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2023·江苏淮安期末)1905年10月《万国公报》载:“中国政府近于改革之事颇有改观。而立废科举一节,取数百年来败坏中国及近日屡蹶屡起根深蒂固之附属物,一旦拔弃之,是真中国历史上之新纪元,而东方大局之转移在此矣。”该评论认为废除科举制( )
A.启动中国教育近代化 B.推动社会转型
C.推动社会结构的转变 D.导致清朝灭亡
2.(2023·河南郑州统考)1910年夏,北洋大学堂的土木、采矿2门共有15名正科生毕业,根据《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经最终毕业考试,其中12人“均拟请赏给进士出身”,并授予实官,其待遇相当于过去科举殿试及第者中的“一甲”地位。这一事件说明( )
A.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B.晚清进行了选官制度的变革
C.北洋政府重视实用人才
D.民国政府沿用科举殿试制度
3.(2024·河南南阳校考)1906年,《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按照考试结果,分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这反映了( )
A.留学生成为官员选拔主要对象
B.改革科举成为共识
C.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艰难转型
D.新式教育开始起步
4.(2024·江苏南京期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等法规。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A.文官制度体系的成熟
B.依法治国得到有效落实
C.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D.官制设计具有近代烙印
5.(2024·河南郑州实验中学)县知事试验是选拔县一级的行政长官。1914年到1915年,北洋政府共举行了四届考试,考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甄录试,主考论文;第二阶段考现行法令解释和国家条约之大要;第三阶段考地方行政之策问;最后是口试,主要问答地方民情风俗习惯,四个阶段层层淘汰,是中国现代文官考试的一个重要尝试。此选拔制度( )
A.避免腐败现象滋生 B.延续了旧人事制度
C.考试程序公正公开 D.蕴含基层民主理念
6.(2024·河北沧州)南京国民政府在推行公务员制度的过程中规定,“如遇党员与非党员能力相当时,用人优先党员任用,裁员优先非党员裁”。同时,国民党中央要求考试院在各类考试中,加试“党义”(包括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中国国民党重要宣言及决议案)。这些举措( )
A.完全继承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B.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C.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D.意在强化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7.(2024·江苏连云港期中)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酝酿公务员制度;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公务员制度崭露雏形;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据此可知,公务员制度( )
A.主要选拔领导干部
B.采取择优录取的办法
C.体现了法制化趋势
D.是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8.(2024·甘肃庆阳)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对各类干部的考核各有侧重。对于技术干部、专业干部,侧重考核其技术业务水平和成果;对于党政干部,侧重考核其政治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意在( )
A.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B.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
C.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
D.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9.(2023·广东潮州期末)1941年,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规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实行赋分制,工作50分,学习25分,操行25分。考核等级按分数多少定为七等,一等升级……六等降级,七等解职。这些规定( )
A.推动了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反映了品行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
D.扩大了边区政权阶级基础
10.(2023·河南名校联考期末)下表是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概况,据此可知( )
途径 章京 考选 驻外 使馆 同文馆 与译学馆 留学生 举贡 考试 其他 合计
人数 68 15 45 79 22 4 233
比例 29.18% 6.44% 19.31% 33.91% 9.44% 1.72% 100%
A.中国外交人才选拔重务实
B.清末“新政”的效果显著
C.传统科举选士制度已瓦解
D.外务部逐渐居六部之首
11.(2023·河南商丘期末)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通过改革科举选拔经世之才
B.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
C.北洋政府优化政府官员结构
D.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
12.(2023·江苏徐州期末)北洋政府颁布的《颁定教育要旨》指出:“国之强,强于民,民之强,强于身,民之何以强,强于尚武。进行国民教育者,体育与德智育并重”。该要旨( )
A.找到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B.确立了体育立国的基本国策
C.打造了体育强国的国际形象
D.丰富了国民教育的人文内涵
二、综合题
13.(2024·广东广州六十五中)文官考试制度作为文官制度的首要环节,对于文官队伍选拔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也是民国文官制度的初创者。他关于文官考试制度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点:一、科举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考试原则蕴含着民主精神,不能将其一概抹杀,需要加以批判继承,因此大小官员都需通过考试来取得资格。二、有些人口才出众却没什么实学,容易通过演讲煽动民众而在选举中获胜;有的人善于思考却拙于表达,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大放异彩。因此,还要用西方的选举制度作为补充。三、他提出“五权宪法”的构想,“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试权和纠察权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其中考试权居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位置。说其重要,是因为它与其他各权不分高低,平起平坐;说其特殊,是因为它从其他各权中分离出来,真正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
