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高一开始学习新教材的第三课。高一学生正处在15-16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他们在思维上已经逐渐由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比较能力。而且,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于秦朝的建立过程、建立内容、时间以及秦二世而亡有一定的认识,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由于学生之间的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仍需要串联基础知识线索。
二、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秦的速亡。其中第一子目为重点内容,难点是理解秦短命而亡的原因。从秦开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基本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的治理模式,中国封建时代由此开始,并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学习本课内容中的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概念对于理解其他王朝有着奠基性意义。最终秦因为暴政等多方面原因走向了灭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之后楚汉战争由刘邦争夺最高全国统治权胜利,两汉继之而起。
教学目标:
1. 能通过分析历史实物和资料中蕴含的信息,认识战后后期统一的趋势以及秦统一六国所具备的优势所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 能通过历史资料、教师讲述认识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由来以及具体内容(史料实证)
3. 能通过分析秦巩固统一措施产生的影响,强化对祖国的认同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 能通过分析史料以及课本内容,归纳总结秦灭亡的原因,并理解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的不同性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最新教材的目录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结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从而引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
1、秦的统一 :(1)统一原因
同时展示《春秋时期初期形势图》和《战国时期形势图》,同时提问: “长期的兼并战争,使地方诸侯国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兼并战争会带来哪些不利和有利的影响?怎样做才能才能停止战争?”
随后出示《吕氏春秋》节选,引导学生总结出只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才能实现社会
的长治久安,明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由此引出秦统一的第一个原因:长期战乱,百姓渴望安定统一。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学生利用和理解史料的能力。了解战争对于人民的负面影响,深刻认识到和平安定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设问:
分析:秦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物质基础雄厚。
吏治清明,广纳贤才。
统一过程:
分析: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远交近攻,先易后难,逐个击破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和时间建立历史时空,定位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3)巩固统一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建立统一国家对地区,对人民产生的影响,多角度来理解秦统一的意义。这里要点明“大一统”和“民族交融”的重要概念,推进学生的历史理解。“国家”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夏商周,而秦统一则实现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要区别“大一统”和“大统一”的历史概念,强调秦统一在历史上的伟大意义。这一时期的人员流动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促进民族交融。
设计意图:突出重要历史名词和概念,提升学生历史认知水平,对历史事件形成更深度的探究。对古代国家建立和民族交融的理解,有利于培养起学生的家国情怀。
老师设置问题和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对于巩固统一的原因和意义,反映出历史事件出现的因果联系。引入秦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
设计意图:以设问情境将学生带入当时的社会背景,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逻辑思考,形成对历史事件综合考量。
分析:三个特点: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个人独尊。
皇帝制度的本质:皇帝是国家权力中心和主宰
深化皇帝制度的特点和内核,理解古代封建国家对皇权强调。
分析:皇帝制度建立之下,秦始皇还规定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简单介绍三公九卿,点出当时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典客”。三公九卿制的建立目的是更好体现皇帝权威和为政治服务。
老师引导学生初步建构秦巩固统一政治措施的结构,观察秦朝形势图中的地名特点,引出地方上的政治措施:郡县制。
分析:建立郡县制:废除世袭特权(打破世卿世禄的家族权力),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形式,加强直接有效的管理。
②正式废除分封制,基本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
③开启中国官僚政治,沿用时间较长,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设计意图:使用史料和思维导图来形成历史知识体系来强化学生对于历史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历史探究和历史思维能力。
经济文化:
老师以图片形式展示战国时期文字,货币差异,引导学生理解统一文字和货币的意义,一系列措施扭转了混乱币制,推进商品经济恢复发展,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发展。
老师介绍统一计量单位规范保障了统一货币的实行,有效地避免了经济混乱,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确保国家财政收入。此外统一车轨发展了陆路交通,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以教材里耶秦简图片展开扩充,了解远早于西方的九九乘法表和编制户籍的出现。
设计意图:图文并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探究图片背后的历史事件和意义,了解历史对当代的影响,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共鸣,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4)统一意义:
老师带领学生从史料中学习秦巩固统一在军事上的措施,收复南方少数民族,拆原六国军事险阻,销兵器,徙豪强,修长城,修灵渠等大型基础设施。在军事层面的措施使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原六国地区分裂因素,利于巩固统一。人口流动突破地域阻碍,促进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虎符体现皇帝掌握军权,有效地维护统一成果。
。
设计意图:丰富课堂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历史情境进行学习,多视角探究历史,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
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深度思考。并较好的过渡到秦速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接着简述暴政表现。
分析:
社会阶级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三)小结
时间轴:公元前207年刘邦军队攻占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年-前202年楚汉战争 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
设计意图:以时间轴展现历史事件顺序,塑造历史时空,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又因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又较自然地简述秦的灭亡以及楚汉之争、汉的建立了。秦亡后经历了短暂的分裂回归统一。说明“天下分久必合”的统一主流。联系现实,展望台湾的回归以回归国家统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
设问:请同学们小组讨论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们如何评价秦始皇?
通过学生不同角度的评价和理解,老师带领同学们阅读文献资料中对秦始皇的评价,有褒有贬。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全面客观地评价和看待包含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升华本节课的知识收获,尽管昙花一现,秦依旧在古代历史中有重要地位,奠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对后世的大一统国家长期发展有着突出贡献。
小结:
课后作业:以你的见解评价秦始皇(字数不限,表达清楚观点和原因即可)
(五)板书设计
秦的统一
1、统一原因
2、统一过程
3、巩固统一
4、统一意义
秦的速亡:原因、教训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统一为线索,串联起跌宕起伏又短暂的秦朝兴衰。但主线的突出、重点的突破、问题的设置、材料的选用仍需反复打磨,历史思维的训练仍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