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练习习题(20+2)(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练习习题(20+2)(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1 17:2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练习
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此变化( )
A. 受佛教不断传播的影响 B. 反映世家大族不断衰落
C. 是推行科举考试的结果 D. 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如表为唐宋时期科举进士的录取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
时代 统治(年) 录取进士总人数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
唐朝 290 7448 26
宋太祖 17 188 12
宋太宗 21 1487 71
宋真宗 25 1760 71
宋仁宗 41 4561 112
A. 提倡文官制度B. 完善了科举制度C. 文学发展的结果 D. 加强君权的需要
关于选拔官员的标准与下列选官制度按顺序搭配正确的是( )
夏商周:世袭制 秦:军功 汉:察举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 隋唐宋:科举
A. 血缘一功绩—考试成绩一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 功绩一血缘一考试成绩一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 血缘一功绩一门第声望一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D. 血缘一功绩一品行才学一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西周实行世禄制,各级封君享受自己时地上的收入;战国时间,官员大都实行俸禄制,发放粮食依量官职高低而存在等级差别,高者万石。这一变化(  )
A. 减轻了土地兼并现象 B. 调动了官员的工作主动性
C. 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 D. 有利于君主集权制的形成
董仲舒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貲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现象反映的问题,汉武帝(  )
A. 实行察举制 B. 颁布推恩令
C. 设刺史监察 D. 建“内外朝”制度
清雍正时期创设提督学政,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如表是雍正元年各地任职人员一览表。由该表可见清初(  )
辖区 人名 辖区 人名
顺天 吴襄 江西 沈翼机
江南 郑任轮法海(满族) 湖广 关家麟
浙江 马豫何世璂 四川 任兰枝
山东 吕文樱 广东 忠士奇
山西 刘于义 广西 陆绍琦
河南 张廷璐 云南 张缣蔡嵩
A. 汉族官员政治地位提升 B. 文化政策自由开放
C. 文化领域依赖汉族精英 D. 民族交融成就斐然
清朝雍正年间,原各省所设学官一律改为提督学政,简称学政。学政一般由具有钦差性质的翰林出任,负责一省的学校事物,包括考察各级学校教师、生员,主持生员的岁考和科举预备考试等,地位仅次于督抚。学政的设置可以说明当时
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 地方行政实行分权体制
C.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强化 D. 士人思想受到严格禁锢
从秦国到秦朝,统治者大量任用才智之士为相,这些相虽然权倾一时,功勋卓著,但却无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袭于子孙。这种政治现象表明( )
A. 君权与相权相制衡 B. “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C.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D.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20世纪以来,随着文官集团的日益崛起与膨胀,文官逐渐“演变为运用法律和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以至于每位总统都要思考“如何防止职业文官阉割总统的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
A. 行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B. 总统立法权力遭遇侵夺
C. 文官集团垄断政府权力 D. 三权分立机制发展完善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和建立考试选拔的文官制度,文官职位面向所有公民,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平等竞争,择优录用。这反映出文官制度(  )
A. 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B. 扩大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基础
C. 受到两党或多党政治制度的影响 D. 赋予移民和妇女公平竞争的权利
为了使政府在政党轮替时工作保持稳定,19世纪初,英国在政府各部设立“常务次官”及其下属的“文职服务员”,按规定他们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也不与内阁共进退。这说明了( )
A. 存在政党分赃现象 B. 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C. 英国民主政治的深入 D. 关注官员道德品质
如表为美国公务员制度的演变情况(部分)。这一制度的演变(  )
建国初期 按资历进行晋升
19世纪30年代 以党派关系分配政府职务
19世纪末 以功绩制为核心进行改革
A. 反映出三权分立体制的完善 B. 保证了政府的清廉
C. 提高了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 D. 削弱了总统的权力
美国早期的联邦政府文官一直实行任命制,其标准是家庭出身、品德和才能。1829年民主党人杰克逊任总统时,因为许多官员对他和民主党公开表示不满,杰克逊就利用职权罢免了许多联邦官员,启用了一批民主党支持者。此后,政党分赃制逐步形成。这种做法(  )
A. 加强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 B. 有利于政府工作的合法性
C. 有效防止了贪污腐败现象发生 D. 破坏了三权分立民主原则
19世纪上半期,美国实施的“政党分赃制”导致政府官员党派化。其后,1883年国会通过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定期考核,凭业绩奖惩升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
A. 党派矛盾激化 B. 人治走向法治 C. 政府腐败严重 D. 分权制衡完善
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该规定体现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突出特点是
A. 使公务员考试和任用有法可依 B. 受其政权性质的制约和影响
C. 为提高工作效率创造了条件 D. 充分体现了开放性和平等性
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并且努力要求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该规定(  )
A. 实现了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 B. 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 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 D. 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始
1906年,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提出了文官考试思想:“一是考选权……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这一思想(  )
A. 体现了强烈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B. 是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C. 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D. 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其中一条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
