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重庆市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B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2024·重庆市) 在湖北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 )
A.炎黄部落起源 B.原始农耕生产
C.史前制瓷技术 D.大禹治水过程
2.(2024·重庆市)下表是某历史老师梳理的我国古代部分政权的统治措施。这些措施都( )
时期 主要史实
西周 周武王灭商后,对“殷遗民”实行“殷人治殷”
魏晋 匈奴刘汉政权针对境内多民族共存局面,实行“胡汉分治”
辽朝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A.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 B.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C.改变了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 D.形成了政权并立的格局
3.(2024·重庆市) 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的场景:左边3人扶在栏杆一头,借用身体下压的力量,启动杆头,达到舂米的效果。据此可知( )
A.四川地区经济较发达 B.劳动者精通力学理论
C.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 D.政府组织大规模集体劳动
4.(2024·重庆市) 唐朝前中期,渝州地区人口增长较迅速,大量无地农民纷纷涌入深山莽原,开垦土地,开发山林。这一现象( )
A.促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B.有利于渝州区域经济开发
C.推动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推广了玉米等高产农作物
5.(2024·重庆市) 1762年,清朝以伊犁为“新疆都会”,筹划当地驻兵屯田,决定1764年至1766年,将凉州和庄浪满洲、蒙古兵悉数携眷迁往伊犁永久驻防。这一决定旨在( )
A.使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B.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C.加强清朝对西北地区管辖 D.帮助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6.(2024·重庆市) 如图所示为1902年发行的儿童读物《启蒙画报》中的一幅图画。在一个书房里,墙上挂着火枪,中间站着一位意气飞扬的少年,正注视着桌上的地球仪。图画作者意在( )
A.肯定义和团运动意义 B.宣传新式报刊的创办
C.激发救国图强的志气 D.颂扬全国学制的统一
7.(2024·重庆市) 从下列两幅形势图中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A.革命运动都从南到北席卷全国
B.革命中宣布独立的省区完全相同
C.两次斗争都反对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D.孙中山为维护共和展开了不懈斗争
8.(2024·重庆市) 李大钊在“一战”将结束时说:“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而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B.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C.“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一战”
9.(2024·重庆市) 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例如减租的办法是把农民交给地主的原租额减少25%,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和各种形式的高利贷一律取缔。这一举措( )
A.消灭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B.标志着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立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使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
10.(2024·重庆市)下面所示内容是某同学整理的笔记,由此判断其学习主题是( )
2014.12中国为支持“一带一路”建议而设的丝路基金开始运行 2015.7中因推动成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业 2017.10中国首趟由外国零售企业定制的中欧班列发车 2021.11中非制定《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 2021.12中老(老挝)铁路全线正式通车运营
A.经济体制改革 B.祖国统一大业
C.新时代强军之路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1.(2024·重庆市) 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们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并建有希腊式剧场和体育场,这些城市定期巡回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 B.希腊的城邦制度影响深远
C.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D.亚历山大东征的客观作用
12.(2024·重庆市) 19世纪40年代起,伦敦的报纸可以及时送往全国各地,铁路公司为液态奶打开了城市市场,铁路还需要标准时间来制定时刻表,火车还改变了邮政服务。材料表明( )
A.英国掀起了建设铁路的热潮 B.近代交通改变了社会生活
C.蒸汽机车广泛运用到运输业 D.铁路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
13.(2024·重庆市)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叙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C.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后研制出无烟炸药
D.1937年8月至9月,民生公司将数万名川军运送出川对日作战
14.(2024·重庆市)20世纪中后期,世界形势纷繁复杂。请根据下面时间轴的相关信息完成第14-15小题。
以上时间轴的相关史事反映了( )
A.民族独立运动瓦解了殖民体系 B.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
C.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D.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15.(2024·重庆市) 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
A.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 B.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
C.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 D.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2024·重庆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中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是冶炼术。商周时期是使用青铜器的极盛时代,不仅有青铜农具等生产工具,还有祭祀用的礼器和大量的兵器。……我国的人工铸铁技术起步较晚,但由于先前已发展了极为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铸铁技术发展很快。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生铁冶铸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这两项冶金史上的重大突破,远远领先了欧洲上千年。战国后期,冶铁业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起来,使铁器的使用大为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没有涉及”。
A. 商周青铜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
B. 我国冶铁技术起步早,为商周的青铜冶铸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
C. 青铜冶铸技术和冶铁技术的进步都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 ( )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后期铁器使用的推广在政治方面产生的影响。
(3)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时期,科学得到大发展.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实用科学方面。在数学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大约是阿拉伯人频繁的商业活动特别需要这种方便的印度数字,它很快就在阿拉伯世界得到普遍的使用,阿拉伯人广泛进行代数学、几何学、测量学的研究和运算,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在医学方面,拉齐的《医学集成》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在妇科、产科、眼科和外科方面都有新的建树。伊本 西纳写的综合性医书,直到17世纪仍然是欧洲使用的教本。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帝国时期科学成就的特点。
(4)材料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应用,移动支付、共享出行、工业互联、智慧城市等数字经济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深入发展,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数字乡村,信息惠民便民成效显著。为营造安全网络空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建设管理水平和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
根据材料三,概括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网络强国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内容,指出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
17.(2024·重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魅力,蕴含着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某校历史组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践行”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1)【任务一 研文物中的文化】
左图部分文字为“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意为:如果衡器的误差超过十六两,那么负责管理衡器的官员啬夫将被罚缴一件铠甲;如果误差在十六两以下到八两之间,则会被罚缴一个盾牌。)
图一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 图二 奏乐陶俑(云南大理出土。749年,南诏王带回龟兹乐两部,图为南诏国演奏胡乐的艺术再现)
图一、图二所示文物按照史料类型,都属于 ;图一能够实证秦朝推行的措施是 。
从图二中我们还能获得唐朝哪些相关历史信息?