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1929年8月1日公布的《考试法》中取消女子不得参加考试的规定,将北京政府时期应考资格中的“民国男子”改为“中华民国国民”。这一规定,一直延续执行至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938年10月28日,国民政府公布《非常时期特种考试暂行条例》,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改革文官考试的“基本立法原则”。长期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秘书长的陈大齐曾对国民政府的人才标准和考试科目设置作了详细说明:抗战后,情势变迁,每次举行考试,都有迅速结束的必要,遂简化二试为一试,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合并在一次考试内考毕,不分先后。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的并重,论者谓为兼采英、美两国考试制度之长,亦足为考试制度上的一个优点。据亲历文官考试的汪掁国回忆:“文官考试从其考试科目之内容来看,封建科举的气息少,很大程度上有似欧美、日本的文官考试,所考的多系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与科举时代所取类皆文艺辞章之末,有所不同。这种文官考试,更多的是注重实务、注重才能。”
——摘编自房列曙《抗战时期中国文官
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关于民国文官考试制度设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析抗战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性。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2023·江苏淮安期末)1905年10月《万国公报》载:“中国政府近于改革之事颇有改观。而立废科举一节,取数百年来败坏中国及近日屡蹶屡起根深蒂固之附属物,一旦拔弃之,是真中国历史上之新纪元,而东方大局之转移在此矣。”该评论认为废除科举制( )
A.启动中国教育近代化 B.推动社会转型
C.推动社会结构的转变 D.导致清朝灭亡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废除科举制,标志着以科举为建制化的士大夫阶级被彻底颠覆了,大量新式学校建立,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革命和建设人才;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代表面对接踵而至的社会危机和社会巨变,积极思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为中国社会进一步的大转型作出重大贡献,B项正确。洋务运动启动中国教育近代化,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社会结构发生转变,排除C项;清政府统治腐败导致清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河南郑州统考)1910年夏,北洋大学堂的土木、采矿2门共有15名正科生毕业,根据《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经最终毕业考试,其中12人“均拟请赏给进士出身”,并授予实官,其待遇相当于过去科举殿试及第者中的“一甲”地位。这一事件说明( )
A.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B.晚清进行了选官制度的变革
C.北洋政府重视实用人才
D.民国政府沿用科举殿试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北洋大学堂的毕业生给进士出身并授予官职,可见晚清时期选官制度出现了变化,出现了学堂选官,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正式设立,排除A项;1910是清政府时期,排除C项;1912年进入民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4·河南南阳校考)1906年,《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按照考试结果,分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这反映了( )
A.留学生成为官员选拔主要对象
B.改革科举成为共识
C.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艰难转型
D.新式教育开始起步
解析:根据材料“《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按照考试结果,分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可知,晚清时期,对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做出了一定改革,体现了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艰难转型,C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留学生是主要对象,排除A项;“共识”表述夸大,排除B项;1906年之前,就已存在新式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4·江苏南京期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等法规。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A.文官制度体系的成熟
B.依法治国得到有效落实
C.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D.官制设计具有近代烙印
解析:根据本题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法规规范官员任命,体现了官制设计具有近代化的烙印,D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体系成熟”,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颁布法规,无法看出是否有效落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官制实施的效果,看不出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4·河南郑州实验中学)县知事试验是选拔县一级的行政长官。1914年到1915年,北洋政府共举行了四届考试,考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甄录试,主考论文;第二阶段考现行法令解释和国家条约之大要;第三阶段考地方行政之策问;最后是口试,主要问答地方民情风俗习惯,四个阶段层层淘汰,是中国现代文官考试的一个重要尝试。此选拔制度( )
A.避免腐败现象滋生 B.延续了旧人事制度
C.考试程序公正公开 D.蕴含基层民主理念
解析:材料表明民国时期的县知事选官分为四个阶段,层层淘汰,可见这种选拔制度有利于考试程序公正公开,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这种选官制度不能避免腐败现象,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考现行法令解释和国家条约之大要等内容可知,没有延续旧人事制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县知事选官内容情况,不涉及基层民主,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4·河北沧州)南京国民政府在推行公务员制度的过程中规定,“如遇党员与非党员能力相当时,用人优先党员任用,裁员优先非党员裁”。同时,国民党中央要求考试院在各类考试中,加试“党义”(包括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中国国民党重要宣言及决议案)。这些举措( )
