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统测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统测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1 15:33:12

文档简介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统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左传》里说,上天生下百姓并为他们立了国君,让国君治理他们,不让他们丧失天性。有了国君又替他设置了辅佐的人,让他们教导保护他,不让国君越过法度。所以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士有朋友……以便互相帮助。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君权力受到一定限制 B.民本思想推动政治发展
C.仁政王道得到广泛推崇 D.君主专制思想开始形成
2.(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西周时将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口分封给诸侯,但秦朝时秦简已有“东成(里名)户人(户主)士五(无爵或免爵者)夫,妻大女子(女性)沙(名字),子小女子(女性)泽若(名字),子小女子(女性)伤(名字)”等记载。材料说明(  )
A.土地制度由公有制转为私有制
B.人口已由诸侯掌控转向王朝国家管理
C.人民赋役负担已经越来越繁重
D.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高
3.(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唐宋之际,出现婚姻不问阀阅、取士不问家世、家族谱牒寝废、社会风气不同于前代等现象,有学者就此提出“唐宋变革”说。据此理解“唐宋变革”是(  )
A.贵族政治式微君主独裁逐渐兴起
B.实物经济结束货币经济开始出现
C.儒佛道融合理学成为了官方哲学
D.门阀社会已变社会风气趋于世俗
4.(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并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版籍者,罪同”。此规定(  )
A.巩固了工商食官制度 B.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C.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 D.加强了社会等级制度
5.(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羁縻”有牵制、笼络、怀柔之意,包含了对民族地区政治现状的宽容和默认,将其纳入中央管控之下。据此可知羁縻政策(  )
A.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导致民族之间矛盾加剧
C.易造成边疆割据冲突 D.利于因俗而治稳定统治
6.(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广东军务记》载“逆夷又往三元里及萧冈各乡,复行扰害。由是乡民共愤……乃鸣锣传递,富者捐资,贫者出力,备乃器械,响应风从,不谋而合者遥遥百余里,聚至百有余乡……逆夷狐凭鼠状,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这反映了(  )
A.晚清政府动员群众抵御侵略
B.扶清灭洋的口号推动清军与民众联合
C.民众有保境安民的爱国意识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人民抗争
7.(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规定:在省、县、区级执行委员会及其主席团之下,设立劳动、土地、军事、财政、审计委员会及总务处等部,具体管理该苏维埃管辖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行政事务。这说明当时(  )
A.“三三制”原则得罚贯彻执行 B.中共重视工农民主政权建设
C.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基层的管控 D.民族矛盾地位正在快速上升
8.(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这一思想(  )
A.源自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中
B.指导国民大革命实践并取得成功
C.完成了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过渡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9.(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奠定了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基本格局,同时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此规定(  )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
B.推动了“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
C.与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相适应
D.是“三面红旗”全面建设的产物
10.(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后来模式僵化了”。据此可知(  )
A.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 B.列宁主义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C.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 D.过渡时期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11.(2024高一下·金华期中)古埃及文明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古希腊以移民方式向周边殖民建立子城邦,亚历山大东征开启希腊化时代。据此可知(  )
A.早期的文明拓展受制于经济地理不境
B.早期文明拓展是血腥侵略的过程
C.古希腊文明是人类史上最先进的文明
D.城邦文明必然会过渡到帝国文明
12.(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以下是中古时期西欧农耕图和唐朝农耕图,可信的解读是(  )
A.唐朝时期曲辕犁传到欧洲
B.铁犁牛耕西欧用于旱地而唐朝仅用于水田
C.铁犁牛耕是庄园经济产物
D.唐朝与中古西欧生产力水平没有本质区别
13.(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与中世纪西欧不同,拜占庭皇帝不仅是国家首脑,同时也是最高宗教领袖,有权颁布神学理论、钦定教会法规、召开宗教会议、任命高级神职人员,甚至有权剥夺教产。这说明东罗马帝国(  )
A.教权高于王权
B.是政教合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
C.王权高于教权
D.是世俗王权为代表的近代民族国家
14.(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其意在强调“历史越是成为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因是(  )
A.新航路开辟 B.早期殖民扩张
C.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D.工业革命
15.(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1905—1909 年波斯革命》中写道: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 在中国,表现为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其意在说明(  )
A.亚非拉民主革命具有多元性 B.亚洲觉醒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C.亚洲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D.亚洲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6.(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下图反映了 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其说明(  )
A.世界经济马鞍型发展的必然规律
B.全球治理体系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调整
C.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必然趋势
D.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2分。
17.(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报纸和传教士相似,紧随西方对华政治上的成功出现于中国。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出版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很快突破了宗教范围、科学、文化的内容比例超过宗教,开始设有新闻、言论专栏,成为中国本土的第一份中文外报。广学会是英美传教士和外交人员、商人等在上海创立的出版机构,其主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学的最重要刊物,晚清知识界风行一时的《泰西新史揽要》和《中东战纪本末》两书即首先在该报连载。 该刊读者群处于中国上层,其中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孙家鼐等大员,清政府涉外中枢总理衙门也是其订户,此外,读者还包括王韬、孙中山等。据统计,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近200种,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
——李礼:《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与转变(1872—1912)》
