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含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含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1 08:5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据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党派有312个,其中以北京和上海为最多,而且“几乎所有的西方政党类型都可在中国找到”。……这些党派提出的政纲最多者为“振兴实业”与“普及教育”。“这一时期”是指(  )
A.维新变法时期
B.“预备立宪”时期
C.中华民国初年
D.新文化运动时期
2.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是没有选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1940年,在政权的人员分配方面,毛泽东指出“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这一变化旨在(  )
A.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B.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C.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下图是中共七大代表张妙根保存的1941年版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徽章,徽章反映的信息是(  )
A.抗战期间中共仍未间断对广大党员的教育
B.毛泽东思想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国共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展开激烈斗争
D.中共的敌后抗战开始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4.[2022·天津市滨海新区高二检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这一规定(  )
A.标志着民主革命的完成
B.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C.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创新
D.体现了政治协商的特点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5年到1957年的两年多时间里,制定并颁布了一批适应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法律、法令。国务院及所属部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A.推动了我国法制建设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开启了政治民主进程
D.增强了民主的广泛性
6.1982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的局面指出:“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所以,现在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邓小平的目的是(  )
A.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
B.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
7.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
A.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B.制定宪法大纲
C.采用“三三制”原则 D.开展整风运动
8.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相继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性文件。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
A.宗旨是制定新中国法律
B.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作用
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D.完善了中央政府的结构
9.孙中山说:“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事所必至。”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妇女有参政权的议案,破天荒地宣布赋予几千年来备受歧视的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这反映了(  )
A.妇女从此获得了参政民主权利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
D.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10.政治方面,孙中山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以革命确立民主政制,通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实现民主建政,然后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作为建设国家的方略,“把中国造成一个新世界”。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  )
A.建设国家的方略已经很成熟 B.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己任
C.不断地贯彻落实三民主义 D.丰富完善了其改造中国的政治方略
11.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决定在陕甘宁边区实行由乡代表会议和区、县、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乡、区、县、边区各级政权,其他根据地则以陕甘宁边区为楷模,选举产生各级政权。这一精神的贯彻(  )
A.建立了与国统区对峙的民主政权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确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的新型体制
D.使陕甘宁成为全国抗战的总后方
12.“在目前形势下,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加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相互合作,并拟订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业已成为必要,时机亦已成熟……但欲实现这一步骤,必须先邀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一个会议。”这次会议(  )
A.探讨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B.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一 
图片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陕甘宁边区以及各个根据地的时候,采用了一种“三三制”的政权模式。也就是说,在政府干部当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基层政权由老百姓直接选举产生。在有关当时的一些电影资料中,人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一群敦厚、朴实的农民举行“豆选”,几位乡干部背后的条桌上都放着个粗瓷海碗,全村成年村民每人都攥着一颗黄豆,他们有点腼腆,又有点陌生地依次走过乡干部的背后,如果同意谁当村长、乡长,就把豆子放在谁身背后的碗里。最后,由得豆最多的人当选。“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这句上世纪40年代流传于延安地区的民谣,生动再现了陕甘宁边区在艰苦环境下运用“豆选法”进行选举的场景。
——王乐《党史文物的风云岁月:延河岸边的“豆选法”》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选举的原则、特点和意义。(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本质。(8分)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据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党派有312个,其中以北京和上海为最多,而且“几乎所有的西方政党类型都可在中国找到”。……这些党派提出的政纲最多者为“振兴实业”与“普及教育”。“这一时期”是指(  )
A.维新变法时期
B.“预备立宪”时期
C.中华民国初年
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析:民国初年,思想活跃,革命、共和、民主、自由的思潮四处激荡,各色政治力量亦因时而兴,政党政治活跃,纷纷提出发展经济、教育的主张,故选C项;维新变法时期,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预备立宪”时期没有出现这样大量的党派,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是宣扬民主与科学,排除D项。
2.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是没有选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1940年,在政权的人员分配方面,毛泽东指出“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这一变化旨在(  )
A.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B.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C.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给中间派以政治权利是为了团结和调动这些群体的抗日积极性,从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故选A项;这一变化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是为了创建人民革命政权,排除B项;团结中间派是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不是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就已经建立起来,排除D项。
3.下图是中共七大代表张妙根保存的1941年版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徽章,徽章反映的信息是(  )
A.抗战期间中共仍未间断对广大党员的教育
B.毛泽东思想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国共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展开激烈斗争
D.中共的敌后抗战开始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时间为1941年,确定为抗战时期,且徽章中凸显“学习”二字,可见党中央坚持对广大党员进行马列主义教育,故选A项;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国民党,无法说明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斗争,排除C项;1938年《论持久战》发表,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2022·天津市滨海新区高二检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这一规定(  )
