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6-24 09:1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洲地是一种典型的流水地貌形态。《说文解字》中对“州(洲)”的解释是:“水中可居者曰州(洲)”。江河中的沙洲,便是水流冲积河道、河口所形成的出露水面的成型泥沙淤积体。下图为长江下游某河段江心洲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图示河段有利于沙洲形成的条件不包括(  )
A.下游河道狭窄  B.地势低平,流速慢
C.水位季节变化小,侵蚀弱  D.河道弯曲
2.图示沙洲近年来面积有减小的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有(  )
①上游修建水库  ②流域降水量减少
③上游植树造林  ④人们在沙洲上挖沙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我国幅员辽阔,暴雨、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产生威胁。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生在(  )
A.城市  B.干旱区  
C.平原区  D.乡村
4.我国冬季很少出现泥石流灾害,但仍有滑坡灾害,可能是因为冬季(  )
A.植被稀疏  B.降水强度小
C.人类活动强度小  D.地震多
  邻近沙丘之间受风力影响会发生物质迁移,进而影响沙丘形态。下图示意非洲北部某沙丘群的演变。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注:以3号沙丘为例示意左翼、右翼,其他沙丘的左翼、
右翼方向与3号沙丘相同。
甲       乙       丙
5.图示沙丘群演变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
6.与3号沙丘相比,4号沙丘(  )
①平均粒径小 ②平均粒径大 ③粒径分选性差 ④粒径分选性好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如图)。该区域冬春季节盛行西风,河流附近多有新月形沙丘形成,高度1~5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冬春季节危害该路段的流沙主要来自(  )
A.周围山地  B.西北大漠  C.湖滩河滩  D.中亚内陆
8.和该地新月形沙丘成因相同的地形区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华北平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海岸类型有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泥质海岸。基岩海岸是由岩石组成的海岸,岩体直面辽阔海域,深水逼岸,经过海水的长期作用,再加上基岩海岸本身的地质作用及岩石性质、结构特征,形成了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由海蚀拱桥演化而来)等各种形态的海蚀地貌。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海蚀柱与海蚀崖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是(  )
A.逐渐变近  B.逐渐变远
C.先变远,后变近  D.先变近,后变远
10.海蚀柱形成与消亡过程的海岸地貌可能依次是(  )
A.海蚀柱—海蚀崖—碎屑堆积物
B.海蚀柱—海蚀拱桥—碎屑堆积物
C.海蚀拱桥—海蚀柱—碎屑堆积物
D.海蚀拱桥—碎屑堆积物—海蚀柱
  马来西亚沙捞越地区东部的巫鲁山国家公园内,可溶性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全球罕见的“刀石林”。“刀石林”相对高度大,石林上部薄如刀片,林间动植物稀少,是自然界一大奇观。下图示意马来西亚“刀石林”的位置及“刀石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马来西亚“刀石林”上部岩石薄如刀片,说明(  )
A.当地气候湿热  B.“刀石林”岩性坚硬
C.当地地势陡峭  D.大气中CO2含量大
12.与“刀石林”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是(  )
A.流水  B.风力  C.冰川  D.海浪
  读某地冰川地貌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3.冰川融化后,①地可能演化为(  )
A.峡湾  B.冰碛湖  C.角峰  D.冰蚀湖
14.关于冰川地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冰川槽谷形如“V”字  
B.刃脊周围常有石钟乳发育
C.两极地区现代冰川地貌广布  
D.冰川堆积物磨圆度较高
  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是冰川槽谷的一种特殊形式。下图为峡湾地貌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能正确演示峡湾地貌形成过程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16.图示峡湾(  )
A.分布地区多地下河发育,地层不稳
B.分布地区海岸破碎,气候湿润
C.横断面呈Ⅴ字形,且越往外海越狭窄
D.两岸地形坡度和缓,利于耕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河流阶地是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如图),是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之一,部分河流阶地是在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构造运动(局部陆地垂直运动)引起流水作用变化,从而影响阶地的发育;气候变化是气温、降水变化,导致河流的冲淤变化,从而影响阶地的形成。河流阶地又往往是区域内人类居住、耕作、修建道路、工矿建设的主要场所。
(1)河流阶地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分析图中河流阶地形成的原因。(6分)
(2)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偏暖湿时,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下切作用。分析其合理性。(6分)