(2)【任务二 究戏剧中的精神】
话剧《屈原》宣传海报 1940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展抗日文化运动,要求南方局“应对发展文化运动问题 加以切实研究。”遵照这一指示,由周恩来直接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以开展文艺创作、艺术演出等形式,宣传抗战、呼唤民主。 1942年,重庆国泰剧场首次公开演出郭沫若新编历史剧《屈原》。该剧从创作、排练到公演,一直得到周恩来和南方局的指导和支持。它以艺术的形式对古代诗人屈原的刚毅性格、崇高抱负、家国情怀进行了生动演绎。《屈原》呼吁全国人民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其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宣传和张扬。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不正确”。
A.除话剧《屈原》外,郭沫若在重庆还创作了《四世同堂》等作品。( )
B.话剧的成功演出是南方局落实发展抗日文化运动指示的具体表现。( )
(3)根据任务二的图文信息,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政策产生的历史作用。
(4)【任务三 析实践中的理念】
农业、农村是国家繁荣安定之基。新世纪,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00年中央决定在安徽全省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3年在全国推开,到2005年全国已有28个省级行政区全面免征农业税。自2006年1月起,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一个在我国存在了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图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粮农马海福说:“我家每亩地年净收益达到1000多元,真是赶上了好政策”。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整编 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张《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邮票被设计成日历的格式,充满深意:上面一页大大的“税”字正在被撕掉,寓意取消农业税;露出半面的后一页,则是庄稼在彩虹下葱郁生长,寓意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农业大发展的前景。全面取消农业税,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惜民之力、恤民之患、体民之心的原则和理想,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思想的发扬光大。 ——据李颖《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等整编
根据任务三中的材料,概括我国取消农业税进程的特点,并分析我国取消农业税的历史意义。
(5)综上,我们应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8.(2024·重庆市)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17-20世纪初部分国家政治运动示意图
某老师制作了以上示意图,请从图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事,并结合所学,自拟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原始农耕生产,B项正确;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之战中打败炎帝,炎帝归顺黄帝,炎黄部落结成联盟,与题干“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不符,排除A项;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史前时期人们还没掌握制瓷技术,由陶器制作到瓷器制作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题干中也未涉及瓷器,排除C项;
大禹治水距今3000多年,与题干中“距今约5100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2.【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殷人治殷”“胡汉分治”“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殷人治殷”;魏晋时期,实行“胡汉分治”;辽朝时期,“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等,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A项正确;
材料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而不是激化阶级矛盾,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民族之间自我的管理,无法得出是否改变了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的结论,排除C项;
政权并立指的是多个政权国家同时存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我国古代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的场景:左边3人扶在栏杆一头,借用身体下压的力量,启动杆头,达到舂米的效果”和所学知识可知,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这是一种实用技能的运用,体现了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C项正确;
仅从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无法得出四川地区经济较发达,且只涉及农业,排除A项;
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无法判定劳动者是否精通力学理论,排除B项;
材料不涉及政府,无法得出其行为是政府的行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两汉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说明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
4.【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唐朝前中期,渝州地区人口增长较迅速,大量的无地农民纷纷涌入深山莽原,开垦土地,开发山林”和所学知识可知,渝州地区大量的人口进入山林,开垦土地,开发山林,推动着渝州区域经济开发,B项正确;
材料仅仅涉及渝州地区的发展,无法看出整个经济重心的大规模南移,排除A项;
材料的渝州地区人口增长较迅速,无法看出是本地出生,还是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因此,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C项;
玉米等高产农作物在明朝时期传入中国,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乾隆时期,清军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了加强对西部地区的管辖,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C项正确;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朝灭亡以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他们联合打败了李自成的军队,之后清朝统治者以北京为都城,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排除A项;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康熙时,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最终被平定,排除B项;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旨在加强清朝对西北地区管辖。
6.【答案】C
【知识点】认识中国近代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一个书房里,墙上挂着火枪,中间站着一位意气飞扬的少年,正注视着桌上的地球仪”和所学知识可知,墙上挂着火枪,象征着保家卫国;中间站着一位意气飞扬的少年,时刻准备建功立业,图画作者意在激发救国图强的志气,C项正确;
义和团运动意义为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材料体现儿童读物《启蒙画报》中的一幅图画,无法得出新式报刊的创办的结论,排除B项;
仅仅一幅画,无法得出全国学制统一的结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
7.【答案】D
【知识点】北洋政府;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形势图信息和所学可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进行了不懈斗争,主要包括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等,D项正确;
革命运动都从南到北席卷全国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二次革命、护国战争中宣布独立的省区不同,排除B项;
两次斗争都反对袁世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说明孙中山为维护共和展开了不懈斗争。
8.【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而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和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给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五四运动,排除B项;
“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材料主旨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与俄国退出了“一战”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道路选择的相关史实。
