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忆往昔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看今朝想一想: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弱国无外交今天,“一路一带”经济路线的提出,亚投行的创办,说明了什么?中国逐渐走向强盛,在国际上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外交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峨山镇中学 孙晋城学习目标1、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影响,知道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及影响。
2、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握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3、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想一想,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两国对待中国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建国初期,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中国领导人是怎样才能摆脱这种
不利的局面?
积极主动、走向世界、
广交朋友建国初期,我们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建国初期,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果通过图片我们发现最先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什么特点?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到达莫斯科车站的情景。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1950.2.1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定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为了广交朋友,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什么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印边界问题示意图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借鉴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访问印度周恩来访问缅甸1954年,周总理访问印度、缅甸时,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再次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此确立下来。议一议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核心理念:尊重、平等、和平;指出:这些理念代表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心声,在那个充满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时代里,以尊重、平等、和平为核心理念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犹如一股春风,温暖了世界各国的心灵,因此能够赢得各国的支持和认同。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
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会议发言中,大多数代表都谴责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但因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国家利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因此受到美国的挑拨,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污蔑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还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也声称,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这次会议遇到了什么困难?在上述情况下,周恩来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他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指什么?
同:共同的历史遭遇 共同的现实问题
异:社会制度不同 意识形态不同
本次会议形成的“万隆精神”是什么?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归纳总结五个“一”明确一项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一个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牢记一位伟人:周恩来总理
了解一次会议:万隆会议
感受一种精神:万隆精神1、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中国很恐惧。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关系由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 达标检测B2、在20世纪50年代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是因为周恩来提出了( )
A.独立自主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C.团结反帝方针 D.求同存异方针D3、材料分析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讲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摘自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材料三
毛泽东和斯大林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什么?
(2)材料二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3)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外交事业是否一帆风顺?
(4)面对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新中国的领导人采取
了什么政策?取得了什么成果?
独立自主、和平友好、反对侵略战争。一是现在中国穷,二是中国永远不会称霸。不是。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封锁中国沿海,并在国际上孤立中国。实行积极外交,努力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与苏联等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等。再 见
课 题: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的成立初期的外交情况,本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开始,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为70年代我国外交的重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本课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的标志之一,也是本学期的重点之一。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课程标准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概括周恩来在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阅读、自学、知识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精神、表达能力;通过激励引导,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和中国的现实,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学难点: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
教师:1919年,帝国主义在巴黎召开的分赃会议——巴黎和会,作为战胜国的北洋政府想通过这次会议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愿望实现了吗?
学生:没有。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被出卖给了日本。
教师: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弱国无外交。
展示:图片《一带一路》和英、法等过申请加入亚投行示意图
一带一路 亚投行
教师:今天,我们国家对外提出“一带一路”经济和设立亚投行,成为世界的焦点,吸引了很多国家的加入。这与九十多年前的中国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学生:新中国国力的强盛,在外交上中国人民挺起胸膛,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教师:今天,新中国外交的成功,离不开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开辟出的一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之路。那么,这条路是怎样开辟的呢?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师:想一想,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两国对待中国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学生: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扶持的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并且在朝鲜战场上沉痛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气焰,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因此新中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
展示:《建国初期,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示意图。
(注:图中蓝色部分为协助美国封锁围堵中国的国家或地区)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学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怎样提出的?
播放:视频《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片段
展示: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
教师:中国领导人是怎样才能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
学生:积极主动、走向世界、广交朋友。
教师:建国初期,我们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随后又有16个国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所以在建国第一年我国就同17个国家建交。
展示:《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示意图》
教师:通过图片我们发现最先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什么特点?
学生: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教师: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特征,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确立,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友好关系的准则。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谁提出来的呢?
学生:周恩来。
教师:新中国刚成立时,51岁的周恩来被任命为共和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内政外交的重担压在了周恩来的肩上。周恩来在什么时候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学生: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师:中印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是什么?这问题来源于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旧中国时期,英国背着中国政府划出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单方面把中国西藏地区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英属印度,历届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过这条边界线。独立后的印度政府以“麦克马洪线”为依据,引起了中印边界纠纷,中印领土争议一直僵持至今,这一地区也成为中印两国关注的焦点问题。
展示:《中印边界问题示意图》
教师: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这条“麦克马洪线”,我们应该怎么办?怎样正确处理中印关系?(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
学生:中印边界问题是英国殖民主义者留下的祸根,中印两国应该和睦相处,通过和平的途径正确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设计意图:借助对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学生: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把“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教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得到印度、缅甸两国的接受,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理念:尊重、平等、和平,这些理念代表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心声,在那个充满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时代里,以尊重、平等、和平为核心理念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犹如一股春风,温暖了世界各国的心灵,因此能够赢得各国的支持和认同。
教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但要实现世界的和平共处还任重而道远,为了进一步打破美国的封锁,团结更多的朋友,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加强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万隆会议就是新中国团结亚非各国的一次重要会议。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教师:初步了解万隆会议,阅读教材78页的内容,完成下表。
时间
1955年
地点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参与国家
众多亚非的独立国家
会议特点
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讨论主题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教师:万隆会议上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由于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国家利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因此受到美国的挑拨,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污蔑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还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也声称,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教师:在上述情况下,周恩来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播放:视频《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发言》
学生:他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教师:“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指什么?
学生:同: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现实问题;
异: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教师:本次会议形成的“万隆精神”是什么?
学生: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教师: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学生:周恩来的应对方式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核心是:宽容、谦虚、彼此理解、互相尊重,这一切感动了与会各国,也感动了世界,打破了美国扰乱会议的企图,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教师:周恩来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归纳总结,提炼升华
近代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而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晚清王朝,中华民族经过百年的抗争,已结束那段屈辱的历史,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根据本课内容编成如下歌谣以加深记忆:
中国外交有政策,独立自主为原则。领土主权不侵犯,别国内政不干涉;
平等互利搞建设,和平共处五原则。万隆会议在印尼,共产主义遭攻击。
总理上台把话讲,“求同存异”定大局。国际地位在提高,大国崛起显实力。
六、达标检测
1、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中国很恐惧。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关系由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
2、在20世纪50年代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是因为周恩来提出了( )
A.独立自主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C.团结反帝方针 D.求同存异方针
3、材料分析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讲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摘自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材料三
毛泽东和斯大林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什么?
(2)材料二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3)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外交事业是否一帆风顺?
面对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新中国的领导人采取了什么政策?取得了什么成果?
七、板书设计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