材料二 从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版地多以南洋、香港、澳门、广州为主, 洋务运动时期、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这一时期的报刊在出版地上.遍及上海、香港、广州、汉口 福州、厦门、天津、北京等地,其中以上海.香港为多..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主体,先后创办了上百种报刊,这一时期出版的报刊以上海为多,还遍及天津、北京、广州、杭州、温州、无锡、桂林、成都、重庆、长沙、武昌等地。0世纪初,中国近代报刊业再掀高潮,从宣传民主革命的报刊来看,以日本东京为多,其他还有香港、澳门.南洋、美洲等。
——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早期报刊业发展特点.分析早期报刊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报刊出版地变化所反映的时代变迁。
18.(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怎么了 应该怎么办
概括材料主题并以此为题,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尽可能多的包含材料中信息。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19.(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古代中国在法律思想上贯彻了·法有差等的原则,皇帝不受任何法律约束,各级官吏犯了法,可分别享受“议、请、减、赎、当、免”之特权。 在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观念中,没有民法,历代法典基本上就是刑法典,其内容均以刑法为主,其中掺杂着一些民事法规。 几千年来,由于封建皇权主义至高无上及宗法家长制的影响,对广大民众而言,守法是平民百姓的义务,百姓很少能从法律中得到某些权利保障。 就每个朝代而言,法律制度一旦创立和形成,都强调“祖制不可变”。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法律文化发展史中,司法与行政合一是中国司法体制的一大特色。
——摘编自田君《中西方传统法律文化之比较》
材料二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恩主诈骗被保护人的,应宣誓充作‘牺牲’,奉献于神”。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处死以祭谷神。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以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不发达的状况深刻地影响了古罗马刑法中公犯与私犯的规定。
——摘编自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评价与影响》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古代中国法律与罗马法律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东西方法律差异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左传》强调,上天为百姓设置国君,并设置了辅佐国君的人,不让国君越过法度,由此可见,国君权力受到大臣的限制,A项正确;
材料强调国君权力受到大臣限制,没有涉及民本思想,排除B项;
广泛推崇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材料强调国君权力受到限制,而非君主专制思想开始形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
2.【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周时将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口分封给诸侯”“东成(里名)户人(户主)士五(无爵或免爵者)夫,妻大女子(女性)沙(名字),子小女子(女性)泽若(名字),子小女子(女性)伤(名字)”可知,先秦时期的土地和人口由诸侯管理,而秦朝实行户籍制度,人口由国家统一管理,说明人口已由诸侯掌控转向王朝国家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秦朝通过户籍制度加强了对人口的管理,没有涉及土地制度的演变,排除A项;
从材料中不能看出赋役负担繁重与否,排除C项;
材料并没有涉及女性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3.【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宋之际,出现婚姻不问阀阅、取士不问家世、家族谱牒寝废、社会风气不同于前代等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问阀阅、家世,谱牒废弃,说明门阀世族衰落、门第观念淡化,社会风气改变,D项正确;
秦朝郡县制就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通过皇帝制度建立了君主独裁统治,排除A项;
早在唐宋之前,就建立了货币制度,如秦朝的半两钱、汉朝的五铢钱等,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儒佛道思想的融合和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宋社会变革,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版籍者,罪同”可知,明朝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不允许百姓随意更改职业和随意流动,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
工商食官制度是先秦时期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破产,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对百姓职业的严格规定,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C项;
材料是对百姓职业的规定,和加强社会等级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民族事务机构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羁縻”政策包含了对民族地区政治现状的宽容和默认,将其纳入中央管控之下,在这种政策下,中央对“羁縻”地区的控制相对较松,利于因俗而治稳定统治,D正确;
在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有利于加强民族地区对中央的认同,排除AB;
羁縻政策有利于牵制、笼络、怀柔边疆民族地区,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得出“易造成边疆割据冲突”的结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据材料“逆夷”“三元里”“夷狐凭鼠状,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可知,材料所述为鸦片战争期间三元里人民抗英。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入侵,有保境安民的爱国意识,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清政府,而是三元里人民的自发反抗,排除A项;
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B项;
材料没有提及清政府镇压三元里人民抗英,不能得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元里抗英,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7.【答案】B
【知识点】中华苏维埃政权
【解析】【分析】材料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的规定,完善和规范了苏维政府的组成和职权,加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B项正确;
“三三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的政策,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不是国民政府,排除C项;
材料主旨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与“民族矛盾地位上升”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苏维埃政权,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毛泽东思想
【解析】【分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的,是被实践证明完全正确的,是全党智慧的结晶,D项正确;
毛泽东思想源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排除A项;
国共第一次合作后形成的新三民主义是国民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
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过渡时毛泽东思想还处于萌发阶段,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957年随着“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与之相配合,国家用行政手段干预和把控经济发展的内容和方向,而对人口进行管理是发展计划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C项正确;
1952年底我国已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排除A项;
三大改造1956年底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与1958年的户籍条例没有关系,排除B项;
“三面红旗”指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与户籍条例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0.【答案】A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苏联的粮食问题主要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毛泽东和邓小平从苏联正反两个方面总结经验教训,需要科学的发展,A项正确;
列宁主义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但题干材料主题不是在论述列宁主义,而是总结经验教训,排除B项;
