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2年元宵节,广州市一中学生随父母到北京现场观看冬奥会比赛,出发时满眼翠绿,而到达时只见枯枝。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广州市最常见的植被类型是( )
A.常绿硬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2.造成两地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分布 B.地形
C.水分 D.热量
下图①②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③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该种植物高度不足50厘米,但根系长达20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光热条件不同 B.土壤性质不同
C.海陆位置差异 D.水分条件差异
4.骆驼刺生长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A.降水充沛 B.土壤肥沃
C.森林密布 D.气候干旱
武夷山国家公园随海拔的递增,植被垂直带谱(下图)差异明显。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武夷山国家公园垂直带谱上的各植被群落迁移,面积随之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影响武夷山国家公园垂直带谱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土壤
6.图中甲地植被可能是( )
A.落叶阔叶林 B.高山草原
C.山地针叶林 D.高寒荒漠
我国北方地区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房前屋后树种的选择与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着不同影响,如图示意我国华北地区某房屋景观布局。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常绿针叶树布局在该房屋的( )
A.东面 B.南面
C.西面 D.北面
8.该地屋前布局落叶阔叶树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绿植,美化环境 B.吸烟除尘,净化环境
C.夏季遮阳,冬季透光 D.阻挡严寒,防风保温
如图示意甲、乙两土壤剖面构造。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与甲土壤相比,乙土壤腐殖质层较厚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上植被以高大乔木为主
B.生物量大,促进岩石风化
C.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
D.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强
10.若近年来乙土壤有机层变薄,则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B.降水季节变化减小
C.地表径流堆积加强 D.区域气候类型改变
小海坨山地处北京市延庆区西北部,海拔2 199米,属于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从山麓随海拔升高,植被类型呈现森林、灌丛、草甸的变化。小海坨山森林地带所对应的土壤类型为褐土。下图示意自然环境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推断小海坨山森林植被的主要特点为( )
A.有茎花、板根现象 B.可能为樟树、桦树
C.树冠浑圆、四季常青 D.叶片呈纸质、宽而薄
12.小海坨山褐土分布区域( )
A.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
B.可通过增施熟石灰进行改良
C.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分解较慢
D.是在人类长期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
柽柳喜光、耐寒、耐旱,极耐盐碱、沙荒地。下图示意某月新疆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地带柽柳植被下土壤剖面不同深度盐分含量变化(表层含盐量为一年中高值)。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该土壤剖面最可能缺失( )
A.母岩层 B.淀积层
C.有机层 D.淋溶层
14.图示月份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某研学小组利用假期对我国海南岛某块耕地土壤进行检测。通过将土壤充分干燥并在仪器上进行分离,得出该地土壤粒径组成。下面图1示意分离出的土壤粒径组成及其占比,图2为土壤质地分类指标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5.图示仪器检测结果显示该块耕地土壤的质地类型为( )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
16.该块耕地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增加灌溉水量 B.地膜覆盖育秧
C.增加翻耕次数 D.增施固状肥料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每年秋季正是日本的赏枫旺季。下图是日本主要岛屿的红叶观赏日期图。
(1)描述日本主要岛屿红叶观赏日期的变化特点,并简析其原因。(8分)
(2)与N地相比,指出M地观赏红叶的时间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富士山海拔3 776米,是日本最高峰,山顶终年积雪。富士山是一座天然植物园,山上的植物达2 000余种。
(3)判断富士山山麓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北极棉花是北极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瓣退化成了丝毛,丝毛底端连接着种子,远远看去就像棉花一样,被当地人叫作“雪绒花”。
材料二 非洲是一片神奇的大陆,自然景观多种多样,箭袋树(图乙)是一种树芦荟,树枝上覆盖了一层明亮的白色粉末以反射阳光,叶片有一层厚厚的外皮,皮孔的数目极少,同时,它能够自断枝叶,并将断口封住,因而可以把因蒸发而散失的水分减到最低限度。图甲为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1)分析北极棉花花瓣退化成丝毛的主要作用。(4分)
