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评估训练(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评估训练(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1 20:3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评估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隋唐以后,社会精英们大多脱离土地,搬入城市居住,在故乡以外的地方购置房产,死后也不再归葬故乡。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安土重迁观念减弱 B.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C.选官任官制度变革 D.农业赋税负担沉重
2.唐代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战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这一变化( )
A.客观上减弱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 B.推动了雇佣关系的逐步普及和发展
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D.促使均田制度渐趋瓦解
3.下表所示为唐代高门士族清河崔氏入仕情况统计。这可以用于印证,唐代( )
入仕总人数为287人 有确切记载入仕途径的有84人。其中,18人为门荫入仕,66人为科举入仕
为相总人数12人 1人门荫入仕,3人入仕途径不明,其余8人均以科举入仕。在8人科举及第科目中,7人为进士科出身,1人为诸科出身
A.士族仍旧把持国家大权 B.科举制为士族所垄断
C.官僚队伍素养明显提高 D.科举取士日益受重视
4.两税法以田地、杂税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税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在其所属五县,“自立条制,自田地、奴婢,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税钱,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4千9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这说明两税法(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5.《魏书·阳尼传》记载,幽州中正阳尼出任渔阳太守途中,仍“坐为中正时受乡人财货(任)免官”。《晋书》记载,豪门士族担任“清要”之职,整日高谈阔论,大抵都是“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辜事之心”。以上材料能够用来说明( )
A.革新选官制度的必要性 B.官僚政治腐朽不堪
C.士族是维系政权的支柱 D.中央集权有待加强
6.据统计,两税法颁行前夕中央统计的户数为120万户,两税法颁行时朝廷派黜陟使到各道勘查户口,结果查得主户180万,客户130万。这表明,两税法的颁行( )
A.促进了全国人口的增长 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税制
C.使主户的负担有所减轻 D.加强了对土地兼并的控制
7.唐代中枢机构运行状况与前代有所不同。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 )
A.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中央决策实现民主化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中枢对皇权具制约性
8.有学者分析:“北魏均田令的性质,是把被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据此,凡属私人占有的土地,都必须向国家缴纳租调。总之,原封不动地保留中原地区旧有的土地剥削关系,而不从根本上去触犯坞壁主和贵族的利益。”据此说明均田令( )
A.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 B.具有户籍、土地、赋税制等多重性
C.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和缓和社会矛盾 D.实现了对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抑制
9.唐代统辖全国行政大权的宰相实行复数制,由数名宰相组成集体领导班子。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下颂的昭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材料主要强调了( )
A.皇权受到严重威胁 B.进一步分化相权 C.官僚政治得到发展 D.降低了议政效率
10.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11.以诗词证史是史学研究重要方法之一,对下列诗词理解正确的是( )
选项 诗词 理解
A “歌酒长春不夜,金翠照罗绮,笑语盈盈。陆海人山辐輳,万国欢声。” 民族间交往频繁
B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人世俗化的审美意趣
C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
A.A B.B C.C D.D
1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新设机构,皇权顶峰
13.安史之乱后,唐政府推行两税法改革,要求地方按照国家定好的税目和税额来课税,并停止藩镇一次性缴纳辖区赋税的做法,改为由各藩镇属下的州县分别上供。唐政府此举意在( )
A.发展商品经济 B.削弱落镇势力 C.减轻农民负担 D.抑制土地兼并
14.如表为《新唐书·宰相表》节录的内容。据此可知( )
时间 内容
武德元年(618年) “裴寂拜尚书右仆射,知政事”
贞观元年(627年) “杜淹检校吏部尚书,参豫朝政”
贞观三年(629年) “尚书右承魏征秘书监,参豫朝政”
贞观四年(630年) 二月,“太常卿萧璃为御史大夫,与宰臣参议朝政.民部尚书戴胄检校吏部尚书,参豫朝政";十一月,“右卫大将军侯君集为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贞观八年(634年) 十月,“识.三两日一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
A.中书门下机构已经出现 B.官僚政治开始确立
C.宰相职权被分散和制约 D.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15.“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下列关于材料所述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政府的户籍管理因此相对松弛 B.该赋税制度与均田制配合施行
C.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D.白银流入导致了赋税制度变动
二、材料分析题
16.国家政策是古代中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景时期最大的货币供应商是东部的吴王刘濞和西部的邓通。汉武帝宣布凡是私自盗铸金钱者,一律死罪。前118年,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五铢钱”。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五铢钱成为质量稳定的钱币,一直流通七百余年。前98年,官府开始向私营酒坊提供酿酒用粮食、酒曲等原料,规定酿造酒类的品种和标准;官府向酒坊支付加工费用后直接掌控,统一销售。自此,民间不得私自酿造酒。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官营冶铁后却得到了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汉书》记载,匈奴与汉军作战,需要用五个人才能抵挡一名汉军士兵,主要的原因正是匈奴在铁制兵器.上的技术落后。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无往不利,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魏艾 《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
材料二 唐初租庸 调制在北魏均田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优点在于,将财政征收落实在有承担能力的“丁”基础上,但缺点在于“丁”承担财政征收的能力依赖于均田制所授予的田地。在均田制,崩坏、庄园制盛行以及租佃、雇佣关系普遍化的情形下,能够承担财政义务的基础只能着落在土地和家庭资产上。地税和户税因此得以进一步发展,并在两税法改革中得到全面推广。