苏联的粮食问题贯穿于整个苏联历史,并非过渡时期,且材料不是在阐述苏联是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排除C项;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这已被理论和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但过渡时期不一定都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有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才需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作答。
11.【答案】A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与亚历山大远征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古埃及尼罗河农业文明高度发展外溢,由于北部高山,所以通过西奈半岛向巴勒斯坦地区扩展,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工商业发达必然通过商贸移民到周边沿海港口或岛屿上形成子城邦,波斯帝国的扩张,因古希腊地区地域分散和城邦团结御敌而失败,亚历山大占领古希腊后,因地形地理因素向东扩张并传播了希腊文化,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古埃及和古希腊文明拓展没有通过大规模战争和屠杀,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题干现有的材料不能判断出古希腊文明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明,而且同一时期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文明要高于古希腊,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阐述的都是奴隶制文明,不存在城邦文明和帝国文明对比,而且古埃及没有经历过城邦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早期文明扩展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工具,从两幅图可知中世纪西欧和唐朝使用的都是铁犁牛耕,D项正确;
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无法确定中古时期西欧犁耕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排除A项;
铁犁牛耕无论在西欧还是唐朝,旱地还是水田都可使用,且从两幅图片中也看不出是旱地还是水田,排除B项;
西欧中世纪以庄园经济为主,但并非都是庄园经济,另外,从图中也无法判断其是在庄园中生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发展情况,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
13.【答案】B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强调拜占庭帝国皇帝既是国家首脑,也是最高宗教领袖,世俗权力和教权结合,皇权强大,B项正确;
中世纪西欧,教会宣扬教权高于王权,而东罗马帝国与西欧不同,排除A项;
题干强调东罗马帝国皇帝集皇权和教权于一身,而非讲王权与教权的斗争,排除C项;
中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是封建帝国,而非近代民族国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东罗马帝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4.【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这段话的本意是由于“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分工”三个因素导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会“消灭得越是彻底”,生产方式,交往、因交往而形成的分工三者中“生产方式”是最重要的,D项正确;
航路开辟是导致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重要步骤,但是不是其根本动力,排除A项;
“早期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与全球联系建立的重要步骤,但是这不是根本动力,排除B项;
“全球联系初步建立”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动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解析】【分析】这段材料的主题是“东方觉醒”,列举了中国人的理想和伊朗的民主改革,这些都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增强的反映,C项正确;
材料中表述的是亚洲觉醒,并不是亚非拉的革命,而且20世纪初的亚非拉革命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只有多样性,不存在多元性,排除A项;
材料文意强调的是这些民族民主意识的出现是必然的历史现象,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运动,无论是当时的中国还是伊朗,无产阶级都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亚洲觉醒,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
【解析】【分析】据材料图片可知,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经历多次波动,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危机带来经济下跌。结合所学,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要求全球治理体系作出变革,以适应新形势,促进世界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B项正确;
图中体现的是马鞍型经济发展,但这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世界经济应该是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排除A项;
图中主题是经济波动,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问题,排除C项;
科技进步有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人类对科技运用不当而导致的经济动荡,不是科技自身的问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球治理体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1)特点:由西方传入,以外资办报为主;内容丰富以西学为主;受众多为政治和知识精英;刊物种类不断增多。
影响:打破了旧中国信息封闭状态,传播了西方近代文化;促进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早期外国人在华办报是对中国的文化人侵。
(2)所反映的时代变迁:
洋务运动时期,报刊地增多,反映了列强侵略范围的扩大;上海、香港的报刊增多说明其成为列强侵略的重要据点。
19世纪末,近代报刊由上海扩散到沿海、沿河、沿江各中心城市,反映了列强侵略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救亡图存运动兴起。
20世纪初,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报刊创办中心,反映了许多爱国青年纷纷东渡日本寻求救国之路,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宣传中心,推动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知识点】文化传承的载体;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广学会是英美传教士和外交人员、商人等在上海创立的出版机构,其主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传教士”可知,由西方传入,以外资办报为主;根据材料一“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出版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很快突破了宗教范围、科学、文化的内容比例超过宗教,开始设有新闻、言论专栏,成为中国本土的第一份中文外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容丰富以西学为主;根据材料一“该刊读者群处于中国上层,其中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孙家鼐等大员,清政府涉外中枢总理衙门也是其订户,此外,读者还包括王韬、孙中山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众多为政洽和知识精英;根据材料一“据统计,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近200种,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可知,刊物种类不断增多。
影响:从积极与消极方面进行分析。积极,根据材料一“在中国传播西学的最重要刊物,晚清知识界风行一时的《泰西新史揽要》和《中东战纪本末》两书即首先在该报连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破了旧中国信息封闭状态,传播了西方近代文化;根据材料一“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出版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很快突破了宗教范围、科学、文化的内容比例超过宗教,开始设有新闻、言论专栏,成为中国本土的第一份中文外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消极上,根据材料一“广学会是英美传教士和外交人员、商人等在上海创立的出版机构,其主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传教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外国人在华办报是对中国的文化入侵。
