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6: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知识梳理】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根本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税。
2.户籍制度形成的原因
(1)经济:
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来限制农民的迁徙,稳定农业生产
②征收赋税、徭役、兵役的需要
政治:
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②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影响
(3)思想: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
3.演变概况
(1)先秦时期(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献公: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商鞅变法: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
(2)秦汉时期
①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②西汉:管理: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登记: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维护: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③东汉:豪强争民。
(3)魏晋时期
①西晋: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
②东晋: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征发赋役。
③东晋后期与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将侨居人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4)隋唐时期
①隋朝: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②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5)宋元时期
①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②元朝: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6)明清时期
①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赋役黄册”与“鱼鳞图册”互为补充。
②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朝,但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形式
(1)机构: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3)发展:后代沿袭,稍有变化。
①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②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基层监督机制
秦汉时期 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 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北宋 实施保甲制
明朝 推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 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清初 里甲制→保甲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背景
(1)自然: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2)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理论:儒家(《周礼》《孟子》《礼记》)和墨家(《墨子》)的提倡。
(4)现实:缓和阶级矛盾、笼络人心,维护统治的需要。
2、表现
(1)政府救济(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
仓储制度 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救小灾; ③后世:社仓、义仓的设置较为普遍。
优抚政策 ①秦汉: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 ②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 ③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2)民间救济(社会救济的辅助地位)
宗族救济 ①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②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慈善组织 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3)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的差异
①政府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保证粮食供应;目的是巩固统治,比较规范;占主体地位。
②民间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具有自发性和不稳定性;处于辅助地位。
3、作用: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保证了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古希腊:村社
(1)特点:村社实行自治
(2)表现: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的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2、西欧封建时期:庄园、城市、教会
(1)庄园:①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也是西欧主要的基层单位;
②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他们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
(2)城市:①城市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②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规范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
③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特许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3)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近代西方国家:自治市(英)、乡镇(美)、自治市镇(法)
英国 美国 法国
确立 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基础上,1835年颁布法律,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 大革命后
基层组织 自治市 乡镇 自治市镇
自治权力 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自主开支;接受选民监督。 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特点 更加强调地方自治 中央集权的影响较大
4、工业革命后:社区开始形成
(1)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
(2)措施:把城市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5、二战后: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1)原因:二战后,西方各国的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各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
(2)表现: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不仅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还参与相关城市的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
(3)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6、20世纪80年代以后: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1)表现: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职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分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
(2)意义: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二战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①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保障基本生活)。
②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维护社会稳定)。
③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促进经济发展)。
(2)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1)进程
①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②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2)内容:全民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
拓展: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
①二战前经济大萧条严重冲击了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战争的爆发推动各国重整经济体制,为普通民众提供生活的稳定保障;
②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席卷全球,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安定本国劳动者,保持社会稳定,已成为刻不容缓之事;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极大发展,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产极为繁荣,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提供了条件。