A.标志着民主革命的完成
B.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C.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创新
D.体现了政治协商的特点
解析:材料的内容应出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与各民主阶级组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体现了新中国政治生活中共产党和民主力量政治协商的特点,故选D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民主革命的完成,不是《共同纲领》的规定,排除A项;1954年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排除B项;基层民主的创新指1989年居委会和1998年村委会的成立,排除C项。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5年到1957年的两年多时间里,制定并颁布了一批适应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法律、法令。国务院及所属部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A.推动了我国法制建设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开启了政治民主进程
D.增强了民主的广泛性
解析:“制定并颁布了一批适应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法律、法令”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推动了我国的法制建设,故选A项;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的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1898年的维新变法开启了政治民主进程,排除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增强了民主的广泛性与材料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我国法制建设不符,排除D项。
6.1982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的局面指出:“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所以,现在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邓小平的目的是(  )
A.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
B.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邓小平要治理法治涣散的局面,其目的是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的效力,故D项正确;强调经济建设,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B项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B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与材料中“1982年”不符,故C项错误。
7.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
A.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B.制定宪法大纲
C.采用“三三制”原则 D.开展整风运动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故C项正确。
8.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相继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性文件。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
A.宗旨是制定新中国法律
B.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作用
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D.完善了中央政府的结构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立法权。材料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性文件,表明其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有制定法律的功能,故B项正确。
9.孙中山说:“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事所必至。”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妇女有参政权的议案,破天荒地宣布赋予几千年来备受歧视的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这反映了(  )
A.妇女从此获得了参政民主权利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
D.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解析】材料中孙中山主张妇女参政,后来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妇女有参政权的议案,使妇女获得参政的机会,这充分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得到发展,故D项正确;“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妇女有参政权的议案”不代表妇女从此获得了参政民主权利,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故C项错误。
10.政治方面,孙中山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以革命确立民主政制,通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实现民主建政,然后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作为建设国家的方略,“把中国造成一个新世界”。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  )
A.建设国家的方略已经很成熟 B.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己任
C.不断地贯彻落实三民主义 D.丰富完善了其改造中国的政治方略
【解析】材料反映孙中山在提出确立民主政制的方法、步骤的基础上,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作为建设国家的方略,说明孙中山丰富完善了其改造中国的政治方略,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孙中山提出了建设国家的方略,不能说明已经很成熟,故A项错误;孙中山一生致力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贯彻落实三民主义,故C项错误。
11.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决定在陕甘宁边区实行由乡代表会议和区、县、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乡、区、县、边区各级政权,其他根据地则以陕甘宁边区为楷模,选举产生各级政权。这一精神的贯彻(  )
A.建立了与国统区对峙的民主政权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确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的新型体制
D.使陕甘宁成为全国抗战的总后方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通过选举产生各级政权,其他根据地也采用这种方式,说明当时确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的新型体制,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期间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并没有建立与国统区对峙的民主政权,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面抗战之初就已形成,排除B项;这一精神的贯彻只能体现新型体制的确立,不能说明陕甘宁成为全国抗战的总后方,排除D项。
12.“在目前形势下,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加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相互合作,并拟订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业已成为必要,时机亦已成熟……但欲实现这一步骤,必须先邀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一个会议。”这次会议(  )
A.探讨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B.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该会议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好了筹备工作,故B项正确;A项是重庆谈判的内容,排除;这次会议不涉及三大改造,排除C项;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一 
图片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陕甘宁边区以及各个根据地的时候,采用了一种“三三制”的政权模式。也就是说,在政府干部当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基层政权由老百姓直接选举产生。在有关当时的一些电影资料中,人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一群敦厚、朴实的农民举行“豆选”,几位乡干部背后的条桌上都放着个粗瓷海碗,全村成年村民每人都攥着一颗黄豆,他们有点腼腆,又有点陌生地依次走过乡干部的背后,如果同意谁当村长、乡长,就把豆子放在谁身背后的碗里。最后,由得豆最多的人当选。“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这句上世纪40年代流传于延安地区的民谣,生动再现了陕甘宁边区在艰苦环境下运用“豆选法”进行选举的场景。
——王乐《党史文物的风云岁月:延河岸边的“豆选法”》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选举的原则、特点和意义。(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本质。(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则,由材料一“采用了一种‘三三制’的政权模式”,可得“三三制”原则。第二小问特点,由材料一“基层政权由老百姓直接选举产生”可得直接;由材料一“全村成年村民每人都攥着一颗黄豆,……如果同意谁当村长、乡长,就把豆子放在谁身背后的碗里。最后,由得豆最多的人当选”,可知自由、普遍、平等。第三小问意义,由材料一“在政府干部当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第(2)问第一小问成就,由材料二“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二小问本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1)原因:“三三制”。特点:直接、自由、普遍、平等;意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
(2)成就: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