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选择题
1.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 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C.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政府应倡导实业救国
2.《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3.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4.(2023·四川·统考二模)1840年8月,英国向清政府投送的官方文书,不再使用传统的“禀帖”格式,而用“咨会”字眼。琦善的复函也放弃了“谕”“批”等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相对平等的“照会”样式,成为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这反映了当时( )
A.天朝观念受到冲击 B.闭关锁国政策破产
C.宗藩秩序基本瓦解 D.外交体制开始转型
5.(2023·山东·统考模拟预测)1885年,盛宣怀改组轮船招商局,颁布“用人十条”,取消了招商局内部事务由众商会议协商的条款,规定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请示。这一改组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是( )
A.洋务派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B.官股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C.官商勾结影响了企业效率 D.经营管理呈官僚化趋势
6.(2023·河北唐山·统考二模)下表是小唐同学在研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时,搜集的相关材料。据下表可知( )
被康有为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引进进化论学说,在当时社会引起轰动,此后成为中学生的读物。
胡适有两名同学,一名叫孙竞存,一名叫杨天择。
A.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B.近代中国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严复观点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D.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深
7.(2023·河北石家庄·统考二模)学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
内容 书名 作者
其责是不在于军事而在于政治……若再推究得深些,则其失败,亦可以说是在文化上 《中国通史》 吕思勉
粤军的缺点,在于没有注意到民族文化传统势力之重要,只图激起革命,甚至对于传统文化加以过分的蔑弃,一切目之为妖,而别拥伪造的天父天兄,读圣书,做礼拜 《国史大纲》 钱穆
这可以用来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未能顺应历史潮流 B.动摇了正统思想统治地位
C.缺乏科学思想武器 D.深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
8.(2023·陕西榆林·统考三模)下表所示为1872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为京师同文馆拟订的八年课程计划。1876年,该计划与拟定的“五年制”教学计划一同被呈送至总理衙门,获批后于1879年正式实施。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 )
第一年 识字写字、浅解词句、讲解浅书
第二年 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第三年 讲各国地图、讲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第四年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第五年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第六年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第七年 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
第八年 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A.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 B.对近代翻译人才的渴求
C.集中力量振兴洋务的决心 D.局限于学习西方器物文明
9.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明定国是”诏书
D.《海国图志》
10.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
B.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
C.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
D.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
1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匈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
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促进清政府外交观念的转变
12.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记录道:“7月14日,盟国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出兵占领天津并威胁要开往北京,中外冲突由此爆发。”这一冲突最终导致(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资产阶级维新思潮高涨
C.中国的民族危机全面加深
D.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落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开玺《隔膜、
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 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1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处于怎样的外交地位 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从近代中国外交礼仪的变化中得出的认识。(6分)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选择题
1.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 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C.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政府应倡导实业救国
【详解】根据材料,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认为“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可见李圭认为对外交流对国家和百姓有利,希望国人重视对外交流,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根据材料“国人出外甚少”,可知中国参与国际交流不积极,不能体现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其他国家的情况,不能证明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李圭的言行是希望国人重视对外交流,不是倡导实业救国,排除D项。故选B项。
2.《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海国图志》得到一些日本学者的赞同,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侵略的主张,排除B项;魏源写作的《海国图志》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中日两国都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3.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详解】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但是上海进口货物值不断下降,这必然会使列强认为并未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正确;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因此其不能阻止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这意味着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中,上海具备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因此上海进口货值的减少并不能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排除B项;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四川·统考二模)1840年8月,英国向清政府投送的官方文书,不再使用传统的“禀帖”格式,而用“咨会”字眼。琦善的复函也放弃了“谕”“批”等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相对平等的“照会”样式,成为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这反映了当时( )
A.天朝观念受到冲击 B.闭关锁国政策破产
C.宗藩秩序基本瓦解 D.外交体制开始转型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40年中英官方文书中使用了平等的文书范式,说明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了鸦片战争的冲击,A项正确;材料强调外交文书的变化,鸦片战争的爆发意味着闭关锁国政策破产,排除B项;甲午战争标志着宗藩秩序基本瓦解,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外交文书的变化,但外交体制转型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山东·统考模拟预测)1885年,盛宣怀改组轮船招商局,颁布“用人十条”,取消了招商局内部事务由众商会议协商的条款,规定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请示。这一改组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是( )
A.洋务派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B.官股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C.官商勾结影响了企业效率 D.经营管理呈官僚化趋势