9.【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例如减租的办法是把农民交给地主的原租额减少25%,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和各种形式的高利贷一律取缔”和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调动了广大人民的抗战积极性,也调动了开明地主和民族资产阶级抗日战争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项正确;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排除A项;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减租减息”政策,无法看出何时率先局部反攻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10.【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国为支持‘一带一路’建议而设的丝路基金开始运行”“中因推动成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业”“中国首趟由外国零售企业定制的中欧班列发车”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成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业、中欧班列发车、制定《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以及中老(老挝)铁路全线正式通车运营等,体现着中国正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项正确;
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涉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
祖国统一大业主要涉及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以及海峡两岸的交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新时代强军之路主要涉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识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知识。
11.【答案】D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内容“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们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并建有希腊式剧场和体育场,这些城市定期巡回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及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文化带到他所征服的地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D项正确;
题干内容描述的是亚历山大东征所带来的影响,与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无关,排除A项;
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们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并无法直接表明希腊的城邦制度影响深远,排除B项;
题干中并没有对雅典的民主政治进行叙述,且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高峰是在伯里克利主政时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亚历山大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兴衰的相关知识。
12.【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9世纪40年代起,伦敦的报纸可以及时送往全国各地,铁路公司为液态奶打开了城市市场,铁路还需要标准时间来制定时刻表,火车还改变了邮政服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铁路建设促进交通发展,近代交通改变了社会生活,B项正确;
英国掀起了建设铁路的热潮,与题干内容“火车还改变了邮政服务”不符,排除A项;
蒸汽机车,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无法得出运用广泛的结论,排除C项;
提干没有涉及人口问题,无法得出大规模流动的结论,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掌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13.【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提干“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属于历史解释,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客观叙述。ACD项均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概念。
14.【答案】A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万隆会议;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1949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1960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1961年古巴宣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年;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时间轴的相关史事反映了民族独立运动瓦解了殖民体系,A项正确;
题干内容没有涉及美国,无法得出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结论,排除B项;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相关,概括不全,排除C项;
社会主义涉及中国和古巴,无法得出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结论,概括不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欧盟的成立、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拉丁美洲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非洲独立运动,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15.【答案】A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1949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1949年:经互会成立,北约成立;德国分裂”,“1967年,欧洲 共同体成立”,“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日正式建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A项正确;
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与新航路开辟相关,排除B项;
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相关,排除C项;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世界格局多极化,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16.【答案】(1)A(没有涉及)
B(错误)
C(正确)
(2)影响: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特点:涉及面广,表现在实用科学方面;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对印度数字和零符号体系的改进与推广,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医学是阿拉伯人高度重视的学科,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
(4)成就: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
外部条件: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边界,市场需求持续提升,资本流动为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而政策环境的优化则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中共十八大;交通、通讯的发展;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1)判断:根据材料一“商周时期是使用青铜器的极盛时代,不仅有青铜农具等生产工具,还有祭祀用的礼器和大量的兵器”,可知商周青铜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这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判断:根据材料一“……我国的人工铸铁技术起步较晚,但由于先前已发展了极为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铸铁技术发展很快”,可知我国冶铁技术起步早,为商周的青铜冶铸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判断:根据材料一“我国的人工铸铁技术起步较晚,但由于先前已发展了极为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铸铁技术发展很快。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生铁冶铸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这两项冶金史上的重大突破,远远领先了欧洲上千年。战国后期,冶铁业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起来,使铁器的使用大为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知青铜冶铸技术和冶铁技术的进步都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可知从材料一中得出的。
(2)影响: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特点:根据材料二“阿拉伯帝国时期,科学得到大发展.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实用科学方面”,可知涉及面广,表现在实用科学方面;由“在数学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大约是阿拉伯人频繁的商业活动特别需要这种方便的印度数字,它很快就在阿拉伯世界得到普遍的使用,阿拉伯人广泛进行代数学、几何学、测量学的研究和运算,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可知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对印度数字和零符号体系的改进与推广,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由“在医学方面,拉齐的《医学集成》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在妇科、产科、眼科和外科方面都有新的建树。伊本 西纳写的综合性医书,直到17世纪仍然是欧洲使用的教本”,可知医学是阿拉伯人高度重视的学科,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因此阿拉伯帝国时期科学成就的特点,涉及面广,表现在实用科学方面;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对印度数字和零符号体系的改进与推广,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医学是阿拉伯人高度重视的学科,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