(2)依据材料,可从洋务运动时期,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等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洋务运动时期,根据材料二“洋务运动时期、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这一时期的报刊在出版地上.遍及上海、香港、广州、汉口 福州、厦门、天津、北京等地,其中以上海.香港为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报刊地增多,反映了列强侵略范围的扩大而上海、香港的报刊增多说明其成为列强侵略的重要据点;19世纪末,根据材料二“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主体,先后创办了上百种报刊,这一时期出版的报刊以上海为多,还遍及天津、北京、广州、杭州、温州、无锡、桂林、成都、重庆、长沙、武昌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近代报刊由上海扩散到沿海、沿河,沿江各中心城市,反映了列强侵略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救亡图存运动兴起;20世纪初,根据材料二“20世纪初,中国近代报刊业再掀高潮,从宣传民主革命的报刊来看,以日本东京为多,其他还有香港、澳门.南洋、美洲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报刊创办中心,反映了许多爱国青年纷纷东渡日本寻求救国之路,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宣传中心,推动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报刊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18.【答案】主题: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他符合材料主题意思的表述亦可,如优化全球治理体系、提高全球治理能力等)
短文
示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代世界,一方面各国间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美元霸权导致的利益失衡,日本核污水排放等导致的环境污染,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导致的叙利亚内战、刚果金内乱等地区动荡的诸多挑战。人类应该怎么办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率先身体力行,搭建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建设平台,设立丝路基金,成立“亚投行”;倡导建立金砖国家组织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平台;倡议并召开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积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政治,成功斡旋沙特与伊朗和解。
唯有如此,才能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当下建成和平发展、公平公正、民主自由的美丽世界。
【知识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信息“日本核污水排放”,与“刚果(金)内乱中的流亡儿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可知当今世界,稳定与动荡并存,需要国际各国的通力合作,其主题为: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次,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历史信息的书写。可以从“世界社会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等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世界社会的问题,根据材料““日本核污水排放”与“刚果(金)内乱中的流亡儿童”结合现代世界的所学知识可知,如当代世界,一方面各国间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美元霸权导致的利益失衡,日本核污水排放等导致的环境污染,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导致的叙利亚内战、刚果金内乱等地区动荡的诸多挑战。人类应该怎么办
根据材料“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信息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知识可知,如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率先身体力行,搭建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建设平台,设立丝路基金,成立“亚投行”;倡导建立金砖国家组织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平台;倡议并召开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积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政治,成功斡旋沙特与伊朗和解。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总之,唯有如此,才能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当下建成和平发展、公平公正、民主自由的美丽世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命运共同体,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9.【答案】(1)同:重视法律进行社会治理;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都受到当时主流思想影响。
异:理念上,中国礼法结合,以儒家思想为法律指导,西方法律带有宗教色彩,强调公民平等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内容上,中国古代以刑法、公法为主,西方重私法,以民法为主;实施上,中国古代司法与行政合一,西方司法相对独立。
(2)原因:经济上,中国以封建小农经济为主体,古罗马奴隶制商品经济繁荣;政治上,中国长期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古罗马较长时期处于共和国阶段,有大量被占领区,境内平民力量强大;思想文化上,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民本、专制思想为传统,而古代罗马的平等、法制思想影响深远。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罗马民法大全》;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1)同:根据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与材料二“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以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视法律进行社会治理;根据材料一“古代中国在法律思想上贯彻了法有差等的原则,皇帝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根据材料一“几千年来,由于封建皇权主义至高无上及宗法家长制的影响”与材料二“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受到当时主流思想影响。
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理念,内容与实施等角度进行分析。从理念上,根据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与材料二“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以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礼法结合,以儒家思想为法律指导,西方法律带有宗教色彩,强调公民平等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内容上,根据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观念中,没有民法,历代法典基本上就是刑法典,其内容均以刑法为主,其中掺杂着一些民事法规。”与材料二“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不发达的状况深刻地影响了古罗马刑法中公犯与私犯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容上,中国古代以刑法、公法为主,西方重私法,以民法为主;实施上,根据材料一“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法律文化发展史中,司法与行政合一是中国司法体制的一大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司法与行政合一,西方司法相对独立。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经济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上,中国以封建小农经济为主体,古罗马奴隶制商品经济繁荣;政治上,根据材料一“几千年来,由于封建皇权主义至高无上及宗法家长制的影响,对广大民众而言,守法是平民百姓的义务,百姓很少能从法律中得到某些权利保障。”,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中国长期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古罗马较长时期处于共和国阶段,有大量被占领区,境内平民力量强大;根据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与材料二“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文化上,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民本专制思想为传统,而古代罗马的平等、法制思想影响深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东西方法律,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统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左传》里说,上天生下百姓并为他们立了国君,让国君治理他们,不让他们丧失天性。有了国君又替他设置了辅佐的人,让他们教导保护他,不让国君越过法度。所以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士有朋友……以便互相帮助。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君权力受到一定限制 B.民本思想推动政治发展
