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黎、鼻”等5个生字,会写“黎、凝”等14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词语。(重点)
2.默读课文,能感受“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语言表达的生动性,积累喜欢的语句。(重点)
3.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知鸟爱鸟,热爱自然的形象,激发学生爱鸟、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聊天: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指课件示意)
生:夏……老师好!(稀稀拉拉)
师:咱们班现在学到哪一课了?
生1:《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师:哦,第四单元。当我们学到第七单元的时候,会学到(指板书:摘抄),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子,就把它摘抄到积累本上。昨天我看书的时候读到了一个好玩的句子,就摘抄了下来,分享给大家。谁愿意来读读。
课件出示:
有苦味的花
有甜味的花
有草腥气的花
有泥土味的花
还有一些没有气味的花
——牛汉《野花》
生1读。
生齐读。
师:这节课,我们也将跟随诗人牛汉的文字,去追忆童年。我们要开始上课了,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一、直入核心
师:(课件出示:父亲、树林、鸟三个词语。)今天的课题里有这样三个词,读。(生齐读)
师:请你发挥想象说一句话,将这三个词语都放进去,最好能让人一听就能想起一个画面。
生1:父亲在树林里看鸟。
生2:父亲在树林里看到很多鸟。
师:鸟的数量更为具体了。
生3:父亲在树林里没有看到一只鸟。
师:反其道而行,有画面感。作者牛汉是这样写的:(课件出示句子)
生: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很平淡,还有点拖音。)
师:句子是有情感的。
生;喜欢。(师板书:喜欢)
师:“喜欢”是有深浅的。
生:最喜欢。(师板书:最喜欢)
师:“最喜欢”是有期限的。
生:一生最喜欢。(师板书:一生最喜欢)
师指板书,生齐读板书。
师:把这种感觉代入句子里去,读好句子。
生齐: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二、初读文本
师:牛汉觉得只是写这样的一个句子太不过瘾了,他把这几个词语串起来写成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就叫——
生:父亲、树林和鸟。
师示范抄写课题:眼里看,心里记,手里写。
师:瞄一眼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
(生独立练习。)
师:标过标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
生1:这一课一共有23个自然段。
师:以前学过这么多自然的课文吗?
生1:没有。
师:自然段很多,我们来看看段序标对了没有。(出示课件,标段,学生核对)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2:虽然自然段很多,但是每一段都很短。
师:388个字分成23个自然段,当然长不了。找找看,哪一个自然段最短?
(生迅速低头开始找)
生(杂七杂八的声音):第12自然段。
师:请你读出来。
生3:“鸟也有气味?”
师:只有5个字,够短的。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无语)
师:好多段落里都用了引号……
生……(无语)
师:字数这么少,自然段这么短,读起来应该也很轻松,来吧,我们来读读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读,师巡视了解读的情况。)
师:关于引号,你有发现了吗?
生……(无语)。
师:那我们来看看写的是个什么故事呢?
生没人举手。
师:谁,在哪里,干什么?
生4:我和父亲在树林边看鸟。
师:只用一句话,但交待得很清楚。
课件出示:挑一个你最喜欢的词语读给大家听。
黎明 舒畅 雾蒙蒙 猎人 凝神静气 一瞬间
师:不跟人家重复。
生1:凝神静气。
师:你什么时候凝神静气过?
生1……
师:比如现在?
生1:嗯。
生2:雾蒙蒙。
师:还可以说什么蒙蒙?
生2……
师:烟雨蒙蒙,听过没?
生齐:没听过。
师:灰蒙蒙?细雨蒙蒙?
生不齐:听过……没听过……
生3:舒畅。
生4:一瞬间。
师:多久?
生4:很快。
师:再读。
生4:一瞬间。(读出了“一瞬间”的感觉。)
生5:黎明。
师:什么时候?
生5:天快亮的时候。
生6:猎人。
师:你是真喜欢还是就剩这一个没人读了被迫喜欢?
生6:真喜欢,猎人能打回很多猎物。
师:像他们这样,把字音读准确。
生齐读词语。
(课件出示:挑一个你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三星评价:声音响亮,字音准确,句子顺畅。)
生7:每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生8:只能打两星,“舒畅”读错了。
师:那你来读读。
生8:每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生9: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师:肉眼可见的“三星”。谁再来?
生10: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师:说说理由看。
生10:就是很喜欢……很好。
师:哪里好?
