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一第四课课后习题
一、单选题
1.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 )
A.缓和德英关系B.推广德语教育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
2.20世纪初,一些知识分子在小说中描绘了未来中国的“庆典想象”。梁启超在“维新五十年庆典”中设想国家因维新而富强,列国首脑皆亲临祝贺;赵君豪的《双十节》描写了飞机等交通工具已由国人制造,工人代表在典礼上得到总统表彰。这此小说的创作( )
A.为维新变法进行舆论准备 B.意在传播西方民主政治观念
C.引领了近代社会变革方向 D.契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3.如图为漫画《考察宪政》,画面中的球体为“月亮”,其上方文字为“各国之宪政”,画面右侧文字为“考察宪政大臣”。该漫画意在说明清政府( )
A.宪政改革兼容并蓄B.宪政改革充满曲折
C.企图挽救统治危机D.预备立宪的欺骗性
4.1901年清廷宣布“新政”。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1906年,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立宪成为一场骗局。这些措施表明( )
A.改革加速了革命的进程B.清末新政加深了民族危机
C.清廷主动适应时代潮流D.民主政治成为社会的共识
5.1898年7月4日,张之洞、陈宝箴联名呈递《妥议科举新章折》,主张废八股、改进科举。7月19日,光绪帝发布上渝,认为张之洞、陈宝箴的方案“剀切周详,颇中肯綮”,并以此为蓝本进行改革。据此推知,该方案( )
A.推动新旧势力间的合流B.颠覆了“中体西用”的理念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否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6.鉴于“各国电线,多归官办,凡遇军国要政,传递讯息,最称密捷”,从1902 年起,清政府开始逐步将电报事业收归国有。清政府此举意在( )
A.拓展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 B.加强权力中枢的控制能力
C.抗击外来侵略的军事要求 D.顺应科技发展的世界潮流
7.1952年夏,根据对山东地区32个县农户的调查显示,“农民的实际收入平均每户四百零九万元(注:旧币一万元等于新币一元),除去全年生活生产的费用及其他支出外,每户可以剩余二十七万八千元”。“绝大部分农民已摆脱了‘糠菜度日’的生活,不仅有吃有穿,而且一般地都有了余粮”。这反映出当时山东地区( )
A.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B.合作化激发农民生产热情
C.农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D.生产关系的调整效果明显
8.1978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应邀访日,邓小平参观神奈川县某汽车工厂时发现,该工厂自动化程度达到了96%,在生产线上几乎看不到什么工人,参观后邓小平若有所思地说了一句话:“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据材料可知
A.中国政府已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日本汽车行业现代化水平居世界第一
C.现代化基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有效管理D.日本囿于国情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9.1977年,人民大会堂迎来了久违的(停顿了16年之久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表彰大会。1977-1979年召开的全国工业会议、全国科学大会、全国劳模大会上,成百上千的先进企业、先进集体、先进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受到表彰。这一史实
A.具有拨乱反正的时代特色 B.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
C.吹响了“科教兴国”号角 D.倡导了艰苦奋斗新风尚
10.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11.19世纪90年代初,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至1897年已有求学者数百人。在课堂上,康有为纵论天下大事,每讲一学,必然上下古今,究其沿革得失,并举出欧洲的例子以资证明。康有为此举力图( )
A.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 B.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C.开启经世致用治学路径 D.增强国人民族民主意识
二、论述题
12.下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
三、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后期,一批理财型官员密集出现。安史之乱以后,内外战争不断,政府开支大增。鉴于“寇盗未戢,关东漕运,宜有倚办”,朝廷以户部侍郎刘晏为度支盐铁转运使,“盐铁兼漕运,自晏始也”。刘晏主持理财工作近20年,不额外征发丁男,不过分劳扰郡县,借助商人活动和市场作用,革除国家财政工作的积弊,效果显著。盐铁使第五琦负责理财时,因“国用未足”而铸钱,并创立盐法,取得“人不加赋,所入仍旧”的成效。及杨炎当政,视财赋为国家的根本、民生的关键,遂推行两税法,在“赋不加敛”的前提下,保证了财政收入,稳定了政治局面,巩固了政权基础。这一系列举措为后世所借鉴,影响深远。此后直至晚清,唐代理财型官员仍常为后人所称道。
——摘编自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理财型官员密集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宗旨,分析唐代理财型官员为后人称道的原因。
第四课课后题参考答案:
1.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京师大学堂的英文教习和德文教习数量涉及英国和德国在中国力量体现、文化影响和软实力渗透问题,德国认为德文教习少而要求增加,固然是为了加大德国在中国的影响力,为其在华利益服务,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德在华的争夺,排除A项;推广德语最多也只是表象不是实质目的,排除B项;从列强对华政策实质来说,在C、D之间比较不可能选C项,排除C项。故选D项。
2.D【详解】依据材料“庆典想象”,“设想国家因维新而富强,列国首脑皆亲临祝贺”,“《双十节》……工人代表在典礼上得到总统表彰”,可以看出小说作者对中国未来富强、列国来贺的设想,反映出当时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落后挨打的时代特征,D项正确;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作者对于中国未来的设想,排除B项;小说的创作引领变革方向,表述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
3.D【详解】根据漫画信息可知,各国宪政被认为是远在天边的“月亮”,但所谓“考察宪政大臣”却在地面上“考察”,这讽刺了清政府推行所谓宪政的预备立宪只是自欺欺人而已,D项正确;漫画并不是为了体现宪政改革兼容并蓄、充满曲折,排除AB项;材料无法反映清政府企图挽救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
4.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预备立宪”成为骗局激化了矛盾,这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A项正确;B项表述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符,排除B项;政府实行“新政”“预备立宪”是在经济困难、政治危机的情况所采取的措施,是被迫的,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体现“民主政治成为社会的共识”,排除D项。故选A项。
