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2课时
空气有质量吗
(苏教版)三年级
上
01
教学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知道空气是有质量的,而且空气的质量是可以被测量的。
01
02
在测量空气质量的活动中,通过比较皮球前后两次的质量变化,理解空气是有质量的。
03
将称量空气的质量活动贯穿在预测、实验、论证的一系列活动中,掌握用称量的方式来测量空气的质量,建构空气有质量的概念。
科学观念
04
通过“空气有质量吗”,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意识到应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
像粉笔、水一样,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教学情境
主题情境:空气有质量吗?如何测量?
如果要测量粉笔和水的重量,可以怎么做?
电子秤
新知导入
如果两个体重相等的人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一端,当两个人保持静止不动时,跷跷板会保持平衡。
新知导入
那如果跷跷板两端的人重量不一样呢,还会平衡吗
新知导入
两端的重量改变后,跷跷板的平衡状态也被改变了,较重的一端会下降,另一端会上升。
依据跷跷板的原理,来测一测气球里的空气是否有质量。
空气是否有质量呢?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吧!
新知导入
空气没有质量,我们周围充满空气,我们感觉不到!
空气有质量,因为充满气的篮球要比瘪的重。
“解决问题我能行”游戏规则
材料:气球若干,平衡杆、打气筒。
规则: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在规定时间证明气球内的空气是否具有质量。
空气是否有质量--平衡杆实验
探究新知
实验材料:气球若干,平衡杆、打气筒
探究新知
空气是否有质量--平衡杆实验
实验步骤:
探究新知
空气是否有质量--平衡杆实验
1.在一根细长棍的两侧端挂一只充了气的气球,并使之平衡。
2.将一只气球中的气慢慢放掉。
3.放手后,原来平衡的细长棍会发生什么变化?
探究新知
空气是否有质量--平衡杆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空气有质量,但是很轻。所以平衡的细长棍会不平衡。
探究新知
空气是否有质量--平衡杆实验
两个充满气的气球在平衡杆两端保持平衡,将一端的气球中的气放掉之后,平衡杆向另一端倾斜。
电子天平使用方法
探究新知
电子天平使用方法
探究新知
1. 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
2. 按“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数字为“0”。
3. 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实验:测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实验材料:打气筒、气针、皮球、电子天平等。
(1)把瘪气球放在电子天平上,称出其质量。
(2)用气针和打气筒给皮球打满气,然后用电子天平 称出其质量。
(3)观察两次称量的数值是否发生变化,并记录。
(4)把气针插入皮球的气孔中,挤压皮球,把里面的空气尽量排净,重复试验几次。
探究新知
实验现象:充气前的皮球比充气后的皮球质量小。
探究新知
实验:测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充气越多,皮球和空气的总质量越大,说明空气有质量。
实验分析:第一次电子天平称量的数值是皮球自身的质量。第二次电子天平称量的数值是皮球自身的质量和它里面空气的质量的和,所以第一次称量的数值要比第二次小。
实验结论
探究新知
实验:测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古代,人们一度认为空气是没有质量的。到了17 世纪,伽利略做了一个实验:用气泵向一个大玻璃瓶打足气,使瓶中尽可能多装一些空气,并封住瓶口,用天平称出瓶子的质量。然后把瓶口打开,再称,发现瓶子的质量减少了。伽利略认为,减少的质量就是把瓶口打开后跑出来的空气的质量,从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探究新知
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 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 克,相当于3 枚回形针的质量。
生活体验
探究新知
1.关于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将电子天平放在斜面上
B.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为“0”
C.使用前不需要按“归零”按钮
2.用电子天平称量充满空气的皮球的质量,所测得的是( )的质量。
A.气球 B.空气 C.空气和皮球
3.我们可以用( )测物体的质量。
A.温度计 B.电子天平 C.尺子
一、选择题
B
A
B
课堂练习
二、判断题
1. 皮球充气前后质量不一样。 ( )
2. 空气是有质量的。 ( )
3. 气球充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 ( )
课堂练习
用打气筒给袋子打入100筒空气,想一想,如何测量这袋空气的质量呢
作业布置
第2课 空气有质量吗
验证空气有质量的工具:平衡杆和电子天平 。
空气的质量: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
板书设计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认识空气》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 1.1 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①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④说明空气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 ⑤观察并描述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 ⑥知道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学业要求 1.能利用证据说明空气具有质量、空气占据空间、充满各处的性质等。 2.能说出空气受热会膨胀,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 3.能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方案,观察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 4.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体积、温度、质量等。 5.对常见物体的特征和常见材料的性能表现出探究兴趣;认识到观察和测量的重要性,观察和测量的结果需要如实记录;能按要求进行合作 探究学习;意识到各种材料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单元课时设计 3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认识空气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空气是一种常见的混合物。