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单选题
1.学者指出,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儒孝伦理在汉译佛经中被提升到相当突出的地位,如梵文佛经《六方礼经》在汉译过程中增加了子女事亲尽孝的义务规范,据此可知( )
A.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增强 B.儒家思想佛教化发展
C.中外之间交流日渐频繁 D.佛教逐渐儒家化发展
2.唐朝初年,孙思邈著《千金方》等书,总结唐以前的医药学成果,兼及养生方法,对道教医药学做出很大贡献;成玄英为老庄作注疏,结合老庄,吸收佛教学说,将《老子》中的“玄之又玄”解释为“重玄”。上述现象,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唐朝初年( )
A.思想文化兼收并蓄 B.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C.中外文明交流繁盛 D.中医独特理论体系的完善
3.751年,唐朝在同大食的战争中战致,一批工匠被俘虏,选纸术随后经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关于造纸术传入欧洲所造成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直接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C.导致欧洲宗教改革兴起
D.开启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4.唐代诗歌繁荣,被誉为“诗圣”的是
A.白居易 B.杜甫
C.李白 D.王维
5.“允九”乘法表在先秦典籍如《管子》《荀子》与《战国策》中偶有提及,更多的记载频见于两汉文献。下图为湘西里耶出土的载有乘法口诀的秦简。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
图 湘西里耶秦简“乘法口诀”表(残片局部)
A.数学成就已经领先世界 B.社会经济活动有所发展
C.中国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D.文化繁荣推动社会进步
6.魏晋阮籍在《乐论》云:“乐者,使人精神平和,天地交泰,远物来集,可乐也。”嵇康《琴赋》中也说:“(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这反映了魏晋士人( )
A.对玄理哲思的热衷 B.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C.审美趣味非常高雅 D.纵情流连山水之间
7.1981年,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改编的国产动画片《九色鹿》正式上映,动画生动再现了恒河弄蛇人的传说以及波斯商人戈壁遇险获救等故事。图1、图2所示分别为壁画《鹿王本生》(局部)和《九色鹿》(剧照)。这部动画片的公映最能说明( )
图1 图2
A.敦煌壁画见证商路兴衰 B.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C.现代科技助推文化传播 D.文化产业提升商路价值
8.唐朝学者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但他又借鉴佛家注重禅定修习来提高精神境界。这表明( )
A.儒学具有一定排他性 B.儒学具有一定包容性
C.儒学正统地位已被打破 D.唐朝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9.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民间按例要用新米等祭祀祖先,向祖先报告秋成,唐宋时期,中元节之间发展为佛道祭神、民间祭祖的一个全民性节日。中元节的这种变化呈现出( )
A.南北方存在文化差异 B.多元思想互相兼容
C.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D.宗法观念日益浓厚
10.魏晋时期,佛教徒充分肯定儒家的纲常伦理,以佛教的内容比附儒家的名词概念,如把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相配。这一做法( )
A.推动佛学取得文化主导地位 B.促成三教合一局面最终形成
C.有助于减少佛学传播的阻力 D.反映儒佛思想内涵本质相同
11.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高僧求佛的行路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该高僧是东晋时期的法显 B.这一事件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C.体现了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该事件促使日本佛学开始兴盛
12.曹魏时期,一些学者为儒家《易经》和一些道家经典作注,醉心于道家的“逍遥”思想,正式喊出了“名教本于自然”的口号。这说明当时( )
A.儒道思想趋同 B.社会政治动荡不安 C.中外文化交汇 D.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13.东晋王谧说:“囊者晋人略无奉佛,沙门徒众,皆是诸胡,且王者与之不接。”到南北朝时期,西域僧人通过与帝王、士大夫、文人、平民的交往等社会活动宣扬佛学,并受当时玄学思潮的影响,僧人也开始参与清谈,佛学在核心理论上与玄学趋于一致。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儒佛思想在当时争斗激烈 B.统治者的好恶决定了宗教存续
C.佛教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 D.佛学迎合了中国政治统治需要
14.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饮酒二十首》是东晋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其中一首写道:“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此诗作于晋宋易代的前夜)这首诗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
A.门阀士族的发展 B.民族矛盾的尖锐
C.现实社会的黑暗 D.社会生活的奢靡
15.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以至有“皇帝菩萨”之称,但他却决不敢忘记“事衣冠礼乐”。他多次舍身出家,同时又立孔庙,置五经博士,并自编了《周易讲义》《中庸讲疏》。这表明当时( )
