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古代诗歌五首
登 幽 州 台 歌
陈子昂
壹3
贰
叁
肆
伍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文本
内容解析
写作技法
作者介绍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
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
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
写作背景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攻陷了营州,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抒发失意的感慨。
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
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
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俯仰古今——时间的绵长
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限
独自凭吊——心绪之孤单悲苦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内容解析
内容解析:
1、孤独
2、生之短促
3、怀才不遇
封建士子共同的命运
人类摆脱不了的命运
}
情怀
1、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2、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
3、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
特色艺术
1、景藏情中
2、沉郁悲壮
3、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杜 甫
(712年—770年)
简介作者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也称杜工部。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
主要代表诗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 望》
“三吏”: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写作背景
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他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凌(líng)
诵读 知大意
/
/
/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到底怎么样啊?在齐鲁大地上,那清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山南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
看着层出不穷的云雾不禁心胸激荡,我睁大眼睛目送归鸟入巢。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到那时在上面俯视众山,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1 、诗题为《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做分析。
2 、 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精读 悟诗情
诗题为《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做分析。
精读 悟诗情
远望
近望
望
细望
俯望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精读 悟诗情
远望
——绵延不尽 参天耸立
近望
——神奇秀丽 巍峨高大
泰山之景
细望
——幽深神秘 壮美巍峨
想象中登泰山顶所望之景
诗人的感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精读 悟诗情
体悟诗情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1、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表达了诗人勇攀高峰的远 大志向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返回
这首诗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请赏析诗中的名句。
1.炼字
2.哲理美
3.虚实相生
4.……
品读 赏名句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望 岳》
——杜甫(736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富含哲理: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望 岳》
——杜甫(736年)
根据理解填空:
诗中表现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
诗人直接赞美泰山风光秀美,巍峨高峻的诗句是_________。
诗中集眼前之景,心中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
当我们登上长白山顶,极目远眺,周围美景尽收眼底,我们不禁会回想起杜甫的那句诗_________
背读 会运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jié ào bú xùn,比喻傲慢,性情强暴)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1.B
2.D
3.D
4.B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走近诗人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创作背景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译一译
1、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2、闻:听闻,听说。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作品鉴赏:
1、 浮云:悬浮在半空中的云彩,暗喻奸佞的小人。
2、眼:视线。
3、缘 :因为。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诗的最后两句所蕴含的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拍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对保守势力的蔑视
2、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游山西村
陆游
诗词赏析
莫 笑 农 家 腊 酒浑
| |
头年腊月所酿的酒 浑浊,酒以清为贵
解释:
不要笑话农家酒味薄。
丰年留客足鸡豚。
| |
丰足 泛指猪
解释:
他们待客的情意却十分深厚。
首联 农家淳朴好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青翠的山峦上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的溪流中淙淙穿行,草木愈渐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渐依稀难认。
正在迷茫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家农舍,隐现于花木空疏之间,顿觉豁然开朗。
颔联 村庄景色诱人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村民们在迎神的箫鼓声中来来往往。
农家虽衣冠简朴,但古老的乡俗却很盛行。
箫鼓:吹箫击鼓。
古风:古老的乡俗。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颈联 乡村民风古朴
尾联 再来农家作客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但愿从今以后,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
能随时拄杖,夜扣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鉴赏: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跃的情景.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足”字不仅表现了菜肴的丰足,也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诗词鉴赏
颔联写的是作者置身于山环水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
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联展开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显示了他对吾土吾民的热爱。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游山西村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游山西村》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小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涵着希望。
整体感悟
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思考:人生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当你遇
到困难和挫折时,只要你鼓足勇气挺挺,你就会
越过道道坎坷,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的真正含义.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
明又一村
己亥杂诗
作者: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吟鞭:指诗人鸣鞭。吟,指吟诗
落红:落花,诗人自喻。
浩荡:无限。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天涯:相对京城而言的归途。刘禹锡有"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句,这里变用此典。
东指:指东方故里。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理解:诗人辞官离京回家,离别的愁绪和回家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思想感情分析
思想感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理解:诗人以落花自喻。表现诗人虽然辞官,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今天常用这两句来赞颂牺牲自己、培养新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或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