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它还与水的循环、天气的变化、地球的保护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单元从儿童概念发展的角度出发,遵循概念的形成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低年段,学生感知到空气的真实存在,会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本单元以“认识空气”为主题,选取了多个简单易行、生动有趣、螺旋上升的经典活动,以激发学生研究空气的兴趣,学习探究方法,并掌握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热空气上升等科学知识。这里体现了教材“进阶”的特点。本单元除了探究空气的性质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解释风形成的原因,让学生从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发展到因果性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空气概念的理解水平,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四年级认识“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六年级建构“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等知识做好铺垫。 2.该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由三课组成,分别是《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有质量吗》《热空气和冷空气》。本单元是对空气性质的认识,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依据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利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空气的特征及现象,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前两课运用多种方法,充分感知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有质量的性质。第三课,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认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现象,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本单元各课是从不同侧面描述空气的性质及受冷受热后的变化,各课之间是并列关系。
主题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空气》的学习,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研究方法仅限于通过感官简单地观察空气。三年级的学生能感知到空气的真实存在,会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而不会有意识地去研究空气的物理性质。他们会因为空气看不见而忽视其占据空间的性质,会因为空气摸不着而忽视其有质量的性质,更不会意识到空气流动与风的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感官并运用各种实验器材,对空气进行更深入的探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从物质角度进行解释,并用量化的数据来说明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的性质。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问题+游戏+讨论;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视频+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到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有质量并且质量可以测量,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根据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科学思维:通过系列活动,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从物质角度进行解释,并用量化的数据来说明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对探究空气性质的实验过程中,培养探究精神,感受空气性质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态度责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乐于动手操作感兴趣的事物;知道科学学科的学习和实践要实事求是,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与实验的信息,具有基于事实表达观点的意识;能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尝试运用不同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的观点,改进和完善探究活动。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视频导入,讨论主题 观看视频《乌鸦喝水》,讨论课本问题:还能往里面装粉笔吗? 还能往里面倒水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乌鸦喝水的动画,引发学生对空间的思考,引导学生讨论,理解占据空间的含义。
任务2 名称: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步骤合作完成漏斗装水、打不湿的纸团、瓶中吹气球三个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来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再通过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且压缩空气有弹性。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增加兴趣,通过三个实验探究,证明空气占据空间。让学生发现并解释“水漏不下去”“纸团不会湿”“气球吹不大”的现象,认识到空气也像粉笔、水那样占据一定的空间,由此验证自己的猜想。