(4)成就:根据材料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可知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网络强国取得的成就,是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外部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市场需求是推动网络信息技术行业发展的直接力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需求的增长,网络信息技术逐渐从一个信息获取的渠道发展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环境也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网络信息技术行业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边界,市场需求持续提升,资本流动为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而政策环境的优化则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故答案为:
(1) A(没有涉及)B(错误)C(正确)
(2)影响: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特点:涉及面广,表现在实用科学方面;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对印度数字和零符号体系的改进与推广,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医学是阿拉伯人高度重视的学科,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
(4)成就: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外部条件: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边界,市场需求持续提升,资本流动为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而政策环境的优化则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改革开放、第三次科技革命,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1)实物史料;统一度量衡;唐朝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朝民族文化有交流;唐朝雕塑艺术高超。
(2)A.(不正确)
B. (正确)
(3)作用:宣传抗战,呼唤民主;呼吁全国人民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宣传和张扬爱国主义精神。
(4)特点:按步骤有序进行,先改革试点,然后全国推开,最终全面取消。意义: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5)做法: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抗日战争的胜利;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史料的类别划分有多种,大体可以分为四种:文献、实物、口述和图象。文献史料是最常见的类型,涵盖了各种文化遗产,例如古代典籍、书信、文献等等;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存中所保存的具体物质,例如文物、器物、建筑等;口述史料是通过口头传说、民间故事、采访等方式获得的史料;图像史料主要是指历史时期所拍摄的照片、绘画等。根据图一“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奏乐陶俑”可知,属于实物史料。据图一“如果衡器的误差超过十六两,那么负责管理衡器的官员啬夫将被罚缴意见铠甲;如果误差在十六两以下到八两之间,则会被罚缴一个盾牌”可知,秦朝在测定质量的衡器上要求严格,因此够实证秦朝推行的措施是统一度量衡。图二“749年,南诏王带回龟兹乐两部,图为南诏国演奏胡乐的艺术再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频繁;唐朝的文学艺术繁荣。
(2)根据所学知识,《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小说,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与题干“郭沫若在重庆还创作了《四世同堂》等作品”的地点相悖,所以×;据材料“1940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展抗日文化运动,要求南方局“应对发展文化运动问题……加以切实研究。”遵照这一指示,由周恩来直接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以开展文艺创作、艺术演出等形式,宣传抗战、呼唤民主”可知,话剧的成功演出是南方局落实发展抗日文化运动指示的具体表现,所以√。
(3)据材料二“它以艺术的形式对古代诗人屈原的刚毅性格、崇高抱负、家国情怀进行了生动演绎。《屈原》呼吁全国人民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其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宣传和张扬”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政策激发了人民的家国情怀,使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宣传和张扬;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斗志。
(4)据材料三“2000年中央决定在安徽全省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3年在全国推开,到2005年全国已有28个省级行政区全面免征农业税。自2006年1月起,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一个在我国存在了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可知,我国取消农业税进程的特点是从改革试点到全国推开再到全面免征农业税。据材料三“上面一页大大的“税”字正在被撕掉,寓意取消农业税;露出半面的后一页,则是庄稼在彩虹下葱郁生长,寓意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农业大发展的前景。全面取消农业税,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惜民之力、恤民之患、体民之心的原则和理想,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思想的发扬光大”可知,我国取消农业税有利于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惜民之力、恤民之患、体民之心的原则和理想;有利于促进“民为邦本”思想的发扬光大。
(5)综合以上材料可知,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应该树立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面向未来,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故答案为:
(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措施:统一度量衡。信息: 唐朝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朝民族文化有交流;唐朝雕塑艺术高超。
(2) A.(不正确)B. (正确)
(3) 作用:宣传抗战,呼唤民主;呼吁全国人民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宣传和张扬爱国主义精神。
(4) 特点:按步骤有序进行,先改革试点,然后全国推开,最终全面取消。意义: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5) 做法: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评】培养材料分析能力。识记史料类型、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唐朝的民族政策、抗日战争、农业税制改革、优秀文化传承等相关知识。
18.【答案】事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观点: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影响。
论述:英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非暴力政变,之后,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为英国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这一事件表明,民主政治的发展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法国大革命爆发于 1789 年,在此期间,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布了人权、自由和平等的原则。这一宣言强调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对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论:综上所述,英国的光荣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及《人权宣言》的通过,都是民主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它们展示了民主政治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并且对其他国家的民主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选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史实,拟定观点为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结合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如由于君主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其后以法律形式限制了王权,并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开始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时代。因为北美殖民地人民以英国殖民者矛盾加剧,美国以资产阶级革命战争形势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其后颁布《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革命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故答案为:
观点: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论述:由于君主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其后以法律形式限制了王权,并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开始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时代。因为北美殖民地人民以英国殖民者矛盾加剧,美国以资产阶级革命战争形势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其后颁布《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革命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等史实。
1 / 1【中考真题】重庆市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B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2024·重庆市) 在湖北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 )
A.炎黄部落起源 B.原始农耕生产
C.史前制瓷技术 D.大禹治水过程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原始农耕生产,B项正确;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之战中打败炎帝,炎帝归顺黄帝,炎黄部落结成联盟,与题干“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不符,排除A项;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史前时期人们还没掌握制瓷技术,由陶器制作到瓷器制作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题干中也未涉及瓷器,排除C项;
大禹治水距今3000多年,与题干中“距今约5100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2.(2024·重庆市)下表是某历史老师梳理的我国古代部分政权的统治措施。这些措施都( )
时期 主要史实
西周 周武王灭商后,对“殷遗民”实行“殷人治殷”
魏晋 匈奴刘汉政权针对境内多民族共存局面,实行“胡汉分治”
辽朝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A.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 B.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C.改变了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 D.形成了政权并立的格局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殷人治殷”“胡汉分治”“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殷人治殷”;魏晋时期,实行“胡汉分治”;辽朝时期,“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等,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A项正确;
材料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而不是激化阶级矛盾,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民族之间自我的管理,无法得出是否改变了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的结论,排除C项;
政权并立指的是多个政权国家同时存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024·重庆市) 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的场景:左边3人扶在栏杆一头,借用身体下压的力量,启动杆头,达到舂米的效果。据此可知( )
A.四川地区经济较发达 B.劳动者精通力学理论
C.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 D.政府组织大规模集体劳动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我国古代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的场景:左边3人扶在栏杆一头,借用身体下压的力量,启动杆头,达到舂米的效果”和所学知识可知,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这是一种实用技能的运用,体现了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C项正确;
仅从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无法得出四川地区经济较发达,且只涉及农业,排除A项;
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无法判定劳动者是否精通力学理论,排除B项;
材料不涉及政府,无法得出其行为是政府的行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两汉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说明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
4.(2024·重庆市) 唐朝前中期,渝州地区人口增长较迅速,大量无地农民纷纷涌入深山莽原,开垦土地,开发山林。这一现象( )
A.促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B.有利于渝州区域经济开发
C.推动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推广了玉米等高产农作物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唐朝前中期,渝州地区人口增长较迅速,大量的无地农民纷纷涌入深山莽原,开垦土地,开发山林”和所学知识可知,渝州地区大量的人口进入山林,开垦土地,开发山林,推动着渝州区域经济开发,B项正确;
材料仅仅涉及渝州地区的发展,无法看出整个经济重心的大规模南移,排除A项;
材料的渝州地区人口增长较迅速,无法看出是本地出生,还是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因此,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C项;
玉米等高产农作物在明朝时期传入中国,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
5.(2024·重庆市) 1762年,清朝以伊犁为“新疆都会”,筹划当地驻兵屯田,决定1764年至1766年,将凉州和庄浪满洲、蒙古兵悉数携眷迁往伊犁永久驻防。这一决定旨在( )
A.使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B.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C.加强清朝对西北地区管辖 D.帮助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乾隆时期,清军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了加强对西部地区的管辖,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C项正确;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朝灭亡以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他们联合打败了李自成的军队,之后清朝统治者以北京为都城,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排除A项;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康熙时,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最终被平定,排除B项;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旨在加强清朝对西北地区管辖。
6.(2024·重庆市) 如图所示为1902年发行的儿童读物《启蒙画报》中的一幅图画。在一个书房里,墙上挂着火枪,中间站着一位意气飞扬的少年,正注视着桌上的地球仪。图画作者意在( )
A.肯定义和团运动意义 B.宣传新式报刊的创办
C.激发救国图强的志气 D.颂扬全国学制的统一
【答案】C
【知识点】认识中国近代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一个书房里,墙上挂着火枪,中间站着一位意气飞扬的少年,正注视着桌上的地球仪”和所学知识可知,墙上挂着火枪,象征着保家卫国;中间站着一位意气飞扬的少年,时刻准备建功立业,图画作者意在激发救国图强的志气,C项正确;
义和团运动意义为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材料体现儿童读物《启蒙画报》中的一幅图画,无法得出新式报刊的创办的结论,排除B项;
仅仅一幅画,无法得出全国学制统一的结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
7.(2024·重庆市) 从下列两幅形势图中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A.革命运动都从南到北席卷全国
B.革命中宣布独立的省区完全相同
C.两次斗争都反对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D.孙中山为维护共和展开了不懈斗争
【答案】D
【知识点】北洋政府;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形势图信息和所学可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进行了不懈斗争,主要包括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等,D项正确;
革命运动都从南到北席卷全国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二次革命、护国战争中宣布独立的省区不同,排除B项;
两次斗争都反对袁世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说明孙中山为维护共和展开了不懈斗争。
8.(2024·重庆市) 李大钊在“一战”将结束时说:“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而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B.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C.“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一战”
【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而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和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给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五四运动,排除B项;
“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材料主旨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与俄国退出了“一战”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道路选择的相关史实。