——摘编自刘守刚《财政中国三千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时期“国有专营制度”的内容,并分析其实施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租”“庸”、“调”的含义,并说明两税法得以全面推广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年七至十四岁出口赋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
——摘编自《汉书》卷七
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并车马。
——摘编自《汉书》卷一
材料二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是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天宝十四年开始的“安史之乱”是唐朝财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土地兼并严重,农户大半逃亡,管理乏力,国库空虚,但支出不减;征调不已。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两税法是针对以上诸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税负相对公平,当然更主要是满足中央政府的财力需求;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赋税制度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代赋税征收依据的变化,阐释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的意义。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四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和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分别是什么?选拔制度各自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与租庸调的税制相比,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惰。
——据《礼记》
材料二 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制度。汉武帝时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候、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不久又规定依人曰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并取消资产限制,这使得察举制逐渐完善起来。
——据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这个制度初行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但担任中正官者往往就是大族官僚,而中正所要品评的是“衣冠士族”,也是为大族士人服务的。所以这个制度的出台,注定要成为官僚大族维持特权的工具。
——据张凯之《中国历史新编》
材料四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九品官人法不再适应形势,于是废除了按照门第高低选用官吏的九品官人法,代之以科举制。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周至隋唐选官标准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时期察举制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实行的意义。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据材料可知,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垄断,社会精英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导致他们脱离土地,搬入城市居住,C项正确;小农经济下整个社会依然存在安土重迁思想,材料只是精英阶层的变化,排除A项;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是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赋税沉重与否对精英阶层的影响并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并结合所学“首先除了分清楚府兵制和募兵制外,也不要把募兵制与征兵制混淆,征兵制是强制征召,募兵制主要依靠招募志愿者。在募兵制下,国家往往会设立军队招募机构,通过广告、宣传、福利和奖励等方式来吸引志愿者。募兵制减少了对农民的征调兵役”可得出,材料中的变化客观上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A项正确;雇佣关系产生于明代,排除B项;结合所学,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会导致军阀的形成,这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一个条件,但不能直接说是募兵制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另外唐代之后的宋、明等朝代也采用募兵制,却没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排除C项;均田制度渐趋瓦解是材料中变化的原因,不是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唐朝时期,高门士族清河崔氏有确切记载入仕途径的人中,大多数是通过科举入仕;成为宰相的也多是通过科举。由此体现了科举制的地位日益重要,也说明科举取士日益受到重视,D项正确;根据清河崔氏的入仕途径无法说明士族仍然把持国家大权和科举制为士族所垄断,排除AB项;清河崔氏的子弟中多通过科举入仕,但据此不代表官僚队伍素养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改革对于杂税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地方官无所适从,于是地方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征税且最终被朝廷贬官,这说明两税法在征税税种方面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制度缺陷,A项正确;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人身控制,排除B项;朝廷没有赋予官员加征权,排除C项;两税法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并未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书·阳尼传》中提到阳尼因在中正时接受乡人财货而被免官,这显示了选官过程中存在的不公正和腐败问题;《晋书》中描述的豪门士族担任“清要”之职但不履行实际职责,反映出选官制度未能选拔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选官制度存在问题,需要进行革新以提高其公正性和有效性,A项正确;材料主要关注的是选官制度的问题,而非官僚政治的普遍腐朽,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士族是维系政权的支柱,而更侧重于揭示士族在官僚体系中的消极表现,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中央集权的问题,更多的是关注选官制度和官僚政治的内部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两税法颁行时,总户数增加了190万,隐瞒人口的现象大大减少了。