A.完全继承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B.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C.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D.意在强化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在公务员考试中加试“党义”(包括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中国国民党重要宣言及决议案)是为了加强公务员对国民党的认同,强化意识形态,从而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D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完全继承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说法绝对,排除A项;加试“党义”并不能促进公务员制度的民主化,排除B项;1906年孙中山提出了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4·江苏连云港期中)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酝酿公务员制度;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公务员制度崭露雏形;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据此可知,公务员制度( )
A.主要选拔领导干部
B.采取择优录取的办法
C.体现了法制化趋势
D.是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酝酿公务员制度;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公务员制度崭露雏形;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可知,在公务员制度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先后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这反映出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趋势,C项正确;“主要选拔领导干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采取择优录取的办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我国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是党管干部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4·甘肃庆阳)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对各类干部的考核各有侧重。对于技术干部、专业干部,侧重考核其技术业务水平和成果;对于党政干部,侧重考核其政治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意在( )
A.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B.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
C.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
D.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解析:根据材料“技术干部、专业干部主要考核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干部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品质,主要看是否坚决拥护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1979年正是改革开放开局时期,中央对于干部的分类考核,技术类强调能力,党政干部强调政治素质和品德,这种考核方式意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是党的文件,并不属于国家法律,排除C项;廉政素质考核并非该文件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3·广东潮州期末)1941年,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规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实行赋分制,工作50分,学习25分,操行25分。考核等级按分数多少定为七等,一等升级……六等降级,七等解职。这些规定( )
A.推动了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反映了品行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
D.扩大了边区政权阶级基础
解析:材料中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实行赋分制,加强干部管理与考核,这有利于推动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升行政效能,优化政治风气,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陕甘宁边区的干部管理,没有涉及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B项;材料中工作效能占50分,是考核的主要依据,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干部考核条例的制定,没有体现边区政权吸纳或扩大新阶级加入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3·河南名校联考期末)下表是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概况,据此可知( )
途径 章京 考选 驻外 使馆 同文馆 与译学馆 留学生 举贡 考试 其他 合计
人数 68 15 45 79 22 4 233
比例 29.18% 6.44% 19.31% 33.91% 9.44% 1.72% 100%
A.中国外交人才选拔重务实
B.清末“新政”的效果显著
C.传统科举选士制度已瓦解
D.外务部逐渐居六部之首
解析:依据材料“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可以看出,在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中,出国留学的人才明显增多,反映了当时的外交人才选拔更务实,注重与国际接轨,A项正确;材料并未指明具体原因,排除B项;表格中有章京考选以及举贡考试,说明科举制度依然存在,排除C项;从表格中不能得出外务部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3·河南商丘期末)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通过改革科举选拔经世之才
B.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
C.北洋政府优化政府官员结构
