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6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1 14:0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中国古代形成了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近代西方经过革命或改革,代议制取代君主专制成为历史进步的潮流,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成为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推动社会转型所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2)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艰巨性、独特性,树立制度自信,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照搬西方民主制度)
1.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
2.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3.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奠定基础)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建立完善)
1、制度建设 2、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走向共和
目 录

共和的缔造与破坏
——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
①政府建立:孙中山回国并于1912年1月1日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②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③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④国旗、纪年:中华民国釆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符合世界潮流)
公元X年=民国N年+1911
民国N年=公元X年-1911
1、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
汉族
满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清宣统帝下诏退位
(1912.2.12)
孙中山提出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1912.2.13)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1912.2.15)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3.10)
辛亥革命为什么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若不认同这一观点,你会运用哪些史实进行反驳?
同意:光荣革命”是英国通过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推翻复辟王朝统治;南北议和时革命党人在军事上与北方相比处于劣势,不做必要的妥协退让,依靠武力对抗很难实现推翻帝制实现共和的理想。
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必要的妥协退让,实现了由帝制走向共和的平稳过渡,减少了武装对抗带来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应给与肯定。
反驳:辛亥革命期间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过程中爆发的武装斗争可以说明这是流血革命;清帝退位前袁世凯已掌握军政大权;革命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未真正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英国光荣革命后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近年来有的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述似有自相矛盾之嫌,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即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权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分析: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有的论者更明确提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一次有广泛群众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它有终结,但不是失败。
材料一学了辛亥革命之后,有个学生写了一篇小论文: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正式大总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青天白日旗为国旗,3月颁布《中华民国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政府实行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度,以中华民国纪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材料一的小论文当中有几处错误,请找出并纠正。
 (1)错误及纠正:①正式大总统改为临时大总统;②南京国民政府改为南京临时政府;③青天白日旗改为五色旗;④《中华民国约法》改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⑤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⑥封建制度改为封建帝制或君主专制。
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
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利: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本题考查南京临时政府的制度建设。需要结合所学对材料进行合理的解释,临时政府与正式政府相对,根据宪法选举总统、成立政府需要国民大会讨论通过,而当时中国尚未统一,无法举行国民大会,所以总统和政府都是临时的,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机夺取权力,材料未体现孙中山的品质和人民的支持等内容。答案B
B
【典例研析】 (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和“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可知双方争论的是由谁组建政府,即政府组建的主导权,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双方都强调共和制度,排除A项;材料提及共和政府的组织属于政治革命,不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实现平均地权,排除 C项;材料强调的是共和政府的主导权,据所学孙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就让位给袁世凯,排除D项。
2、维护共和制度保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背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目的:限制袁独裁,维护共和
(3)内容: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实行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揽行政事务。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之,行使司法权。
第十九条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辅佐临时大总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
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课堂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临时约法》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政治体制”示意图
参议院
总 统
总理内阁
法 院
参议院多数党
经参议院同意任免
选举 弹劾
对参议院立法有一次否决权
经参议院同意任命
立法权
司法权
行政权
(4)评价
①积极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人们结社组党、参加政治事务的自由与权利,给政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政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的观念是(  )
A.“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C.“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纸制枷锁。”此处的“量身定做”意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 (  )
A.三权分立 B.责任内阁制
C.总统制 D.民主共和制
A
B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下列对该条文的评述,错误的是( )
A.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共和制度
B.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
C.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直接目的在于加速清王朝的灭亡
D
某一史学家在评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说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 美追欧’的结果,也是‘五四’以前八十年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而取得的最富深远意义的结果”。这说明《临时约法》( )
A实现了宪政原则 B促进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C奠定了统一基础 D推动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A
材料2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盖约法系国家根本大法, 事关国家基本制度,应根据国情、民意及社会发展趋势而慎重采定,而不应以一时最高行政长官的人选更迭为转移。若谓奸雄当道,则不妨姑行此道以制之,当时过境迁,贤能的统治者执政时,是否又要再次“因人立法”,改变体制呢
——摘编自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问题2:阅读材料,我们如何看待这一制度上的变化。
局限性:
①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
②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③“因人设法”有违法治精神。
④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欲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但已经建立的制度改动起来殊非易事,临时参议院不得不寻求平衡,在赋予内阁行政权力的同时,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以致后来发生府院之争。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
A.切实维护了共和体制 B.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C.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 D.在政体选择上因人立法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性。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分析可知,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临时参议院“在赋予内阁行政权力的同时,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这种妥协的政体致使总统府与国务院权限不明,最终导致府院之争,可见该学者章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
2.破坏共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1912.3-1928)
(1)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通常来说,政权的性质由其执政党的性质决定。
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国会议席分配表
党派名称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1913.3 宋教仁遇刺
1913.7 二次革命
1913.11 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随后进入军阀割据混战。
1915 袁世凯称帝
1916 取消帝制
预示着政党政治、责任内阁在民国初年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政党通过议会斗争实行民主,
在“双半”性质的中国行不通。
