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课堂实录
一、解诗题
师:杜甫《望岳》被后人誉为“绝唱”。人们还把它刻石为碑,立在山麓,与名山同垂不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诗题“望岳”二字,已经透露了两个关键信息,分别是什么呢?
生:“望”字说明诗人在眺望一座山,这是一座什么山呢?就是“岳”,它指的是五岳之一的泰山。
师:你的解读特别清晰。你从诗中哪个词看出是泰山?
生:岱宗。
二、通诗意
师:岱的本义是天下最大的山,宗是什么意思呢?
生:祖宗?
生:宗师?
师:你们说的祖宗、宗师都含有长者、尊者的意思。“岱宗”就是五岳之长。杜甫面对五岳至尊,忍不住在诗的开篇发问:“岱宗夫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朗读诗歌,要读准字音。
(学生朗读)
师:大部分同学都能读准字音。还需要关注几个易错字音。比如“夫”(fú),作为语气词读第二声,要读出诗人面对泰山时沉吟感叹的语气。还有通假字——“曾”(céng),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个字通“层”,层云是指堆积在一起的云。
师:对,还有生僻字——“眦”(zì),借助注释说说这是什么意思?
生:眦,是眼眶的意思。
师:那“决眦”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长大眼睛,瞪大眼眶。
师:瞪大眼眶到什么程度呢?
生:决裂开来。
师:没错,杜甫远眺飞鸟,眼角眼眶仿佛要裂开一般。刚才同学们借助注释,整体把握了诗歌大意。
三、赏诗景
师:请闭上眼睛,听示范朗读(播放配乐朗读音频),想象画面,说说你在脑海中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我想到了延绵的山。太阳正在落下,山的一面是阴暗的一面是明亮的。我还想到了云朵和鸟儿,这座山还是高耸入云的。
师:嗯,你的想象都出自诗中的写景句。课前大家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写景句,发挥想象,描绘了诗中的景象。老师给你们一个评价标准,看看怎样的诗景描绘才算是成功的。(屏显评价表)
评价维度 待改进 良好 优秀
关键词 没有准确理解 比较准确 准确
想象 没有展开 比较合理 合理且丰富
描写 缺少景物描写 抓住景物特征 抓住景物特征,丰满生动,融入情感
语言 有语病 通顺 通顺,优美
师:最受喜爱的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看看这位同学是否准确理解关键词呢?
(屏显:“泰山,汇集了大自然所有的巍峨壮丽,把这一片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它矗立于云端之上,好像一把巨大的斧头,把大地劈成了南北两面,一面阴暗无光,一面却又骄阳似火。”)
生:我觉得这位同学的描绘有一点问题。造化是大自然,钟是汇集的意思。应该是大自然汇集了所有的神奇秀美于泰山。
师:嗯,你们都把握了“钟”字,聚集的意思。不过“钟”还有钟爱的意思,比如“情有独钟”,就是把情感聚集到某个人或某件事物上。诗人用一个“钟”字就赋予了大自然人情味,把泰山写活了。那下一句描绘得怎么样呢?
生:我觉得是泰山被劈成了两面,因为阴阳是泰山的南北两面。
师:嗯,你们的想象都基于“割”字,它写出了泰山什么特点?
生:高。
师:是啊,这位同学用比喻,想象泰山劈开天地。诗人写山的南北两面光线明暗不同,仿佛把天地割成两个世界。这是杜甫的夸张之辞。我们再看紧接着的两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屏显:“诗人站在泰山顶上,往下看去。翠绿的山峰在云层上忽隐忽现。天上有几只鸟儿成群地飞,在耳边呼啸而过。”)
生:诗人应该是在山脚下,他还没有登上泰山。
师:你说得对,诗人此时不可能站在泰山山顶俯视云层和飞鸟。
生:还有鸟儿在耳边呼啸而过也有问题。“决眦入归鸟”说明只有决裂眼角才能把这些鸟儿收入眼底。
师:嗯,这处想象也不合理。日暮时分,归巢的鸟儿向泰山深处飞去。鸟儿是渐行渐远的,所以诗人必须要睁大眼睛,极力追寻,才能摄入飞鸟的踪影。这位同学忽略了“决眦”。继续看“齐鲁青未了”一句。
(屏显:“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青青的山顶。”)
生:走出齐鲁不太准确,诗人就在齐鲁大地上。
师:嗯,泰山在鲁地,诗人是在漫游齐鲁时所作。
生:是连绵不绝的山吧?
师:这里的“未了”是什么意思?