【详解】材料所示为轮船招商局改革的相关情况,改革后的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请示”,这都说明招商局在改革后政府强化了对其的控制,经营管理呈现官僚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设问是这一举措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洋务派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并非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企业的股份占有信息,无法得出官股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排除B项;政府强化对轮船招商局的控制并不意味着官商勾结,也无法得出企业效率的高低,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河北唐山·统考二模)下表是小唐同学在研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时,搜集的相关材料。据下表可知( )
被康有为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引进进化论学说,在当时社会引起轰动,此后成为中学生的读物。
胡适有两名同学,一名叫孙竞存,一名叫杨天择。
A.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B.近代中国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严复观点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D.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深
【详解】根据材料“引进进化论学说,在当时社会引起轰动。”“一名叫孙竞存,一名叫杨天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演论》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生物不是万古不变,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原因在于“物竞天择”,“物竞”就是生存竞争,“天择”就是自然选择,针对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严复发出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材料中胡适的同学名叫“孙竞存”、“杨天择”,说明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观点得以推广,近代中国民族意识逐渐觉醒,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洋务运动破产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奠定严复的观点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民族危机加深是严复翻译《天演论》的背景之一,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河北石家庄·统考二模)学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
内容 书名 作者
其责是不在于军事而在于政治……若再推究得深些,则其失败,亦可以说是在文化上 《中国通史》 吕思勉
粤军的缺点,在于没有注意到民族文化传统势力之重要,只图激起革命,甚至对于传统文化加以过分的蔑弃,一切目之为妖,而别拥伪造的天父天兄,读圣书,做礼拜 《国史大纲》 钱穆
这可以用来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未能顺应历史潮流 B.动摇了正统思想统治地位
C.缺乏科学思想武器 D.深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
【详解】根据材料“若再推究得深些,则其失败,亦可以说是在文化上”“在于没有注意到民族文化传统势力之重要,只图激起革命,甚至对于传统文化加以过分的蔑弃”可知,吕思勉和钱穆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缺点和失败在于缺乏科学思想武器,不能提出先进的口号和指导思想,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项正确;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缺点和失败在于缺乏科学思想武器,A项未体现,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正统思想统治地位,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缺点和失败在于缺乏科学思想武器,未体现深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3·陕西榆林·统考三模)下表所示为1872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为京师同文馆拟订的八年课程计划。1876年,该计划与拟定的“五年制”教学计划一同被呈送至总理衙门,获批后于1879年正式实施。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 )
第一年 识字写字、浅解词句、讲解浅书
第二年 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第三年 讲各国地图、讲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第四年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第五年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第六年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第七年 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
第八年 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A.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 B.对近代翻译人才的渴求
C.集中力量振兴洋务的决心 D.局限于学习西方器物文明
【详解】根据材料“1872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为京师同文馆拟订的八年课程计划。”可知,前四年主要的学习翻译课程,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急需翻译人才,B项正确;“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表述错误,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并未完全颠覆传统教育模式,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清政府振兴洋务的决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局限于学习西方器物文明”表述有误,材料涉及“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万国公法、地理金石、富国策”等知识,并不是局限于学习西方的器物,排除D项。故选B项。
9.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明定国是”诏书
D.《海国图志》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故A项错误;《资政新篇》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故B项正确;“明定国是”诏书是光绪皇帝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颁布的改革纲领,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海国图志》是魏源编写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知识的专著,故D项错误。
10.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
B.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
C.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
D.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
解析: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但是戊戌维新运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国人的思想启蒙,故B项正确;戊戌维新运动不久,清王朝就被迫进行新政改革,故A项错误;百日维新没有将君主立宪的主张付诸实践,故C项错误;戊戌政变以后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并没有完全废除变法措施,故D项错误。
1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匈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
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促进清政府外交观念的转变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南沿海各省“不奉诏”,避免与十一国的冲突,签订“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故B项正确。
12.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记录道:“7月14日,盟国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出兵占领天津并威胁要开往北京,中外冲突由此爆发。”这一冲突最终导致(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资产阶级维新思潮高涨
C.中国的民族危机全面加深
D.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
解析: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侵略中国的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C项正确。A、B两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的标志是武昌起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落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开玺《隔膜、
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 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1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处于怎样的外交地位 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从近代中国外交礼仪的变化中得出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1)内容:座位次序。心态:以“天朝上国”自居。背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地位:被迫服从的外交地位。原因: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认识: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