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教学
目标
1、理解民族国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2、了解国际法和外教制度产生的原因
3、了解国际法的发展
温故知新:中世纪的二元制结构
封建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分裂割据、公共权力的私有化、政府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以及法律之下的有限君主权。并指出,“封建制度必然导致君权微弱。”
材料: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
封建制度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普世的基督教世界掩盖了民族特性
1、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
材料一 玫瑰战争:1455—1485年,英国内部的王位继承战争。英国贵族分为两个集团,分别参加到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这两个王室家族争夺王位的斗争中。长达30年的自相残杀沉重打击了英国的封建割据势力,为统一铺平了道路。1485,兰开斯特家族取得胜利,并与约克家族联姻,建立都铎王朝。
材料三: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材料二: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思考:专制王权国家是如何形成的?
战争使贵族势力削弱,有利于王权强化
宗教改革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和民族认同感
民族语言强化了民族认同感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四:城市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如同四处开放的花朵。“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营造一个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城市市民阶层必须展开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这一点与封建王权打击割据势力、加强集权的努力不谋而合,因此,共同的利益把王权与城市的命运系在了一起。”(李堃)
城市的发展,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
②表现:
a、英国:1534 年,颁布 《 至尊法案 》 , 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 , 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 , 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
b、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期 , 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
c、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
③特征:国王往往就是国家,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④作用:结束封建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是新兴城市(经济)的保护者;是早期民族国家的象征和情感纽带,增强民族认同,国家观念。
我的国王我的国
路易十四(1643—1715)宣称“朕即国家”,一人独揽全部国家大权,并且把王权神圣化,给自己冠以“太阳王”的称号。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
朕乃君主,故可以为所欲为。——(普鲁士)腓特烈·威廉一世
国王之于人民,雨水之于大地。 —— 西班牙格言
(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史料:英法百年战争从1337-1453年,持续了100多年,法国民族英雄贞德姑娘勇敢地捍卫民族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唤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最终击退英国,不仅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而且还使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民族感情迅速增强。
民族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觉醒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在法国启蒙运动期间,启蒙思想家们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统的民族主义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毫不考虑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剥夺了民众的自由和平等,否认君主是民族和国家的象任,也否认王朝国家是自己的祖国,发出了“专制之下无祖国”呼声,指出只有当臣民成为公民,成为国家的成员,民族共同体才会存在,祖国才会存在。在启蒙思想指导下,法国大革命爆发。由于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宣布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国家成为大家共同拥有的祖国,“等级和阶级都不复存在,全体法国人组成了法兰西民族”。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民族主义》
思考:法国大革命对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也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过对国王的忠诚,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
我的国家我的国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特征
为国捐躯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如果国家受到灭亡或被占领的威胁,那么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每一种灾难都有可能降临于我和我的家庭,但只求上帝能够拯救法兰西”。 ——陈文海《法国史》
背景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既有血缘因素,也是社会政治发展的产物,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政治、经济、思想)
专制王权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
认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凝聚了民众,有利于民族独立和社会治理,促进了西方国家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为统治者绑架民众的意志,走向民族沙文主义,加剧对外侵略和扩张准备了条件。
指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的、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等的国家形态。
国际法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
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以区别于国际私法或法律冲突,后者处理的是不同国家的国内法之间的差异。国际法也与国内法截然不同,国内法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法律,它调整在其管辖范围内的个人及其他法律实体的行为。
国际法是指若干国家参与制定或者国际公认的、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
———来自360百科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外交的概念
外交通常是指主权国家为了实现国家利益与他国或者多国的交往活动。外交自古有之,近现代外交一般认为源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1、国际法的形成原因
①民族国家的形成,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②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关系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2、国际法的形成过程
①荷兰人格老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②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结束了长达30年的欧洲混战,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准则。
