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单选题
1.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后因顽固派破坏,1881年撤回留美学生。该批学生回国后从事工矿、电报者30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进入海军20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从事商业者5人。1915年6月,李石曾与蔡元培等人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勤工俭学会”,帮助留学生进行勤工俭学活动,这一时期先后约1600多人到达法国学习,其中包括徐特立、蔡和森、邓小平、周恩来等人。对材料中的近代留学教育解释正确的是( )
①国家承担留学后的一切费用 ②成为了晚清选官的主要方式
③传承文明、推动文化的交流 ④为中国建设和革命培养人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
A.侧重选拨时务人才 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
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
3.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决议设立经济特科,以选“务实之才”,最后保举者达200余人。同年,这些被保举者却不得不狼狈离京,“经济特科”随即“停罢”。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经世致用”遭到清政府摈弃 B.设立经济特科不符合世界潮流
C.政局变动影响选官制度的变革 D.戊戌变法违背知识分子的愿望
4.清末新政期间,鉴于“游学者甚众”,清政府抓紧制定留学生政策,先后颁布《奖励游学毕 业生章程》等,宣布给留学归国人员以正途出身(即等同于科举考试及第)。据此能说明晚清政府( )
A.学习引进西方工厂制度 B.颁布维新变法诏令
C.建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 D.正式废除科举制度
5.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该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该章程的颁布( )
A.使科举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B.推动了近代选官制度的转变
C.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D.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6.1908年,候补内阁中书黄运藩奏请“科举与科学并行”。他认为“中国人心皇皇,国势岌岌,半由学务,亟宜变通,计惟科举与科学并行,中学与西学分适,乃足靖人心而定国是。”材料表明( )
A.科举选官与学堂选官不分优劣 B.科举考试应该改变考试内容
C.废除科举选官引起了社会不满 D.清朝末年学堂选官难以推行
7.民国初年,政府专门设立官员甄别委员会,对所有未经考试任命的官员进行甄别。如,司法部司长田某称其在日本留学的毕业文凭遗失,农商部部员贺某称其在比利时某校毕业但文凭遗失,甄别委员会即电请驻日、驻比使馆查复。民国初期的官员甄别( )
A.具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B.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意在保障官员的素质 D.巩固了民主共和政体
8.民国时期实行公务员甄别,规定:审查成绩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可任用公务员。但凡剥夺公权尚未复权者、欠公款尚未清结者、曾因贪污处罚有案者、吸食鸦片或代用品者,均不得任为公务员。这表明民国时期( )
A.公务员甄别只关注政绩 B.甄别合格的官员都有真才实学
C.科举制度影响依然存在 D.公务员考核标准注重德才兼备
9.依照1929年颁布的《考试法》,国民政府组织的考试有三大类。一是公职候选人考试,二是任命人员(国家任命的官吏)考试,三是依法应领证书的专门职业技术人员考试。这反映出国民政府初期的考试具有( )
A.选拔政府机关人员的客观效果 B.推动现代学校教育转型的意义
C.促进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意图 D.创新现代官员选拔制度的目的
10.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台了《考选委员会组织法》《典试委员会组织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贯考绩法》等一整套文官考试任用、俸禄发放、奖惩与考核的法律。这表明当时的公务员制度( )
A.较为系统完善并得以全面实施 B.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性
C.选官制度化并杜绝了腐败现象 D.组织严密保证了政府的效能
11.“这一时期,一是正式设置考试院,作为政府的最高考试机关,将它列为中央政府的“五院'之一,考试院是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和监督者;二是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使文官制度法律化。”“这一时期”是
A.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B.北洋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12.下图证书上写着“卓士闳,年五十岁,男性。浙江省奉化县公民,应甲等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此证。”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并加盖各类印章。该证书表明( )
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
A.北洋政府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B.国民政府禁绝公职任用亲信
C.女子获得参加考试的资格 D.公务员的选拔管理有法可依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制度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主要表现在:……各级政府组成人员和其他重要公务员,由党的组织部门考察,党委讨论决定,依法由各级人大选举产生或由各级人民政府任命。材料中体现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是( )
A.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B.职务常任,稳步上升
C.政治中立,工作隐名 D.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1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是( )
A.党管干部原则 B.强化干部廉政建设
C.推行公务员制 D.完善干部选用机制
15.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地方和部门在对公务员选人用人机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等机制。这一做法( )
A.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人才选拔环境 B.杜绝了干部贪腐以及渎职的行为
C.反映了品行是考核官员的主要依据 D.完善了权力制约机制和监督体系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英国枢密令正式将公开竞争考试纳入英国文官系统的选拔机制,这被视为考试制度确立的里程碑。该枢密令明确要求所有要进入文官系统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参加考试委员会举行的考试,然后经过实习考验并获得委员会颁发的资格证书。对于例外的情况,如日常进行体力工作和没有技术含量的低级工作人员,或者外交部和涉外机构的工作人员,则不需要参加公开竞争考试。枢密令要求财政部及各部门领导协助文官事务委员会制定各种具体的规章制度,强调实习的重要性。1870年枢密令的重要意义在于确立了公开竞争考试的地位,并将考试细化为两个等级:高等级考试和低等级考试。他们对应不同的职位,参照不同的考试内容和标准。这样的区别对待,并未将考试引向极端,而是很合理地运用了考试这种方式。1870年枢密令颁布后,这种更为客观、更能体现候选人任职能力的选拔方式,最终取代了主观性极强的赐官制和政党分肥制。
——摘编自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理性化》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在任内短短几个月时间就主持颁布了几部有关文官考试法律的单行法律文本,典型的如《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草案)》(1912年3月)与《文官考试令(草案)》(1912年3月)等。这些文本同《临时约法》一起初步构成了一个由宪法、考试行政组织法与考试基本法组成的、效力层次区分清晰的考试法律体系。考试机关是考试权的组织载体,相关制度安排直接关系到考试权的实现。《临时约法》存续期间,涉及考试行政机.关组织安排的主要法律文本是《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草案)》。作为一部行政组织法,文本中对考试行政机关的设置、编制、职权、职责、活动程序和方法均予以规定,其中职权与组织构架是其核心。就某种程度而言,此时的考试行政组织尚未完全独立。
——摘编自冯子轩《从宪法文本看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考试制度的异同,并分析近代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二 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
材料三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选官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显著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1.D2.C3.C4.C5.B6.C7.C8.D9.C10.B11.C12.D13.A14.A15.A
16.(1)异:英国通过行政命令确立文官考试制度.南京临时政府通过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确立文官考试制度;英国多个部门协同负责,南京临时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
同:强调公开考试、公平竞争;重视效力层次.区分对待。
背景:原先的选官制度存在弊端;工业革命的发展;政党政治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
(2)认识: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对文官进行科学、统---管理,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了文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为政府选拔了有用的人才。(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7.(1)历史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科举制无法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新式学堂的出现;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
(2)特点:通过法律手段确立。
(3)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干部的年轻化和专业化;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