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22 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一、教材内容分析
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标准
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知道鲁迅、徐悲鸿、郭沫若、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三、教学目标
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度废除等史实;了解民国时期著名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及主要成就。
指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创制表格,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条理清晰,以便从主体上把握知识。
认识到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创建于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是中国近代 第一所国立大学。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北京大学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大学之一。?
教师:那么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什么机构?它的设立 是否冲击了科学制度?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知并憧憬向往的北京大学校门图片导入情境,从身边事或者被十分关注的事情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由私塾到学堂-----新式教育的开端
1.新式学堂的出现和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展示:
国家最利之事,在人人皆知求学;国家最不利之事,在人人皆思做官。人人皆知求学,则各谋其本业,而天下以安;人人皆思做官,则各忘本分,而侥幸奔竞之风作矣。
――张之洞
教师:张之洞这段话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这句话反映了选举制的弊端在于它是一种保障学而优则仕的成长目的的教育体制。不能适应近代工业的迫切需要。
展示:
1910年夏秋之际,詹天佑被学部聘为归国留学生主考官与学部一等咨议官,主考归国留学毕业生。他在接见考生时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留学外国,获得了一些知识技能,要做一点事贡献国家。如果要做官,就不能做事,想做事,万不可做官。”
教师:詹天佑的这段话是告诫学子们,国家需要实业家,要专心做事。侧面说明了新式教育与旧式教育的目的明显不同了。新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近代中国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
教师:近代中国人想生存、发展下去,只能自强以适应社会的改变,而杰出人才 的培养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科举制自隋朝就一直是我国的选官制度,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于是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改革教育的主张。
(设计意图:由以上两则材料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旧的教育体制,转变人们求学的目的是当务之急,是近代中国之急需。)
思考:中国近代教育的起点从什么时候开始?
学生:洋务运动时期。
教师:洋务派在培养外事人才方面作了哪些努力?
学生: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了京师同文馆,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 外交人才为宗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展示:
教师: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维新变法,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关天设立京师大学堂的。那么在戊戌变法时期,是如何改革教育的?
学生: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展示:
思考:它的创办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教师:蔡元培,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教师:京师大学堂开办后,科举制仍然存在,这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什么危害?
学生:科举制度创于隋朝,唐代进一步完善。明代,形成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文体采用死板的八股文,考试内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允许考生有自己的见解,是明清文化专制的集中体现。它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
补充:导致人才知识结构的欠缺。京师大学堂的学生只有考取科举,才能取得做官资格。国家得不到急需的军事、外交、科技人才。
过渡:那么,清政府是怎样改革教育的?
2. 建立新式教育体制和废除科举制度
提问:新式教育体制是怎样建立,科举制又是何时废除的?
学生:由于科举考试的弊端,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展示:晚清女子学堂
展示:《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里的课程
?
修身
(政治)
读经
讲经
中国
文学
外国
语
历史
地理
算学
数学)
博物
(生物)
图画
体操
一年级
1
9
4
8
3
2
4
2
1
2
二年级
1
9
4
8
2
3
4
2
1
2
讨论:对照《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里的课程,课时与今天课程、课时设置, 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学生:《奏定学堂章程》设有“读经”“讲经”课,我们的课程表没有;它里面没有我们今天的化学、音乐等课程。
学生:两者相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有“读经”“讲经”,而且所占课时比例很大,反映出它还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的色彩。
教师: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具有进步性。但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经学”课时最多,学生仍立足于做官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结论的能力及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总结: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它由兴办外国语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开端,而后发展到创办新式实业学堂,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再到派人出国留学,以便更直接、更迅速地掌握先进技术。戊戌变法时期设立京师大学堂,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废除科举制,近代新式教育体制逐渐确立起来。
过渡:晚清政府终于艰难地迈出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在中国近代,除了教育体制的变化外,另一个变化就是文学和艺术。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家、艺术家
教师:你知道五四运动到1949年间中国文学艺术的神圣使命吗?