建立: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再满足仅仅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稳定关系,而是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3、外交制度建立
影响:国际法的形成和外交制度的建立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开辟了新途径。
4、国际法与外交制度建立的影响
5、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1)背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普、奥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的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起新均势体系。
(2)内容:会议通过的《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及有关条约、宣言和文件构成了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会议上,英、俄、普、奥主宰者们按照大国的意图任意修改欧洲国家的疆界,划分新的欧洲政治版图,
(3)评价: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 、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维也纳会议成了一个分赃的会议,使维也纳体系表现出鲜明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利益,埋下了国家冲突的祸患。
1、一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⑴背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
②十月革命后 , 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 , 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 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⑵表现:
①建立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
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 国际联盟 。
③1928年,美、法各国签订了非战公约 ,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并恪遵条件上之一切义务。
——《国际联盟盟约》
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非战公约》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⑶局限
①国联被英国和法国控制 , 美国始终不是国联成员,苏联加入很晚 , 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
②国联规定形成决议的 “ 全体一致 ” 原则 , 难以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③《非战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2、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⑴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遭到破坏 。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 , 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
⑵表现
①1945 年 《 联合国宪章 》 ,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 , 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 , 确定了 “ 大国一致 ” 原则 , 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
②1946年,国际法院在荷兰海牙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③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 对世界和平与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⑶局限: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 , 不惜退出国际条约 , 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 , 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
二战后国际法的变化
1、主体大大增加:
过去适用少数欧洲国家到联合国成员国、各国际组织等都是国际法主体
2、内容不断充实:
过去主要涉及战争、和平到国际人权、外层空间、跨国犯罪等各领域,国际合作谋求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法的重要内容。
3、形成较完整体系:
国际法基本原则为各国接受,民族自决、互不干涉内政等载入国际文件
4、国家本位观淡化:
各行为主体把关系全人类和平与安全、生存与发展等共同利益置于首要地位
5、国际法地位不断提高,效力得到强化。
国际法遭遇的挑战
强权政治、霸凌行径、双重标准、单边主义等仍在作祟,各国应凝聚共识、携手合作,坚守国际法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平发展的核心价值,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1967年,光华寮案发生,1982年,日本大阪高等法院在中日已建交的情况下,称台湾当局为"被承认的事实上的政府"。
1983年底到1984年初,美国在尼加拉瓜的数个港口布雷,严重威胁航行安全。
1987年,美国参议院通过“西藏问题”修正案。
1994年,卢旺达胡图族对图西族实行种族大屠杀,共造成约100万人死亡。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
2001年,美国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
2015年,菲律宾无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发起南海仲裁案
2017年——至今,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
…… ……
近代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专制王权国家
国际法的形成
民族国家
外交制度的建立
发展表现
历史影响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维也纳体系
对世界和平的影响
苏俄不兼并不赔偿原则
《联合国宪章》的签署
课堂小结
1.关于《至尊法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1534年,由英国议会通过
B.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首脑
C.规定教会召开宗教会议,事后必须向国王汇报
D.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解析】选C。1534年亨利八世在位时,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
国教会的首脑,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故A、B、D说法不符合题意;国王是英
国教会的首脑,但不是所有教会的首脑,故C说法符合题意。
课堂检测
2.对维也纳体系这一概念的最准确表述是 ( )
A.由维也纳会议所决定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B.由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际关系体系
C.法国大革命后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
D.欧洲旧统治秩序和资本主义相结合的格局
【解析】选B。维也纳体系是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之后,俄、英、普、奥四大
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维也纳讨论欧洲善后问题时确立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际
关系体系。故B符合题意。
3.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关系格局进一步民主化。这一
民主化表现在 ( )
A.用集体缔约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
B.用集体提供安全保障的办法维护世界和平
C.用召开国际会议的办法解决国家间的矛盾
D.用集体威胁的办法遏制企图发动侵略的国家
【解析】选C。A、B均不能够真正实现世界和平和解决国际争端,故不符合题
意。C召开国际会议,集体协商,体现了民主,是国际关系进步的重大表现。D表
述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