生:不尽。
师:对,“青未了”是说青黛之色绵延无尽,这也是夸张。不应该只是一座山顶,而是整个山脉。大家再来朗读诗歌,依照评教表修改课前描绘的诗景。
(学生朗读诗歌,修改诗景描绘)
生:我选择“齐鲁青未了”:苍翠的树立在山上,枝繁叶茂。绵延不绝的山峦如同卧龙般静静地躺在齐鲁两地之间。
生:“造化钟神秀”一句,我是这样写的:大自然的美,在每一滴水,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它是多么神奇啊!它都偏心地将神奇和秀美聚集在泰山身上。
生:我选择“阴阳割昏晓”——太阳正在落下,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面明亮,一面阴暗。而雄伟的泰山如锋利的刀子一般,正是它割裂了两面。
生:我选“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我写的是:只见那天边忽隐忽现的白云铺满了整个天空,在蓝色中翻滚着,在我的心胸中漂浮着,激荡着,洗涤着我的心灵。我极力睁大眼睛,那专注的目光紧紧跟随着回巢的归鸟。归鸟展开巨大又充满色泽的翅膀,划过天际,飞过这万般高大、威严耸峙的泰山,在郁郁葱葱的山林里渐渐隐去,消失在这茫茫的绿色之中。
师:很好,同学们修改之后的景象贴合原诗,想象灵动,语言优美。大家能结合诗句,概括出杜甫远望中泰山的特点和杜甫远望时的感受吗?
杜甫望见的泰山是________的,是________的,是________的。
云涌鸟归的景象让他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杜甫望见的泰山是绵延无际的,是神奇秀美的,是高大巍峨的。云涌鸟归的景象让他感到心潮涌动,眼眶决裂。
四、悟诗情
师:是啊,雄奇的泰山让杜甫心驰神往。他望着层云所生之处,望着归鸟所向之处,内心激荡起豪情壮志。朗读诗歌的最后两句,说说杜甫产生了什么壮志?
(学生朗读)
生:诗人在远处眺望泰山,下定决心一定要登上山顶。
生:我觉得这里有所指,他应该是下定决心要登上人生的巅峰。
师:没错,杜甫远望泰山产生登顶之志。登顶泰山又象征着登上人生顶峰,蕴含了哲理意味。哲学家康德说:“崇山峻岭带给人的是一种崇高感,这种自然界的巍峨景象会在人们心中激发起一种豪迈之情。”泰山雄伟高大,确实能给人一种崇高感。此外还有什么因素激发杜甫产生这种豪情壮志呢?结合材料,展开讨论。
(屏显材料一:杜甫青年时期漫游吴越齐赵,科举不第的经历;材料二:“对杜甫来说,值得庆幸的是,在他年华似锦的青年时代,恰好碰上了唐朝最繁荣的开元盛世,而且还多次从事过当时士大夫中最风行、也最快意的活动:到祖国各地去作长时期的漫游。”)
生:杜甫年轻的时候也是年少轻狂的。古代流传一句话“五十少进士”,对于当时二十几岁的杜甫来说,科举考试失败其实也不算什么,他的壮志也没有因此而减退。
师:很好,你从材料和课外阅读积累看出杜甫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还很年轻,虽然科举失败,但丝毫不放在心上,仍然云游四方,对自己充满信心。
生:当时杜甫生活在开元盛世,又流行漫游,所以就会产生豪情壮志。
师:是啊,充满机遇和朝气的时代精神也在感染着年轻的杜甫。结合刚才讨论,杜甫远望雄奇巍峨的泰山,由此产生登顶泰山之志。激发这种壮志的因素除了景物特点之外,还有杜甫个人因素。当时他的年轻自信,以及多年漫游后的眼界和胸襟,这些无不都在激发他的功名事业心。而且开元盛世下的时代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他。
板书:
五、识诗人
师:可以说青年杜甫是幸运的,但很快他就遭遇了不幸——安史之乱。联系本课所学,对比阅读杜甫《春望》并思考:诗人在同一个“望”字之下的不同境况和心情。
生:《春望》写杜甫望见了家国破败的景象,表达了他忧国忧民,思念家人的心情。
师:是啊,读《望岳》,我们仿佛能够看见一位挺立峰巅的有志青年,感受到他登峰造极、雄视天下的壮阔情怀。读《春望》,我们看到中年杜甫亲历家国战乱而悲痛白头的形象,感受到他对家国浓厚的爱与深沉的痛。这两首诗中同一个“望”字,变的是望中所见所感,不变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家国不兴诗家兴,杜甫用诗歌记录了时代的幸与不幸,成就了一部唐代“诗史”。后来他确实登上了中国古代诗坛的高峰。最后,请欣赏《经典咏流传》节目中的现代改编歌曲《望岳》,一起来聆听杜甫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