那什么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政党政治】积极意义:①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②奠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基础。③促进民初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消极影响:造成党派纷争、政局动态甚至国家分裂。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通过“包围国会”手段,当选正式大总统
1913年11月4日,解散国民党。1914年1月10日,解散国会
1914年5月1日,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加强总统权力)
1915年8月,美国人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袁世凯同时组织“筹安会”,鼓吹君主制
1915年12月11日,参议院开会,全部拥护“君主制”
(4)复辟准备: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古德诺等人积极为袁世凯复辟帝制营造舆论。
政党政治(1912-1928)
失败原因: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反对;复辟帝制违背民主共和历史潮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代表大买办和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内独裁,对外卖国。
袁世凯统治时期
军阀割据时期
1912年
1916年
1928年
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4--1916.6)
皖系统治时期
(1916.6--1920.7)
直系统治时期
(1920.7-1924.10)
奉系统治时期
(1924.10--1928.10)
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北洋军阀政府【袁世凯】
(3)北洋军阀割据
★阅读教材P15,回顾北洋军阀割据表现?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原因:袁世凯死后群龙无首;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自然经济分散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 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916年至1928年,共发生140余次战争,如将小规模武装冲突算在内,仅四川一省就发生了400余次。
——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一 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材料二 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
政党数量多;参政意识强;党政激烈,不受监督;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腐化严重;
【探究】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材料3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西方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其制度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整个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因此,在当时中国国情下,如果政党要去搞所谓政党政治,要么成为独裁者欺骗民众的工具,要么成为独裁者刀俎下的鱼肉。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问题3:阅读材料,思考讨论:政党政治为什么会失败?
从进步力量来看,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政党政治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从社会环境来看,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国民缺乏参政素养,政党政治原则尚不具备;
从反动力量看,封建力量根深蒂固,北洋军阀凭借武力干涉政治。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唾骂中死去,中国进入长达12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中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1925年
国共合作,开始北伐
1926年
4-7月
国民党反革命政变
1927年
9月
“宁汉合流”
张作霖坐镇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
北京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
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
1928年
张作霖决定退回东北,途中惨遭日本炸死。同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27年9月,宁汉双方达成谅解,并进行合并重组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
12月29日
“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党训政
1.训政时期
(1)背景: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颁布《训政纲领》。
予之于革命建设也,本世界进化之潮流,循各国已行之先例,鉴其利弊得失,思之稔熟,筹之有素,而后订为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军政时期,第二训政时期,第三宪政时期。
——孙中山《建国方略》
◎《建国方略》书影
军政:以积极武力扫除一切障碍而奠定民国基础;
训政:以文明法理,督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
宪政:待“地方自治完备之后”创制和颁布宪法。
【宪政】①指导宪法制定或推动宪法实施的实践;②建立并推动特定类型政治制度(有限政府、权力分立、代议民主、司法独立)的实践。
①时间:1928年中国国民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②宪法性文件:《训政纲领》
a.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b.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c.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则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③政权结构
(2)国民政府的训政
实质:一党专政,独裁统治,与民主共和、主权在民相背离
3.一党专政——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
(2)宪政时期——1948年
①内容: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②实质: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材料4 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
——《中国近代史》
◎1948年5月20日,正副总统就职典礼
【典例研析】(2022·安徽高三开学考试)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  )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发扬三民主义理论
C.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营造专制的合法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所谓的“训政”不过是借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论来为自己的专制统治寻找依据,建构合法性,D项正确;国民党的“训政”主要是为专政营造合法性,不是维护民主、发扬三民主义和扩大人民权利,排除A、B、C三项。
1912年1月1日
南京临时政府
正式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诞生
1912年3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1913年春
“宋教仁”惨案(3月)
“二次革命”
(7—9月)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10月)
1915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取消,军阀陷入混战
1928年
国民党统治
通过《训政纲领》,进入训政时期
1948年
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推行“宪政”
问题1.结合时空坐标分析“共和之路”的特点
曲折反复:
小结1: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曲折反复的民主斗争
;长期实行军事独裁
政府更替频繁;
获得“民主”——破坏“民主”——失去“民主”
军政
训政
宪政
帝国主义的压迫和阻碍
不适应中国国情(中国专制主义社会根基根深蒂固)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以及阶级属性(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客观:
主观:
北洋政府(割据)、国民党政府(训政)均违背孙中山初衷
问题2 .有观点认为“共和之路”行不通的原因在于国民党政权未真正执行孙中山设立的革命程序,也有观点认为即使国民党严格执行革命程序,共和之路也必然行不通。你赞同哪种观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观点一:未执行孙中山革命程序:
“训政”时间一再拖延,实质为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观点二:
共和之路必然行不通
小结1: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曲折反复的民主斗争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中国共产党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道路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井冈山根据地
1928年4月底,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
①背景: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②探索: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土地革命时期 ·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1927-1937)
成就:建立苏维埃政权,颁布了宪法大纲,通过了一系列法令;在根据地实现了对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的民主管理。(工农民主专政);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不足:取消资本家、富农等阶层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具有“左”倾色彩;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国情。
材料1 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凡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皆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典例研析】 (2021·河北高考·9)下表为中共中央及相关组织颁发的部分文件。这些文件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完成革命中心转移 B.高度重视群众工作
C.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 D.倡导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就人民军队的纪律、争取少数民族、开展地方工作、抗日救国、游击战争、土地政策和青年工作等群众关心的问题,专门发布指示和公告,集中反映出我党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故选B项
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以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三三制”原则
评价:①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制度上保障了各阶层的民主权利)。
②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即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1937-1945)纲要141页
原因: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抗日根据地政权的需要。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协商民主,各阶层联合、全民参政。
思考4: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不同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相应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任务也发生变化。
土地革命时期主要是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国民党独裁统治作斗争。
抗战时期,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敌我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首要任务是团结抗战,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做出了调整。
