮政事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邮政开始使用汽车取代马拉邮件”“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可知交通工具的进步促进邮政事业的发展,D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民族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说法绝对,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的信息,排除C项。
8.下表反映了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据此可知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人物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 ……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中张之洞认为当时应以储铁为主,修筑铁路等事宜可暂缓;而李鸿章认为开矿炼铁花费巨大,不能在大范围内开展,可以效仿日本,先买西洋钢轨以修建铁路。因此二人争论的焦点是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的问题,故D项正确。
9.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坐、稳快价廉”的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
A.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B.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C.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电车公司利用广告刺激和诱导民众心理,最终使电车在上海得以推广,故A项正确。
10.共和国时期,罗马已经修筑了通向南方卡普亚的阿庇安大道。帝国建立后,罗马人筑路的步伐并未停止,如德鲁苏战役后,克劳迪亚大道“使得阿尔卑斯山脉可以通行”。1世纪末2世纪初,罗马道路修筑至中东地区等。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对外扩张促进交通发展
B.交通进步保障边境安定
C.道路修建维持帝国繁荣
D.边疆开发加快道路建设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马人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为加强对各地的管理,修建了通往各地的道路,故A项正确;交通进步有利于加强对各地的管理,但不能说是保障边境安定,排除B项;帝国的强大和繁荣推动了道路的修建,排除C项;道路建设加快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D项。
11.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材料说明了(  )
A.郑和主张与他国经商        
B.郑和主张下西洋
C.郑和有海洋主权意识          
D.郑和说服了明仁宗
【解析】根据材料“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可知,郑和主张维护南海权益,说明他有海洋主权意识,故C项正确。
12.开凿于1817—1825年的横贯纽约州境内的伊利运河,沟通了美国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促进了纽约市的发展。这表明(  )
A.沿海城市的发展必须依靠运河
B.交通改善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
C.工业革命已经在美国广泛开展
D.富尔顿汽船的发明提供了前提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伊利运河的开通促进了纽约市的发展,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持续达28年之久。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第一次下西洋,27800多人,分乘208艘船。宣德五年(1430年)闰十二月初六日第七次下西洋,27550人,分乘61艘船,于宣德八年(1433年)驰返刘家港。郑和率领的船队在28年中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占城(越南南方)、苏禄(菲律宾苏禄群岛)、满剌加(马来西亚马六甲)、溜山(马尔代夫)、竹步(索马里准博)、麻林(肯尼亚马林迪)等。郑和宝船大型的长44丈4尺(约138米),宽18丈(约56米),排水量约为14000吨,载重量在7000吨以上。郑和下西洋不仅留下了文字记录,而且对航海路线作了详细描述,绘制了《郑和航海图》,对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浅滩都作了可靠记录,是中国最早的航海地图。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仑布(哥伦布)发见(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则哥仑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仑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编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解答梁启超的困惑。
参考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开始时间早;规模大;航海范围广,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船技术先进;目的是宣扬国威;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记载、航海资料。原因:明朝前期政治稳定;海外贸易发达,国力雄厚;文化繁荣,中华文明传播到海外;“天朝上国”的文化心理;科技发达,技术水平一流;统治者的支持。
(2)解答: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其性质是政治行为;最终因国力不堪重负,远洋航海事业衰落。哥伦布、达·伽马等人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到东方寻找黄金,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其性质为经济行为;最终因获取巨额财富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