任务3 名称:空气压缩实验 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体验压缩空气的过程,认识空气具有弹性。 设计意图:通过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引导学生发现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再让学生根据活塞位置的变化和手的感觉,认识压缩空气有弹性。
任务4 名称:学以致用--压缩空气的生活用途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物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利用压缩空气的性质制造的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
第2课时 任务5 名称:视频导入,讨论主题 播放视频《玩跷跷板》,引导学生讨论测量空气质量的方法。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讨论测量空气质量的方法。
任务6 名称:空气是否有质量--平衡杆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平衡杆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初步感知空气有质量。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增加兴趣,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亲手实验中发现,当一端的气球放掉气后小棍会倾斜,初步感知空气有质量,并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任务7 名称:测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用电子天平称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电子天平测量皮球里空气的质量,证明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有质量。用电子天平精确测量,既体现了科学要讲证据,又凸显了现代测量工具的优势。
第3课时 任务8 名称:热空气的秘密 通过实验来揭开“旋转纸蛇”、“热气球”上升的秘密,认识热空气向上流动。 设计意图:借助纸蛇转动的现象,认识热空气向上流动。自制并放飞“热气球”,了解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任务9 名称: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设计实验,观察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分析实验现象,初步感知冷热空气对流现象。再引导学生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进一步认识到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周而复始,循环流动。 设计意图:借助烟在冷瓶、热瓶中的流动状态,让学生发现冷空气和热空气流动的方向和路径,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再利用身边材料制作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借助火焰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任务10 名称:生活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并利用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讨论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又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了空气对流的现象及应用。整个过程环环相套、层层推进,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规律,从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上都会对学生产生比较深刻的影响。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 通过实验,知道空气也能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改变;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第2课时:通过实验和测量的方法,证明了空气有质量;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能依据证据概括空气有质量的性质;通过阅读伽利略的资料,感受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第3课时:通过实验学习我知道了热空气的性质:热空气向上运动、同等体积的冷热空气,热空气质量轻;通过实验我知道了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方向。;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冷空气和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评价指标 第1课时:能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科学观念);设计完成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科学思维);小组合作,通过游戏,实践,讨论得出结论(科学探究);能够体验合作实验的乐趣,乐于分享(科学态度)。 第2课时:能够知道空气具有质量(科学观念);设计完成实验,证明空气具有质量(科学思维);小组合作,通过游戏,实践,讨论得出结论(科学探究);能够体验合作实验的乐趣,乐于分享(科学态度)。 第3课时:能够知道热空气的流向(科学观念);设计完成实验,证明热空气上升,冷热空气交换的过程(科学思维);小组合作,通过游戏,实践,讨论得出结论(科学探究);能够体验合作实验的乐趣,乐于分享(科学态度)。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小能手我会填 1.空气总是在________的,流动的空气就是________。 2.三国时,我们中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________。 3.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________。 4.压缩空气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如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用到了压缩空气。 5.地球是一个近似的______体,各地因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______,所以______ 也就不同,______的差异促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6.