这是因为两税法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税制,B项正确;户籍人数增加是因为隐瞒人口的现象大大减少,而非两税法促进了全国人口的增长,排除A项;两税法不分主户、客户、农人、工商,包括原来的贵族官僚都需按规定交纳户税、地税,较之租庸调制下的以户为对象的征收面扩大了,但通过材料无法看出主户的赋税负担减轻,排除C项;两税法的颁行并未遏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 可知,宰相会议所作的决策皇帝要进行批准,而且皇帝的诏令原则上也要经宰相通过,说明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了制约,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并不能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和中央集权遭到削弱,排除AC项;唐朝时期实行的依然是君主专制,中央决策不可能实现民主化,排除B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令的本质目的是将豪强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最大限度地增加税收,为政府实行按人口收税确立依据,所以均田令具有户籍制、土地制、赋税制等多重性质,B项正确;均田制是封建社会下的土地国有制,排除A项;题干没有讲述均田制的影响,排除C项;均田制的举措无法完全实现对土地兼并的抑制,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题干“唐代统辖全国行政大权的宰相实行复数制,由数名宰相组成集体领导班子。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下颂的昭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创新既降低了决策效率,也反映出官僚政治得到发展,C项正确;皇权受到严重威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宰相集体决策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分化相权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降低了议政效率只是表象,并非材料主要强调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D项正确;两税法制度下,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越来越严重,排除A项;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排除B项;在租庸调制之下,农民不管土地财产多少,每年都要向政府纳“租”和给官府服劳役,但是两税法实行之后,就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这就意味着封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D项反映科举高中的得意之情,唐朝科举制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D项正确;A项反映的是对外交往,排除A项;B项诗人托物言志,非世俗化的审美意趣,排除B项;反映了两税法下人民负担沉重,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依据材料: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结合所学史实是指实行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三省六部: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C项正确;“独立施政”不符合史实,三省之间是相互配合与制约的关系,排除A项;三省六部是中央官制,不涉及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排除B项;皇权顶峰是清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政府推行两税法改革,要求地方按照国家规定征税,要求地方按照国家定好的税目和税额来课税,并停止藩镇一次性缴纳辖区赋税的做法,改为由各藩镇属下的州县分别上供”可知,安史之乱之后,政府推行两税法,要求地方按照国家规定纳税,绕开各藩镇,由藩镇属下的州县直接上交税收,说明政府希望通过此举措削弱藩镇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发展商品经济不是其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两税法改革目的是削弱藩镇势力,减轻农民负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反映了两税法改革的目的是削弱藩镇势力,抑制土地兼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尚书”“中书”“门下”“知政事”“平章政事”等可知,唐初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省,“尚书右仆射”“吏部尚书”“民部尚书”“兵部尚书”“平章政事”等都行宰相之权,由此可见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三省相互制约,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官僚政治开始出现,秦朝设置三公九卿和郡守、县令,标志着官僚政治正式确立,排除B项;唐朝科举取士有利于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裴寂等人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中央官员,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可知,这段描述表明,这是两税法,这个赋税制度不再是单纯以人丁为主,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包括行商者的收入等,来进行赋税,其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项正确;材料主要简述赋税制度,没有提及政府的户籍管理,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现的是唐朝的两税法,该赋税制度没有与均田制配合施行,相反是在均田制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实施的,排除B项;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并且推动中国赋税制度的变动,发生在明清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内容: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酒类、盐铁专营;推行均输平准。
积极影响:有利于稳定经济;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对后世的经济管理产生深远影响;提高了手工业制造技艺;打击了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增强边疆防御;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推动西汉走向强盛。
(2)含义: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原因:土地兼并; 均田制崩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庄园制盛行;租佃、雇佣关系普遍化;唐王朝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或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的中国。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一“凡是私自盗铸金钱者,一律死罪”“统一发行‘五铢钱’”, 可得出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根据材料一“官府开始向私营酒坊提供酿酒用粮食、酒曲等原料,规定酿造酒类的品种和标准;官府向酒坊支付加工费用后直接掌控,统一销售。”与“官营冶铁后”,联系所学可得出实行酒类、盐铁专营;在联系所学知识,可得出推行均输平准。
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一“文景时期最大的货币供应商是东部的吴王刘濞和西部的邓通”,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利于稳定经济,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一“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五铢钱成为质量稳定的钱币,一直流通七百余年”联系所学,可得出对后世的经济管理产生深远影响,并且实行酒类、盐铁专营,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一“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官营冶铁后却得到了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可得出提高了手工业制造技艺;根据材料一“匈奴与汉军作战,需要用五个人才能抵挡一名汉军士兵,主要的原因正是匈奴在铁制兵器上的技术落后。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无往不利,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联系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增强边疆防御;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并且推动西汉走向强盛。
