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1 19:49:0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5张PPT)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伯乐有次受楚王委托购买千里马,在路上看到一匹瘦马拉着重重的盐车,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伯乐靠近时,马突然昂头瞪眼,大声嘶鸣。伯乐立即判断出它是千里马,把马买了回去。
楚王看到瘦马很不高兴,伯乐劝他等马恢复后再看。半个月后,楚王试骑千里马,只觉两耳生风,不一会儿就跑了百里。
一个古老的传说:
伯乐相马

韩愈

韩愈(768—824),字_____,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_______。谥号“文”,又称_______。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___________”之首。
与_______并称“韩柳”,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
作者简介
退之
韩昌黎
韩文公
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
文体: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问题的观点、看法,写法灵活,可夹叙夹议,也可先叙后议。
常以小见大,借讲寓言故事讲道理,或状写事物来托物寓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sh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马 说
韩 愈
朗读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转折连词,可是
虽然
著称
奴仆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中受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
同“衹(只)”,只,仅
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这样;以后
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美好素质
怎么
同“饲”,喂

有时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虽然
同“现”,
表现

犹,尚且
等同
要求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面对
加强诘问语气
其实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竭尽
才能,才干
通晓
表修饰
鞭子
方法
1.本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韩愈认为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没有伯乐,千里马就只能被埋没、受辱而死。
《马 说》
提出观点
揭示原因
得出结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对千里马被埋没、受辱的痛惜及愤怒
对饲马者的讽刺、批判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梳理文章内容。
食马者“真不知马”
《马说》是韩愈代千里马发出的不平之鸣
伯乐不常有
因此韩愈写《马说》时,发出了“___________”之叹。
资料一:吏部考核
考中进士后,还要通过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才能授官。韩愈连考三次都没通过。
资料二:拜谒遭遇
三次上书宰相,“志不得通”
三次拜见宰相,“阍hūn人(守门人)辞焉”
《马说》只是在写马?
《马说》是韩愈借千里马发出的不平之鸣
《马说》是韩愈代千里马发出的不平之鸣
《马说》是韩愈借千里马发出的不平之鸣
千里马
伯 乐
食马者
人才,韩愈自喻
发现、赏识人才的人
埋没人才的人
情感:借千里马被埋没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实,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是通过对某物的记叙、描写、议论表达深刻的道理。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探究写法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改文:世有______,然后有______。 ______常有,而______不常有。故虽有______,祗辱于______之手,骈死于______之间,不以______称也。
圣君
贤才
圣君
贤才
贤才
权臣
书斋
贤才
托物寓意,既是避祸之举,又含蓄蕴藉jiè,引人思考。
探究写法
原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马者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有千里之能,食饱,力足,才美外见,远超于常马,可日行千里也!
原文从反面论说,写千里马受辱于奴隶人之手。
改文:
反面论说层层递进,极写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加强了讽刺效果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运用排比修辞,连用三个“不”,生动形象刻画出“食马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探究写法
探究写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痛惜
不平
愤怒
谴责
哀痛
批判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韩愈的观点,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韩愈的观点会导出千里马大概率会被埋没的结果,显然这是他的激愤之言,切qiè肤之痛。《马说》为全天下被埋没的人才打抱不平。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请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 唐纪八》
① 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 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 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患:担忧。
天 下 无 马
假如你是被埋没的“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伯乐韩愈
任吏部侍郎时,被贾岛冲撞了车驾,不仅不生气,还帮贾岛敲定了“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李贺的父亲叫李晋,有人以避讳为由阻碍李贺不能考进士。韩愈写下《讳辩》,支持李贺。
少时和孟郊、张籍是好友,“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旧唐书·韩愈传》)。
乐于帮助后学,“馆之(指后学)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结 语
《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贤才,写千里马被埋没、受辱的遭遇,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及特权阶层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无知,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作业:
《马说》出自是韩愈的《杂说》, 《杂说》的第一篇的《龙说》与本文相关。课下自读《龙说》 ,总结韩愈的观点,品析其写作特色。
结束
普遍理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现实:无法入仕或仕途不顺
怀才不遇
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感士不遇
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感士不遇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济无舟楫。”“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