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逐步感受父亲形象,体会父亲的坚韧。
2.通过探究父亲人物形象,学会寻找文章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叙事的要点。(重点)
3.通过探究父亲修台阶的原因及研读背景材料,感悟父爱的付出,理解生活中的中国父亲。(难点)
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父亲的形象,体会父亲的坚韧。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父亲修台阶的原因及研读背景材料,感悟父爱的付出,理解生活中的父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文学作品中不乏伟大的母亲形象,而父亲却令人遗憾地缺位。”其实现实生活中父亲也往往会遗憾的缺位,与之沟通的时间少之又少。问得最多的是“老爸,我妈呢?”有同感的举手!同学们,你们了解你的父亲吗?说说你眼中的父亲!感谢你们的分享。
今天我们跟随作家李森祥一起踏上《台阶》,去寻找心中的父亲形象,读懂他并理解他。
二、聚焦文本,概说内容
提问:文章围绕“台阶”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简要说说。(提示:人+事+结果)
明确: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渴望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为了这个目标,他长年累月的辛苦劳作,一砖一瓦的准备,终于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落成了,而父亲也老了。
若有学生谈到是作者的父亲,需要点拨。这是作者的父亲吗?请翻到书本67页阅读提示,找出答案。(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父亲与台阶的故事,这是小说,文章中“我”并非作者本人,父亲并非就是作者的父亲)
学习本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本单元的单元说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请同学们齐读: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本堂课我们将注重熟读精思,注意角度选择把握文章重点,也要关注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感受文章的意蕴。读懂父亲,读懂台阶。
三、聚焦“反复”,走近父亲
过渡语:有人说:课文中出现2次以上的地方都是值得关注的反常之处。你们在反复品读这篇小说后,哪些反复出现的词或句或细节引起了你的关注?请大家畅所欲言。
明确:学生回答:父亲的某句话、父亲的笑、父亲的头发、父亲的草鞋、青石板的反复出现、父亲的坐姿、具体数字的反复运用、叠词、坐、总觉得等都要大加赞赏,肯定学生的作答如:(评价:看来同学们确实是熟读静思了;思维活跃;感谢如此聪明敏捷的你们。)
但是今天我们将不走寻常路,李老师想跟你们另辟蹊径,我们将聚焦课文中动作、声音、色彩等方面的反复(板书)出现的点解读父亲的形象。
1、聚焦“动作”的反复出现。
2、聚焦“声音”的反复插入
3、聚焦“色彩”的反复描摹
(一)聚焦“动作”的反复出现
提问:父亲在台阶上最频繁、最习惯性的动作是:(坐)。请将大家聚焦课文第1-16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圈出反复出现的动词,思考:台阶与父亲之间的关系。
①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 (第五段)
②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第五段)
③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汗,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第十二段)
④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都上飘来飘去。 (第十三段)
⑤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 (第十五段)
仔细品读这些句子,通过写父亲“坐”在台阶上这一动作,你读懂了 台阶 与父亲 之间的关系吗?