材料一 194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对抗日战争时期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作了重申,并提出了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在中共中央提出“三三制”政权以后,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边区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法制建设。据统计,中共中央、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曾先后制定、颁布了五六十种、1000多件法律法规。
——摘编自刘路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探析》
材料二:(第3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探究】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
(1)推行普选制;成立参议会制度;按照“三三制”原则组建民主政权;进行法制建设。
2)①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②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典例研析】 (2022·全国乙卷·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答案】A【解析】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富农、小资产阶级由原来的打击对象调整为团结对象,是为了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故选A项
【典例研析】 (2022·全国甲卷·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答案】A【解析】由材料“由议会选举政府”可知政府由民主选举产生,是民主政治的体现,由材料“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权充分调动社会各阶级反帝反封建的热情,体现出新民主主义的特征,故选A
3.解放战争时期: 大行政区制度(1946-1949)
(1)行政区的建立:
①背景: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②目的: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③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④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东北、西北、华东、晋察冀、晋冀鲁豫、中原六大战略区
思考:
行政区以什么机构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
体现出了什么原则?如何评价?
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人民主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政权建设的主要变化:
从政权的组织形式看,新、老解放区逐步建立了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新解放区城市实行带有过渡性质的军事管制制度;
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分散的隔离的小块解放区逐渐连成片,建立了大行政区民主政权。
(2)《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1949年6月)
①内容: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②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论人民民主专政》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规定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性质: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课堂探究】比较中共在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 时期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 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 时期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抗日 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 时期 大行政区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1.民主制度建设
制度名称 地位 民主保障对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全体人民
基层群众
少数民族
民主党派
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18-19,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制度建设,这些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体系中分别处于怎样的地位?保障的对象分别是谁?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②发展过程:
1949
1954
1957
1966-1976
1982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标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革”结束后逐渐恢复
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①概念: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中国优势
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动员全体人民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
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速运转;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中国特色
(2)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949
1956
1978
1982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进一步明确这一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政策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改革开放后
中共十二大
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
②过程:
①地位: 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制度):
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建立:三级机构、五个自治区。
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制度):
基层民主选举指:城市居民委员会选举和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
基层民主选举的法律依据: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自治的核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意义: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③法制建设:
我国不仅颁布了1982年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订,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
到1995年底,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共制定了280多部法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④法治建设:
“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①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②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③1999年4月,颁布《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使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内容 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 抗日根据地“三三制” 解放区设置行政区 新中国完善与发展
政权性质 工农民主专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人民民主专政 (理论基础) 人民民主专政(国体)
政权形式 工农兵苏维埃大会 (人大制度雏形) 参议会(三三制) 政协制度雏形 人民代表会议 人大制度(政体)、政协制度
主要矛盾 国共矛盾 民族矛盾 国共矛盾 因时因势而变
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历届思想结晶
小结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道路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不同点 性质
职能
产生
相同点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①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中国在2-4个月时间能将如此大的疫情有效防控住,这在人类医学历史上不曾有过......在这场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我国的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释放出巨大效能,显示了独特优势。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斗争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新华网2020年9月30日
制度彰显力量,
风景这边独好!
【典例研析】(2022·河南期末)相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因职业和党派差异都享有平等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反映出人民政协
A.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
C.促使各党派与中共的利益趋同
D.开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能够使代表不同信仰、利益和观念的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参政议政,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D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在1954年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故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B项主要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作用,故排除;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认识:
①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②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③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中蕴含了哪些政治信息?
人民与民主的统一,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与共和的统一,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本质;
多个阶层联盟共同治理国家。
材料 清华大学政治学教授张奚若表示:“我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好。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最后,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经过讨论协商,决定采用张奚若的意见,将新中国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此,董必武解释说:“因为共和国说明了我们的国体,‘人民’二字在今天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是指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人,它有确定的解释,这已经把人民民主专政的意思表达出来,不必再把‘民主’二字重复一次了。”周恩来也曾解释道:去掉“民主”二字的“原因是感觉到‘民主’与‘共和’有共同的意义,无须重复,作为国家还是用‘共和’二字比较好。”
——摘编自秦立海著:《民主的追求》,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第281-282页
思考5:人民民主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的内涵
(1)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纲要175页
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