5.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7月4日,张之洞与湖南巡抚陈宝箴联名呈上《妥议科举新章折》,就废八股之后如何改进科举制度,提供了全面的方案。这是一个变通方案,虽还有保守的色彩,但考虑到八股取士的长期影响,采取渐进的、非一步到位的方式,也有其合理性,这显然有助于减少变法阻力,因此C项正确;该方案并不能推动新旧势力合流,排除A项;该方案沿用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排除B项;该方案并未否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6.B【详解】根据题干清政府将电报事业收归国有的目的是“凡遇军国要政,传递讯息,最称密捷”,由此可知,清政府的目的是加强中央的控制能力,B项正确;清政府将电报事业收归国有的目的是加强中央的控制能力,拓展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顺应科技发展的世界潮流,并非其目的,排除AD项;清政府加强中枢的控制能力,包括在战争期间传递讯息的速度,战争不能明确是抗击外来侵略还是镇压农民起义,排除C项。故选B项。
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山东)。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至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反映了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没有体现农民的社会地位,排除A项;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材料为经济恢复期,排除B项;农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8.C【详解】神奈川的汽车生产自动化程度很高,这说明现代化基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有效管理,B项正确;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证明日本汽车行业现代化水平世界第一,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A【详解】1977年正值拨乱反正时期,先进生产者表彰大会的重新召开体现了拨乱反正的时代特色,A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排除B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艰苦奋斗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B【详解】1978年12月,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和党中央印发的关于战后西欧国家、日本及亚洲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讨论来看,这主要是为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引入外资和先进技术服务的,B正确;国企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的,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A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排除;材料侧重的是对外资和技术的引进利用,与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无关,D排除。故选B。
1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90年代初至1897年。(中国)。据材料可知,题干涉及时间是19世纪90年代初至1897年,据所学可知,时间段涉及甲午中日战争及以后,此时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康有为在广州创办新式学堂万木草堂,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强调欧洲,说明他想以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为模板,来进行变法,所以,创办新式学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据所学可知,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公车上书,排除B项;材料中虽涉及经世致用,但是开启经世致用治学的是明清之交的思想家,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康有为的做法是为了增强国人民族民主意识,材料主要体现了康有为想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排除D项。故选A项。
12.根据晚清时期的时代背景并结合材料中对于“小英雄”的品格塑造可知,画报描绘了一个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吸纳西方近代思想的青年形象。由于清末《辛丑条约》的签订,列强侵略进一步加深,面对民族危机,需要一批立志报国、救民于水火的青年人;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使得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被激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世界眼光、意气风发,随时准备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献身,怀揣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小英雄形象,反映了近代中国人为追求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不断探索、积极进取的坚强决心和精神风貌。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对于“小英雄”的品格塑造可知,画报描绘了一个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吸纳西方近代思想的青年形象。从民族危机角度阐释是由于清末《辛丑条约》的签订,列强侵略进一步加深,面对民族危机,需要一批立志报国、救民于水火的青年人;从经济角度阐释是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从西方思想传入角度阐释是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使得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被激发。从救亡图存角度阐释意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世界眼光、意气风发,随时准备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献身,怀揣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小英雄形象,反映了近代中国人为追求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不断探索、积极进取的坚强决心和精神风貌。
13.(1)战乱频繁;军费剧增;漕运受阻;需要改革。
(2)以财政为抓手,追求富国强兵;切合实际,措施得当;以民为本,爱惜民力。
【详解】(1)背景:从材料中的“安史之乱以后,内外战争不断,政府开支大增”归纳出“战乱频繁”“军费剧增”;从材料中的“寇盗未戢,关东漕运,宜有倚办”归纳出“漕运受阻”,并得出“需要改革”的背景认知。
(2)原因:王安石以“富国强兵”为变法宗旨,财政改革主张“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据此并结合材料内容,就比较容易得出“以财政为抓手,追求富国强兵”“切合实际,措施得当”和“以民为本,爱惜民力”等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