明确:台阶是父亲的憩息之地;台阶是父亲的生活依托……
注意引导:
(1)父亲喜欢坐在旧台阶上,是很舒服的。什么情况下会坐在台阶上?洗脚的时候坐在台阶上;干活回来后第一时间坐在台阶上休息;抽烟时坐在台阶上;砍柴归来坐在台阶上,父亲在台阶上找到了一种悠闲而又平静的“慢生活”。由此可知台阶是父亲的生活依托,坐在台阶上的次数越频繁,越能体现父亲与台阶之间割舍不断的联系。
(2)追问:除了是生活依托还是其他更深远的意义吗?请关注其中的一个细节,读一读:父亲坐在有绿荫的台阶上能看见什么?(别人家高高的台阶,柳树枝都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父亲为什么那么专注于别人的高高的台阶?内心对高台阶的向往,想要建一个高台阶。更是为了赢得社会地位,因此,造新台阶是父亲毕生的追求(生命追求),是他的理想与信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执着要强(板书)的父亲
小结:父亲这一生与台阶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同时他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也被高高的台阶定义。此生如果不能建一座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过渡语:台阶上有什么?李森祥说有色彩,有味道,还有有声音。诚然作者用巧笔反复描摹出了许多颜色,也反复插入各种声音即拟声词,让我们我们一探究竟。本环节老师想分组合作完成,请每个小组自选一个角度,认真阅读导学案上的提示或示例,完成相关任务。计时4分钟。
(二)聚焦“色彩”的反复描摹
提问:色彩的反复描摹又有什么惊人之处呢?请同学们回答:
①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 (5段)
②那黄泥加了石灰水和豆浆水,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19段)
③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28段)
④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了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母亲拔下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28段)
⑤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生机。 (30段)
①“黄几几”写出了父亲的脚如泥土的颜色,从中读懂了这是一个 不辞劳苦 的父亲。
②这句是景物描写,此处景物的主色调是红色,是喜庆的颜色,是美好的颜色,烘托出父亲内心的欢喜,这是一个得意兴奋的父亲。
④古铜色的脸像青石板,写出了父亲受伤的严重,古铜色写出了父亲的脸色的黑黝黝,从中读懂了这是一个勤劳(板书)的父亲
⑤红色也是痛苦的颜色,鲜血、污黑的血:也表明父亲受伤严重,从中能看出父亲的隐忍或这是一个能吃苦耐劳(板书)的父亲。
⑥灰白:这还是一个日渐苍老的父亲。
父亲在建台阶过程中有酸,有甜,有苦,也有辣。这就是台阶上的味道。这就是人生百味。
(三)聚焦“ 声音” 的反复插入
台阶上传来各种声音,余音缭绕,回味无穷……可别小瞧,从声音的反复插入中,我们也能深入了解父亲,读懂父亲。分享你们的赏读。
示例:
第五段中的“沙啦沙啦”是父亲用板刷刷脚时发出的声音,生动有力地写出了父亲脚的粗糙、脏、泥沙之多,从中读懂了这是一个劳累一生的父亲。
明确:第五段中的“唿嗒唿嗒”是父亲拖着湿草鞋走回家时发出的声音,生动有力地写出了草鞋的破旧,家境贫困,从中读懂了这是一个勤劳俭朴(板书)的父亲。
第14段的“嘎嘎”,父亲在青石板台阶上磕烟灰发出的声响,生动有力地写出了声音的青脆,从中读懂了这是一个悠闲的父亲,一个心满意足的父亲。
第28段的“噔噔噔”,是父亲挑着水,踏上台阶时发出的声音,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父亲挑水爬3个台阶时步伐的快捷有力,从中我们读懂了这是一个要强(板书)不服老的父亲。
28段:“嘎叽”,这是写扁担的惨叫声,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扁担的不堪重负。从中读懂了父亲的衰老,其实这也是在写父亲腰闪时的痛楚声,作者没有写父亲的痛苦,而是巧妙的借扁担的惨叫声来掩盖,不也是凸显父亲的坚韧要强吗?(评价语:声音真是妙不可言!)
小结:简简单单的声音,让人有一种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声音的背后我们读懂了父亲。
四、聚焦“ 反常”, 读懂父亲
小说为了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常常会运用“反常法”。这种方法通过创造与读者预期相反的情节或行为,来达到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
建新屋、造高台阶台阶是父亲半生的渴望,建好后父亲如坐在了幸福的云端。他本应该是自豪,开心,骄傲。事实如此吗?并不是,我们发现父亲有些反常。主要体现在他的行为和言语,让我们聚焦“反常”,读懂父亲。请同学们快速跳读文章的21到32段。在新台阶即将建成或新屋建成后“父亲”有何反常行为,找出文中父亲的“反常”之处,并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
明确:反常1:
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第21段)
父亲不适应成为全场的焦点所以表现得局促不安,焦虑。他低眉顺眼老实厚道累了一辈子,背和胸再也挺不起来。(提醒学生解读时注意勾连前后情节)
反常2:水泥新台阶是水泥面,不经磕,他就憋住不磕。 (第26段)
探究:怕磕坏新台阶索性不磕,以前在台阶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突然终止这一惬意的习惯行为,读到此处,鼻子不经一酸。真是一把辛酸泪啊!