生10:……
师:讲不出来,那就抄下来吧。一个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的句子,你再一次选中了它,足够说明你的喜欢。像这样,在阅读中遇到很喜欢的句子,我们就可以把它摘抄下来。就抄在积累卡的第一个方框里。
抄的时候,把整个句子看清楚、记下来再开始写,眼里看,心里记,手里写。开始吧。
学生摘抄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三、再读文本
师:这些长长短短的段落,无论我们是喜欢、最喜欢还是最最喜欢,作者都是想通过它们写出——
生齐: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师:(课件出示)默读全文:哪些句子最能让你感受到父亲的“一生最喜欢”?可以在旁边写点自己的想法。提示:关注对话。
生自主学习。(巡视发现,学生会在书上划一些线,但不写旁批。)
师:如果你觉得需要伙伴的帮助,就可以和伙伴一起学习。
学生与同桌或前后桌一起学习,有讨论。
师:把你的想法分享给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
生1:“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师:这个句子哪里让你能感受到父亲的“一生最喜欢”?
生1:他生怕惊动鸟……他不想惊动鸟儿……
师:那是因为他——
生1:太喜欢了。
师:那你读出这种小心翼翼。
生再读句子。
师:还有吗?
(生沉默。)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13至16自然段,读读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2:都是父亲说的话。
师:你注意到了引号,很细致。那我们再细致一点,看看引号,(指课件上句子结尾)这里——
生3:这个怎么结尾没有引号呢?
师:这个问提得好。本来呢,人说完了话是要加反引号的,有一种情况可以不加,就是说话的人一口气说了很多话,我们要将他说的话进行分段呈现,那他还没说完的时候,这个段落的开头用引号,但结尾是不用反引号的。
那么你有新的问题吗?
生4:没说完怎么要分段呢?
师:谁来答?
生5:可能是因为每一段都说的是不同的意思。
师:你不光发现了符号的排列,还发现了意思的排列,会深入思考。那我们来看看,每一段都是写的什么呢?
生5:第一个写的是鸟在一起过夜,第14自然段写鸟接抖动羽毛,第15自然段写鸟的呼吸,最后写鸟要唱歌了。
师:在“我”还没发现鸟的时候,父亲能感觉到鸟儿们身体的温度,知道鸟儿们起床后的第一个动作,能感受到它们的呼吸,甚至能知道它们在想什么
(生意外接话:——它们想要唱歌。)
师:父亲对鸟——
生齐或不齐:很了解。
师:岂止是“很了解”,简直到了——
生无人接话。
师:(略尴尬,哦不,很尴尬。)简单到了非常人的“神通”的程度。还是让我们读出来吧。
生齐读第13--16自然段。(读得挺好的。)
师:这么长长的4段话,就是为了回答全文最短的那个段落,那一问——
生齐:鸟也有气味?
生6:鸟也有气味?
生7:鸟也有气味?
师:鸟也有气味?只有一个字也能回答的。
生齐:有。
师:那还说上这么多话?
生8:就是很喜欢。
生9: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师:一起来吧。
生齐读: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师:想把自己的“一生最喜欢”告诉给所有人,想要所有人都能如自己喜欢一般的喜欢。事实上,牛汉长大后,真的像父亲那样喜爱着包括鸟在内的大自然,所以他也能嗅到花儿们特殊的气味。
(课件出示)再读师的摘抄。
有苦味的花
有甜味的花
有草腥气的花
有泥土味的花
还有一些没有气味的花
——牛汉《野花》
四、三读文本
师:像这样有意思的对话,文中还有很多。同桌合作读4-12自然段,一个读写父亲的内容,一个读写我的内容,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生同桌读并讨论,也有和小组一起读的。
师:看看大家有什么发现,请你们——
生1:“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生2: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生1:我茫茫然地望着……
师:(打断)对不起,你们是打算把这些自然段全部读一遍吗?一人一段的那种?
生1生2点头。
师:可不可以直接说发现呢?
生摇头,其他人也一副懵圈的样子。
师:那看看我整理的这一张表,看看能否对你有启发。
(课件出示)
生3:我发现父亲总是发现了鸟,我一点儿也没发现。
师:我很喜欢你用的这个“一点儿”。能不能读出这种“一点儿也没有”的感觉来?
生3:并没有看见一只鸟,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一个“并没有”是真的没有,两个“并没有”是真的“一点儿”也没有——
生齐:并没有看见一只鸟,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根据师的手势,句子重音读得很漂亮。)
师:父亲能丝毫不费力地断定鸟儿就在叶子后面,而我——
生齐: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师:别说鸟了,我仔细找却连动着的叶子都没有找到。父亲甚至还闻到了“鸟味”——
生齐: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师:父亲对鸟——
生1:很了解。
生2:很了解。
师:能换个词吗?