C.仁政王道得到广泛推崇 D.君主专制思想开始形成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左传》强调,上天为百姓设置国君,并设置了辅佐国君的人,不让国君越过法度,由此可见,国君权力受到大臣的限制,A项正确;
材料强调国君权力受到大臣限制,没有涉及民本思想,排除B项;
广泛推崇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材料强调国君权力受到限制,而非君主专制思想开始形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
2.(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西周时将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口分封给诸侯,但秦朝时秦简已有“东成(里名)户人(户主)士五(无爵或免爵者)夫,妻大女子(女性)沙(名字),子小女子(女性)泽若(名字),子小女子(女性)伤(名字)”等记载。材料说明(  )
A.土地制度由公有制转为私有制
B.人口已由诸侯掌控转向王朝国家管理
C.人民赋役负担已经越来越繁重
D.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高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周时将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口分封给诸侯”“东成(里名)户人(户主)士五(无爵或免爵者)夫,妻大女子(女性)沙(名字),子小女子(女性)泽若(名字),子小女子(女性)伤(名字)”可知,先秦时期的土地和人口由诸侯管理,而秦朝实行户籍制度,人口由国家统一管理,说明人口已由诸侯掌控转向王朝国家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秦朝通过户籍制度加强了对人口的管理,没有涉及土地制度的演变,排除A项;
从材料中不能看出赋役负担繁重与否,排除C项;
材料并没有涉及女性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3.(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唐宋之际,出现婚姻不问阀阅、取士不问家世、家族谱牒寝废、社会风气不同于前代等现象,有学者就此提出“唐宋变革”说。据此理解“唐宋变革”是(  )
A.贵族政治式微君主独裁逐渐兴起
B.实物经济结束货币经济开始出现
C.儒佛道融合理学成为了官方哲学
D.门阀社会已变社会风气趋于世俗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宋之际,出现婚姻不问阀阅、取士不问家世、家族谱牒寝废、社会风气不同于前代等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问阀阅、家世,谱牒废弃,说明门阀世族衰落、门第观念淡化,社会风气改变,D项正确;
秦朝郡县制就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通过皇帝制度建立了君主独裁统治,排除A项;
早在唐宋之前,就建立了货币制度,如秦朝的半两钱、汉朝的五铢钱等,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儒佛道思想的融合和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宋社会变革,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4.(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并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版籍者,罪同”。此规定(  )
A.巩固了工商食官制度 B.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C.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 D.加强了社会等级制度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版籍者,罪同”可知,明朝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不允许百姓随意更改职业和随意流动,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
工商食官制度是先秦时期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破产,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对百姓职业的严格规定,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C项;
材料是对百姓职业的规定,和加强社会等级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5.(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羁縻”有牵制、笼络、怀柔之意,包含了对民族地区政治现状的宽容和默认,将其纳入中央管控之下。据此可知羁縻政策(  )
A.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导致民族之间矛盾加剧
C.易造成边疆割据冲突 D.利于因俗而治稳定统治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民族事务机构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羁縻”政策包含了对民族地区政治现状的宽容和默认,将其纳入中央管控之下,在这种政策下,中央对“羁縻”地区的控制相对较松,利于因俗而治稳定统治,D正确;
在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有利于加强民族地区对中央的认同,排除AB;
羁縻政策有利于牵制、笼络、怀柔边疆民族地区,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得出“易造成边疆割据冲突”的结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广东军务记》载“逆夷又往三元里及萧冈各乡,复行扰害。由是乡民共愤……乃鸣锣传递,富者捐资,贫者出力,备乃器械,响应风从,不谋而合者遥遥百余里,聚至百有余乡……逆夷狐凭鼠状,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这反映了(  )
A.晚清政府动员群众抵御侵略
B.扶清灭洋的口号推动清军与民众联合
C.民众有保境安民的爱国意识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人民抗争
【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据材料“逆夷”“三元里”“夷狐凭鼠状,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可知,材料所述为鸦片战争期间三元里人民抗英。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入侵,有保境安民的爱国意识,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清政府,而是三元里人民的自发反抗,排除A项;
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B项;
材料没有提及清政府镇压三元里人民抗英,不能得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元里抗英,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7.(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规定:在省、县、区级执行委员会及其主席团之下,设立劳动、土地、军事、财政、审计委员会及总务处等部,具体管理该苏维埃管辖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行政事务。这说明当时(  )
A.“三三制”原则得罚贯彻执行 B.中共重视工农民主政权建设
C.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基层的管控 D.民族矛盾地位正在快速上升
【答案】B
【知识点】中华苏维埃政权
【解析】【分析】材料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的规定,完善和规范了苏维政府的组成和职权,加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B项正确;
“三三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的政策,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不是国民政府,排除C项;
材料主旨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与“民族矛盾地位上升”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苏维埃政权,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8.(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这一思想(  )
A.源自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中
B.指导国民大革命实践并取得成功
C.完成了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过渡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答案】D
【知识点】毛泽东思想
【解析】【分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的,是被实践证明完全正确的,是全党智慧的结晶,D项正确;
毛泽东思想源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排除A项;
国共第一次合作后形成的新三民主义是国民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