反常3:父亲觉得坐太高不自在,便一级一级往下挪,最后干脆坐在门槛上。 (第26段)
探究:坐立不安,因为早已经习惯了以前的慢生活,可如今似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就如失去了生活坐标一样。
反常4:以前可以在青石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也失去了这个兴趣,不不愿找别人聊聊,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若有所失。
探究:若有所失:老了,不中用了;社会地位并没有因台阶提高而失落;父亲早已习惯了旧台阶上那平静悠闲的慢生活,现在,新的生活方式还没建立,所以很不适应现在得生活,所以失落;
反常5: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第30段)
探究:倔强的头埋在膝盖,可以看出他内心失落,没有生机,(可删)
追问:造成父亲不自在、若有所失等反常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性格呀!
小结:这仍是那个老实谦卑(板书)的父亲
这仍是那个低眉顺眼的父亲
(二)聚焦反常的“ 言语”
于是他似问非问地说了一句反常的话,请同学们聚焦反常的“言语”——这人怎么了?请你在这句话的前面“添油加醋”,加一个恰当的语气词,传达其内心世界。
哎!表明父亲内心失落无奈这就是我那失意无奈的父亲
呵!(自嘲、无助)这就是我那自嘲无助的父亲
啊!(深沉的感叹)…… 这就是我那若有有失的父亲。
追问: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小说到此戛然而止。回顾父亲这一生,大半辈子都在为建新屋、造新台阶而奋斗,、建成之后,人也老了。有人说:“这太可悲了!”你怎么看待?
明确:引导不可悲。父亲用一辈子建造了一个梦,用肩膀挑起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用脚板丈量现实和理想的距离,用身体力行告诉我们衰老失去只是是生命常态,奋斗不止才是生命姿态。
小结:通过聚焦反复与反常,我们读懂了一个勤劳俭朴、坚忍要强、执着有干劲的中国父亲,也塑造了一个老实谦卑、实现目标后失意无奈的中国父亲。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位老父亲一生都在用奋斗不止的姿态前行。他告诉我们追求目标的过程是要去充盈自身。让人敬佩不已。正如单元导读中所说:小人物虽有弱点,但仍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原来普通人也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境界!
五、聚焦“父亲”,书写情思
小说刻画的从来不是个体,而是群象。“建台阶”的何止李森祥笔下的父亲,更有千千万万中国式父亲。每一位中国式父亲,都在用他的要强奋斗者,为孩子的未来铺台阶。请你写一首小诗,表达对父亲的敬意与感恩!
此时此刻,李老师也想起了自己那不善言辞默默在田间耕作的父亲。今天呢我要浓重的介绍他。请看视频。这就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如果还要给他身份呢,他还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包工头”。每天与水泥红砖打交道,这是他养家糊口的绝活。工作之余他不是扛着锄头下地看看他的小秧苗,就是挑着水桶去菜地看看他的小青菜!小时候啊,我常因为自己的父亲不是个“大人物”而气恼。长大后发现,我的父亲啊,他用他勤劳要强的一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让我能顶着风雪也能义无反顾地砥砺前行,他就是我的我的天!遗憾的是从未对他说出过半句感恩之词,今天借此机会,想表达我的敬意!致我最好的父亲!
最好的父亲
这一生 你总是很忙
工地、田间、灶头
总有你不知疲累的身影
你的话不多
却用无言的行动告白着
儿女一茬又一茬的繁盛
花儿一朵又一朵的绚烂
你站在收割过的暮色里
灌溉一些干枯的阳光
你那憨厚的笑脸上
爬满了排列整齐的沟壑
我和你肩并肩走在一起
却想不出一句语言
来装饰你最朴实的爱
我最好的父亲啊
你是我说不出口的爱意
是我一生的挚爱
听了老师的分享,相信你们也有一肚子情话要倾吐,请拿起手中的笔,来一场爱的告白吧!
结束语:
愿我们的父亲
岁月风平,一切顺心如意
愿天下父亲
都能洗尽满目疮痍
享受被爱与幸福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