生3……
师:了如——指掌。难怪作者要写——
生齐: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师:好一个“一生最喜欢”。读到这里,就全文而言,你最喜欢哪个句子呢?课后摘抄下来吧。
像我这样。
(课件出示)
师:我怕我会忘了句子来自于哪里,于是我标明了出处,还记下了自己读到这个句子时的感受。真的,全文直接写鸟仅此一处,读到这里,这7个字令我很激动。
结语:
“鸟真的唱了起来”令人激动,但牛汉在他的《野花与弦琴》一诗里是这样写的:
(课件出示)最香的花是枯落了的 最响的歌是无声的
生齐读。
师:如果说“一生最喜欢”是有声的歌,那么,下节课,我们一起去品味本文字里行间的无声之歌。
下课。
第二课时
一、写字
师:同学们好!我们接着上课,先复习一下词语:看图写词语,写到积累卡的第一部分,写完了举手示意我。
(课件出示图片:鼻子、翅膀、猎人,第四个词语只有课件背景图。)
师:(学生都看着屏幕,不动。)为什么不写?
生1:……(有点蒙)图片还没出来。
师:眼前这个是不是图片呢?
生1:是,但是是什么呢?
师:是啊,会是哪个词呢?会是让你写“树林和鸟”吗?
生1:肯定不是啊。
师:这个“肯定”说得好,已经开始思考了。
生2:“雾蒙蒙”吧。
师:好,就写“雾蒙蒙”。
(展示学生的书写。)
师:他这个“蒙”写得很细致,中间的小短横写得很清晰。我们一起来写写。(师范写)
读词语。
生3:老师,后面还有一个空还没写……
师:那你看看这个空,写哪一个词语比较合适?
生3:雾蒙蒙。
师:好,你说的,那就再写一遍,注意写好“蒙”的那一个小短横。
(自评:写对一个记一颗星。)
二、生动的长句子
师:把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或段落用线划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生1: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生2: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生3: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师:读得很顺畅。我把它们从文中拿了出来,以同样的字体排列了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
生4:它们的长短不同……
师:嗯,肉眼可见。还想说点什么吗?
生4:……诶……好像没有了。
师:是“好像”,还是“真没有”了?
生4:诶……真没有了。
师:那我们一起来挑战一下这个最长的句子,读好逗号,一气呵成啊——齐——
(生齐读)
师:这么长,我们把它弄短一点吧,像这样——你觉得好吗?
(课件出示:
生5:那不行!
师:说吧。
生5:就是……就是……没那么好了。你看那个……就是没那么具体了。
师:很顽强,点赞!(众笑)那就请你接着说说吧,怎么个具体法。
生5:不说了。(笑)
师:有谁来接着说?我把第一句里多的词语圈了出来,也许对你有帮助。
生6:上面那一句更具体,所以好些,下面那句不具体。
师:哪里具体?
生6:下面那句……
师:这样啊,换个角度,别想着“下面那句”哪里不好,也想想看“上面那句”里面,那些多出的词语有什么“好”,比如,多了个“突然”,就给你怎样的感觉呢?
生7:让我觉得父亲是突然之间站住的。
师:本来在——
生7:走。
师:一下子就——
生7:站了。
师:停下来了。停得很——
生7:突然。
师:慢慢停的?
生7:不是,停得快。
师:那“突然”这个词就让你感觉到了父亲由“走”到“停”的动作转换速度很——
生7:快。
师:改成“父亲站定”,你还能感受得到这种速度吗?
生7:不能了。
师:(板书:速度)你看,你这样一说,我们听的人就很明白了,这个“突然”能让我们感觉到“父亲”停下来的快慢,就像亲眼看到了父亲停下来“站定”一样。
师:谁再来说说其他词语?
生8:“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就是望了很多遍。
师:——也闻了——
生8:很多遍。
师:接着说。
生8:诶……就是这样……
师:如果说“突然”让我们感觉到了动作的速度,那这两个“又”……
生8:就是父亲做那个动作的次数。
师:说完整。
生8:父亲望和闻的次数。
师:(板书“次数”)好一个“次数”。望了望,是望了——
生齐:一次/一点点……(不整齐)
师:闻了闻,只是闻了——
生齐:一次/轻轻闻/稍微……(不整齐)
师:望了又望,则是望了——
生齐:很多次。
师:闻了又闻——
生齐:闻了很多次。
师:读出这种感觉。
生齐: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师:好,接下来你们讲,让句子变得长的这些词语有什么妙处。
生9:他刚才还没讲完,那个“上上下下”,就是说明了父亲看得很仔细。
师:多仔细?