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过渡时毛泽东思想还处于萌发阶段,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奠定了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基本格局,同时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此规定(  )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
B.推动了“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
C.与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相适应
D.是“三面红旗”全面建设的产物
【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957年随着“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与之相配合,国家用行政手段干预和把控经济发展的内容和方向,而对人口进行管理是发展计划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C项正确;
1952年底我国已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排除A项;
三大改造1956年底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与1958年的户籍条例没有关系,排除B项;
“三面红旗”指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与户籍条例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0.(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后来模式僵化了”。据此可知(  )
A.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 B.列宁主义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C.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 D.过渡时期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A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苏联的粮食问题主要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毛泽东和邓小平从苏联正反两个方面总结经验教训,需要科学的发展,A项正确;
列宁主义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但题干材料主题不是在论述列宁主义,而是总结经验教训,排除B项;
苏联的粮食问题贯穿于整个苏联历史,并非过渡时期,且材料不是在阐述苏联是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排除C项;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这已被理论和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但过渡时期不一定都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有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才需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作答。
11.(2024高一下·金华期中)古埃及文明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古希腊以移民方式向周边殖民建立子城邦,亚历山大东征开启希腊化时代。据此可知(  )
A.早期的文明拓展受制于经济地理不境
B.早期文明拓展是血腥侵略的过程
C.古希腊文明是人类史上最先进的文明
D.城邦文明必然会过渡到帝国文明
【答案】A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与亚历山大远征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古埃及尼罗河农业文明高度发展外溢,由于北部高山,所以通过西奈半岛向巴勒斯坦地区扩展,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工商业发达必然通过商贸移民到周边沿海港口或岛屿上形成子城邦,波斯帝国的扩张,因古希腊地区地域分散和城邦团结御敌而失败,亚历山大占领古希腊后,因地形地理因素向东扩张并传播了希腊文化,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古埃及和古希腊文明拓展没有通过大规模战争和屠杀,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题干现有的材料不能判断出古希腊文明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明,而且同一时期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文明要高于古希腊,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阐述的都是奴隶制文明,不存在城邦文明和帝国文明对比,而且古埃及没有经历过城邦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早期文明扩展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以下是中古时期西欧农耕图和唐朝农耕图,可信的解读是(  )
A.唐朝时期曲辕犁传到欧洲
B.铁犁牛耕西欧用于旱地而唐朝仅用于水田
C.铁犁牛耕是庄园经济产物
D.唐朝与中古西欧生产力水平没有本质区别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工具,从两幅图可知中世纪西欧和唐朝使用的都是铁犁牛耕,D项正确;
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无法确定中古时期西欧犁耕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排除A项;
铁犁牛耕无论在西欧还是唐朝,旱地还是水田都可使用,且从两幅图片中也看不出是旱地还是水田,排除B项;
西欧中世纪以庄园经济为主,但并非都是庄园经济,另外,从图中也无法判断其是在庄园中生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发展情况,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
13.(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与中世纪西欧不同,拜占庭皇帝不仅是国家首脑,同时也是最高宗教领袖,有权颁布神学理论、钦定教会法规、召开宗教会议、任命高级神职人员,甚至有权剥夺教产。这说明东罗马帝国(  )
A.教权高于王权
B.是政教合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
C.王权高于教权
D.是世俗王权为代表的近代民族国家
【答案】B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强调拜占庭帝国皇帝既是国家首脑,也是最高宗教领袖,世俗权力和教权结合,皇权强大,B项正确;
中世纪西欧,教会宣扬教权高于王权,而东罗马帝国与西欧不同,排除A项;
题干强调东罗马帝国皇帝集皇权和教权于一身,而非讲王权与教权的斗争,排除C项;
中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是封建帝国,而非近代民族国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东罗马帝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4.(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其意在强调“历史越是成为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因是(  )
A.新航路开辟 B.早期殖民扩张
C.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D.工业革命
【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这段话的本意是由于“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分工”三个因素导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会“消灭得越是彻底”,生产方式,交往、因交往而形成的分工三者中“生产方式”是最重要的,D项正确;
航路开辟是导致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重要步骤,但是不是其根本动力,排除A项;
“早期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与全球联系建立的重要步骤,但是这不是根本动力,排除B项;
“全球联系初步建立”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动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5.(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1905—1909 年波斯革命》中写道: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 在中国,表现为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其意在说明(  )
A.亚非拉民主革命具有多元性 B.亚洲觉醒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C.亚洲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D.亚洲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C
【知识点】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解析】【分析】这段材料的主题是“东方觉醒”,列举了中国人的理想和伊朗的民主改革,这些都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增强的反映,C项正确;
材料中表述的是亚洲觉醒,并不是亚非拉的革命,而且20世纪初的亚非拉革命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只有多样性,不存在多元性,排除A项;
