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思考:两者分别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何种制度?中国建立共和制的历程如何?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
1、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2、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旧知回顾:中华民国时期包括哪些政府?各自存在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3 北洋政府:1912.3-1927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缔造共和
思考:速读P14,简述中国近代的“共和制”是怎么建立的?新政府有哪些规定?
(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2)政府新规:釆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3)保障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中山在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为了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以便把中国纳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轨道,提出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三个条件。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思考:为何颁布《临时约法》
(3)保障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
维护民主共和。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揽行政事务。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之,行使司法权。
第十九条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辅佐临时大总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哪些基本原则和制度设计
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
平等自由,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2)结合教材与材料分析约法的性质?有何意义
地位、性质: 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制度设计: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材料: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3)材料反映了约法在政体设计上有什么不足?
局限性:
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
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2、北洋政府时期:破坏共和
(1)政党政治
【政党政治】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
政党政治的核心:政党争取成为执政党,然后通过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来贯彻实现党的政纲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集团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
思考: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政党政治的背景和特点。
他们看重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前途,搞政治的目的是入朝为官,因此他们并不代表什么阶级。以前入朝为官的快捷方式是参加科举;现在科举没有了,党就变成科举的代替品了。入党做官,或组党做官,就成了有志青年的正途。这是我们社会政治大转型还未转完的一条大尾巴。……一言以蔽之,万变不离其党,才是入朝为官的不二法门。
——唐德刚《袁氏当国》
背景 :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建立,各派政治力量纷纷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特点:
①政党数量多
②政治倾向明显,竞争激烈
③参政意识强
④腐化严重,寿命短
(2)袁世凯破坏共和
1913.3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1913.7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
1913.10就任大总统。
1913.11解散国民党。
1914.1解散国会。
1914.5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1914.12颁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10年,可连选连任。
1913-1914年
1915.5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1915.10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
1915.12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6年改为洪宪元年。
1916.3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1916.6袁世凯病逝。
1915年
1916年
1913年
民初的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摘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根据材料,概括北洋政府时期资产阶级政党政治不能成功的原因。
政党成立的条件不够成熟以及党派间竞争激烈;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国民民主意识淡薄;
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准备不充分;
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缺乏群众基础。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假共和,真专制
“军政”(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8年东北易帜):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用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促进国家之统一”。
“训政”(1928年—1948年):是指“军政”统一全国后,需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党治国”,培养合格官员以实现地方自治,训练人民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发展“工商事业”、“开发富源”。
“宪政”(1948-1949):“还政于民”,“依宪法行全国大选举”。
(1)国民党的训政(1928-1948)
“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训政纲领》(1928)
思考:对比两个纲领,该如何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评价:
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训政的实质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体现了国民党一党专政。
(2)国民党的宪政(1948-1949)
评价:
国民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宪政”实质是为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1928年规定“训政”六年, 结束时间应该在1935年末,结果一再拖延。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内战。
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
1945年10月,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协定和平建国。
艰难的宪政历程
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
1948年宪政内容:
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思考:从大会内容来看,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是?
(1)背景: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
(2)建立时间、地点: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4)政权性质:工农民主专政
1.创建人民政权——苏维埃政府(土地革命时期)
(5)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3)大会主要内容:
① 制定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②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毛泽东当选临时政府主席;
③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2.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抗日战争时期)
(1)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3)措施: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选举边区政府委员。
③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2)目的: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三三制”: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
材料: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4)意义: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突出体现了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和中共与各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民主合作精神;
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思考: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三三制”有何意义?
背景: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目的: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措施:设置六大行政区;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3.建立解放区人民政权——解放区政府(解放战争时期)
内容: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2)新政权的理论建设——《论人民民主专政》
(1)解放区的政权建设——大行政区的建立
思考:毛泽东为中国当下规划了一条怎样的道路?未来的目标是什么?这篇文章的发表有什么历史意义?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五四宪法”颁布: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标志。
“八二宪法”颁布: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初步形成
正式建立
受挫削弱
进入新阶段
1949年
1954年
1957年至文革期间
1982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革”结束后逐渐恢复
《共同纲领》:“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发展脉络
在我们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国家权利机关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各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既有利于发扬民主,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工作效率。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民主的主要平台和渠道,依照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一致同意起来,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一起行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实行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思考1:结合【史料阅读】谈一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如何体现?
核心: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完善表现:1、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
2、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
3、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
思考2:速读P18-1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表现有哪些?
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有利于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新地位: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单击添加副标题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
多党合作新格局
进一步发展
写入宪法,制度化
1949年
1956年
1978年
1982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中国十二大
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进一步明确该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政策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
(1)发展脉络
(2)主要内容
政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肝胆
相照、荣辱与共。
政协性质与职能: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和参政议政。
课堂探究: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的异同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不同点 性质
职能
产生
相同点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在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物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①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1)发展脉络——两次会议
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能够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确立目标
2013年11月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作出决定
2019年10月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思考: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
在根据地和
解放区的制
度探索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袁世凯复辟始末
训政时期的到来——颁布《训政纲领》
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行政区的建立——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