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9 课 新文化运动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新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九课的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部分。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本课的内容突出一个“新”字,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空前的一次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所以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标准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教师: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
学生: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
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教师: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
学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教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先进的中国人由此得出了新的结论: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要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将国魂重铸。于是,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以图片的方式来吸引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从图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第一篇:“两种思潮的冲突”——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教师: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
学生: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教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过渡: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展示:
思考:这些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了先进与落后的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解释:先进的思想指的是西方传授的新思想,落后的思想指的是袁世凯倒行逆施的旧思想。
展示:
(设计意图:认识历史发展的曲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教师:一方面,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另一方面,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后,认为: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要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启发民众的思想。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展开了。
第二篇:“春风拂面暖人心”——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视频:《新文化运动》(剪辑)
根据视频完成表格: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主要阵地
《新青年》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等
旗 帜
民主 科学
教师: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
《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展示:
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党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教师:材料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他们高举的斗争的旗帜指的应该是什么?
学生:民主与科学。
提问: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展示:
教师:新文化运动阵营形成以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以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和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为武器,行动起来,激情四射地投身于重塑国人灵魂的伟大事业。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口号、代表人物等)
第三篇:“除旧迎新思想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展示:
材料一:“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材料二:“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三:“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
——---胡适《吴虞文录序》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材料四:“一、要有话说,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写;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教师: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学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解释:“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新文学”就是白话文;“旧文学”就是文言文、八股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时,令学生感受先进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的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渡:因此,我们一般把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为“四提倡、四反对”,可是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这使得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是什么事件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呢”?
教师:什么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学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教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如何传播的?
学生: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
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热情宣传:“试看将来环球,必
是赤旗的世界!”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年年底,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教师: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而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第四篇:“和风细雨万象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展示:
材料一: 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
材料二: 《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三: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教师: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掌握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局限性。)
归纳总结:
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表现在于,它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教师: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这种态度是否正确?应该怎样对待东西方文化?
学生:不对。我们应给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中国的文化相结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教师:当时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今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也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又增加了一面新旗帜,有了新发展,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十月革命,这就召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打开了道路。“五四” 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强大力量。“五四”运动后,他们开始把马史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自主归纳本课知识。并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
1、近代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与洋务派论战C、与立宪派的论战???????????? D、同复古主义思想斗争
2、把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C、鲁迅?????????????????????? D、胡适??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①陈独秀 ②李大钊??? ③鲁迅??? ④胡适??? ⑤毛泽东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新青年》????????????????? B、《中外纪闻》C、《民报》??????????????????? D、《申报》
5、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 (?? )A、人文主义?????????????????? B、马克思主义C、列宁主义?????????????????? D、民主和科学
6、在中国近代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是 (?? )A、陈独秀???????????????????? B、鲁迅C、李大钊???????????????????? D、胡适
7、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A、?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B、?是一次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C、?民主、科学思想的普及教育运动D、?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一篇:“两种思潮的冲突”——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第二篇:“春风拂面暖人心”——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9、新文化运动
第三篇:“除旧迎新思想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第四篇:“和风细雨万象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课件27张PPT。温故而知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
结果如何? 洋务运动器物戊戌变法制度辛亥革命失败思想新文化运动新文化
运动第9课第一篇:
“两种思潮的冲突”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尊孔复古民主、自由、
平等、博爱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袁世凯实现独裁专制,规定“ 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冲突
袁世凯称帝标准像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极力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1914年9月28日,孔子生日那天,袁世凯头戴平天冠,身穿古装服,率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演出了民国以来第一次祭孔朝圣的大丑剧。
12月23日冬至节,袁世凯又穿起特制的古怪察服,率领百官,拥到天坛,举行祭天大典。这是袁世凯的又一次复古表演1914年12月袁世凯到天坛祭天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什么还会
发生这样的闹剧?这说明什么问题?民主共和的观念虽然深入人心,但多数中国人
的精神面貌仍没有改变。说明封建统治思想还
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这对中国革命
发展是极大的阻碍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第二篇:
“春风拂面暖人心”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民主 科学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党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第三篇:
“除旧迎新思想开”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材料一:“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材料二: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三:“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 ——---胡适《吴虞文录序》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材料四:“一、要有话说,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写;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内 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提倡反对专制独裁科 学旧道德新文学新道德,旧道德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新文学”就是白话文;
例如: “干不了,谢谢。”
“旧文学”就是文言文、八股文。
例如: “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① ② ③ ④ 内 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新世纪的曙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四篇:
“和风细雨万象新”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材料一: 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
材料二: 《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三: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评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 大解放运动。 积极性: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它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三、小 结前期后期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课 堂 练 习一、?选择题1、近代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与洋务派论战C、与立宪派的论战???????????? D、同复古主义思想斗争
2、把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C、鲁迅?????????????????????? D、胡适??DC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①陈独秀 ②李大钊??? ③鲁迅??? ④胡适??? ⑤毛泽东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新青年》????????????????? B、《中外纪闻》C、《民报》??????????????????? D、《申报》CA5、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 (?? )A、人文主义?????????????????? B、马克思主义C、列宁主义?????????????????? D、民主和科学
6、在中国近代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是 (?? )A、陈独秀???????????????????? B、鲁迅C、李大钊???????????????????? D、胡适
7、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A、?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B、?是一次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C、?民主、科学思想的普及教育运动D、?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BCA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