D.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将北洋大学堂优秀毕业生授予相应职位,说明当时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B项正确;科举制在1905年就已经被废除,排除A项;此时尚处于晚清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六部培养对口人才”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江苏徐州期末)北洋政府颁布的《颁定教育要旨》指出:“国之强,强于民,民之强,强于身,民之何以强,强于尚武。进行国民教育者,体育与德智育并重”。该要旨( )
A.找到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B.确立了体育立国的基本国策
C.打造了体育强国的国际形象
D.丰富了国民教育的人文内涵
解析:根据“国之强,强于民,民之强,强于身,民之何以强,强于尚武。进行国民教育者,体育与德智育并重”可知,《颁定教育要旨》主张国民教育中体育与德智育并重,丰富了国民教育的人文内涵,D项正确;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排除A项;《颁定教育要旨》主张体育与德智育并重,并非“体育立国”,排除B项;《颁定教育要旨》重视体育,不能说明已经“打造了体育强国的国际形象”,排除C项。故选D项。
二、综合题
13.(2024·广东广州六十五中)文官考试制度作为文官制度的首要环节,对于文官队伍选拔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也是民国文官制度的初创者。他关于文官考试制度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点:一、科举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考试原则蕴含着民主精神,不能将其一概抹杀,需要加以批判继承,因此大小官员都需通过考试来取得资格。二、有些人口才出众却没什么实学,容易通过演讲煽动民众而在选举中获胜;有的人善于思考却拙于表达,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大放异彩。因此,还要用西方的选举制度作为补充。三、他提出“五权宪法”的构想,“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试权和纠察权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其中考试权居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位置。说其重要,是因为它与其他各权不分高低,平起平坐;说其特殊,是因为它从其他各权中分离出来,真正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
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1929年8月1日公布的《考试法》中取消女子不得参加考试的规定,将北京政府时期应考资格中的“民国男子”改为“中华民国国民”。这一规定,一直延续执行至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938年10月28日,国民政府公布《非常时期特种考试暂行条例》,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改革文官考试的“基本立法原则”。长期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秘书长的陈大齐曾对国民政府的人才标准和考试科目设置作了详细说明:抗战后,情势变迁,每次举行考试,都有迅速结束的必要,遂简化二试为一试,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合并在一次考试内考毕,不分先后。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的并重,论者谓为兼采英、美两国考试制度之长,亦足为考试制度上的一个优点。据亲历文官考试的汪掁国回忆:“文官考试从其考试科目之内容来看,封建科举的气息少,很大程度上有似欧美、日本的文官考试,所考的多系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与科举时代所取类皆文艺辞章之末,有所不同。这种文官考试,更多的是注重实务、注重才能。”
——摘编自房列曙《抗战时期中国文官
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关于民国文官考试制度设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析抗战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性。
答案:(1)特点: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要用西方的选举制度作为补充;提出“五权宪法”的构想,考试权占有重要位置。
原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政治上,官僚腐败现象丛生,旧有的官僚制度存在弊端;思想上,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2)进步性:简化考试科目,提高考试效率;吸取外国考试制度的优点,充实中国的文官制度;更注重实务,注重才能。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他关于文官考试制度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点:一、科举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考试原则蕴含着民主精神,不能将其一概抹杀,需要加以批判继承,因此大小官员都需通过考试来取得资格”可推出,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根据材料一“二、有些人口才出众却没什么实学,容易通过演讲煽动民众而在选举中获胜;有的人善于思考却拙于表达,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大放异彩。因此,还要用西方的选举制度作为补充”可推出,要用西方的选举制度作为补充;根据材料一“三、他提出‘五权宪法’的构想,‘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试权和纠察权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其中考试权居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位置”可推出,提出“五权宪法”的构想,考试权占有重要位置。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即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政治上,官僚腐败现象丛生,旧有的官僚制度存在弊端;思想上,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2)进步性:根据材料二“长期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秘书长的陈大齐曾对国民政府的人才标准和考试科目设置作了详细说明:抗战后,情势变迁,每次举行考试,都有迅速结束的必要,遂简化二试为一试,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合并在一次考试内考毕,不分先后”可推出,简化考试科目,提高考试效率;根据材料二“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的并重,论者谓为兼采英、美两国考试制度之长,亦足为考试制度上的一个优点”可推出,吸取外国考试制度的优点,充实中国的文官制度;根据材料二“文官考试从其考试科目之内容来看,封建科举的气息少,很大程度上有似欧美、日本的文官考试,所考的多系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与科举时代所取类皆文艺辞章之末,有所不同。这种文官考试,更多的是注重实务、注重才能”可推出,更注重实务,注重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