A.儒佛共同维护传统伦理 B.儒佛思想上逐渐合流
C.儒学居于政治优势地位 D.统治者实行外佛内儒
16.《捣练图》描绘了唐代妇女的劳动情景,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画中人物用力扯绢时的微微后退后仰清晰可见,线条工细遒劲、细节刻画生动,设色富丽。据此可知,《捣练图》
《捣练图》(局部)
A.受魏晋典雅庄重画风的影响 B.描绘了唐代女性的健康活力
C.体现唐代宫廷画的鲜明风格 D.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繁荣景象
17.文明因交流而精彩。下图路线反映的文明交流内容是( )
A.长安胡化 B.丝路西拓 C.藏汉和亲 D.佛教传播
18.有位同学到某名人故居参观,记下这副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其刻画的对象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陈子昂
19.观察怀素的《自叙帖》,该帖最突出的特征是( )
A.骨力遒劲 B.规整规矩 C.秀美雄健 D.放纵纵情
20.古人往往用书法者的姓氏命名书体,如欧体(欧阳询开创)颜体(颜真卿开创)宋体。宋体本是宋代秦桧开创的,但因秦桧奸臣佞相的形象让人嗤之以鼻,所以,后人以秦桧所生活的时代——宋来命名这个书体。在“宋四家”中,后人选择书法居其次但人品较佳的蔡京之弟蔡襄入列,摒弃书法上乘而为人“悍诞奸傀见于须眉”的蔡京。材料表明
A.唐宋时期的书法界盛行书体命名 B.唐朝的欧体和颜体超过了宋书体
C.秦桧和蔡京实际上开创了宋书体 D.古代对书体命名蕴含了价值取向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材料三
材料四 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
——ト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简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至唐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
22.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中国人口史》
(1)据材料一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的什么特殊时代?他的诗被后人称为什么?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3)材料二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景教是东正教的一个支派,公元5世纪因持异见而被迫向东寻求发展,而此时佛教在中国大为兴盛,并逐渐中国化。7世纪景教传入波斯地区,657年唐朝打败西突厥控制了西城,并设置北庭和安西都护府,为景教在唐朝的传播提供了可能。762年景教将其中心由波斯转移至阿拉伯首都巴格达。
唐高祖“柔怀万国”、“中楫睦、敦聘好”的睦邻友好政策在唐前期基本延续。景教主教阿罗本来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礼遇,准其传教,并为其修建大秦寺。安史之乱中,景教徒伊斯参与平叛有功被封为节度副使。781年伊斯刻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主体用楷体撰写,行文流畅,对使用典,体现了深厚的中文功底。碑文还有一小部分由古叙利亚文撰写,是研究当时东罗马传教所用文字的重要参证。845年唐武宗灭佛,景教同时被禁止。此碑被教徒埋入地下,景教也逐渐沉寂。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世界考古发现史最负盛名的石碑之一,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据《旧唐书》、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景教在唐朝的地位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历史价值。
参考答案:
1.D
2.A
3.A
4.B
5.B
6.B
7.C
8.B
9.B
10.C
11.B
12.B
13.C
14.C
15.C
16.B
17.D
18.B
19.D
20.D
21.(1)共同点:都有一定的思想来源,都主张改良社会。
儒家主张: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法家主张:以法律为工具管理国家,变法革新,实行专制和中央集权等思想。
(2)从不受统治者重视到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或受统治者的尊崇)。
影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儒学的传播和发展;促使统治者实行仁政;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3)特点:思想活跃;文化多元;儒道佛既存在一定的思想冲突,也出现交融趋势。
22.(1)特殊时代: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诗史”。
(2)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呈现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
(3)趋势:连续增长(上升)。原因:“贞观之治”(奠基);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继续发展);“开元盛世”(全盛)。
23.(1)地位:唐前期受到礼遇,到后期遭到禁止。
原因:波斯萨珊王朝的兴起提供发展契机;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基督教派、伊斯兰教的冲击,被迫东传。(兴的原因,任意2点)
唐朝儒、释、道三教并立的思想格局不利于景教发展;景教不符合唐朝社会发展需要,缺乏本土化。(衰的原因,任意2点)
(2)是研究基督教、景教史及西方文化的重要史料资料;可用于研究唐代与东罗马帝国及中亚、西亚交通与文化交流;具有书法艺术价值;彰显了唐代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任意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