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1 17:3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  )
A.孔子 B.墨子
C.韩非子 D.老子
2.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成不可测”的秘密法。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  )
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3.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4.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思想是法家思想;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  )
A.儒家思想力图适应政治需要 B.商人势力影响汉代政治统治
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家思想的内核
5.魏晋时期律令最重要的变化是其儒家化,原因不包括(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儒家知识分子主动参与法律相关工作
C.儒家思想主导了对律令的解释 D.儒家思想的地位与律令相同
6.明清时期的乡约与宋朝相比,发生的重要变化是(  )
A.失去了教化作用   B.以民间组织为主
C.逐渐与法律合流 D.没有了约束力
7.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其中的十个法表主要是由贵族编订的并为其利益服务,在引起平民强烈不满后,才增编两表,虽然《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撰却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这是因为(  )
A.是在平民主导下诞生的 B.奠定了“万民法”基础
C.体现了罗马公民的意志 D.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8.《人权宣言》的进步意义最主要体现在(  )
A.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宣扬人生来是自由的,权利是平等的 D.表达摧毁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9.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  )
A.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 B.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
C.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律体系的特点 D.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
10.美国某宪法修正案规定,“众议员名额,应按各州人口比例进行分配,此人口数包括一州的全部人口数,但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无论合众国或任何一州,都不得承担或偿付因援助对合众国的作乱或反叛而产生的任何债务或义务”。据此判断,此修正案出台的背景是(  )
A.1787年宪法导致大小州间的博弈 B.南北战争以后公民的数量增加
C.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D.20世纪初民主观念不断发展
11.有人说:“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
A.宗教改革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B.宗教改革实现了宗教信仰自由
C.宗教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宗教改革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12.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是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有关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说法正确的是(  )
A.1954年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C.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制定并通过
D.1954年宪法是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否定
13.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深刻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
A.人民民主原则   B.社会主义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依法治国原则
14.《法制日报》在谈到某部宪法修改时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这部宪法应该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82年宪法 D.1999年宪法
15.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与此同时,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的具体表现是(  )
A.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B.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6.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是(  )
A.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 B.举办“心动安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C.在“世界读书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D.上海世博园建设成功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分析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认为:“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为此他下令编写了《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作为法学教科书,并且规定其具有法律效力。该书体系内容大致为:
——总则:法律的基本原则、渊源、结构、效力
——人法:权利主体(人格法、监护法)
——物法:财产权利一物权(所有权、物权的取得方式)继承、债(契约、侵权)
——诉讼:权利的保护
——摘编自徐红新《论查士丁尼V法学阶梯〉的体系结构及其影响》
材料二 《拿破仑法典》(又称《法国民法典》)于1804年3月颁布,它由总则(关于法律的公布、效力及其运用)和三编(分别为“人”、财产及对所有权的各种限制和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构成。
《法典》把资产阶级的胜利成果从法律上固定了下来。比如:所有法国人都享有同等的民事权利;“个人得自由支配属其所有的财产”。在第三编中对自由买卖、等价交换作了具体的规定。第一七一O条规定:凡劳动力雇佣者可与出卖劳力者商定,一方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他方支付一定报酬的契约。
《法典》在法国民众和法国之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欧洲和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制订自己的法典时往往以《法典》为范本。
——摘编自李兀明《论拿破仑法典》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学阶梯》颁布的目的,并结合材料二说明《法学阶梯》与《拿破仑法典》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分析《拿破仑法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 我国法律制定过程中体现的特点
材料一 自新中国成立至2007年底,我国先后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行政诉讼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物权法等15部法律草案全文公布,征求意见。2008年4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从此,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常态。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材料三 宪法宣誓制度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其誓词如下:“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材料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宪法和各种法律制定过程中体现的特点。
(2)据材料,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什么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可知,该人物注重加强君主集权,但忽略了民众,A、B、D三项都注重民众的利益,故不符合题意;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与题意相符,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子产“铸刑书”揭开了法律的神秘面纱,增加了法律公平性。A项的意思为不管远近亲疏和出身的高低,在法律面前都一视同仁,故A项正确;B项说明大自然是有规律的,与题意不符;C项与礼制有关,不符合题意;D项涉及的是臣子对君主的态度,不符合题意。
3.【答案】D 
【解析】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根深蒂固;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与宗族利益相关的内容,排除C项;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说明这一时期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故答案选择D项。
4.【答案】A