A. 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B. 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C. 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D. 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
戊戌变法时激烈批判科举的梁启超,在1910年游历欧美后却说:“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其“科举观”改变是因为他关注到(  )
①清末新政改善了科举制的弊端 ②皇帝的选官和用人权得到加强
③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借鉴科举 ④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我国某时期文官高等考试资格和考试方式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本国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习三年以上并有毕业论文者。由此可以判断,该规定(  )
A. 致力于实现民族民权政治 B. 出台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C. 适应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D. 完全模仿西方的文官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文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833年英国政府各部门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1853年英国议会派遣麦克莱等3人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查理斯屈威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二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建立。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经历了和英国大体相同的情况。
——摘编自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中后期英国任用官员制度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并分析其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答】
A.选拔官员主导权的变化与佛教传播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项。
B.选拔官员主导权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并且在九品中正制之下,世家大族的地位强化而不是衰落,故排除B项。
C.科举考试开始出现于隋朝,故排除C项。
D.在察举制之下,选官主导权在于“本乡名士”,在九品中正制之下,其主导权在政府,这反映出选拔官吏的权力由地方变为中央,无形之中加强了中央的权力,故D项正确。故选D。
2.【答案】D
【解答】
D.根据表格可知,相比于唐代而言,宋代在科举制方面录取的人数比例大大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宋代为加强皇权,重文轻武,因此扩大了科举取士的数量,故D正确。
A.提倡文官制度是加强皇权的需要,因此其不构成主要原因,故排除A。
B.科举制度的完善意味着规范科学严密,因此其不是录取人数上升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
C.文学发展是重文的结果,故排除C。故选D。
3.【答案】D
【解答】
ABC.根据所学知识夏商周三代是世袭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做官;秦国商鞅变法时奖励军功,按照军功的大小,赐予土地和爵位,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汉武帝要求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即品行才学;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所垄断,不利于人才的选拔;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按照考试成绩录取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故ABC三项的对应均不正确,故排除ABC。
D.结合以上所述,故D项正确。故选D。
4.【答案】D
【解答】
D.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实行俸禄制,根据官职高低发放,这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突破,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故D正确。
A.官员俸禄制度的出现和土地兼并之间并无因果联系,而且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刚刚确立,土地兼并现象并不突出,故排除A。
B.俸禄制存在等级差异,对于官员工作主动性方面的调动有限,故排除B。
C.该项中“瓦解”表述绝对,故排除C。故选D。
5.【答案】A
【解析】材料中“郎官多出自‘任子’”,表明当时官员来源于世袭为主,所所学知识,汉武帝时在选官上采取察举制.故选A;
推恩令是汉武帝针对王国问题,材料中没有体王国问题,故排除B;
汉代刺史是对地方诸侯或高官进行监察的,体现在没有体现.故排除C;
“内外朝”是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在中央采取的措施,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6.【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清朝时期督查地方学官的人员主要是汉族人,说明的是清朝文化领域依赖汉族精英,C正确。
当时汉族官员的政治地位较低,A排除;
明清时期实行思想文化专制,B排除;
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D排除。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原各省所设学官一律改为提督学政”可判断,清朝学政主要职责为主持各省的院试,并督察各地学校的官员,说明其具有监察职能,故C项正确。
学政设置与学术文化水平的提升和士人思想受到禁锢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D项;
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实行布政司、都指挥、按察司三司分权体制,与材料信息“地位仅次于督抚”不符,排除B项。故选:C。
8.【答案】D
解题的关键。
【解答】
A.材料未体现,故排除A。
B.“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夏朝王位世袭制的建立,故排除B。
C.材料未体现,故排除C。
D.根据“功勋卓著,但却无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袭于子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官僚政治取代了世袭的贵族政治,因此D项正确。故选D。
9.【答案】A
【解答】
A.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文官在行政权力的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A项正确。
B.总统负责行政分支,,立法权掌握在国会手中,,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合,排除。
C.题干并不能说明文官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C项错误。
D.三权分立指立法、行政、司法之间分权制衡,题干并未涉及,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文官职位面向所有公民,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可知,文官制度的建立,能够最大限度地为资产阶级统治网罗人才,使其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官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党制度对文官制度的影响,C项排除;“赋予移民和妇女公平竞争的权利”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排除。故选:B。
11.【答案】C
【解答】
A.题干没有关于政党分赃的内容,故不选A。