解开吹满气的气球的绳子,对着自己的脸,有________感觉,说明________。 7.温暖的地面会加热它上面的空气,________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________补充到________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 8.热空气__________,冷空气__________, 因为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 __________。 9.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制造风。 二、小法官我会判 1.在大自然当中,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 2.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 ) 3.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所以空气没有质量。( ) 4.我们周围的空间不真正是空的,而是充满了空气。( ) 三、小聪明我会连。 塑料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空气可以被压缩 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 空气占据空间 热气球升到高空 压缩空气有弹性 给足球充的气越多球越重 热空气上升 拍皮球球会弹跳起来 空气有质量 四、实验探究我会做 1.福娃是一位住在山区的小朋友,他超级喜欢科学实验。 (1)如右图,把气球套在瓶口再塞进瓶子里,这样吹气。吹不大,是因为( ) A.吹气球的力气不够大 B.瓶子太小了 C.瓶子里的空气占据了空间 (2)要把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吹大,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在瓶底打洞,让空气能流出去 B.用打气筒 C.换只大气球 (3)福娃按压注射器活塞,如右图,但一松手活塞就弹了回来。这是因为( ) A.组成空气的微粒本身有弹性 B.组成空气的微粒之间有空隙,这个空隙可以变大变小 C.活塞头上的橡胶本身有弹性,容易伸缩 (4)福娃要研究“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时,想选一样材料放在天平上与空气的质量进行比较,他应该选( ) A.绿豆或打气筒 B.绿豆或钢珠 C.回形针或绿豆 (5)福娃比较同一杯的空气、水和碎石头,发现( ) A.碎石头最重 B.水最重 C.一样重 2.青青组里的同学们准备了很多材料,一起探究空气的特征。请你和青青一起回答下列问题吧。 (1)青青把打孔的杯子压水中后,用打气筒从小孔向杯中打入空气,观察到水位 (填“上升”或“下降”),这说明 慢慢占据了空间。 (2)青青发现篮球充足气后弹性更好,这是因为( )。 A.篮球里的空气被压缩后有弹性 B.篮球皮有弹性 C.篮球里的空气占据空间变大 (3)青青将两个一样大的皮球充足气后挂在天平两端,调到平衡状态,然后将左侧的皮球放出一部分空气,青青看到( )。 A.天平左侧下沉 B.天平右侧下沉 C.天平保持平衡 (4)在做“热气球”实验时,青青在纸筒下端开了一个小口子,这是为了( )。 A.让纸筒立得稳 B.看起来美观 C.让空气流进来 (5)通过模拟风的实验,青青发现风是由于 形成的。 3.空气的研究 (1)如右图所示,将玻璃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发现塞在杯底的纸团的现象是( )。 A.会变湿 B.不会变湿 C.一半干,一半湿 (2)在上题实验中,此时占据杯子空间的主要是( )。 A.纸团 B.水和纸团 C.空气和纸团 (3)在杯中放一个乒乓球,同样竖直倒扣进水中,乒乓球的位置正确的是( )。 A. B. C. (4)在注射器里抽一定量的空气,再堵住管口,用力向下压活塞,发现活塞( )。 A.不能压进去 B.能压到底 C.能压下去,但不能压到底 (5)在杯底部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竖直压入水中。以下观察不到的现象是( )。 A.出现大量气泡 B.水位慢慢上升 C.水位慢慢下降 (6)下列物品,没有运用“空气可以被压缩”这一性质的是( )。 A.真空包装 B.篮球 C.轮胎 (7)我们可以把充气的长条气球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如右图),说明空气( )。 A.无固定形状 B.很轻 C.无色 参考答案 一、小能手我会填 1.上升 下降 轻 2.充气枪 充气床垫 气垫船 3.球 不同 冷热程度 冷热(温度) 4.循环运动 风 5. 风吹的 空气能流动 6.孔明灯 7.热空气 冷空气 热空气 8.大 9.扇扇子 吹头发 吹风车 挤袋子 二、小法官我会判 1.√ 2.√ 3. × 4.√ 三、小聪明我会连。 塑料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空气可以被压缩 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 空气占据空间 热气球升到高空 压缩空气有弹性 给足球充的气越多球越重 热空气上升 拍皮球球会弹跳起来 空气有质量 四、实验探究我会做 1.【答案】(1)C(2)A(3)B(4)C(5)A 2.【答案】(1)上升;空气(2)A(3)B(4)C(5)空气的流动 3.【答案】(1)B(2)C(3)B(4)C(5)B(6)A(7)A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空气有质量吗》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小棍平衡状态的变化,判断气球里的空气是否有质量,在此之前可以做一个猜测。 第二部分,用电子天平分别称木块、小石块、水杯、夹子、回形针、羽毛等,知道物体都有质量。再称瘪皮球和充气30下以后的皮球质量,通过电子天平显示的数字,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有质量。 第三部分,提供阅读资料,帮助学生了解17世纪伽利略证明空气有质量的实验方法,从科学史中了解科学家为人类所做的贡献。
学习者分析 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已经知道了书本、水果、水等物体有质量,但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却很少思考过它是否有质量这一问题。本课从提出“空气有质量吗”的问题入手,通过搜集证据,证明空气有质量,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空气是有质量的,而且空气的质量是可以被测量的。 科学思维:在测量空气质量的活动中,通过比较皮球前后两次的质量变化,理解空气是有质量的。 科学实践:将称量空气的质量活动贯穿在预测、实验、论证的一系列活动中,掌握用称量的方式来测量空气的质量,建构空气有质量的概念。 态度责任:通过“空气有质量吗”,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意识到应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设计、操作实验和分析数据得出空气是否有质量的结论。 难点:能借助平衡杆动手操作来验证空气有质量。