9.(2024·重庆市) 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例如减租的办法是把农民交给地主的原租额减少25%,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和各种形式的高利贷一律取缔。这一举措( )
A.消灭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B.标志着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立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使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例如减租的办法是把农民交给地主的原租额减少25%,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和各种形式的高利贷一律取缔”和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调动了广大人民的抗战积极性,也调动了开明地主和民族资产阶级抗日战争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项正确;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排除A项;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减租减息”政策,无法看出何时率先局部反攻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10.(2024·重庆市)下面所示内容是某同学整理的笔记,由此判断其学习主题是( )
2014.12中国为支持“一带一路”建议而设的丝路基金开始运行 2015.7中因推动成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业 2017.10中国首趟由外国零售企业定制的中欧班列发车 2021.11中非制定《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 2021.12中老(老挝)铁路全线正式通车运营
A.经济体制改革 B.祖国统一大业
C.新时代强军之路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国为支持‘一带一路’建议而设的丝路基金开始运行”“中因推动成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业”“中国首趟由外国零售企业定制的中欧班列发车”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成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业、中欧班列发车、制定《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以及中老(老挝)铁路全线正式通车运营等,体现着中国正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项正确;
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涉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
祖国统一大业主要涉及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以及海峡两岸的交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新时代强军之路主要涉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识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知识。
11.(2024·重庆市) 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们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并建有希腊式剧场和体育场,这些城市定期巡回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 B.希腊的城邦制度影响深远
C.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D.亚历山大东征的客观作用
【答案】D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内容“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们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并建有希腊式剧场和体育场,这些城市定期巡回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及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文化带到他所征服的地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D项正确;
题干内容描述的是亚历山大东征所带来的影响,与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无关,排除A项;
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们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并无法直接表明希腊的城邦制度影响深远,排除B项;
题干中并没有对雅典的民主政治进行叙述,且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高峰是在伯里克利主政时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亚历山大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兴衰的相关知识。
12.(2024·重庆市) 19世纪40年代起,伦敦的报纸可以及时送往全国各地,铁路公司为液态奶打开了城市市场,铁路还需要标准时间来制定时刻表,火车还改变了邮政服务。材料表明( )
A.英国掀起了建设铁路的热潮 B.近代交通改变了社会生活
C.蒸汽机车广泛运用到运输业 D.铁路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9世纪40年代起,伦敦的报纸可以及时送往全国各地,铁路公司为液态奶打开了城市市场,铁路还需要标准时间来制定时刻表,火车还改变了邮政服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铁路建设促进交通发展,近代交通改变了社会生活,B项正确;
英国掀起了建设铁路的热潮,与题干内容“火车还改变了邮政服务”不符,排除A项;
蒸汽机车,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无法得出运用广泛的结论,排除C项;
提干没有涉及人口问题,无法得出大规模流动的结论,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掌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13.(2024·重庆市)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叙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C.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后研制出无烟炸药
D.1937年8月至9月,民生公司将数万名川军运送出川对日作战
【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提干“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属于历史解释,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客观叙述。ACD项均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概念。
14.(2024·重庆市)20世纪中后期,世界形势纷繁复杂。请根据下面时间轴的相关信息完成第14-15小题。
以上时间轴的相关史事反映了( )
A.民族独立运动瓦解了殖民体系 B.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
C.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D.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答案】A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万隆会议;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1949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1960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1961年古巴宣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年;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时间轴的相关史事反映了民族独立运动瓦解了殖民体系,A项正确;
题干内容没有涉及美国,无法得出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结论,排除B项;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相关,概括不全,排除C项;
社会主义涉及中国和古巴,无法得出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结论,概括不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欧盟的成立、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拉丁美洲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非洲独立运动,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15.(2024·重庆市) 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
A.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 B.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
C.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 D.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
【答案】A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1949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1949年:经互会成立,北约成立;德国分裂”,“1967年,欧洲 共同体成立”,“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日正式建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A项正确;
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与新航路开辟相关,排除B项;
