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1 17:2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
一、单选题
1.如表是关于1844—1847年五个通商口岸贸易的货值统计表(单位:万元)据此可知当时(  )
年份 宁波 广州 厦门 福州 上海
1844年 11.1 733.5 19.3 0 48.7
1845年 2.7 681.5 16.3 8.4 234.1
1846年 1.1 554.5 17.6 极少 216.2
1847年 1.2 549.2 18.7 极少 229.9
A.上海的贸易区位优势得到凸显 B.广州传统外贸中心地位不复存在
C.西方资本主义并未打开中国市场 D.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现象发生改变
2.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这些观点(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B.说明了当时自由主义成为英国的国策
C.认识到了鸦片战争的内在本质 D.解释了战争的根源是为扭转贸易逆差
3.陈旭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文中的“它”最有可能指
A.西方商品
B.启蒙思想
C.民主制度
D.宗教信仰
4.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俄《瑷珲条约》
C.中俄《北京条约》 D.中日《马关条约》
5.下表为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磅)。对此认知合理的是( )
A.英国对华贸易处于顺差 B.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协定关税便利中英贸易 D.英国对华出口遭到自然经济抵制
6.广州是中国重要的城市。下列关于广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秦朝时归入中央王朝管辖 ②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此
③鸦片战争后成为新的贸易中心 ④改革开放后开辟为经济特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此处反映的外国在华特权为
A.领事裁判权 B.最惠国待遇 C.协定关税权 D.派遣公使权
8.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副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勇夺魑魅之心。”此馆纪念的应是( )
A.邓世昌 B.林则徐 C.李鸿章 D.陈独秀
9.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源于
A.中法《黄埔条约》 B.中英《南京条约》
C.中美《望厦条约》 D.《中美关税条约》
10.1848年,徐继畲在刊行的《瀛环志略》中感叹西方富强,认为商业贸易可致国家强盛;对他们的政治制度充满钦慕,赞扬西方强国的民主制度及开创者。这说明他( )
A.旨在引导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属于早期维新派的代表
C.是当时理性看待西方的先驱 D.冲破了中体西用的束缚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远道而来的西方人士中有许多人“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今古”,都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友”。他说:“圣人以天下为一家,四海皆兄弟。故怀柔远人,宾礼外国,是王者之大度;旁咨风俗,广览地球,是智士之旷识。”这表明《海国图志》的重要价值在于( )
A.倡导用西学改造中国传统儒学 B.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C.认识到中西方制度上的差异性 D.承认西方文化的价值
12.在《海国图志》中“志于英夷特详”。这是因为英国当时是
A.中国最主要的敌人 B.中国最重要的平等贸易国
C.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D.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国家
13.“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嘉道之际具有改革意识的经世致用派在日益严峻、深重的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下,对迂腐空浮的汉宋之学所作出的一次最为激烈、全面、实在和有力的大批判;同时还是爱国知识分子、先进的中国人面对‘侵略的西方’和‘先进的西方’的双重挑战所作出的毫不怯懦、胸有成竹的第一个回应。”作者最有可能评价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反响 B.中国近代首部世界地理著作
C.农民革命应向何处去的问题 D.“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14.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以图为纲叙述,首以“地球平圆全图”为引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然后展示《皇清一统舆地全图》,从世界地理的角度明确指出中国在亚细亚之东南。由此可见,徐继畬( )
A.思想观念进步 B.具有民族忧患意识
C.提倡学习西方 D.系统介绍欧美各国
15.近代中国入境旅游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在华旅游只限于通商口岸;《天津条约》打开了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的大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入境旅游基本放开。到20世纪20年代,各种形式的入境旅游都有长足增长。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开始了外交近代化 B.中外交流范围逐步扩大
C.中国通商口岸逐步增多 D.列强对华侵略逐步加深
16.如图所示为1844—1856年广州和上海进出口总值(万美元)和发展指数(1844年为100)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自然经济仍具有抵抗力 B.对外贸易由顺差渐转为逆差
C.对外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D.政府已成为列强侵略的工具
17.《海国图志》中记录了众多的“他者”形象,除了传统以华夏为视角的“小他者”外,还有两类“大他者”,其一以英国为代表,其二则是西方的舰船、枪炮等。《海国图志》的这一分类( )
A.突破了传统的“夷夏观” B.凸显了师夷长技的理念
C.孕育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改变了国人的认知方式
18.1854年,英国克勒拉得伯爵在一封私人信函中写道:“以前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但我们可以提出建议,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市场开放程度有限 B.英国政府急于扩大侵华
C.中国进口货物关税过高 D.列强统一步调共同侵华
19.林则徐抵粤主持禁烟运动初期向道光帝慎重建议:对外商采取“免治既往之罪,奖其悔惧之心”的政策,分化敌方,以保障禁烟运动的胜利。他称之为“鸦片必要清源,而边衅亦不容轻启,是以兼筹并顾”。这表明林则徐( )
A.对敌我实力了解不清 B.主张学习西方以抵御外侮
C.注重外交斗争的策略 D.力促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0.1843年魏源评论美国:“数百年来,育奈士迭遽成富强之国,足见国家之勃起,全由部民之勤奋。故虽不立国王,仅设总领,而国政操之舆论,所言必施行,有害必上闻,事简政速,令行禁止,与贤辟所治无异。此又变封建郡县官家之局,而自成世界者。”这反映了魏源
A.用西方民主否定封建制度 B.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先河
C.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D.对民族危机的深刻反思
二、材料分析题
21.文明的交流,对社会发展影响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算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耶稣会士向教皇呈现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泰、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这时的 “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
