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1 20:0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一、选择题
1.1533年,英国议会颁布“禁止向罗马教廷上诉法案”,强调“英国由一个至高无上的国王来统治,他拥有相应的至高无上的尊严和王权”。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从法律上肯定英王在英王国领土范围内享有至高无上的世俗统治权和宗教管辖权。这些法案的颁布(  )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B.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C.完善了英国的代议制民主
D.推动了新基督教会创立
2.法国政治家博丹(1530~1596年)主张国家是拥有最高主权的由若干家庭及其财产组成的合法政府。主权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是一种永久性的绝对权力,政府可以更换,主权永远存在。该主张(  )
A.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理想愿望
B.加强了法国的君主专制集权
C.反映了重商主义的发展需要
D.体现了民族国家至上的要求
3.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  )
A.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B.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
C.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受到了《万国公法》的影响
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著名的政治家儒勒·费理推动了法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遍布全国各村镇的小学承担起向全民宣传共和思想和教授民族语言的使命,此举强化了全民的民族国家观念。这表明当时法国(  )
A.专制王权依然顽固存在
B.强调国家在人们意识中的重要性
C.重视义务教育的发展
D.民族认同观念尚未形成
5.有学者认为,从维也纳会议召开到体系运转前期,大国的行为方式背离了传统的“权力政治”原则。大国在该体系中,并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也没有经常利用他国的暂时脆弱;相反,大国做出了更多的退让,而没有选择通过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危机。该学者意在说明维也纳体系的特点是(  )
A.大国主导、利益优先
B.保持克制、寻求共识
C.集体安全、欧洲均势
D.协调矛盾、强权政治
6.下表是二战后初期国际社会签订的部分协定公约。这反映出(  )
1945年12月 1947年10月 1949年8月 1950年11月 1951年7月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关税和 贸易总 协定 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 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A.国际社会的法制化
B.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事务
C.国际社会保护弱者
D.经济是国际交往主要内容
7.16世纪英国的宗教改革之所以被称为一场强化王权的改革,主要依据是(  )
A.自上而下保留天主教会的势力 B.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C.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 D.没收修道院的土地、房屋等财产
8.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将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文明”“半文明”和“野蛮”等不同类别,将国际法界定为“文明国家之间的法律”。这反映了(  )
A.西方主导了国际体系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不同文明间冲突加深 D.国际规则的逐步完善
9.1066年,诺曼人征服了英国,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的现象: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语和拉丁文,教会使用拉丁文,民众使用英语。法语曾一直被认为是英格兰议会撰写重要文书的最佳语言,直至15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的请愿书还使用法语。然而到15世纪中叶,英格兰议会的重要文书已普遍使用英语,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英国官方语言的变化(  )
A.有利于英国的民族认同感形成 B.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避免了法国对英国实行文化侵略 D.促进了英国文艺复兴思潮的到来
10.宗教改革运动中形成了“不同信仰的臣民迁到具有同样信仰的国王那里居住”的原则。据此,尼德兰分化成信仰天主教的比利时和信仰新教的荷兰;神圣罗马帝国分化成信仰天主教的奥地利和信仰新教的普鲁士。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国王的宗教信仰决定臣民的信仰 B.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民族国家的形成导致了宗教分化 D.新教比天主教更有益于国家发展
11.在中世纪的西欧,最高权威是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主权国家,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该规定(  )
A.导致了欧洲政局四分五裂 B.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
C.否定了西欧封建专制制度 D.推动了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
12.《联合国宪章》第103条规定:“联合国会员国在本宪章下之义务与其依任何其他国际协定所负之义务有冲突时,其在本宪章下之义务应居优先。”据此可知,《联合国宪章》(  )
A.带有帝国主义强权政治色彩 B.对其他法律性文件具有排他性
C.深受欧洲旧有的国际法影响 D.在客观上有助于国际法的统一
二、非选择题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表现
1500年~法国大革命时期 西欧的地域界线被打破,人口流动性提高,民族共同体内部的经济联系加强。通过马丁·路德,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法国大革命时期~19世纪70年代 法国大革命爆发,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彰显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的理念,国家成为大家共同拥有的祖国。西欧一系列革命都与建立民族国家的任务联系在一起,德国、意大利实现了统一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狭隘民族主义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兴起,其煽动对其他民族的排斥敌视。日本产生“民族优越论”,把日本的富强建立在对亚洲邻国的侵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欧洲国家在合作的基础上,出现共享和共融,典型的代表是欧共体发展为欧盟。本民族的利益是各国制定政策的首要考量。民族主义代替意识形态,在相当一部分国家起到主导作用
——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上表为近现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一、选择题