材料文意强调的是这些民族民主意识的出现是必然的历史现象,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运动,无论是当时的中国还是伊朗,无产阶级都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亚洲觉醒,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6.(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下图反映了 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其说明(  )
A.世界经济马鞍型发展的必然规律
B.全球治理体系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调整
C.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必然趋势
D.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
【解析】【分析】据材料图片可知,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经历多次波动,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危机带来经济下跌。结合所学,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要求全球治理体系作出变革,以适应新形势,促进世界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B项正确;
图中体现的是马鞍型经济发展,但这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世界经济应该是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排除A项;
图中主题是经济波动,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问题,排除C项;
科技进步有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人类对科技运用不当而导致的经济动荡,不是科技自身的问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球治理体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2分。
17.(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报纸和传教士相似,紧随西方对华政治上的成功出现于中国。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出版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很快突破了宗教范围、科学、文化的内容比例超过宗教,开始设有新闻、言论专栏,成为中国本土的第一份中文外报。广学会是英美传教士和外交人员、商人等在上海创立的出版机构,其主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学的最重要刊物,晚清知识界风行一时的《泰西新史揽要》和《中东战纪本末》两书即首先在该报连载。 该刊读者群处于中国上层,其中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孙家鼐等大员,清政府涉外中枢总理衙门也是其订户,此外,读者还包括王韬、孙中山等。据统计,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近200种,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
——李礼:《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与转变(1872—1912)》
材料二 从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版地多以南洋、香港、澳门、广州为主, 洋务运动时期、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这一时期的报刊在出版地上.遍及上海、香港、广州、汉口 福州、厦门、天津、北京等地,其中以上海.香港为多..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主体,先后创办了上百种报刊,这一时期出版的报刊以上海为多,还遍及天津、北京、广州、杭州、温州、无锡、桂林、成都、重庆、长沙、武昌等地。0世纪初,中国近代报刊业再掀高潮,从宣传民主革命的报刊来看,以日本东京为多,其他还有香港、澳门.南洋、美洲等。
——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早期报刊业发展特点.分析早期报刊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报刊出版地变化所反映的时代变迁。
【答案】(1)特点:由西方传入,以外资办报为主;内容丰富以西学为主;受众多为政治和知识精英;刊物种类不断增多。
影响:打破了旧中国信息封闭状态,传播了西方近代文化;促进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早期外国人在华办报是对中国的文化人侵。
(2)所反映的时代变迁:
洋务运动时期,报刊地增多,反映了列强侵略范围的扩大;上海、香港的报刊增多说明其成为列强侵略的重要据点。
19世纪末,近代报刊由上海扩散到沿海、沿河、沿江各中心城市,反映了列强侵略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救亡图存运动兴起。
20世纪初,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报刊创办中心,反映了许多爱国青年纷纷东渡日本寻求救国之路,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宣传中心,推动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知识点】文化传承的载体;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广学会是英美传教士和外交人员、商人等在上海创立的出版机构,其主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传教士”可知,由西方传入,以外资办报为主;根据材料一“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出版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很快突破了宗教范围、科学、文化的内容比例超过宗教,开始设有新闻、言论专栏,成为中国本土的第一份中文外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容丰富以西学为主;根据材料一“该刊读者群处于中国上层,其中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孙家鼐等大员,清政府涉外中枢总理衙门也是其订户,此外,读者还包括王韬、孙中山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众多为政洽和知识精英;根据材料一“据统计,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近200种,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可知,刊物种类不断增多。
影响:从积极与消极方面进行分析。积极,根据材料一“在中国传播西学的最重要刊物,晚清知识界风行一时的《泰西新史揽要》和《中东战纪本末》两书即首先在该报连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破了旧中国信息封闭状态,传播了西方近代文化;根据材料一“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出版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很快突破了宗教范围、科学、文化的内容比例超过宗教,开始设有新闻、言论专栏,成为中国本土的第一份中文外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消极上,根据材料一“广学会是英美传教士和外交人员、商人等在上海创立的出版机构,其主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传教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外国人在华办报是对中国的文化入侵。
(2)依据材料,可从洋务运动时期,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等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洋务运动时期,根据材料二“洋务运动时期、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这一时期的报刊在出版地上.遍及上海、香港、广州、汉口 福州、厦门、天津、北京等地,其中以上海.香港为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报刊地增多,反映了列强侵略范围的扩大而上海、香港的报刊增多说明其成为列强侵略的重要据点;19世纪末,根据材料二“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主体,先后创办了上百种报刊,这一时期出版的报刊以上海为多,还遍及天津、北京、广州、杭州、温州、无锡、桂林、成都、重庆、长沙、武昌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近代报刊由上海扩散到沿海、沿河,沿江各中心城市,反映了列强侵略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救亡图存运动兴起;20世纪初,根据材料二“20世纪初,中国近代报刊业再掀高潮,从宣传民主革命的报刊来看,以日本东京为多,其他还有香港、澳门.南洋、美洲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报刊创办中心,反映了许多爱国青年纷纷东渡日本寻求救国之路,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宣传中心,推动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报刊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18.(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怎么了 应该怎么办
概括材料主题并以此为题,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尽可能多的包含材料中信息。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主题: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他符合材料主题意思的表述亦可,如优化全球治理体系、提高全球治理能力等)