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相关,排除C项;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世界格局多极化,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2024·重庆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中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是冶炼术。商周时期是使用青铜器的极盛时代,不仅有青铜农具等生产工具,还有祭祀用的礼器和大量的兵器。……我国的人工铸铁技术起步较晚,但由于先前已发展了极为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铸铁技术发展很快。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生铁冶铸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这两项冶金史上的重大突破,远远领先了欧洲上千年。战国后期,冶铁业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起来,使铁器的使用大为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没有涉及”。
A. 商周青铜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
B. 我国冶铁技术起步早,为商周的青铜冶铸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
C. 青铜冶铸技术和冶铁技术的进步都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 ( )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后期铁器使用的推广在政治方面产生的影响。
(3)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时期,科学得到大发展.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实用科学方面。在数学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大约是阿拉伯人频繁的商业活动特别需要这种方便的印度数字,它很快就在阿拉伯世界得到普遍的使用,阿拉伯人广泛进行代数学、几何学、测量学的研究和运算,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在医学方面,拉齐的《医学集成》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在妇科、产科、眼科和外科方面都有新的建树。伊本 西纳写的综合性医书,直到17世纪仍然是欧洲使用的教本。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帝国时期科学成就的特点。
(4)材料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应用,移动支付、共享出行、工业互联、智慧城市等数字经济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深入发展,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数字乡村,信息惠民便民成效显著。为营造安全网络空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建设管理水平和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
根据材料三,概括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网络强国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内容,指出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
【答案】(1)A(没有涉及)
B(错误)
C(正确)
(2)影响: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特点:涉及面广,表现在实用科学方面;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对印度数字和零符号体系的改进与推广,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医学是阿拉伯人高度重视的学科,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
(4)成就: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
外部条件: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边界,市场需求持续提升,资本流动为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而政策环境的优化则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中共十八大;交通、通讯的发展;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1)判断:根据材料一“商周时期是使用青铜器的极盛时代,不仅有青铜农具等生产工具,还有祭祀用的礼器和大量的兵器”,可知商周青铜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这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判断:根据材料一“……我国的人工铸铁技术起步较晚,但由于先前已发展了极为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铸铁技术发展很快”,可知我国冶铁技术起步早,为商周的青铜冶铸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判断:根据材料一“我国的人工铸铁技术起步较晚,但由于先前已发展了极为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铸铁技术发展很快。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生铁冶铸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这两项冶金史上的重大突破,远远领先了欧洲上千年。战国后期,冶铁业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起来,使铁器的使用大为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知青铜冶铸技术和冶铁技术的进步都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可知从材料一中得出的。
(2)影响: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特点:根据材料二“阿拉伯帝国时期,科学得到大发展.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实用科学方面”,可知涉及面广,表现在实用科学方面;由“在数学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大约是阿拉伯人频繁的商业活动特别需要这种方便的印度数字,它很快就在阿拉伯世界得到普遍的使用,阿拉伯人广泛进行代数学、几何学、测量学的研究和运算,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可知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对印度数字和零符号体系的改进与推广,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由“在医学方面,拉齐的《医学集成》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在妇科、产科、眼科和外科方面都有新的建树。伊本 西纳写的综合性医书,直到17世纪仍然是欧洲使用的教本”,可知医学是阿拉伯人高度重视的学科,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因此阿拉伯帝国时期科学成就的特点,涉及面广,表现在实用科学方面;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对印度数字和零符号体系的改进与推广,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医学是阿拉伯人高度重视的学科,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
(4)成就:根据材料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可知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网络强国取得的成就,是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外部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市场需求是推动网络信息技术行业发展的直接力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需求的增长,网络信息技术逐渐从一个信息获取的渠道发展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环境也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网络信息技术行业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边界,市场需求持续提升,资本流动为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而政策环境的优化则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故答案为:
(1) A(没有涉及)B(错误)C(正确)
(2)影响: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特点:涉及面广,表现在实用科学方面;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对印度数字和零符号体系的改进与推广,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医学是阿拉伯人高度重视的学科,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
(4)成就: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外部条件: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边界,市场需求持续提升,资本流动为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而政策环境的优化则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改革开放、第三次科技革命,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024·重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魅力,蕴含着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某校历史组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践行”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1)【任务一 研文物中的文化】
左图部分文字为“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意为:如果衡器的误差超过十六两,那么负责管理衡器的官员啬夫将被罚缴一件铠甲;如果误差在十六两以下到八两之间,则会被罚缴一个盾牌。)
图一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 图二 奏乐陶俑(云南大理出土。749年,南诏王带回龟兹乐两部,图为南诏国演奏胡乐的艺术再现)
图一、图二所示文物按照史料类型,都属于 ;图一能够实证秦朝推行的措施是 。
从图二中我们还能获得唐朝哪些相关历史信息?