(2)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二“唐初租庸调制在北魏均田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优点在于,将财政征收落实在有承担能力的‘丁’基础上”再联系唐初租庸调制和北魏均田令的知识可知,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均田制崩坏、庄园制盛行以及租佃、雇佣关系普遍化的情形下,能够承担财政义务的基础只能着落在土地和家庭资产上”,联系所学可得出土地兼并,均田制崩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以及庄园制盛行,租佃、雇佣关系普遍化;再联系所学,可得出唐王朝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
17.(1)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
(2)变化: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
原因:安史之乱后人口流亡;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财政困难;税负不公,社会矛盾尖锐。
(3)扩大收税范围,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以巩固政权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特点:据材料一“民年七至十四岁出口赋钱,人二十三。”“ 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可知,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
(2)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变化:据材料二“‘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可知,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原因: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可知,安史之乱后人口流亡;根据材料“土地兼并严重,农户大半逃亡”可知,均田制遭到破坏;根据材料“管理乏力,国库空虚,但支出不减”可知,政府财政困难;根据材料“征调不已。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可知,税负不公,社会矛盾尖锐。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意义:据材料二“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税负相对公平,当然更主要是满足中央政府的财力需求;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并结合所学可知,可从扩大收税范围,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过去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以巩固政权等角度进行分析。
18.(1)西汉:察举制,道德、才能为标准;魏晋:九品中正制,门第、道德、才能为标准。
(2) 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 改变社会风气(重读尚学,公平公正);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选拔人才产生了深远影响。
(3)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纳税对象增多。 影响:增加政府收入;相对减轻人民负担;人身控制松弛;有利于人口增长;人口流动性增强,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税源扩大,税种简化,税收时间固化,税制趋向公平合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魏晋时期中国。制度:根据材料“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标准为道德、才能为标准;根据材料“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可知,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标准为门第、道德、才能为标准。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进步性:根据材料“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根据材料“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所学,科举制实行自由投考,有助于扩大统治基础;据所学,科举制将读书、做官、考试结合起来,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据材料“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科举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据所学还可从改变社会风气(重读尚学,公平公正);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选拔人才产生了深远影响等角度回答。
(3)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可知,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纳税对象增多。
第二小问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从改变赋税不合理的现象、人口增长、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农民的负担及人身依附关系开始松弛、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19.(1)标准:西周以血缘;汉朝重品行;魏晋凭门第:隋唐依才学。
(2)特点:自下而上推举,中央考核:按比例进行选拔;取消资产限制;逐渐制度化。
(3)意义:进一步打破贵族政治;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体现了相对公平的原则;在社会上营造了读书氛围;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度,以血缘为标准,汉朝是实行察举制,品德为标准,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为标准,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以才学为标准。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二“凡丞相、列候、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下而上推举,中央考核;根据材料二“不久又规定依人曰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并取消资产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比例进行选拔并且取消资产限制;根据材料二“ 这使得察举制逐渐完善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逐渐制度化。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三“所以这个制度的出台,注定要成为官僚大族维持特权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一步打破贵族政治;根据材料四“代之以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相对公平的原则,在社会上营造了读书氛围并且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同课章节目录