生9:上上下下地看。
师:“上上下下”地望。“上上下下”就是——
生9:左左右右……(笑)
师:那到底是“上上下下”还“左左右右”?(笑)
生9:都有……
师:好极了,就是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望,也就是“到处”望,读到这里,我们仿佛能看到——
生9:能看到父亲的动作。
师:一方面是作者写得好,另一方面,是你有细腻的感受力,边读边想象画面是非常好的阅读方法,这样,我们才能——(板书:身临其境)
生齐读。
师:像这样,能把我们带到当时那个场境里去的描写,我们就说,这个描写非常——(板书:生动),让我们把这种“生动”读出来方不负作者一番苦心。
生齐读句子。
师:那再看看,这个句子里,还有哪里生动?只剩下两个“圈”了。
生10:“雾蒙蒙”让我觉得树林里到处都是雾,像仙境。
师:好,什么颜色?(板书:颜色)
生10:白色,像牛奶。
师:你连用了两个“像”,也很生动。通过这个词,能感受到温度吗?(板书:温度)
生10:会有点冷,插图里也画了。
师:会读书啊,看图、想象,表达也这么好,点赞啦!还剩一个:幽深 。(无人举手)
师:这个冷场是……
生11:不懂这个词。
师:把它拆开来,来各自组一个词试试看。
生12:深,就是树林很深。
师:也就是树林里的树很密。明白没?那“幽”呢?
(无人举手)
师:幽静——
生13:就是说很安静。
师:其实我们联系一下上下文就可以明白了。茂密且安静的树林,可以用上——
生齐:幽深。
师:能让你感觉到什么?
生14:就是清晨的树林很安静。
师:声音(板书),树林里没有声音。
这些让句子变得如此之长的词语们,让我们清晰地知道彼时彼刻彼地彼人的速度、频次、色彩、温度、声音……正是这些具体的描写让我们——
生齐:身临其境。
师:这样的描写,称之谓——
生齐:生动。
师:读出来吧。
生齐读。
师:其实,你也会。独立完成《练习单》第2部分,把句子写长,写得让人能“看到”当时的画面。
(学生独立练习。)
师:谁来跟我们分享你的句子。
生1:我迅速的打开冰箱,拿出两个好吃的冰激凌。
师:这里换成“地”,有速度,有味道。再加点颜色的话,可以改成——
生1:我迅速地打开冰箱,拿出两个彩色的好吃的冰激凌。
师:这样就更生动了。
生2:我飞快地打开冰箱,迫不及待地拿出两个草莓味的冰激凌。
师:是能感觉到你的“迫不及待”,猴急猴急的那种。这个里面,“什么什么的”这样的修饰语,对帮助我们把句子写生动很有帮助。比如这个句子里,作者还连续用了两个“的”,刚刚那位同学也是。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双修饰语。来,我们再来试试。
(课件出示图片)
师:这是我们本单元的单元页图片,写一写,尽量生动,试着用上双修饰语。
(学生练习。师提示:先写完的同学,可以找伙伴交流一下写的句子,互相欣赏欣赏。)
交流:
生1:绿绿的树叶上,有两颗透明的圆圆的露珠。
师:形状、色泽,用了双修饰语。
生2:小小的绿绿的嫩芽上,挂满了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小水珠。
师:两次双修饰,感觉这芽和水珠是可以触摸的了。
师:当我们会写以后,再去发现作者的写作秘密就更容易了。和小组的伙伴找一找,说一说,文中哪些句子的描写让你觉得很生动,从速度、色彩、声音等方面欣赏欣赏。
(生小组练习)
生3:我们找到了一个用了两个“的”的句子。
师:双修饰语——
生3: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所味。
师:怎么欣赏的?
生3:浓浓的和苦苦的,说明草木的气息很浓——
师:很重,而且还——
生3:很难闻。
师:苦苦的,生动地让我们感受到了——
生3:气味。
师:而父亲能在如经浓烈的气味里闻到鸟的气味,再一次说明——
生3:父亲对鸟太了解了。
师:那你读生动点。
生3再读: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所味。
师:还有谁要来分享你的发现?
生4:“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师:说说看。
生4:“轻声”说,让我好像看到父亲说话的时候小心的样子。
师:听到他说的话了吗?
生4:听到了。
师:他怎么说的?
生4:还有鸟味。
师:这么大声?(笑)
生4:还有鸟味。(轻声地)
师:比如第6自然段……
生5:我找的这里。
师:读吧。
生5: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
师:怎么欣赏?
生5:父亲很严肃。
师:兀立,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5:就是站,像树一样站在那里,一点也不动。
师:联系语境理解,是个好办法。那“凝神静气”呢?