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任务评价标准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平衡杆实验能完成平衡杆实验探究,并初步感知空气有质量。能基本能不能测皮球里空气的质量能用电子秤称皮球的质量,并认识到空气有质量。能基本能不能阅读体验完成阅读,体验1升空气的质量。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主题情境:打不湿的纸团--杯子中的纸团为什么没有被打湿?如果要测量粉笔和水的重量,可以怎么做? 出示电子秤 引出主题情境:空气有质量吗?如何测量?学生思考问题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真实的场景引出主题情境,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带着疑问开始新的学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视频导入,讨论主题同学们,大家玩过跷跷板吗? 教师:如果两个体重相等的人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一端,当两个人保持静止不动时,跷跷板会保持平衡。那如果跷跷板两端的人重量不一样呢,还会平衡吗 分析:两端的重量改变后,跷跷板的平衡状态也被改变了,较重的一端会下降,另一端会上升。 教师:我们能不能依据跷跷板的原理,来测一测气球里的空气是否有质量呢?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思考问题 通过讨论猜想,对空气是否有质量提出初步猜想。 生1:空气有质量,因为充满气的篮球要比瘪的重。 生2:空气没有质量,我们周围充满空气,我们感觉不到!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跷跷板这一生活情境,引出生活中的“质量”一说,并引导学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为后续平衡尺实验设计做铺垫。环节二:空气是否有质量--平衡杆实验教师出示规则: 材料:气球若干,平衡杆。 规则: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在规定时间证明气球内的空气是否具有质量。 实验步骤: 1.在一根细长棍的两侧端挂一只充了气的气球,并使之平衡。 2.将一只气球中的气慢慢放掉。 3.放手后,原来平衡的细长棍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进行讨论。 实验分析:在平衡杆两端分别挂一只充了气的气球,平衡杆保持平衡,说明两个充气的气球质量相等。将其中一只气球中的气放掉,平衡杆失去平衡,向充气气球的一端倾斜,说明充气的气球比没有充气的气球质量大。 实验结论: 空气有质量,但是很轻。所以平衡的细长棍会不平衡。按照实验步骤合作完成实验内容,并观看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现象,猜想结论。 实验现象:两个充满气的气球在平衡杆两端保持平衡,将一端的气球中的气放掉之后,平衡杆向另一端倾斜。 活动意图说明:游戏引入增加兴趣,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亲手实验中发现,当一端的气球放掉气后小棍会倾斜,初步感知空气有质量,并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环节三:测皮球里空气的质量首先我们通过观看视频学习一下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吧! 教师播放视频:电子天平使用方法 现在我们来测一下皮球里的空气质量吧! 实验名称:称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实验材料:打气筒、气针、皮球、电子天平等。 实验步骤: (1)把瘪气球放在电子天平上,称出其质量。 (2)用气针和打气筒给皮球打满气,然后用电子天平称出其质量。 (3)观察两次称量的数值是否发生变化,并记录。 (4)把气针插入皮球的气孔中,挤压皮球,把里面的空气尽量排净,重复试验几次。 教师引导进行讨论。 实验分析: 第一次电子天平称量的数值是皮球自身的质量。 第二次电子天平称量的数值是皮球自身的质量和它里面空气的质量的和,所以第一次称量的数值要比第二次小。 实验结论:充气越多,皮球和空气的总质量越大,说明空气有质量。 扩展活动:体验空气质量 出示阅读资料: 古代,人们一度认为空气是没有质量的。到了17 世纪,伽利略做了一个实验:用气泵向一个大玻璃瓶打足气,使瓶中尽可能多装一些空气,并封住瓶口,用天平称出瓶子的质量。然后把瓶口打开,再称,发现瓶子的质量减少了。伽利略认为,减少的质量就是把瓶口打开后跑出来的空气的质量,从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后来,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 教师拿出回形针,引导学生体验。 认识电子天平学习使用方法。 准备实验材料,并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观看并记录数值。 分析实验现象并猜想结论。 实验现象:充气前的皮球比充气后的皮球质量小。 阅读资料,体验一升空气的质量。活动意图说明:用电子秤称皮球的质量,会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有质量,同时也会加深对电子秤这种工具的认识。通过阅读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伽利略研究空气是否有质量的实验过程,知道前人为探索自然奥秘所做的努力。
7.板书设计 空气有质量吗 验证空气有质量的工具:平衡杆和电子天平。 空气的质量: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选择题 1.关于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将电子天平放在斜面上 B.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为“0” C.使用前不需要按“归零”按钮 2.用电子天平称量充满空气的皮球的质量,所测得的是( )的质量。 A.气球 B.空气 C.空气和皮球 3.我们可以用( )测物体的质量。 A.温度计 B.电子天平 C.尺子 二、判断题 1. 皮球充气前后质量不一样。 ( ) 2. 空气是有质量的。 ( ) 3. 气球充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 ( ) 参考答案: B C B 二、√ √ × 实践作业:用打气筒给袋子打入100筒空气,想一想,如何测量这袋空气的质量呢
9.教学反思与改进 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一课的学习也了解到空气占据空间,学生对空气这种物质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学生潜意识中对空气是否有质量,认知可能存在误区,“重量和质量”等概念模糊。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学科不久,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兴趣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用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