(2)结合箭袋树的形态特征,分析其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6分)
(3)指出形成北极地区和非洲热带雨林地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2分)
(4)分析植被对自然环境的作用。(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同区域的土壤差异显著。下图为我国土壤类型分布图。
(1)丙地位于青藏高原,几乎没有发育成熟的土壤,请分析原因。(4分)
(2)说明甲地土壤肥力明显高于乙地的原因。(4分)
(3)近年来,甲地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土壤问题凸显。请为保护甲地土壤提出合理建议。(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B 2.D 3.D 4.D 5.A 6.C 7.D 8.C
9.C 10.A 11.D 12.C 13.D 14.C 15.B 16.D
1.B 广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常见的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
2.D 广州和北京纬度不同,热量条件不一样,导致出发时满眼翠绿(广州),而到达时只见枯枝(北京)。
3.D 根据材料和图分析可知,①为热带草原气候区的纺锤树,树干可储水,以应对干季水分不足的情况;②为热带雨林气候区树木的板状根,可以支撑树木粗壮的身躯、抢夺营养与生存空间、保证呼吸,以应对高温多雨的环境;③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植物,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水分不足,植物的根系发达可向深处寻求水源,综上所述,三种植物形态差异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差异,而不是光热条件和土壤性质的不同,D正确,A、B错误;图中①②两种植物都可能分布在大陆东岸或大陆西岸,因此C错误。
4.D 骆驼刺根系发达,目的是便于吸取地下水,据此可知骆驼刺生长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D正确;沙漠地区由于降水稀少,植被稀少,产生的有机物较少,土壤有机质难以得到补充,土壤较为贫瘠,A、B、C错误。
5.A 武夷山国家公园垂直带谱差异与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性差异十分类似,因此影响武夷山国家公园垂直带谱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气温(热量)。
6.C 图中甲地植被位于针阔叶混交林和中山苔藓矮曲林之间,说明水热条件还能满足森林的生长,不会出现高山草原和高寒荒漠,但热量条件较针阔叶混交林差,因此最有可能分布的是山地针叶林,C正确,B、D错误;落叶阔叶林不会出现在针阔叶混交林之上,A错误。
7.D 图中树木的主要作用是便于采光和阻挡冷风,常绿针叶树应该布局在房屋的北面,这样既不会减弱冬季采光,又利于阻挡冷风,D正确。
8.C 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最适合在屋前栽种落叶阔叶树。落叶阔叶树夏季绿叶可以遮阳,使院内凉爽,冬季落叶,阳光可以照进房屋,使房屋内暖和、透光,C正确。增加绿植,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净化环境是所有绿色植物的作用,A、B错误。阻挡严寒,防风保温是屋后布局常绿针叶树的作用,D错误。
9.C 读图可知,甲土壤表面生长着乔木,乙土壤表面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植株较矮小,A错误;乙土壤表面生长的植被不如甲繁茂,生物量较小,且风化作用是促进母岩形成风化物,是土壤矿物质的最初来源,不能形成腐殖质,B错误;相较甲土壤,乙土壤表面生长草本植物,可能是因为气温低,其腐殖质层较厚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分解作用弱,腐殖质积累较多,C正确;乙土壤表面生长草本植物,且淋溶层和淀积层较薄,说明淋溶作用弱,D错误。
10.A 若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则进入土壤的有机物减少,且表层土壤易受外力侵蚀,会使有机层变薄,A正确;若降水量减少,则植被将减少,但降水季节变化减小对植被的影响较小,对土壤有机层的影响较小,B错误;地表径流堆积加强,土层将变得深厚,有利于植被生长,不会导致有机层变薄,C错误;区域气候主要受纬度位置和大气环流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改变,D错误。
11.D 根据材料中小海坨山的地理位置可知,其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森林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叶片呈纸质、宽而薄,D正确;茎花、板根是热带雨林植被的特征,A错误;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B错误;温带落叶阔叶林秋季树叶凋落、冬季无叶,C错误。
12.C 小海坨山褐土分布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少,淋溶作用不强,土壤较肥沃,A错误;熟石灰是碱性,可以中和亚热带酸性土壤从而实现土壤改良,褐土呈中性(表层)至微碱性(心底土层),无须熟石灰中和,B错误;小海坨山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秋季落叶,枯枝落叶数量多,但由于纬度较高、温度较低,土壤有机质分解较慢,C正确;褐土是自然环境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自然土壤,D错误。
13.D 母岩层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一般土壤都具备,A错误;淀积层是物质在此沉淀、积累形成的,一般土壤都具备,B错误;柽柳覆盖区地表有枯枝落叶,形成有机层,C错误;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该地区气候干旱,土壤含水量小,淋溶作用弱,最可能缺失淋溶层,D正确。
14.C 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中矿物质随水分上升积聚在地表,含盐量高。图中显示表层含盐量高,材料中也注明表层含盐量为一年中高值,说明此时气温高,结合选项,C正确。
15.B 根据图1可知,该土壤砂粒占比为55%(粗砂+细砂)、粉粒占比为25%、黏粒占比为15%,结合图2可知,该块耕地土壤的质地类型为壤土,B正确。