短文
示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代世界,一方面各国间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美元霸权导致的利益失衡,日本核污水排放等导致的环境污染,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导致的叙利亚内战、刚果金内乱等地区动荡的诸多挑战。人类应该怎么办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率先身体力行,搭建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建设平台,设立丝路基金,成立“亚投行”;倡导建立金砖国家组织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平台;倡议并召开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积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政治,成功斡旋沙特与伊朗和解。
唯有如此,才能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当下建成和平发展、公平公正、民主自由的美丽世界。
【知识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信息“日本核污水排放”,与“刚果(金)内乱中的流亡儿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可知当今世界,稳定与动荡并存,需要国际各国的通力合作,其主题为: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次,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历史信息的书写。可以从“世界社会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等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世界社会的问题,根据材料““日本核污水排放”与“刚果(金)内乱中的流亡儿童”结合现代世界的所学知识可知,如当代世界,一方面各国间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美元霸权导致的利益失衡,日本核污水排放等导致的环境污染,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导致的叙利亚内战、刚果金内乱等地区动荡的诸多挑战。人类应该怎么办
根据材料“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信息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知识可知,如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率先身体力行,搭建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建设平台,设立丝路基金,成立“亚投行”;倡导建立金砖国家组织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平台;倡议并召开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积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政治,成功斡旋沙特与伊朗和解。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总之,唯有如此,才能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当下建成和平发展、公平公正、民主自由的美丽世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命运共同体,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9.(2024高三下·阜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古代中国在法律思想上贯彻了·法有差等的原则,皇帝不受任何法律约束,各级官吏犯了法,可分别享受“议、请、减、赎、当、免”之特权。 在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观念中,没有民法,历代法典基本上就是刑法典,其内容均以刑法为主,其中掺杂着一些民事法规。 几千年来,由于封建皇权主义至高无上及宗法家长制的影响,对广大民众而言,守法是平民百姓的义务,百姓很少能从法律中得到某些权利保障。 就每个朝代而言,法律制度一旦创立和形成,都强调“祖制不可变”。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法律文化发展史中,司法与行政合一是中国司法体制的一大特色。
——摘编自田君《中西方传统法律文化之比较》
材料二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恩主诈骗被保护人的,应宣誓充作‘牺牲’,奉献于神”。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处死以祭谷神。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以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不发达的状况深刻地影响了古罗马刑法中公犯与私犯的规定。
——摘编自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评价与影响》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古代中国法律与罗马法律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东西方法律差异的原因
【答案】(1)同:重视法律进行社会治理;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都受到当时主流思想影响。
异:理念上,中国礼法结合,以儒家思想为法律指导,西方法律带有宗教色彩,强调公民平等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内容上,中国古代以刑法、公法为主,西方重私法,以民法为主;实施上,中国古代司法与行政合一,西方司法相对独立。
(2)原因:经济上,中国以封建小农经济为主体,古罗马奴隶制商品经济繁荣;政治上,中国长期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古罗马较长时期处于共和国阶段,有大量被占领区,境内平民力量强大;思想文化上,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民本、专制思想为传统,而古代罗马的平等、法制思想影响深远。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罗马民法大全》;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1)同:根据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与材料二“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以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视法律进行社会治理;根据材料一“古代中国在法律思想上贯彻了法有差等的原则,皇帝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根据材料一“几千年来,由于封建皇权主义至高无上及宗法家长制的影响”与材料二“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受到当时主流思想影响。
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理念,内容与实施等角度进行分析。从理念上,根据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与材料二“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以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礼法结合,以儒家思想为法律指导,西方法律带有宗教色彩,强调公民平等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内容上,根据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观念中,没有民法,历代法典基本上就是刑法典,其内容均以刑法为主,其中掺杂着一些民事法规。”与材料二“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不发达的状况深刻地影响了古罗马刑法中公犯与私犯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容上,中国古代以刑法、公法为主,西方重私法,以民法为主;实施上,根据材料一“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法律文化发展史中,司法与行政合一是中国司法体制的一大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司法与行政合一,西方司法相对独立。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经济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上,中国以封建小农经济为主体,古罗马奴隶制商品经济繁荣;政治上,根据材料一“几千年来,由于封建皇权主义至高无上及宗法家长制的影响,对广大民众而言,守法是平民百姓的义务,百姓很少能从法律中得到某些权利保障。”,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中国长期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古罗马较长时期处于共和国阶段,有大量被占领区,境内平民力量强大;根据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与材料二“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文化上,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民本专制思想为传统,而古代罗马的平等、法制思想影响深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东西方法律,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