——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这种交流对双方社会转型的影响
(2)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东渐的变化及启示。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之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方面是晚清王朝死守“闭关锁国”政策的恶果,另一方面也迫使中国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中国外交体制开始了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近代中国逐渐调整、变通、改革传统外交观念,接受、适应与运用西欧国际观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这一转变中,一方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加深,民族危机愈发严重;另一方面,随着“朝贡体系”瓦解,清政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逐渐频繁,对外认识也愈发加深,外交观念亦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外交政策更加务实,乃至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这一切都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摘编自王琦 李翔《晚清中国外交体制变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里,为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威胁,中国政府及时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通过与苏联的结盟和争取广大“中间地带”来维护新中国政权的政治安全,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建交过程中把“一个中国”原则作为基本前提和国际合作的政治基础。1979年以来,中国外交任务转变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由之前的侧重政治上的互利变为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维护国际利益的前提和首要任务。为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确定了“大融入”的战略取向,把“入关”和“入世”作为最重要的外交任务之一。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中国外交开始注重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球治理平衡相结合。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外交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与1979年以来外交重点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年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产生的重要作用。
23.闽商是极具海洋个性的商人群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是闽商发展的重要阶段。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统治者提出了“开洋裕国”的国策,并于1087年在泉州设置市舶司。受闽地农商并重社会习俗的影响,闽商通过山与海的互动,将山区特产与海洋贸易联系在一起。执中国造船技术之牛耳的闽商,驾福船沿海岸线向南、向北,开拓海外贸易市场,彰显了闽商独特的海洋个性,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外传。
——摘编自苏文箐《海洋文明的进程与闽商的早期发展》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闽商逐渐走向衰落。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福建所产的土布土棉失去了市场。作为闽商行销外洋的大宗商品——茶业,因不能与印度的大茶园相竞争而被排挤。印度制茶具有改良的及其及最好的培制技术。晚清,太平军四次入闽,山贼海寇滋扰不断,严重威胁闽商的生命财产安全。
——摘编自刘锡涛《试析晚清闽商衰落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闽商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闽商衰落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闽商发展历程带给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1.A
2.A
3.A
4.B
5.D
6.B
7.A
8.B
9.B
10.C
11.D
12.A
13.A
14.A
15.D
16.C
17.A
18.A
19.C
20.D
21.(1)特点:传教士在东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有一部分较进步的士大夫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大多数士大夫不愿意接受西方文化,仍满足于现有的中国文化;而西方思想家欣赏和学习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社会的交流。影响:对中国:使中国失去了近代化的机会,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对欧洲: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变化:中国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基本排斥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观念的复杂历程。
启示: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推动思想变化的重要原因;国家政策是其重要的推动力;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22.(1)背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西方近代国际观的影响。
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剧了民族危机;适应了时代的潮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2)不同:前30年,以巩固政权和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为主要目标;强调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强调政治互利。
1979年以来,以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际环境为主要目标;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突出经济互利;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捍卫国家核心利益。
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新局面;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全球治理的改进。
23.(1)有利条件:政府鼓励对外贸易,设置专门机构管理;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兴盛;农商并重的社会习俗;地处东南沿海;闽地物产丰富;
影响:闽商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开拓海外贸易市场;促进中外经济的交流;推动中华文明的外传。
(2)衰落原因:外国商品的冲击;生产技术落后;外商操纵国际市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3)经济建设:政府扶持和稳定的政局对经济建设十分重要;商业发展:要善于抓住机遇,要重视技术创新;个人品质:善观时变,爱拼会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