2.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1)积极性: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
(2)局限性: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典例练习】
1.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关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
A.17世纪初,法国颁布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济贫制度
B.19世纪80年代,美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等方面
C.1935年,《社会保障法》颁布,标志着德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
【巩固练习】
1.隋朝不仅实行“大索貌阅法”,即依据年龄和体态相貌核查户口,还实施了“输籍之法”,以划分户等及制定纳税标准。这些做法( )
A.旨在控制人口并稳定财政 B.加剧了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
C.阻碍了小农经济有序发展 D.反映了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
2.元代的手工业者被征调以后,便终身服役。明初也专门编制了匠籍,但是明代的工匠在为官府服役的时间之外,还拥有更多的“自由趁作”、自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或劳动产品的时间。与元代相比,明代匠作制度( )
A.顺应了赋役合并的趋势 B.赋予工匠更换职业的权力
C.激发了社会生产的活力 D.促成了官营手工业的繁荣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决定推行训政及地方自治。为此,1935年蒋介石致电河南省政府王安石政略研究会熊公哲,“令其对王安石遗规作一深切研究,并作庐山训练教材之一”。据此判断,最有可能被“深切研究”的“王安石遗规”是( )
A.里甲制 B.保甲制 C.十家牌法 D.邻保制度
4.针对客民大规模地进入太湖上游山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制定了十五条规章,要求客籍与土著混编。对于山区丘陵地区搭棚谋生的棚民,按户编册,均归就近保甲管束。由此可知,清政府( )
A.鼓励高产作物的引种 B.重视基层社会的治理
C.注重山区环境的保护 D.简化政府地方的建制
5.明洪武三十年颁布《教民榜文》,规定每里须推年高有德之人为里老人,里老人要定期向里中编户宣读并讲解《大明津》、“六谕”等,导民之善,平乡里争讼,得参议民之利当与政之得失。地方官员、坊里百姓都对里老人隆礼以待,尊为“方巾御史”。明设置里老人的主要意图是( )
A.倡导尊老风尚 B.加强基层治理 C.健全行政机构 D.宣传国家政策
6.下表是洛阳含嘉仓出土铭砖铭文的部分记载介绍。据此可推知,当时( )
砖窑 铭文记载介绍
铭砖一(窖17) 输粮地点是苏州,时间是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品种与数量为“糙米白多一万三□□十五石耗在内”。
铭砖二(窖19) 输粮地点在邢州,时间在长寿元年(692年),品种与数量为“小□七千五百石九斗八升耗在内”。
铭砖三(窖19) 输粮地点在冀州,存粮“万肆千贰佰捌拾硕”。
铭砖五(窖50) 输粮地点在德、濮、魏、沧等州,时间为天授元年(690年),品种与数量为“粟八千六百九十五石耗在内六千廿石,一千二百八十石六百石七百九十五石”。
A.经济重心转向南方 B.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
C.封建剥削日益严重 D.稻麦复种制普遍推广
7.1073年,范仲淹家族的《续立义庄规矩》规定:“诸位子弟得大贡比试者,每人支钱一十贯文,再贡者减半,并须实赴比试乃给,即已给而无故不试者追纳。”这说明义庄( )
A.救济的重点在于赈灾 B.注重民众的相互监督
C.成为社会救济的主体 D.关注家族的长远利益
8.西汉昭帝、宣帝时期创建了常平仓制,即“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贵时减价而粜,名日常平仓,民便之。”常平仓的设立旨在( )
A.保证地方粮食储备充盈 B.确保人民生活富足安定
C.发挥国家力量维护稳定 D.加强宏观调控救济灾民
9.下图是1999年英国发行的千禧年纪念护士制度完善的一枚邮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颁布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社会的有效分工。这一做法( )
A.有利于社会资源分配的平衡 B.体现了政府与市场的合理配置
C.提升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 D.实现了政府管理向社会的转变
10.某同学写了一篇关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历史小论文,并设计了右侧提纲。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 )
A.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B.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
C.民主化与法制化趋势 D.社区组织形成与发展
11.英国进入1980年代后,在维修文物和文艺演出等事业中,常有私人单位的参与。不少私立学校和医院向公办学校及医院提供服务。在救治残障人和弱智者方面,不少市政当局使用了私人单位提供的资源。这主要是由于( )
A.政治民主化程度不断加深 B.经济危机的日益严重
C.国家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变 D.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
12.下表展示了不同时期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在西方国家( )
时期 主要内容
古希腊时期 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 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
近代 1835年,英国规定地方市级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美国建国后乡镇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不仅提供生活服务、教育、卫生保健等,还参与地方政府的决策
A.以教会为中心进行基层自治 B.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是基层自治
C.社区是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D.中央政府的权力逐渐实现了下移
13.1932年初,洛杉矶地区的康普顿成立了退伍军人救助协会,一些因为拥有私宅而不符合政府失业救助条件的老兵,借此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几个月内,协会就发展扩大到超过2500个家庭;类似的协会纷纷建立。这种行为( )
A.可以起到解决经济危机的效果 B.符合凯恩斯的经济调控思路
C.是放任政策下民间解困的尝试 D.对罗斯福的新政造成了干扰
14.1970年尼克松总统在国会的一次咨询中说:“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家庭援助计划代表了近40年里我们在社会福利改革方面所做出的最广泛、最深远的努力。……家庭援助计划是以四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的: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尊重个人的选择与家庭的责任;并且提高行政效率以博得纳税人的信任。”这表明,“家庭援助计划”的目的是( )
A.励没有工作的人工作并接受训练 B.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实行援助
C.政府应该提高家庭援助计划的效率 D.希望福利更合理促进社会公平
15.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开篇阐述道,“为建立联邦老年待遇,授权各州就老年、盲人、依靠他人生活者和残疾儿童、母亲和儿童福利、公共健康、失业补偿作出充分的法律保障,以及提供总的福利;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委员会;提高专项税收,以及其他目的,特制订本法”。美国的《社会保障法》( )
①是缓解经济危机的重要举措 ②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
③是国家干预经济观念的产物 ④增加了国家财政支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国安邦,重在基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使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混合杂交,创立了相当独特的封建体制。这其中包括领主经济和地方社会的自立性。这种日耳曼传统的发展,是地方性和自治性的权力结构。哪怕是王权,也要建立在这种地方性和自治性的基础之上。
——摘编自薛涌《“黑暗时代”不黑暗:中世纪的再发现》
材料二 在18世纪中期,英国就出现以教区救济为特色的社区扶贫救助,开创了社区服务管理机制建设的先河。英国的社区建设呈现出较强的国家战略规划性,并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到社区服务私有化和社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1990年,英国颁布《全国健康服务及社区照顾法案》,形成了以社区为依托的“全生命周期照顾政策”。作为一个判例法国家,英国在社区治理中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系列化专门法案。以社区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照顾与服务为例,2003年出台了“八岁以下儿童日间照顾与托幼的国家标准”,对儿童照顾的各方面服务提供了统一标准。
——摘编自周长鲜等《部分发达国家社区治理的立法概况》
材料三 浙江义乌的鸡鸣山社区,居民身份多元。仅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集聚着3万多人口,其中有来自29个少数民族的2082名居民、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的1213名境外人员。在这个被誉为“联合国”的社区里,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治理,凝聚党员、居民、社会组织和共建共驻单位共商共治,推动和美社区建设,是近年来义乌在持续求索的议题。
——摘编自颜小钗《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探路》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欧洲中世纪“地方社会的自立性”的表现,并从制度层面简述其对近代英国、美国和法国基层治理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社区治理发展呈现怎样的特征。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社区发挥的功能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试从国际角度分析义乌鸡鸣山成为“联合国”社区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鸡鸣山社区的建设对国家基层治理的启示。
参考答案
【典例练习】
1.