(3)河谷地区往往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分析大面积的河流阶地能形成高产农田的有利条件。(8分)
18.我国地貌景观丰富多样,如黄土地貌、冲积扇、峰林、沙丘地貌等(如下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分别指出图中峰林、新月形沙丘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4分)
(2)在下面的框内用箭头画出新月形沙丘图中的风向,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3)结合图中信息,比较黄土高原沟谷地貌和冲积扇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下图为南美洲南部略图。甲地海岸线支离破碎,多深入陆地的峡湾。乙地为巴塔哥尼亚高原,现代风蚀、风积地貌广布,气候冷凉、干燥,且多焚风性强风,年降水量不足300 mm。
材料二 贵州省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多喀斯特地貌,部分乡镇常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贵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1 240 mm,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但据统计,贵州省旱灾频发,缺水严重。
(1)从外力作用角度,说明甲地海岸线破碎的原因。(6分)
(2)简述乙地风蚀、风积地貌广布的形成条件。(4分)
(3)贵州省年降水总量丰富,但农业缺水严重,旱灾频发,分析贵州省旱灾频发的原因。(8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C 2.A 3.D 4.B 5.A 6.C 7.C 8.D
9.B 10.C 11.B 12.A 13.D 14.C 15.D 16.B
1.C 沙洲是泥沙淤积形成的。河道弯曲,地势低平,流速慢,有利于泥沙淤积;下游河道窄导致上游河水流速减慢,有利于泥沙淤积;图示河段地处长江下游,为季风气候,水位季节变化大。
2.A 长江上游植树造林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或修建水库拦水拦沙,使来沙量减少,会使沙洲面积减小,①③正确。流域降水量短时间不会发生太大变化,②错误;近年来在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人们在沙洲上挖沙破坏沙洲的可能性较小,④错误。故选A。
3.D 滑坡、泥石流多需要较大坡度,雨水能增大其发生的概率,因此在干旱区、平原区发生较少,B、C错误;与乡村相比,城市多建在平坦地区,远离山区,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较少,D正确,A错误。
4.B 泥石流是混合了泥土、石块的特殊洪流,多出现在降水量大的地区;滑坡是山体物质整体下滑,雨水能起到促进作用,但并不是必须要有雨水的参与。冬季降水强度小,所以我国冬季很少出现泥石流灾害,但仍有滑坡灾害,B正确;冬季热量条件差,植被较为稀疏,但不是造成灾害差异的主要原因,A错误;人类活动受季节影响小、地震不受季节影响,二者均不是造成灾害差异的原因,C、D错误。
5.A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由图可知当地盛行风向为西北风。根据1、2、3号沙丘的相对位置和面积来看,3号沙丘的左翼位于1、2号沙丘的背风坡,且3号沙丘面积较大,移动速度较慢,从而使1、2号沙丘被风吹起的物质在3号沙丘左翼不断堆积,使3号沙丘面积变大,1、2号沙丘面积变小,且三者距离越来越近;3号沙丘原来的左翼部分慢慢成为沙丘中间部分,由于沙丘中部沙体较厚,风力较小,慢慢地就与沙丘主体分离,形成独立的小沙丘(4号沙丘),由于其面积小,移动速度快,与3号沙丘距离越来越远。所以图示沙丘群演变的顺序为甲—乙—丙,A正确。
6.C 该地盛行风向为西北风,4号沙丘在3号沙丘的下风向。随着风力搬运作用的减弱,其所挟带的物质中,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搬运距离越远,颗粒物粒径越小,①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分选性的好坏可通过碎屑颗粒物大小的均匀程度来判断。若颗粒大小相近,则分选性好。4号沙丘的沉积物颗粒较1、2、3号沙丘的都小,颗粒物粒径更接近,粒径分选性好,④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故C正确。
7.C 由材料可知,该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路段附近有河流和湖泊,冬春季节水位较低,河滩、湖滩裸露,提供大量沙源,C正确;西北大漠、周围山地、中亚内陆均离该路段较远,A、B、D错误。
8.D 该地新月形沙丘为风积地貌,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形成的,D正确;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是流水堆积形成的,云贵高原是地壳抬升形成的,A、B、C错误。
9.B 海蚀崖受到海水的侵蚀逐渐向陆地方向移动,与海蚀柱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10.C 由材料可知,海蚀柱是由海蚀拱桥演化而来的。海蚀拱桥受侵蚀发生崩塌,就形成了残留于海中的柱状岩石——海蚀柱,海水继续侵蚀,最终形成碎屑堆积物。
11.B 注意题干关键词“岩石薄如刀片”,只有坚硬的岩石才会出现此种结果,B正确。当地气候湿热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但与题干要求不符,A错误;当地地势陡峭是岩石薄如刀片的结果,不是原因,C错误;可溶性岩石在含有大量CO2水的作用下易发生溶蚀,但不是岩石薄如刀片的原因,D错误。
易错分析 材料中提到“可溶性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全球罕见的‘刀石林’”,很多学生看到可溶性岩石,又位于马来西亚,错选A。解答该题需要审清题干关键词:“刀石林”上部岩石薄如刀片,而不是强调“刀石林”的形成。
12.A 马来西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流水作用强,形成“刀石林”,A正确。风力作用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外力作用、冰川作用主要是高海拔与高纬度地区的外力作用;巫鲁山国家公园不沿海,“刀石林”的形成与海浪无关,B、C、D错误。