学生:宏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教师:请同学们看书,把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方面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列表归纳。
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列表。
教师:巡回指导并选出完成的最好的和有代表性错误表格用投影展示。
展示:
类别
人物
代表作品
文
学
鲁迅
《狂人日记》《孔乙已》
郭沫若
《屈原》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丁 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艺术
绘画
徐悲鸿
《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
音
乐
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动手,设计表格,完成归纳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掌握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心灵与中国近代那些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家、艺术家好好交流吧。
展示: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近代反封建斗争中最彻底、影响最广泛的思想家。1902年赴日留学,原学医后弃医从文,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己》。
教师:鲁迅在1918年5月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是《新青年》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也是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它以特有的深刻性彻底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性质,发出了革命人道主义的“救救孩子”的呼声。《孔乙己》塑造的是一个被封建文化所毒害的迂腐而麻木的知识分子形象。毛泽东赞誉:“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展示:
郭沫若(1892年—1978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教师:郭沫若的历史剧时代性也很强。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学生:《屈原》
教师:除此之外,郭沫若在抗战时期创作了《棠棣之花》、《虎符》 等作品。
视频:大型话剧《屈原》
教师:抗日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作者借屈原之口说出了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怨愤,也表达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大型历史剧《屈原》,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的品质。)
展示: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教师:这是解放区的文学作品,建议同学们课下借阅。
展示:徐悲鸿画的马
教师: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他笔下的
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欣赏:徐悲鸿作品《愚公移山》、《九方皋》、《田横五百士》、《群奔》等。
教师:时当抗战艰苦年代,徐悲鸿《愚公移山》等作品激发了中国人民艰苦奋
战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徐悲鸿作品,以此感悟徐悲鸿作品精神力量。)
展示: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过渡:在艺术领域里,除了徐悲鸿用手中的画笔来完成历史赋与他们的重任外,
还有音乐领域里的聂耳和冼星海,他们用歌声来激励人们的抗日斗志,勉
励中国人民战胜困难,争取光明。
展示:聂耳、冼星海的相关图片。
介绍:关于聂耳、冼星海的事迹。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歌曲。
教师:从歌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中华民族处在危亡关头之际,正是这些歌曲
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特别是《黄河大合唱》,以它气势宏伟的旋律,发出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怒吼,震撼了一代中国人的心扉。就是在今天,我们听了之后,也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
(设计意图:通过视听感觉,澎湃学生的血液,真正感受到那个时代讴歌光明、鞭挞黑暗、坚决抗战的气息,认识到歌曲对于鼓舞和教育人民的重要作用。真正领悟到《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在今天的伟大意义。)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本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近代中国教育方面的变革,也了解到五四运动后至
解放前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近代中国的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锻造出来的。正是时代特征才决定了历史赋予它们的崭新内容,这说明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起来。
下面把本课的主要内容用知识口诀表达一下,便于理解记忆。
(设计意图:把本课知识编成口诀朗读背诵,一是对本课知识的总结,更主要的是和学生一起巩固所学,建构知识体系。)
京师同文馆 1862设北京,
近代教育从此起,重外语 科技与军事.
京师大学堂,“广育人才,讲求时务”,最高学府美名扬。
1905 废科举,新式学校各地起。
“五四”文化了不起,鲁迅文学举大旗,
代表作品要牢记,《狂人日记》《孔乙已》。
郭沫若写历史剧, 借古喻今吐怨气。
小说繁荣解放区,名家 丁玲 赵树理。
美术大师徐悲鸿,《愚公移山》赋新意。
聂耳以歌鼓士气,创《义勇军进行曲》。
星海《黄河大合唱》,气势恢弘有旋律。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
1.我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
A.京师同文馆 B.福州船政学堂
C.万木草堂 D.京师大学堂
2.我国沿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在( )
A.1898年 B.1905年
C.1911年 D.1912年
3.20世纪初,各地逐步建立起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等各级新式学堂,主要原因是( )
A.《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B.“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C.科举制度的废除
D.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 22 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一、新式教育的开端
1.新式学堂的出现——洋务运动时期
2.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戊戌变法时期
3.新的教育体制——清末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4.科举制度的废除——1905年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家、艺术家
类别
人物
代表作品
文
学
鲁迅
《狂人日记》《孔乙已》
郭沫若
《屈原》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丁 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艺术
绘画
徐悲鸿
《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
音
乐
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