【答案】D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故选D项;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济贫制度,排除A项;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排除B项;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排除C项。
【巩固练习】
1.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隋朝实行大索貌阅进行人口核查,同时按照户等制定纳税标准,这些措施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人口来稳定财政收入,故选A项;隋朝的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有利于加强户口控制从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可以缓和土地兼并,排除B项;这些措施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排除C项;输籍定样是按照户等制定纳税标准,并不是重大变革,排除D项。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判断的能力。从材料中“拥有更多的‘自由趁作’、自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或劳动产品的时间”,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自由劳动力,激发社会生产的活力,故C项正确。材料中明代的工匠仍然要为官府服役,故A项错误;材料中明代的工匠虽然有更多的自由劳动力时间,但是仍然被编在匠籍,无法随意自由更换职业,故B项错误;明朝时期,官营手工业已渐趋衰落,材料中的变化就是顺应了这一形势的发展,排除D项。答案选C。
3.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推行训政及地方自治”可知,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这为国民党政府的地方自治提供借鉴,故选B项;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排除A项;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并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排除C项;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排除D项。
4.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客籍与土著混编……保甲管束”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对外来民众的管理,即清政府重视基层社会的治理,故选B项;材料强调对客民、棚民的管理,与高产作物的引种无关,排除A项;“客籍与土著混编、棚民归就近保甲管束”说的是政府的基层治理,而不是山区环境的保护,排除C项;建制指国家机构或团体内的编制和系统,而材料强调加强基层社会的治理,排除D项。
5.
【答案】B
【解析】题干提及《教民榜文》规定里老人要定期向编户宣讲《大明津》、“六谕”等,是为了稳定乡里秩序,维护乡里安定,故选B项;“倡导尊老风尚”是维护统治的手段,里老人是为稳定社会服务的,排除A项;里老人不属于行政官员,排除C项;“宣传国家政策”是手段,目的是维护统治,排除D项。
6.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前期,洛阳含嘉仓内储存着来自苏州、邢州、冀州和德州等地的粮食,体现了大运河的作用即促使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故选B项;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封建剥削指地主用劳役、地租等办法对农民进行剥削,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遍推广,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7.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范仲淹设义庄就是典型代表,结合题干《续立义庄规矩》的相关规定,可知其对资助的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说明其比较关注家族的长远利益,故选D项;据题干“诸位子弟得大贡比试者,每人支钱一十贯文,再贡者减半,并须实赴比试乃给,即已给而无故不试者追纳”可知其重点在于救助,而不是赈灾,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对宗族内部成员的资助,并没有述及民众相互监督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据所学,政府所主导的社会救济是主体,而不是义庄,排除C项。
8.
【答案】C
【解析】本题利用材料设置情境,考查的是考生阅读材料,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透过历史表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古代的政府本质的理解,选项的设计也在不同的侧面提供对材料的解读,考查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深度。西汉昭帝、宣帝时期创建了常平仓制,即“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常平仓的设立,利用了经济杠杆(国家宏观调控),通过调节物价,来保证国家粮食储备充盈,进而发挥国家力量维护稳定,故C项正确。A项有一定的迷惑性,保证粮食储备充盈是封建政府的重要举措和目的,但是本题中并未体现“地方”,故A项错误;B项也具有迷惑作用,关心粮价表面上似乎是关心百姓生活,确保人民生活富足安定,但本质上还是担心粮价过高引发百姓不满,引发统治危机,故B项错误;D项中“加强宏观调控”是政府的手段,但是“救济灾民”属于无中生有,故D项错误。本题解题的关键就在于理解作为专制帝王的昭帝、宣帝真正关注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稳固。
9.
