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1 16:3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单选题
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 )
A.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 B.盲目照搬西方政治体制
C.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D.提高了总统的个人权力
2.有识之士通过运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人民基本的权利,采用了合法的方式来参政议政,例如通过建立党派和创立报纸期刊,使得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和文化进入国内。材料体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
A.强化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B.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C.带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加快了民主体制的变革
3.南京临时政府废除清朝监察制度,份照西方以参议院行使弹劾权,监督各级官吏。袁世凯则抛弃议会监察制度,改为仿行封建社会监察机构的组织形式,建立类似都察院的平政院和肃政厅。袁世凯倒台后,议会监察制度恢复,然而形同虚设。这说明( )
A.监察制度保证民主实施 B.议会监察制更具优越性
C.封建残余阻碍政治变革 D.近代官制改革的曲折性
4.民国初期,宋教仁称,中国已经由革命时期转入建设时期,同盟会应当实现由革命党到政党的转型,“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在国会里头,占得多数议席的党,才是有政治权威的党,所以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由此可知,宋教仁主张( )
A.完善民主程序,建立共和政体 B.树立领袖权威,强化中央集权
C.组建政党内阁,维护民主政治 D.提升议会地位,落实主权在民
5.《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据此可知当时( )
A.推翻君主专制任务迫在眉睫 B.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任务极其艰巨
C.袁世凯对外卖国的丑恶嘴脸 D.帝国主义“以华治华”策略得以实现
6.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通行公式可谓是“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破”“立”之间体现着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以下选项最符合题意的是( )
A.南京临时政府-清帝逊位,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南京国民政府-结束军政时期,开始所谓的“训政”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土地革命,实行“三三制”
D.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结束“文革”,颁布1982年宪法
7.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A.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迅速传播
C.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D.民国时期重视平等和法制意识的培养
8.在近代北洋政府执政16年间,先后共组成五届国会;颁布7部宪法;十换国家元首,而其内阁总理更迭42届,高达59人,最短的两届只有六天,无论哪一派都不会长久。这一局势( )
A.严重破坏了分权制衡机制 B.推动了政党政治的成熟
C.不利于政府政策的持续性 D.反映了民主制度的弊端
9.1931年秋,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提出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转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的构想;1936年夏,共产党人又转而提出“民主共和国”的构想。这一变化( )
A.推动了国民革命深入发展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扩大了民主范畴以适应形势发展 D.旨在保障广大人民政治参与权益
10.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的18名边区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7名,超过了三分之一,当选的徐特立(共产党员)立即声明,请求“退出”,并按原选得票多少,补递了一位非党员人士。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抗日根据地的日益扩大 B.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C.国共两党阶级斗争推动 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11.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这个意义,是在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里原来就包括了的, 但是现在的情况,使得我们要把这个口号改变一下,改变为人民共和国。这是因为日本侵略的情况变动了中国的阶级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这反映了当时( )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逐步形成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建立
C.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D.变更苏维埃制度的必要性
12.1936年1月15日,西北办事处颁布了《西北苏维埃选举法》,规定“一切精神劳动者(如医生、著作家、教员等)都有选举权;雇佣劳动在10人以下,资本在5000元以下之工商业主亦有选举权;在苏维埃政府及各革命团体工作积极努力的,无论其出身如何亦可获得选举权”。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共两党关系有所缓和 B.中共意图组建联合政府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中共积极调整斗争策略
13.1938年 6月,延安开展了热烈的建党纪念活动,陕甘宁边区各单位组织了纪念大会,举行了大规模的纪念提灯晚会,各大报纸刊登中共领导人撰写的纪念文章,社会各界纷纷向中共中央发来中共 17周年诞辰贺信。该活动( )
A.促成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B.成为三三制政权的实践基础
C.推动民族解放战争的发展 D.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4.1943年,淮北根据地在工作总结中指出:7个县的参议会议员共458位,从阶级成分上看,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参议会的成立( )
A.移植了西方的议会民主 B.调动了农民的参政议政积极性
C.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 D.集聚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力量
1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提出与民主党关系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之后,进一步强调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这一变化( )
A.构筑了现行政治的基础 B.增添了依法治国的新活力
C.调动了广大群众积极性 D.注入了多党合作的新内涵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红军士兵大部分是由雇佣军队来的,但一到红军即变了。首先是红军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节余一点作零用,名曰“伙食尾子”,每人每日约得六七十文。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的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罕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井冈山的斗争》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议会各级议员的选举都实行直接选举。1937年第一次普选时选民参选率就达到了70%。
1942年选举后陕甘宁边区11个县的乡参议员党派统计
党派县别 延川、安塞、清涧、吴堡、曲子、华池、新宁、新正、赤水、淳耀、同宜耀等11个县
共产党员 2456人 占参议员总数的30.34%
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等 5640 人 占参议员总数的69.6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军内民主主义的表现,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民主建设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直接援用了西方的天赋人权和三权分立学说,集中体现了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政治理想。《临时约法》用宪法的形式明确地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2条);人民享有平等权、自由权、请愿权、陈诉权、考试权、选举权等各项权利.还享有多项自由.包括人身自由、财产自由、居住迁徙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通信自由、信教自由等(第5条至第12条)。《临时约法》还规定了责任内阁制的政治体制.参议院是立法机关,以参议院为中心,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院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第16条至52条)。为保持约法的稳定,《临时约法》还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须由参议院议员三分之二以上或临时大总统之提议.经参议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议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得增修之”(第55条)。
——摘编自归东《试评(临时约法)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材料二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下简称《宪法大纲》)明确规定:”苏维埃最高政杈机关为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为了确保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民主政治权利.就必须建立工农兵专政的、代表工农兵权益的、以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基础的民主政治制度。《宪法大纲》的17个条文都是结合根据地工农群众的意志,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和保障工农劳苦大众应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权利与义务,代表了最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
——摘编自朱万红《第一部红色宪法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临时约法》和《宪法大纲》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临时约法》和《宪法大纲》具有不同特点的原因。
1.A2.B3.D4.C5.B6.A7.D8.C9.C10.D11.D12.D13.C14.C15.D
16.(1)表现:政治民主,官兵待遇平等,士兵可以表达自己观点;经济民主,士兵管理伙食,经济公开;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
必要性:有助于改变封建雇佣兵制度,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军队; 提高广大官兵的政治觉悟;有助于增强激发官兵的积极性、战斗力。
(2)措施:实行普选;实施参议会制度;推行“三三制”。
影响: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或调动了各阶层民众的抗日积极性);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探索,巩固了边区民主政权;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17.(1)不同:
《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以捍卫辛亥革命成果为目标;规定责任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权结构;肯定人民享有一定权利;反专制色彩明显。
《宪法大纲》:是工农民主性质的宪法;保护工农兵权益;建立工农民主政权;明确规定人民广泛享有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2)原因:
《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南京临时政府建立;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西方代议制的影响。
《宪法大纲》:国共对峙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俄国革命和政权建设经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