13.D 图中①地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冰斗,冰川融化后,冰川融水会在冰斗处汇集,形成冰蚀湖,D正确。
14.C 冰川槽谷形如“U”字,A错误;石钟乳属于喀斯特地貌,刃脊周围没有石钟乳发育,B错误;两极地区气候严寒,现代冰川地貌广布,C正确;冰川堆积物大小混杂、分选性差、磨圆度较低,D错误。
15.D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16.B 图示峡湾分布地区纬度高,水资源以固态形式储存,地下河数量少,A错误;海岸破碎,气候湿润,为海水侵入形成峡湾创造条件,B正确;峡湾横断面呈U字形,C错误;冰川下滑刨蚀导致两岸坡度大,不利于耕种,D错误。
17.答案 (1)河水从上游挟带大量的泥沙,长期在此沉积形成厚厚的沉积层;(3分)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增强,当洪水位低于沉积层顶部时,就形成阶地。(3分)
(2)气候偏暖湿时(温度升高、降水增加),流域中植被恢复较好,河流搬运泥沙量减小;(3分)降水量及冰川融水则呈增加的趋势,河流径流量增大,流水搬运能力逐渐超过沉积能力,最终引起河谷发生下切。(3分)
(3)地形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地势较高,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农作物根系发育;土壤肥沃,促进高产。(任答4点可得8分)
解析 (1)河水从上游挟带大量的泥沙,在该段河床沉积形成沉积层;读图可知,图中河流阶地位于谷坡,海拔较高,该阶地的沉积物是该河流在历史时期形成的,表明该区域地壳抬升,河流下蚀能力增强,河床下切,新的河漫滩逐渐形成,当洪水期河流水位低于沉积层顶部时,就形成阶地。
(2)本题解题关键是抓住气候暖湿与下切作用的关联性。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偏暖湿时,河流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轻,进入河流的泥沙减少,河流搬运泥沙量减小;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加之气候温暖,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河流的径流量变大,搬运能力增强,从而导致流水搬运能力大于其沉积能力,因此主要表现为下切作用。
(3)本题可从地形、水文、土壤等角度回答。首先,大面积的河流阶地地形平坦,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其次,阶地一般位于河谷两侧的谷坡上,排水良好,土壤湿度适宜,且离河较近但地势又高于洪水期最高水位,既有利于利用河水发展农业灌溉,又不易受洪水灾害的影响;最后,河流阶地为泥沙沉积形成,土层深厚且疏松,有利于农作物根系发育,土壤肥沃,促进农作物高产。
18.答案 (1)流水侵(溶)蚀;(2分)风力堆积。(2分)
(2)绘图如下:(2分)

依据:沙丘左侧坡度缓,为迎风坡。(2分)
(3)相同点:两者形成都与流水作用有关。(2分)
不同点:黄土高原沟谷地貌是流水侵蚀的结果,(2分)冲积扇是流水堆积的结果。(2分)
解析 (1)峰林是可溶性岩石在流水侵(溶)蚀作用下形成的,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形成的。
(2)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而凸、背风坡陡而凹。图中新月形沙丘左侧坡度较缓,为迎风坡,所以风从左侧吹来。
(3)黄土土质疏松,而黄土高原植被稀疏,夏季多暴雨,在流水侵蚀作用下会形成沟谷地貌。在河流流出山口的位置,落差变小、水流速度变缓,其搬运的泥沙便在此沉积下来,呈扇形分布,形成冲积扇。故黄土高原沟谷地貌和冲积扇都是流水作用的结果,但黄土高原沟谷地貌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冲积扇是流水堆积的结果。
19.答案 (1)纬度高,曾受较强冰川侵蚀;(2分)风大浪急,海水侵蚀作用强;(2分)多地形雨,流水侵蚀作用强。(2分)
(2)气候干旱,降水少;(2分)多焚风性强风,风力作用强。(2分)
(3)贵州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2分)多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地表水下渗严重,地表水难以保存;(2分)地表崎岖,坡度大,水流快,地表水留存时间短;(2分)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2分)
解析 (1)海岸线破碎说明外力侵蚀作用强烈,可从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当地的主要外力作用。读图可知,甲地位于45°S附近,纬度高,多深入陆地的峡湾,说明曾受较强冰川侵蚀;地处西北风迎风坡,风大浪急,海水侵蚀作用强;多地形雨,流水侵蚀作用强。
(2)风蚀、风积地貌广布说明当地风力作用强。读图可知,乙地位于西北风的背风坡,气候干旱,降水少,多焚风性强风,昼夜温差大,风力作用强,所以风蚀、风积地貌广布。
(3)降水总量丰富,但仍缺水,说明当地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均、地表储水条件差,或者需水量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夏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年际变化大;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上,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由于溶蚀作用强烈,多溶洞和地下河,地表水下渗严重,使地表水缺乏;地表崎岖,坡度大,水流快,地表水留存时间短;由于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破坏严重、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岩石大面积裸露,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使旱灾频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