【答案】C
【解析】从题干材料“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社会的有效分工”可知,英国将社会管理的部分责任交由公司承担,有利于分担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服务压力,进而提升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C项表述正确;资本主义制度加剧了社会管理资源的不平衡,A项错误;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说法不正确,政府仍然是社会管理服务的主体,并没有实现政府管理向社会的转变。
10.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社区基层自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频频发生,为此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探索基层自治的方法。政府在探索中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职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分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社区逐渐向独立运作的组织实体方向发展,呈现出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方向,故选D项;其它选项都只是与社区基层自治相关的阶段性内容,并不能反映整体,故排除A项、B项、C项。
11.
【答案】C
【解析】题干提到了英国在进入1980年代后,私人单位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治理方面的事务,这是由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模式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后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故选C项;题干体现的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方面的相关表现,而与政治民主化程度不断加深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1980年代后,英国并未出现经济危机,B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国家基层治理方面的表现和特征,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12.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古希腊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都是靠基层进行自治,故选B项;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基督教控制欧洲,教会也是基层治理的单位,但并不是以教会为中心,排除A项;二战以后,社区是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治理,与中央权力无关,并不是中央政府权力下移,排除D项。
13.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所述的行为是民间自发进行的,这类协会不是政府组织,只起到协调劳务交换的作用,但有可能短时间内对民众解困有作用,故选C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能解决的,排除A项;凯恩斯的经济调控思路是国家干预,材料是放任,排除B项;从时间上,1932年依旧处于胡佛总统的放任政策下,罗斯福尚未就任,排除D项。
14.
【答案】D
【解析】这段材料有两个内容,一是尼克松指出美国对穷人实行的援助计划存在严重弊端,引起纳税人的不满;二是福利制度是必要的,并介绍了新的社会福利改革计划。这一改革的总目的是希望使美国的福利制度更为合理。结合选项分析,A、B、C三项说法体现的是家庭援助计划的具体内容之一,都不能选,D项说法符合题意,是本题正确答案。
15.
【答案】C
【解析】美国《社会保障法》发布于1935年,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中,所以这是缓解经济危机的重要举措,故①正确;《社会保障法》只涉及到了“老年、盲人、依靠他人生活者和残疾儿童、母亲”,所以并不是全民覆盖,故②错误;《社会保障法》的制定本身就是政府干预经济观念的体现,故③正确;由于《社会保障法》是之前没有过的,而提供福利和救济就是要增加国家财政支出,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6.
【答案】
(1)表现:庄园自治;城市自治。
影响:英国确立了近代自治市制度;美国形成以乡镇为基础单位的自治制度;法国形成自治市镇制度。
(2)特征:起步早;国家战略规划性较强;从政府主导到社区服务私有化;注重立法保障;关注不同人群的需求。(任答两点)
功能: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不仅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決策。(写出“居民自我管理”和“参与地方政府决策”即可得分)
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3)原因: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劳动力大规模流动。
启示: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关注特殊人群的需要;加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注重政府管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任写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表现,结合所学欧洲中世纪基层自治的相关史实可得,在农村存在庄园自治,在城市存在城市自治。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近代欧美国家基层自治的相关制度可得,英国确立了近代自治市制度;美国形成以乡镇为基础单位的自治制度;法国形成自治市镇制度。
(2)第一小问特征,由材料二“在18世纪中期,英国就出现以教区救济为特色的社区扶贫救助,开创了社区服务管理机制建设的先河”可得,起步早;由材料二“英国的社区建设呈现出较强的国家战略规划性”可得,国家战略规划性较强;由材料二“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到社区服务私有化和社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可得,从政府主导到社区服务私有化;由材料二“1990年,英国颁布《全国健康服务及社区照顾法案》”可得,注重立法保障;由材料二“英国在社区治理中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系列化专门法案”可得,关注不同人群的需求。第二小问功能,结合所学近代以来欧美国家社区服务的相关史实可得,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不仅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決策。第三小问意义,从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等角度分析作答。具体来说,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3)第一小问原因,首先要注意审题,题目限定要从“国际角度”分析,所以结合所学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可得,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全球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使得义务鸡鸣山成为了“联合国”社区。第二小问启示,结合所学社区管理和自治相关的史实可以从对国际国内不同居民采取的措施、各方面管理力量的协调等角度分析作答。具体来说,从不同类型的居民角度,要做到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关注特殊人群的需要。从各方面力量的协调角度看,要加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注重政府管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