生5:就是不出声,很认真地观察。
师:你关注声音、表情,读出来吧。
生5: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
三、深情的短句子
师:像这样的生动的句子,总是让我们身临其境。那如果是这样的短句,要如何欣赏呢?(课件出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师:动作的速度与频次?
生:不是。
师:气味与色彩?
生:不是。
师:那欣赏什么?
生1:高兴。
师:愿闻其详。
生1:就是我很高兴,幸好父亲不是猎人……
师:我知道你已经说出来了,这个句子里有美好的情绪。一起来读吧。
生齐: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师:他用了一个“幸好”,这个感慨也是作者心里的话。高兴什么?
生2:父亲这么了解鸟,如果是猎人就会有很多鸟被射中。
师:作者这么高兴,也说明他和父亲一样——
生:也爱鸟。
师:作者牛汉在父亲的影响下,也一生热爱鸟,爱一花一草一木,所以才写出了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
生齐读。
师:长的句子生动,短的句子深情,那像这句半长不短的,又有什么可以欣赏的呢?(课件出示第2句)
生:父亲知道什么时候打鸟最容易。
师:父亲不仅知道鸟在什么时候最快活,也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最脆弱。那我把句子换成这样好不好呢?
(课件出示
父亲说:“鸟在黎明的时候飞起来是沉重的,因为它们的翅膀是潮湿的。)
生1:好像一样,但你改了,应该是不好的。
师:全靠猜吗?
生1:我也说不清。
师:有没有说得清的?
(无人举手)
师:那我来读读,你们听听看,看能不能有点启发。
(师读两个句子。)
生2:感觉你在读第一个句子的时候有点悲伤。
师:知音。第二句呢?
生2:就是很平淡。
师:是的,第一个句子,有一种不愿言说的——沉重,像鸟儿沾水的翅膀。而第二句,像个旁观者。要知道,父亲一生——
生齐:最喜欢树林和鸟。
师:其实啊,要写清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写到“最快活”就可以收尾了,文章也会是完整的,而且就在“最快活”的时候结束不更好吗?后面又写这么几段的“脆弱”,删去好吗?好好想想再发表看法。
生3:不能删去。父亲这么了解鸟还不伤害鸟,更说明父亲是真的最喜欢树林和鸟。
生4:不能删去。父亲这么了解鸟还不(用枪)打它们,更说明——
师:不跟别人说一样的。
生4:所以“我真高兴”,如果父亲是猎人的话,鸟可能会被他捕完了,或者是射杀完了。
四、拓展
师:思考得都有自己的角度,很好。那针对这些说法,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课件出示:清晨,雾蒙蒙的树林是那样安静,但父亲很肯定那里有很多鸟。)
生1:我同意,作者就是这样写的。
(课件出示:没有风,树叶根本没动,父亲却精确地指出了鸟儿藏身的树叶。)
生2:这个说法也是对的,我没看到,但父亲很肯定。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无人举手)
(课件出示:父亲知道鸟儿们身体的温度,知道它们起床后的第一个动作,能感受到它们的呼吸,他就像鸟儿们的父亲了。)
生3:这个,也不能说就像鸟儿们的父亲吧。
师:说说理由。
生3:那……好像也行,我同意这个说法,父亲太爱鸟了,太了解他们了,真的像父亲。
师:这就变了?有不同意见吗?
(无人举手)
(课件出示:在没有一只鸟露面的情况下,父亲甚至知道鸟儿们的所想。)
生4:是这样的。书上也是这样写的。
师:哪里?
生4:“鸟要准备歌唱了。”
师:然后呢?
生4:鸟真的唱了起来。
师:天啊,在此之前,整个早上,父亲同我一样,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只鸟叫,竟然——父亲对鸟的了解,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
生4:了如指掌。
师:这是上节课讲的,有没有新词?
生4:(笑)没有。
师:我想到了两个词:心灵相通、神乎其神,如果人和大自然的感应到了这种程度,还有一个词语可以形容,叫做:天人合一。
(课件同时出示前4句话)
师:可是,你是否想过,这些,是真的吗?
生5:应该是的。
生6:是真的。
生7:是真的。
(课件出示:父亲是个猎人。)
师:这个说法呢,你同意吗?
生8:不可能的,他这么爱鸟。
生9:不同意,父亲不会是个猎人。
生10:父亲不是猎人,我在课文里并没有找到哪个句子说了。
师:这会是真的吗?
师:尽管,诗人牛汉写父亲、树林和鸟,从三个词到一句话到一篇文章,我们能获得的信息仍然极其有限。好在,他留了一本书给我们,书的名字叫做——
(课件出示)
生齐:《父亲、树林和鸟》。
师:倒是不妨一读。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