【解析】材料“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儒家在力图适应政治需要,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5.【答案】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所以儒家与律令的关系日益密切,A、B、C三项都是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但是儒家思想和律令相比,其地位是不会相同的,从当时情况看,前者的地位应是优于法令地位的,故D项说法欠妥,符合题意。
6.【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的乡约并没有失去了教化作用,故A排除;明清时期的乡约以政府组织为主,故B排除;明清时期的乡约逐渐与法律合流,故C正确;明清时期的乡约有约束力,故D排除。
7.【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因此是平民的胜利,故D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斗争的情况下产生的,并不是平民主导的,故A项错误;奠定了“万民法”基础的是公民法,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人权宣言》是法国反封建斗争的产物,它的进步意义最主要体现在反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上,以适应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D正确;人人平等、私有财产、自由平等都不是最主要的意义,故ABC排除。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发展为成文法,而英国是不成文法的国家,因此得出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所以答案选B项,排除A项;地理环境只是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C项说法有误,排除;材料讲的是罗马法的影响,但并没有体现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所以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宪法修正案删去了“黑人只按五分之三的人口折算”,从增加的“无论合众国或任何一州,都不得承担或偿付因援助对合众国的作乱或反叛而产生的任何债务或义务”这句来看与南北战争有关,故B项正确;1787年宪法与致大小州间的博弈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A项;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1.【答案】A
【解析】从“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到“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的变化说明宗教改革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故选A。B项错误,宗教改革最终大都确立了宗教宽容的政策,但是并不是信仰自由;C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并未体现
12.【答案】A 
【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A项正确,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故B项错误;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和发展,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邓小平强调应坚持加强法制建设,抛弃“人治”,体现的是依法治国原则,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意不符,皆排除。
14.【答案】C 
【解析】提取关键信息“新时期”可以判断1982年修宪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皆排除。
15.【答案】B
【解析】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符合题意,故选B项;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A、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改革开放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修改和完善,并非全面修改,C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思想道德建设,另一方面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因此A、B、C三项都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皆排除;D项既不属于思想道德建设,也不属于科技文化方面的内容,符合题目要求,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法制观念: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2)价值:净化社会风气,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
【解析】(1)观念,根据材料一“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权力与执法的关系、法律与人伦的关系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各国变法图强、法律地位、宗法观念、儒家伦理思想等方面分析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2)价值,根据材料二“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风气、社会矛盾、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
18.【答案】(1)目的:《法学阶梯》颁布的目的在于普及法学教育,维护罗马皇帝的专制统治。
相似之处:二者的体系和框架基本一致;都对法律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都注重保护基本的人权;都维护私有财产权;都注重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协调社会关系。
(2)影响: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否定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强调人人平等的社会地位;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推动了法国和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起到了示范作用,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解析】(1)目的:根据材料“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为此他下令编写了《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作为法学教科书,并且规定其具有法律效力”可知,《法学阶梯》颁布的目的在于普及法学教育,维护罗马皇帝的专制统治。相似之处:根据材料“总则:法律的基本原则、渊源、结构、效力——人法:权利主体(人格法、监护法)——物法:财产权利一物权(所有权、物权的取得方式)继承、债(契约、侵权)——诉讼:权利的保护”“《拿破仑法典》……它由总则(关于法律的公布、效力及其运用)和三编(分别为“人”、财产及对所有权的各种限制和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构成”可知,二者的体系和框架基本一致;根据材料可知,两者都对法律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根据材料“人法:权利主体(人格法、监护法)”“所有法国人都享有同等的民事权利”可知,两者都注重保护基本的人权;根据材料“物法:财产权利一物权(所有权、物权的取得方式)继承、债(契约、侵权)”“个人得自由支配属其所有的财产”可知,两者都维护私有财产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法律的职能来看,两者都注重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协调社会关系。
(2)影响:根据材料“《法典》把资产阶级的胜利成果从法律上固定了下来”可知,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根据材料“所有法国人都享有同等的民事权利”可知,否定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强调人人平等的社会地位;根据材料“在第三编中对自由买卖、等价交换作了具体的规定。第一七一O条规定:凡劳动力雇佣者可与出卖劳力者商定,一方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他方支付一定报酬的契约”可知,《民法典》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法典》推动了法国和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根据材料“《法典》在法国民众和法国之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欧洲和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制订自己的法典时往往以《法典》为范本”可知,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起到了示范作用,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19.(1)特点:高度重视人民意愿,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人民依法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法律的运行状态和过程。法制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健全的法制是实行法治的必要条件;法治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法治”更能体现政府对国家依法治理的决心和目的。
(3)维护宪法的根本法地位;促进宪法的实施;增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合法性和严肃性;有利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理解其就职以后所享有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当权为民所用。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