1.1533年,英国议会颁布“禁止向罗马教廷上诉法案”,强调“英国由一个至高无上的国王来统治,他拥有相应的至高无上的尊严和王权”。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从法律上肯定英王在英王国领土范围内享有至高无上的世俗统治权和宗教管辖权。这些法案的颁布(  )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B.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C.完善了英国的代议制民主
D.推动了新基督教会创立
解析:据材料英国议会颁布的法律,均强调了王权对教权的控制,这有利于打破罗马教皇对英国的管控,加强专制王权,推动宗教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变,故选B项;材料中体现王权与教权的政治斗争,并未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传播,排除A项;C、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2.法国政治家博丹(1530~1596年)主张国家是拥有最高主权的由若干家庭及其财产组成的合法政府。主权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是一种永久性的绝对权力,政府可以更换,主权永远存在。该主张(  )
A.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理想愿望
B.加强了法国的君主专制集权
C.反映了重商主义的发展需要
D.体现了民族国家至上的要求
解析:据材料“主权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是一种永久性的绝对权力”可知,博丹认为主权至高无上,而国家拥有最高主权,因此该主张体现了民族国家至上的要求,故选D项;主权至高无上是共识,并非只代表资产阶级的理想和愿望,排除A项;材料的核心是强调主权至上,并未反映这一主张的实际影响,无法体现加强了法国的君主专制集权,排除B项;主权至上理论与重商主义思想无关,排除C项。
3.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  )
A.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B.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
C.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受到了《万国公法》的影响
解析:据材料“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可知,该规定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故选A项;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并不是为了削弱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排除B项;“解决”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万国公法》是1836年颁布的,排除D项。
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著名的政治家儒勒·费理推动了法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遍布全国各村镇的小学承担起向全民宣传共和思想和教授民族语言的使命,此举强化了全民的民族国家观念。这表明当时法国(  )
A.专制王权依然顽固存在
B.强调国家在人们意识中的重要性
C.重视义务教育的发展
D.民族认同观念尚未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小学承担起向全民宣传共和思想和教授民族语言的使命,此举强化了全民的民族国家观念”可知,法国通过义务教育制度来培养人们的国家、民族观念,故B项正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已经确立共和政体,故A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重视义务教育,故C项错误;在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的民族认同观念已经形成,故D项错误。
5.有学者认为,从维也纳会议召开到体系运转前期,大国的行为方式背离了传统的“权力政治”原则。大国在该体系中,并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也没有经常利用他国的暂时脆弱;相反,大国做出了更多的退让,而没有选择通过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危机。该学者意在说明维也纳体系的特点是(  )
A.大国主导、利益优先
B.保持克制、寻求共识
C.集体安全、欧洲均势
D.协调矛盾、强权政治
解析:根据材料“大国做出了更多的退让,而没有选择通过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危机”可得出保持克制、寻求共识,故选B项;根据材料“并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也没有经常利用他国的暂时脆弱”可得出并不一味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集体安全,也看不出欧洲均势,排除C项;根据材料“大国的行为方式背离了传统的‘权力政治’原则”可得出并没有实行强权政治,排除D项。
6.下表是二战后初期国际社会签订的部分协定公约。这反映出(  )
1945年12月 1947年10月 1949年8月 1950年11月 1951年7月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关税和 贸易总 协定 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 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A.国际社会的法制化
B.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事务
C.国际社会保护弱者
D.经济是国际交往主要内容
解析:国际社会签订的协定公约具有法律效力,材料中社会各领域的公约协定的出现,反映出当时国际社会法制化的发展趋势,故选A项;材料中不仅建立了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同时还制定了保护平民和难民权益的国际公约,而这些并不能体现出发达国家对国际事务的主导,排除B项;C项所述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故不是最佳答案,排除;材料所述并不仅仅只是经济层面的内容,且材料并未就几项不同内容之间进行比较,故无法得出孰轻孰重的结论,排除D项。
7.16世纪英国的宗教改革之所以被称为一场强化王权的改革,主要依据是(  )
A.自上而下保留天主教会的势力 B.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C.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 D.没收修道院的土地、房屋等财产
【解析】《至尊法案》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体现出王权的强化,故B项正确。
8.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将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文明”“半文明”和“野蛮”等不同类别,将国际法界定为“文明国家之间的法律”。这反映了(  )
A.西方主导了国际体系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不同文明间冲突加深 D.国际规则的逐步完善
【解析】“文明国家之间的法律”体现出西方国家对自身的认识,西方国家对国际事务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主导了国际体系,故A项正确。