(2)【任务二 究戏剧中的精神】
话剧《屈原》宣传海报 1940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展抗日文化运动,要求南方局“应对发展文化运动问题 加以切实研究。”遵照这一指示,由周恩来直接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以开展文艺创作、艺术演出等形式,宣传抗战、呼唤民主。 1942年,重庆国泰剧场首次公开演出郭沫若新编历史剧《屈原》。该剧从创作、排练到公演,一直得到周恩来和南方局的指导和支持。它以艺术的形式对古代诗人屈原的刚毅性格、崇高抱负、家国情怀进行了生动演绎。《屈原》呼吁全国人民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其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宣传和张扬。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不正确”。
A.除话剧《屈原》外,郭沫若在重庆还创作了《四世同堂》等作品。( )
B.话剧的成功演出是南方局落实发展抗日文化运动指示的具体表现。( )
(3)根据任务二的图文信息,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政策产生的历史作用。
(4)【任务三 析实践中的理念】
农业、农村是国家繁荣安定之基。新世纪,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00年中央决定在安徽全省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3年在全国推开,到2005年全国已有28个省级行政区全面免征农业税。自2006年1月起,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一个在我国存在了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图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粮农马海福说:“我家每亩地年净收益达到1000多元,真是赶上了好政策”。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整编 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张《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邮票被设计成日历的格式,充满深意:上面一页大大的“税”字正在被撕掉,寓意取消农业税;露出半面的后一页,则是庄稼在彩虹下葱郁生长,寓意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农业大发展的前景。全面取消农业税,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惜民之力、恤民之患、体民之心的原则和理想,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思想的发扬光大。 ——据李颖《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等整编
根据任务三中的材料,概括我国取消农业税进程的特点,并分析我国取消农业税的历史意义。
(5)综上,我们应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1)实物史料;统一度量衡;唐朝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朝民族文化有交流;唐朝雕塑艺术高超。
(2)A.(不正确)
B. (正确)
(3)作用:宣传抗战,呼唤民主;呼吁全国人民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宣传和张扬爱国主义精神。
(4)特点:按步骤有序进行,先改革试点,然后全国推开,最终全面取消。意义: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5)做法: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抗日战争的胜利;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史料的类别划分有多种,大体可以分为四种:文献、实物、口述和图象。文献史料是最常见的类型,涵盖了各种文化遗产,例如古代典籍、书信、文献等等;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存中所保存的具体物质,例如文物、器物、建筑等;口述史料是通过口头传说、民间故事、采访等方式获得的史料;图像史料主要是指历史时期所拍摄的照片、绘画等。根据图一“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奏乐陶俑”可知,属于实物史料。据图一“如果衡器的误差超过十六两,那么负责管理衡器的官员啬夫将被罚缴意见铠甲;如果误差在十六两以下到八两之间,则会被罚缴一个盾牌”可知,秦朝在测定质量的衡器上要求严格,因此够实证秦朝推行的措施是统一度量衡。图二“749年,南诏王带回龟兹乐两部,图为南诏国演奏胡乐的艺术再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频繁;唐朝的文学艺术繁荣。
(2)根据所学知识,《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小说,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与题干“郭沫若在重庆还创作了《四世同堂》等作品”的地点相悖,所以×;据材料“1940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展抗日文化运动,要求南方局“应对发展文化运动问题……加以切实研究。”遵照这一指示,由周恩来直接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以开展文艺创作、艺术演出等形式,宣传抗战、呼唤民主”可知,话剧的成功演出是南方局落实发展抗日文化运动指示的具体表现,所以√。
(3)据材料二“它以艺术的形式对古代诗人屈原的刚毅性格、崇高抱负、家国情怀进行了生动演绎。《屈原》呼吁全国人民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其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宣传和张扬”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政策激发了人民的家国情怀,使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宣传和张扬;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斗志。
(4)据材料三“2000年中央决定在安徽全省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3年在全国推开,到2005年全国已有28个省级行政区全面免征农业税。自2006年1月起,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一个在我国存在了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可知,我国取消农业税进程的特点是从改革试点到全国推开再到全面免征农业税。据材料三“上面一页大大的“税”字正在被撕掉,寓意取消农业税;露出半面的后一页,则是庄稼在彩虹下葱郁生长,寓意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农业大发展的前景。全面取消农业税,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惜民之力、恤民之患、体民之心的原则和理想,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思想的发扬光大”可知,我国取消农业税有利于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惜民之力、恤民之患、体民之心的原则和理想;有利于促进“民为邦本”思想的发扬光大。
(5)综合以上材料可知,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应该树立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面向未来,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故答案为:
(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措施:统一度量衡。信息: 唐朝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朝民族文化有交流;唐朝雕塑艺术高超。
(2) A.(不正确)B. (正确)
(3) 作用:宣传抗战,呼唤民主;呼吁全国人民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宣传和张扬爱国主义精神。
(4) 特点:按步骤有序进行,先改革试点,然后全国推开,最终全面取消。意义: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5) 做法: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评】培养材料分析能力。识记史料类型、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唐朝的民族政策、抗日战争、农业税制改革、优秀文化传承等相关知识。
18.(2024·重庆市)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17-20世纪初部分国家政治运动示意图
某老师制作了以上示意图,请从图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事,并结合所学,自拟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事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观点: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影响。
论述:英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非暴力政变,之后,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为英国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这一事件表明,民主政治的发展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法国大革命爆发于 1789 年,在此期间,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布了人权、自由和平等的原则。这一宣言强调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对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论:综上所述,英国的光荣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及《人权宣言》的通过,都是民主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它们展示了民主政治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并且对其他国家的民主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选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史实,拟定观点为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结合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如由于君主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其后以法律形式限制了王权,并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开始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时代。因为北美殖民地人民以英国殖民者矛盾加剧,美国以资产阶级革命战争形势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其后颁布《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革命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故答案为:
观点: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论述:由于君主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其后以法律形式限制了王权,并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开始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时代。因为北美殖民地人民以英国殖民者矛盾加剧,美国以资产阶级革命战争形势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其后颁布《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革命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等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