16.D 该土壤砂粒、粉粒占比较大,保水性能较差,不适合增加灌溉水量,A错误;地膜覆盖虽能保水保肥,但不能改善土壤质地,仍然不利于耕作,B错误;该土壤质地疏松,不需要增加翻耕次数,C错误;增施固状肥料,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利于耕作,D正确。
17.答案 (1)变化特点:自北向南,日期逐渐延后,大致从10月20日延后到12月20日。(4分)
原因:自北向南,纬度变低,气温升高,枫叶变红的日期变晚,观赏日期延后。(4分)
(2)特点:M地观赏红叶的时间晚(12月10日之后)。(2分)
原因:受暖流影响,M地气温偏高,枫叶变红的时间晚,所以观赏时间也晚。(4分)
(3)自然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分)
理由:富士山位于35°N附近的亚洲东部群岛上,受季风、海洋和暖流的影响,山麓地带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长,因此,富士山山麓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分)
解析 (1)据图分析可知,日本主要岛屿红叶观赏日期自北向南,大致由10月20日变为12月20日,日期逐渐延后。自北向南,纬度变低,气温升高,枫叶变红的日期变晚,因此观赏日期延后。
(2)N地观赏红叶的时间是11月20日之前,M地观赏红叶的时间是12月10日之后,M地观赏红叶的时间晚。M地受暖流影响,气温比N地偏高,枫叶变红的时间晚,所以观赏时间也晚。
(3)从富士山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沿岸洋流等方面分析。
18.答案 (1)适应北极寒冷的环境,使种子免受冻伤;(2分)有助于借助风力完成种子的传播。(2分)
(2)箭袋树分布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常年高温少雨,气候干燥;树枝上覆盖的白色粉末可以反射阳光,以降低树枝的温度,从而减少水分蒸腾;叶片的生态特征有利于减少蒸腾,保存水分;能够自断枝叶,并将断口封住,减少水分蒸腾,以适应高温少雨的气候。(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3)热量。(2分)
(4)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影响大气成分;能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植被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局地气候;植被的根系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等。(每点2分,任答3点可得6分)
解析 (1)北极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花瓣退化成丝毛,有利于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北极寒冷的环境,使种子免受冻伤;丝毛比较轻,有助于借助风力随风飘动,完成种子的传播。
(2)箭袋树为适应其分布地区的热带沙漠气候(常年高温少雨,气候干燥),树枝上覆盖的白色粉末可以增强反射阳光的能力,以降低树枝的温度,从而减少水分蒸腾,保存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叶片有一层厚厚的外皮,皮孔的数目极少,有利于减少蒸腾,保存水分;箭袋树能够自断枝叶,并将断口封住,可以减少水分蒸腾,以适应高温少雨的气候。
(3)非洲热带雨林地区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热量充足,植被高大稠密。而北极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植被矮小稀疏。因而两地区植被出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植被可以调节全球的碳氧平衡,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影响大气成分;植被能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植物体内蕴藏大量的水分,植被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局地气候;植被的根系可以涵养水源,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19.答案 (1)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2分)植被稀少,生物活跃程度较差,因此几乎没有发育成熟的土壤。(2分)
(2)甲地:四季分明,夏季多雨,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1分)冬季寒冷干燥,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缓慢。(1分)
乙地:气温较高,微生物活动活跃,分解有机质较快;(1分)降水较多,淋溶作用较强。(1分)
(3)实施秸秆还田等方法,增加土壤有机质;采用休耕和退耕等保护性耕作方式,恢复土壤肥力;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减轻土壤侵蚀;作物轮作,种养结合;少用化肥农药,多用有机肥。(每点2分,任答3点可得6分)
解析 (1)丙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不适宜植物生长,生物活跃程度也较差,土壤难以积累有机质,土壤性能不能得到优化。因此几乎没有发育成熟的土壤。
(2)据图可知,甲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有利于植物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所以东北地区的黑土肥沃。乙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所以微生物活动活跃;由于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不利于有机质积累,故土壤不肥沃。
(3)实施秸秆还田,既可以就地取材降低成本,又有利于为土壤补充有机质,进而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实行休耕、退耕、轮作等耕作方式,可以减轻高强度种植对地力的消耗,让土壤肥力有恢复的时间;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减轻土壤侵蚀;化肥农药会残留在土壤和作物体内,应尽量少施用化肥农药,多用有机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