9.1066年,诺曼人征服了英国,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的现象: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语和拉丁文,教会使用拉丁文,民众使用英语。法语曾一直被认为是英格兰议会撰写重要文书的最佳语言,直至15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的请愿书还使用法语。然而到15世纪中叶,英格兰议会的重要文书已普遍使用英语,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英国官方语言的变化(  )
A.有利于英国的民族认同感形成 B.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避免了法国对英国实行文化侵略 D.促进了英国文艺复兴思潮的到来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社会由三种文字共用到英语成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这种变化反映了英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故A项正确。
10.宗教改革运动中形成了“不同信仰的臣民迁到具有同样信仰的国王那里居住”的原则。据此,尼德兰分化成信仰天主教的比利时和信仰新教的荷兰;神圣罗马帝国分化成信仰天主教的奥地利和信仰新教的普鲁士。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国王的宗教信仰决定臣民的信仰 B.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民族国家的形成导致了宗教分化 D.新教比天主教更有益于国家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不同信仰的臣民迁到具有同样信仰的国王那里居住”可知,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形成了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民族国家,因此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故B项正确。
11.在中世纪的西欧,最高权威是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主权国家,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该规定(  )
A.导致了欧洲政局四分五裂 B.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
C.否定了西欧封建专制制度 D.推动了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主权国家,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从而规范了国家之间的行为准则,推动了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故D项正确。
12.《联合国宪章》第103条规定:“联合国会员国在本宪章下之义务与其依任何其他国际协定所负之义务有冲突时,其在本宪章下之义务应居优先。”据此可知,《联合国宪章》(  )
A.带有帝国主义强权政治色彩 B.对其他法律性文件具有排他性
C.深受欧洲旧有的国际法影响 D.在客观上有助于国际法的统一
【解析】根据材料“联合国会员国在本宪章下之义务与其依任何其他国际协定所负之义务有冲突时,其在本宪章下之义务应居优先”可知,《联合国宪章》的权威性要高于其他国际协定,这有助于国际法的统一,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表现
1500年~法国大革命时期 西欧的地域界线被打破,人口流动性提高,民族共同体内部的经济联系加强。通过马丁·路德,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法国大革命时期~19世纪70年代 法国大革命爆发,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彰显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的理念,国家成为大家共同拥有的祖国。西欧一系列革命都与建立民族国家的任务联系在一起,德国、意大利实现了统一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狭隘民族主义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兴起,其煽动对其他民族的排斥敌视。日本产生“民族优越论”,把日本的富强建立在对亚洲邻国的侵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欧洲国家在合作的基础上,出现共享和共融,典型的代表是欧共体发展为欧盟。本民族的利益是各国制定政策的首要考量。民族主义代替意识形态,在相当一部分国家起到主导作用
——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上表为近现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和确定选题的角度极为关键。首先,本题围绕“民族主义发展”的角度,确定的论题可以有“民族主义内涵的丰富发展”“民族主义思潮对于世界的发展和促进”“民族主义群体的发展日益壮大”“民族主义对于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等等。其次,根据相关的论题从材料中以及所学知识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例如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两次工业革命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语言的组织和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尤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所拟定的标题,阐述必须史论结合,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欧洲近现代民族主义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阐述:1500年到法国大革命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新航路的开辟,民族共同体内部的经济联系加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世俗王权得到加强,各国君主纷纷开疆拓土,形成以领土控制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主权概念。法国大革命时期到19世纪70年代,伴随着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拥有法兰西公民身份的法国人,积极投入到推翻专制制度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斗争中,此时,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民族主义继续发展,德国和意大利实现了统一,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主义意味着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割据。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欧各国之间展开激烈斗争,统治者宣称本民族受到其他民族的威胁,煽动对其他民族的排斥敌视,极端民族主义兴起,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出现新的变化。西欧国家由欧共体到欧盟,联合程度不断加强。总之,民族国家的构建不同导致了不同特点的民族主义出现,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民族主义的形式也日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