B.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有一个过程,直到1870年的枢密院命令的颁布,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形成,故不选B。
C.根据题干可知,19世纪初,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趋势已经出现,这适应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需要,故C正确。
D.题干没有体现,故不选D。故选C。
12.【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19世纪末美国公务员晋升以功绩制为依据,这有利于激发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3.【答案】A
【解析】材料“杰克逊就利用职权罢免了许多联邦官员,启用了一批民主党支持者”体现的是政党加强了对国家政治的控制,A项正确。
材料与政府工作的合法性无关,排除B项;
该做法并不能有效防止贪污腐败,排除C项;
美国的三权分立并未受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A。
14.【答案】D
【解析】实行文官制度后,政府官员不再与政党有关联,国会中的党派之争不会影响政府的运作,这是对分权制衡体系的完善,故D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出美国通过《文官制度条例》,避免了文官的党派化,党派的矛盾激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
独立战争后,特别是1787年宪法颁布以后美国实现了法治,故排除B项;
“政党分赃制”导致美国政府官员党派化严重,而非政府腐败,故排除C项。
15.【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颁布《公务员任用法》的主要目的是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国民党一党服务的,即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故B正确;
“公务员考试”材料未涉及,故A错误;
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并且努力要求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些选拔出来的人才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并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市场经济的需求方面的描述,排除C项;
“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始”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
17.【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一是考选权……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可知,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强调中华民国的官员须经考试合格后方得任用,这为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的官员的选拔问题,不能体现“开放性”,排除A项;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令,标志着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保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
18.【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可以看出这一做法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选官,故B项错误;材料的规定不能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故C项错误;当时中共没有机会参政议政,因此没有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的说法,故D项错误。
1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吾故悍然日:复科举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美的文官制度借鉴了科举制度,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③④正确,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废除了科举制,①错误,排除A项;欧美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皇帝,且材料没有体现皇帝用人权的加强,②错误,排除B、C两项。故选:D。
2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文官高等考试”“年满25 岁的中国男子”可知是北洋政府时期,根据材料“本国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习三年以上并有毕业论文者”可知,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是为了适应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故选 C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南京政府时期,女子也可以参加考试,故B项错误;“完全模仿”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也没有相关表述,故排除D项。故选:C。
21.【答案】(1)变化:由政治恩赐制到考试录用制。背景:原官僚体系紊乱,政府管理低效;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国家管理的现实需要;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官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文化素养。
(2)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政治中立,忠诚本职;以年资和成绩加以考核;职务常任,待遇优厚。作用:有利于政局稳定和社会管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大选才范围,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中“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可知,由政治恩赐制到考试录用制。背景:根据时间信息“19世纪中后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旧体制弊端,19世纪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等方面分析即可。
(2)特征:根据材料中“实行考试任用制度”可知,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根据“常任文官制度”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主要有官员政治中立,忠诚本职,以年资和成绩加以考核,职务常任,待遇优厚。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即可。
22.【答案】示例一: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示例二: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综上所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示例三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阐述: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由于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综上所述,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等可得出对科举制是肯定的。依据材料“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结合明清科举制的演变情况可知科举制产生了消极作用。据此得出下列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等。结合所学知识就观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下::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其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