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1 16:1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单选题
1.“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此中央官制对应的朝代是
A.汉 B.唐
C.宋 D.明
2.下表是两则对宋初改革的不同评价,二者都认为北宋初年的改革措施( )
观点 作者及出处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宋元)马端临《文献通》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南宋)朱嘉《朱子语类》
A.铲除割据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B.尽收天下之兵,确保了长治久安
C.吸取历史教训,实现了富国强兵 D.导致制度僵化,埋下了亡国种子
3.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4.北宋仁宗宝元年间官吏达13445人,宣和年间官吏已达30000余人,而到了庆元年间更达40000人。北宋这一状况( )
A.导致财政负担重 B.完善了中央机构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提升了官员素质
5.苏辙说到王安石的“青苗法”时指出:“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这反映了变法失败的哪一方面的原因
A.改革损害了大贵族地主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B.改革在新法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
C.改革没有遵循有利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
D.改革者没有远见卓识,不坚决、不彻底、不注重实效
6.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各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
A.建立提举刑狱司 B.实行察举制 C.强化“四监司” D.设置枢密使
7.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
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
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
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
8.宋真宗意欲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写诏书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将诏书烧掉,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想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只得收回成命。这反映宋朝
A.君主专制走向衰落
B.集体决策的格局
C.君相矛盾不断激化
D.文官政治的特点
9.面对传统的“义利之辨”,王安石明确提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盖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得不然也”。王安石旨在( )
A.强调国家理财的重要性 B.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C.消除改革所面对的阻力 D.为改革提供历史依据
10.如表为宋代军队数量情况(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
总额 禁军(京师附近) 厢军(诸州之镇兵)
太祖开宝(968—976年) 37.8 19.3 18.5
太宗至道(995—997年) 66.6 35.8 30.8
真宗天禧(1017—1021年) 91.2 43.2 48
仁宗庆历(1041—1048年) 125.9 82.6 43.3
A.“三冗两积”局面的加剧 B.边防危机刺激兵力扩张
C.守内虚外政策受到冲击 D.变法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11.宋代官员除按照官品的高低享受俸禄外,还有各种名目的添支钱,公用钱(资助官员公务活动的经费)。政府不仅向官员发放钱财,还会发放羊肉、米、面等物。这些举措
A.加剧了官僚的腐败程度 B.削弱了地方割据的根基
C.提高了行政决策的效率 D.促进了文官政治的发展
12.964年,宋太祖设置参知政事,地位低于宰相。开宝年间(968-976年),宋太祖赋予参知政事与宰相更知印、押班和奏事权。宋太祖意在
A.提高宰相地位 B.加强君主权力
C.提升行政效率 D.精简政府机构
13.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据此可知他们(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
C.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 D.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14.宋朝时,县的长官称为知县或县令,知县或县令主管一方民政、司法和财政,如地方驻有军队,则兼任兵马都监或监押。知县下设县丞,为知县之下的副长官。县丞之下有主簿,主管本县出纳财物。主簿之下置县尉之官,主管阅习弓手、维持治安、巡捕盗贼等。这一制度设计旨在( )
A.规范基层治理形式 B.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C.强化对地方的管理 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15.宋代某中央机构之下设有盐铁、度支(规划收支)等部门,该机构的长官应为
A.同平章事 B.枢密使
C.参知政事 D.三司使
16.“自边微犬牙万里之远,皆上所自制命。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兵权和财权分别有专官掌控),彼监此临,互无统属。”材料描述的局面应当是
A.秦朝推行郡县制度 B.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
C.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D.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17.唐代以前,官员的私人书信不允许利用官方驿传系统传递。宋代允许官员通过递铺传送私人书信,书信中可见异地官员频繁书信往还,叮嘱家事、诗词唱和或交流政见。行旅之中,亦可收寄家书。宋朝允许官员私书入递主要反映了( )
A.中原与边疆文化联系密切 B.跨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增多
C.士大夫群体政治影响增强 D.基层民众联络需求的扩大
18.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暴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之害大也。”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增设参知政事,分散宰相权力 B.设枢密院,管理地方军事
C.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D.派文官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19.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A.注重“以文治国”
B.中央集权加强
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深远
20.“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
A.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B.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C.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边疆地区 D.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离局面。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材料二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北宋调整统治措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什么趋势。
22.材料一 战国时期,封建的君臣关系趋向瓦解,封建等级制日益败坏,各等级之间的流动日益加剧。礼崩乐坏,下克上,公室衰而私门强大,一些国家的卿大夫逐渐取得了国君的地位。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反映的问题实质是什么?除材料内容之外,战国时期其他领域还有哪些重大变化?
材料二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所说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该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具体有什么进步?
材料三 (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单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是安抚使有用武人的。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3)材料三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23.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吕惠卿是改革派新锐,王安石的得力助手。有一次,司马光和吕惠卿在宋神宗面前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吕惠卿说,先王之法,有一年一变者,有五年一变者,有三十年一变者,如刑法、巡狩制度等;政治法律制度等随时都在变化,不变化的只是伦理道德而已。司马光说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话:“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将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此话把吕惠卿说得无地自容,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在背后诋毁司马光。当时两人的情绪都很激动,宋神宗不得不出面打圆场说:“这只是争论而已,何必伤了和气。”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1)教师用书(人教版)
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摘自《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和吕惠卿辩论的焦点和各自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面临的严重问题。
(3)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该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C
2.D
3.D
4.A
5.B
6.D
7.C
8.D
9.D
10.D
11.D
12.B
13.C
14.C
15.D
16.C
17.C
18.D
19.A
20.A
21.(1)表现:杯酒释兵权,削弱地方节度使兵权;设立禁军,拱卫京师;实行更戍法,兵将轮换,互不相识;设转运使,把地方余钱上收;文官担任知州,并设通判监督;分散相权,加强君权;重文抑武。(答出四点即可)
(2)趋势:地方权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相权削弱,君权强化。
22.(1)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铁质工具取代了木质、石质工具,土地私有制取代了国有制,私学和各种流派的思想兴起.
(2)郡县制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中央政府(皇帝)掌握地方人事任免权;职业官僚取代世卿世禄制;地方服从中央;军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3)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散地方官吏的职权。
结束了藩镇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
23.(1)焦点:变与不变。理由:吕惠卿认为先王之法及政治法律制度都在变;司马光认为变法缺少“良将与美材”。
(2)人民负担加重;用人不当以致于官吏扰民现象;民间不满情绪严重。
(3)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变法会有阻力和困难,不可能一帆风顺;变法要讲究策略和方式方法;变法需要群众基础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